六七十年代在农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工人(正式工)?

好像是1971年,那年农村兵退伍后都分配了工作,成为了一名正式工人,据我所知,那是那个年代唯一的一次。

我的农村大表哥就是那年退伍兵被安排在县xx公司的,后来还当上公司的负责人。提及此事,70多岁的表哥就感到自己这辈子很幸运,在部队时,与自己同期当兵的老乡中有几位有提干的可能,就留队再干几年,而表哥他们退了役,可想而知那几位战友前后回来继续当农民……

还有,我们这里由省里安排在徐州的小煤矿,里面的工人都是从全县各公社招来的农民兄弟,均为正式工人;除此之外,农村户口在企业和供销系统有不少是计划内临时工、计划外临时工和亦工亦农人员,最后都转为正式工人。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工人(正式工)?

在六七十年代,农民想离开农村去当个有铁饭碗的工人,主要是当地组织说了算,也就是生产队、大队及公社推荐,谁部门需要人就找公社联系,作为一个青年人,只要有文化,哪怕只是个初中生,他在队上表现好,在当地常参加社会活动,有点名气,特别是贫下中农子女,党团员,复员军人,革命家庭后代是最容易被推荐出去参加工作的。当然也有个别占关系的,比如大队干部,生产队长的子女,叫做照顾,或者叫优先推荐,那时群众觉悟高,觉得正常也应该,不去动不动就闹什么不公平,到处去反映告状,特别是后来的知青,凭点关系入城,参加工作,也没有哪个农村人去反。占关系走后门主要是从知青落户以后开始的,主要是借有病,或照顾父母等原因回城的多。在以前,除了个别占关系以外,多数是凭身份及表现办理的,政治表现始终是首位,这是主流。

我就是毛泽东时代从农村调往城市,不占任何关系,只是文革期间毕业的高二学生,但政治历史清楚,在农村各方面表现积极努力,特别是群众基础好,曾受公社书记多次点名推荐,当工人,当供销社服务员都被挽言谢绝,最后又通过教育部门下到农村要人,才走进了教师队伍。无论是文革期,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在工作中表现一直被评为先进,省地市及以下层层都有。有人曾在头条评论中污蔑我文革中的农村人教书误人子弟,我可以告诉你,你在说屁话。从我手下出去的学生,虽然有不少农民,不少下岗工人,但现在当基层领导干部,老板经理的也不在少数,特别是有一名曾活跃在体坛,他的长跑在当年南朝鲜东运会上,曾与该国运动员金正一争过冠亚,在美国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全高校第一名,他的荣誉其中有我的辛苦和汗水。像我这样的工农青年奋斗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不在少数,还有不少被推荐出来的,表现比我更出色更优秀的。所以那时的推荐工作方向正确,成绩也是显著的,因为推荐工作坚持了德才兼备的方针与政策,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工人(正式工)?

那时成为一个工人太难了。

首先是指标非常稀少,那年我县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会议临结束时主持会议的主任问底下列席会议的各公社党委书记谁还有啥问题。

他的话音刚一落,马上有一个公社书记站起来说:“我有一个问题,这次县上招工,分配我社三个名额,可李主任说给她留两个,王主任说给他留一个,张主任还说给他一个。三个主任都是上级领导,我不能偏谁向谁,咋分呀?!大家说。”

这个书记的话音还没落利索,其他公社的书记也纷纷说他们一样,也有这类问题。

当场,县上几个领导被将了军,下不了台,无奈一个个说明原委。之所以要留名额,二个是烈士的后代上山下乡的,上边有人打了招呼,二个是县上开氮肥厂,买不下设备,人家开绿灯给的,交易的条件是如果有招工名额,先照顾他的孩子。

一下子,会场出现了至极的尴尬。

主持会议的执行主席太有才了,站起来打圆场:这公社书记道的是实情,名额确实不好分配;这几个主任说的是实话,不招人家娃话不好回。两头都是问题,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回去好好讨论研究。散会。

此后,这主持会议的县委主任的这个大会总结两种说法:一种是最有水平的;一种说是最没有水平的。

还记得当时某公社主任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招工名额,可这时候他的准儿媳不想跟他儿子结婚了,陕西方言是耍了麻达,无奈,准公公给儿媳许愿,到时候把招工名额给你。

可到了时候,一看准儿媳云开雾散,他把名额给了他女儿。

为此,后过门的儿媳一直耿耿于怀,一次和公公吵闹时这样骂:“老头实面,红口白牙说把名额给我,到头来给了你女儿。干的那事是个啥事嘛!现在人文明,说是旅馆的招待员,这放到旧社会,就是窑子!”

……

所以说,那时的一般农村青年,想成为一个工人(正式工),是非常困难的。

我村插队的青年不少,有点门路的寻情钻眼走的早,最后剩下一个女的,据说那次上边来了一个招工的,被她邀约到她住宿的土窑洞,“谈”了整整一天话后,才被招走的。当然这次长“谈”可能是有代价的。

记得我公社唯一一个成为工人的,是一位当年的红卫兵,此人无任何背景,只是心肠好,当时他的工作是监管批判对象县委书记,常常在别人不注意的情况下,因可怜那个老头,悄悄帮县委书记买些甜瓜充饥止渴。后县委书记复职,也算报搭救怜悯之恩,专门给他争取了一个招工名额。

那时要跳农门,农村一般青年唯一的途径是通过应征入伍后提干。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工人(正式工)?

为什么那年代农村招工招生征兵去的村干部子弟?因为他们家庭成份是贫下中农,成为村干部的大多是在抗日战争和解决战争时期就参加革命的,最少也是土改或后来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他们的子女大多是穷人家的孩子。如果出身不好,工厂学校部队也不会接受。有一点年轻人不知道,那时的农村干部都是吃苦耐劳的带头人,所以才出现了许多劳模和各级领导人物。那时的干部不敢有私心!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工人(正式工)?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要想成为一名正式工人那是难上加难,必须家庭出身是贪下中农,父辈无有不良历史问题,本人具备先进的政治面貌,才能被推荐当一名正式工人。

但是农村普通老百姓是很少被推荐的,因为每年上级政府对各村分配的招工名额是少之又少,大队书记和大队干部的子女优先按排,在村里又红又专的青年大队书记是不会按排的,因为他们在村里又听话又能干。

大队书记大部份都是一言堂,自己说了算,好的工作单位来的名额一般都按排自己人与亲属,宁愿浪费了招工名额也不会按排他人,在那个年代,大队书记思想都非常保守,上级政府分配的名额,外人是一般不会知道,假若外人听说有招工名额,给书记送点礼,一般单位的招工名额才会给送礼的人,条件必须是贪下中农的子女,本人条件具备优良的政治面貌。

在那个年代别说去当工人,就是高中上学也是大队书记推荐,家庭出身不好的是禁止推荐的,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工人(正式工)?

在六七十年代,如果你在生产队表现特别差,又不服从队长安排,偷奸躲懒,队长拿你没办法,只有在城市招工的时侯,让你离开农村去当工人。其实人人都想当工人,老实人是没有机会当工人的。另外就是大队干部的子女和亲戚都把招工各额占去了,只有村干部或生产队长的子女才有机会当工人,老实人只有羡慕的份,当工人是每个年青人梦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