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端午,老话“端午到,五毒醒,不安宁”是啥意思?五毒指啥?
我还记得高中期间,曹老师说过:"五毒俱全"这个成语就是来自端午,而端午节就是围绕除五毒,驱病灾的节日。
每户人家端午门旁都挂艾蒿草、端午当天给孩子们洗艾草澡,给孩子们耳眼、肚脐眼和穿漏档裤的小娃娃屁眼抹些雄黄、吃太阳下曝晒的几片白糖红萝卜、脖子手腕扣上红黄蓝戎丝线、然而换上新衣裳…
另外端午节家家吃粽子外,还有不少人家吃"五黄六白″,即:黄鳝、黄鱼、黄瓜、雄黄酒、咸鸭蛋黄和小白菜、茭白、白条鱼、豆腐、白斩鸡、白切肉。
以上所作所为,就是应对"端午到,五毒醒来四处活动,容易伤害人,所以才不安宁″而采取的措施,同时防疫袪病,避瘟驱毒,祈求全家老少健康长寿。
对了"五毒″指:蛇、蝎、蜈蚣、蟾蜍、蜥蜴″……
明日端午,老话“端午到,五毒醒,不安宁”是啥意思?五毒指啥?
端午五毒醒不安宁,端午其实最早并不是纪念屈原的,最早的时候端午已经形成习俗,屈原只是这一天投江,端午也是因为屈原投江而影响扩大,端午其实是原始社会人们对五月份应对极端天气的过程中,一个特殊的节日用来进行辟邪驱邪仪式而已。
端午到说明农历五月份到来,炎热毒辣的夏天临近,进入一个气温异常严酷的阶段,这个时间不只是气温湿热,而且太阳毒辣,湿热的气候容易让人身体上面发生一些严重的疾病,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古人对于五月份的评价并不怎么好,把五月份叫做毒五,也就是预示着不吉利。
所以古人在这个月份都是非常小心的,在端午这一天,会用过一些方式进行仪式,用来辟邪驱邪,因为五月份天气湿热容易导致健康出问题,再者瘟疫也是比较容易在这种季节出现,而且一些毒虫毒物在这个时间非常活跃,加上这个时候刚好又是雨季,容易造成洪涝灾害,所以五月在古人看来属灾。
最早的五毒也是午毒,起初的五毒是五月份毒辣的气候变化,后来人们为了健康安宁,所以通过一些仪式来在端午这一天进行,也叫做午毒,后来人们慢慢的思维改变,把五毒称为五种毒物,所谓的五毒苏醒,就是后来的说法,五种毒物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并没有很明确的说法,但是比喻一些对人有危害的昆虫或者爬行动物,在农历五月份闷热潮湿炎热的环境下活跃活动非常的频繁,而且容易因为太过炎热,这些毒物会找到阴凉的地方躲藏,人类生活的住所就成为了这些毒物比较喜欢的活动区域,对人的潜在威胁非常大,所以就有了五毒醒不安宁的说法。
还有就是五月份自然灾害比较多,比如说强对流天气造成的一些极端气候,还有就是雨季到来造成的洪涝灾害,湿热环境造成的毒物众多容易被咬伤,以及一些传染病的流行,这些都是经常在五月份出现的,所以古代人就喜欢把五月份称为不安分的一个月,这个时候人们会通过很多方法辟邪同时应对。
明日端午,老话“端午到,五毒醒,不安宁”是啥意思?五毒指啥?
一、端午节
1.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早在7000年前古代先民就用独木造舟并用木桨划舟
2.龙是古代帝王的信仰,根据天支、地干、八卦的关系,在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在正南中方位,是飞龙上天的日子,所以端午节举行重大的祭龙仪式,酬谢龙恩,祈福纳祥,压邪去灾
二、端午节的来源
1.在民间流传最广的便是纪念屈原的典故,屈原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在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城,屈原眼看着楚国被侵略,心痛下的屈原在五月初五抱着石头,跳下汨罗江自杀,闻讯而来的百姓乘船在江中打捞尸体无果后,便将糯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祸害屈原的尸体,从此以后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的节日
2.另外一个典故是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国人,全家被楚王杀害后投奔吴国,并帮助吴国攻打楚国,伍子胥出谋连续五次战胜楚国,这时吴王驾崩,皇位传于儿子,这时楚国求和,伍子胥建议将楚国灭亡但吴王不听,吴国宰相收了楚国劰贿赂陷害伍子胥,伍子胥死前说道把自己的眼睛挖了挂在吴国大门上,要看到吴国灭亡,吴王听到愤怒极了,下旨在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体扔到河中,便有了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说法
三、俗话的意思
俗话‘端午至,五毒醒,不安宁’的意思是在端午节过后,天气逐渐变得炎热,我国很多地方进入到全年降雨的季节,此时的蚊虫蚁兽都出来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这些蚊虫蚁兽所伤,让人不安,心神不
四、五毒
1.俗话中的五毒指蜈蚣、毒蛇、蝎子、蟾蜍、壁虎
2.蜈蚣
蜈蚣我们常见到,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些杂草垛中或长时间不住的房子中都有见到,蜈蚣的种类繁多毒性也各有不同,如不小心被咬到就会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端午节过后蜈蚣的活动会频繁所以要小心提防尽量不要去蜈蚣生活的地方
3.毒蛇
蛇是大家所熟悉的一种动物,我国大部分地区蛇是没有毒性的,只有深山老林或是偏僻地才出现的,虽然我们遇见的没有毒性的蛇少但看到蛇也会害怕,还是避免一下好
4.蝎子
我国范围分布比较广泛的就是蝎子,并且不同地区分布的品种也不同,蝎子生活在片状岩层或泥土的山坡,不干不湿、植被稀疏、草、灌木的地方,在缝隙或洞穴中生存,随着温度的升高端午节后便越来越活跃,蝎子都有毒只是毒性大小的区别,可以做药,有专门人工养殖蝎子增加收入
5.蟾蜍
这也是我生活中也见到过的蟾蜍俗名癞蛤蟆,它们表面有许多疙瘩含有毒素,生活在泥穴、潮湿的石头下面、草丛、水沟旁,虽然蟾蜍生活在有水的地方,身体表面的疙瘩大月毒,我们触摸到也不会被毒到,但为了自身的健康建议还是用肥皂水清洗,小心提防以免中毒
6.壁虎
壁虎体内无毒,是益虫帮助人类消灭害虫。传说壁虎尿液中有毒不小心进入到人的眼睛,会使眼睛看不到东西;进到耳朵就听不到声音;落到皮肤上会腐烂,所以人们也都小心提防以免伤到
五、如何避免
1.插艾草,艾草挥发的气味能驱蚊虫
2.刺五毒,在红色纸张上印上五毒的型体并刺上银针,寓为五毒被刺死
3.五毒饼、五毒菜、五毒衣等习俗
4.这些都是关于避免五毒侵害的习俗,也是避免五毒侵害的几种方式
明日端午,老话“端午到,五毒醒,不安宁”是啥意思?五毒指啥?
五毒是指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为了避“五毒”,端午节这天要插蒲艾、佩香囊、兰汤沐浴,目的是做好个人卫生,避免害虫伤人,所以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医药保健节日。
明日端午,老话“端午到,五毒醒,不安宁”是啥意思?五毒指啥?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被人们认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间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端午节驱“五毒”,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防病。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
避“五毒”是过端午节的初衷,端午前后正值初夏季节,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人们将艾叶编成老虎形状,据说老虎能够威慑百虫驱邪辟瘟。
为了防五毒,在端午节,有些地区用雄黄酒在小孩子额头上画“王”字,取避邪之意;有些地方还专门缝制五毒衣、五毒背心,让小孩子穿上护身;也有人在孩子脖颈、手腕、足颈上缠绕五色丝线,以求长命百岁;大人们还给孩子穿上老虎鞋,围上老虎兜,据说可以避“五毒”之害,等等。
端午节怎么驱五毒
为了驱五毒,老百姓用各种方法来预防家里人生病。这里就给大家介绍几种:
五毒图:在屋中贴五毒图,用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在“五毒”的上面,就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五毒兜: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带“五毒兜”,上面有绣织的五毒图,寓意是以毒攻毒,确保健康。妈妈或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者用温热的鸡蛋在小孩子的肚子上滚几遍,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
戴香包:“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贴在门上,这样做可以驱“五毒”,防瘟疫。
五毒鞋:五毒鞋因其鞋身上缝制了五毒虫而得名,五毒鞋是在端午节那天一早穿起,一直到次年,再换新鞋,直到小孩三周岁。端午节穿五毒鞋的习俗,就是通过以毒攻毒,赶走五毒。
五毒饼:端午应节食品中的“五毒饼”,是一种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上的玫瑰饼。五毒饼馅料多是玫瑰馅,既做贡品,最后也落的家人分食,慢慢细嚼,且有对那五毒之物“咬牙切齿”的趣味呢,也有着以毒攻毒,无灾无病的寓意。
炒五毒:把银鱼、韭菜、虾米、茭菜、黑豆腐干等一起炒成一盘“黑菜”。这是出于驱毒等需要。农历五月初五,是蛇、蝎子、蜈蚣等毒虫出动的时节,而古代的消毒技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吃了这些菜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如“五黄”中一定要有雄黄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