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职工才有退休工资,农民只能靠自己养老吗?
此话差矣,我原来在县轧花厂上班,扛包工、装卸工、仓储工等都是长期临时工,都是地道的种田农民,他们占到我厂千人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企业改制后都转为合同制工人,单位替其参加职工社保,退休后都有养老金。
尤其我们县联社是涉农系统,有土地的农民身份职工很普遍。还有众多儿女替自己老父老母倒保城乡居民社保,到龄拿养老金的农村老人。而有养老金的老农民一批接一批,他们如今就生活在农村,就生活在题友的周围。
至于职工才有退休金,这话说的太过绝对了,殊不知大批下岗职工因年龄偏大,就业难,难就业,还有疾病缠身等诸多因素,自己无能力继续缴纳社保,既使"职工"到退休年龄,而养老险缴费不足15年年限,同样办不了退休手续,同样领不到养老金,而这类"老职工"的遭遇,大有人在。
总而言之,职工也好,农民也罢,想要老来有养老金,不靠神仙不靠皇帝,只能靠我们自己,积极参加城镇职工或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天上不会掉馅饼!!!
为什么只有职工才有退休工资,农民只能靠自己养老吗?
农民也可以有养老金,前提是缴纳社保!职工也是缴纳了社保才有养老金的。我们国家已经建立起适用于全社会各种群体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农民只要按照《社保法》的规定,按时缴纳养老保险,年老时就可以领取养老金!
为什么只有职工才有退休工资,农民只能靠自己养老吗?
农民都要比下岗潮中被下岗的工人强!下岗啥都清零,生活似热锅,学费是天梯,住房如大山,想种地都没门!
为什么只有职工才有退休工资,农民只能靠自己养老吗?
为什么只有职工才有退休工资,农民只能靠自己养老吗?
谁说的?你不参加“社保缴费”,能退休领取养老金吗?白日做梦!
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体系,涉及到每一位;关键你要申请参加“养老保险”,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按照政策规定按年缴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向参保所在地人社局,办理退休手续,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
你如果是企业职工,如果你工作期间,不参加社保缴费,达到退休年龄,社保局查不到你的“社保个人账户”缴费记录,对不起,在社保局办不了退休,也领不到一分钱养老金。
你如果是农村农民,你年轻时以灵活就业身份或进企业工作,参加了职工社保(灵活就业社保),并且按社保政策缴费15年以上,年满法定退休年龄,你就可以申请退休,按个人账户余额核算退休养老金。
我的身份原是国有企业职工,2000年7月份买断工龄下岗,就是个人缴纳“灵活就业社保”,已经缴费二十多年了;平均每年五六千元,已经投入到养老保险账户十几万元,我还是按0.6的缴费基数缴费的;还未到退休年龄,仍然在续费,就是到60岁退休时,军龄+视同缴费工龄+实际缴费年限,有40年多一点;就是投入二十多万元以上,每月的退休养老金不超过3500元(中部四线城市);假如我下岗以后,不继续缴费,社保实际缴费年限达不到15年以上;仍然办不了退休,也领不到一分钱养老金。
城市职工退休的,现在领取养老金的,那一位不是在单位或年轻时,参加养老保险缴费,才能退休后,根据缴费状况而领取养老金的;不缴费天上掉下来的“养老金”啊?
不管他们缴费多少,5万、10万、20万、20万以上……这些钱都是真金白银,是他们年轻时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如果留着“花天酒地”享受生活,等老后谁养你?
国家养你?
十几亿人口,能养得起吗?
儿子养你?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句话应该是:你养育子女,子女理应养你老;
在你日常生活积累中,应该拿出少部分钱去“存下来”(养老保险投资也是一种好的方法),等你老后干不动时,可以享受“积谷”的好处,“防饥”就是防止老年后的“闹饥荒”,如果有“积谷”(养老金、存款)就可以安享晚年生活。
我的老战友,1960年出生,是农村农民;退伍后在农村种地,后在乡镇企业做工,2002年他参加了社保缴费,一直缴到2020年8月份,办理退休手续;军龄4年加实际缴费年限21年,共25年缴费年限,现在退下来每月能领取2100元养老金,在农村每月领2000多元养老金,再把承包地种上农作物,老年生活还愁什么?关键他年轻时,没有等、靠、要…而是自掏腰包每年参加社保缴费,二十多年,他投入了十几万块钱,才能到60岁后,每月领取退休养老金,享受安逸生活!
不管你的身份是城市户口的工人,生意买卖人,还是农村种地的、外出打工的、等各行各业的人,只有年轻时参加社保缴费(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你的年轻时的付出,就是为了老后有养老金生活保障!否则,你一分钱都不愿意缴费,等国家发钱给你生活,只能是一厢情愿,画饼充饥,白日做梦!
为什么只有职工才有退休工资,农民只能靠自己养老吗?
职工有退休金是因为他参加了养老保险,在职期间每月缴纳社保基金,这样退休就有养老金。农民没有缴纳社保基金,也就无法享受养老金。
为什么只有职工才有退休工资,农民只能靠自己养老吗?
有不少农民为了儿女也是拼了,在省城买房,买店铺,现价值上千万房租都吃不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