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看待变了味儿的升学宴?

刚刚接到在外地闺女家的老伴打来电话,叫我务必后天(8号)中午去老县委行政食堂替她出笔200块钱礼,是她单位小葛家小孩考上大学的升学宴。

我刚才翻了翻当年自己孩子升学宴出席人的礼帐,确实有老伴单位姓葛同事的名子,在册者人家难得遇件大事,就不得不去,千万不能缺席短礼,让人家不高兴自己内心也不踏实,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的规矩,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和默默地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在坚守与执行着。

不但是升学宴,就是结婚、生日、乔迁等礼宴都有变味的,那终究是少数人家为敛财而使用之。我有位保安同事家的老邻居,他家儿子五年内结了三次婚离了三次婚,每次还要带我的同事喝喜酒。还有开店老搬家的,每搬次店都四处喊朋友出礼驾事。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过生日分阳历农历,还有脸张罗着打手机给沾亲带故的所谓家人。我还见过升学宴和孩子20岁生日宴分开来办,上下没有出一月,大家还得掏二笔钱……

大家如何看待变了味儿的升学宴?

我是反对办升学宴的。所谓变了味的升学宴,我想起码有炫耀的意味,也有明着暗着索人要钱意思。

过去上大学的人千中无一,上了大学就是鹤立鸡群,光宗耀祖了。人有官本位,富贵的要求。在过去,上了大学就是佼佼者,学而优则仕,过去大学毕业就有工作分配,在一般人眼里就是为官为干部,高人一等了,如此稀少稀有难得,庆贺请宴尚可。而今大学几达普及,大学已扩招,如雨后春笋多,大学生已不包分配,毕业工作未必是干部了,现今上大学不稀奇少有而是普遍性了,所以不太值得大张旗鼓庆贺一番了,除非考上985一流以上的,才值得考虑一下。

现在,上专科也叫大学,总分七百五,我地百八以上就有升入专科资格,农村的一些家长不明袖里,人上985请升学宴,我上专科也大请一场,不请就亏了。一要炫耀一下,一要收取红包利士。升学宴红包依惯例不能少于其他的,从中就可赚一笔了。物以稀为贵,现上大学已相当普遍,再请升学宴有滥而变味的意味了。所以,当我的儿女考上大学时,我就不请,出来工作了也不请。我认为做人要谦虚低调,不应张扬炫耀。

大家如何看待变了味儿的升学宴?

其实,不只是升学宴,所有各种宴都很讨人嫌。

升学宴、生日宴也好,结婚宴也罢,真心祝福的大概只有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娘、亲兄弟姐妹,其他亲戚朋友大多是不得已捧个场罢了。

我个人认为没有真心祝福的宴席千万不要办,办了讨人嫌,工作三十多年了,随了不少各种名义的礼钱,但参加过的宴席屈指可数,因为非常不喜欢宴席上千篇一律的喧闹。

10年前我姑娘12岁生日宴只安排了家中近亲属参加,姥爷娘舅、爷爷奶奶、叔叔姑姑还有曾经的保姆,齐齐地从老家来到了天津,那真是一大家人的亲情大聚会,三十多人热闹了两天,分别时都还有点意犹未尽。

最近经常和女儿说起未来的婚事怎么办,女儿更干脆,不办。

升学是自己家的喜事,自己家小范围祝贺一下挺好的,其他亲戚朋友明面上说祝贺,心里有可能在骂娘,这样的升学宴有什么意义?难道就为了收几个礼钱?其实钱已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都浪费掉了。

各位朋友,你们怎么看呢。

大家如何看待变了味儿的升学宴?

所谓“升学宴”,是指孩子通过学业而成就功名(现指考取大学)后,邀请亲朋好友来庆贺而开设的宴席。也有称之为“功名宴”、“状元宴”的。

因此,“升学宴”与我国的高校发展过程有关。起初,其“原滋原味”就是孩子考上大学,便意味着跳出了“农门”,捧上公家的“铁饭碗”。自然是值得亲朋好友为之祝贺的大喜事。

那么,如今的“升学宴”为何就变味了呢?

“三味”认为大概有那么两个原因:

一是,如今孩子考上大学,是否真的就值得亲朋好友庆贺呢

有人说,如今考个高中,比考个大学还难!现在的大学生满大街都是,即使在农村,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而且,如今念完大学,找不找得到稳定工作还难说。现在啊,邻居家打工的,还不一定看得起你家大学生呢。这不假吧?

当然,如果考个清华、北大,至少也得985、211之类,还值得一贺。如果考取一个二本学校,甚至专科学校,谁会羡慕?谁又在乎?你办个升学宴,究竟是想谁亲朋好友来祝贺呢,还是来筹款?——这变味不?

二是,升学宴原本的“祝贺味”变成了“揽财味”

孩子取得功名、考上大学,举办一个宴席庆贺一下,几乎全国各地都有这习俗。

人情犹如拉大锯,你有往我有来,再正常不过。

既然,你在这一“领域”曾经付出过很多,眼下机会到了,自然也想收回一些。不管你孩子考得如何,只要考了个学校,你敢设宴,别人就不敢不赴宴

——这是否变味?

我是头条号“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时代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友善的言语,与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本问题!

大家如何看待变了味儿的升学宴?

答:我是极为反感升学宴这个事的,但社会人情就是这样。人家随,你不随,不食人间烟火啊。但,就是这么一个现象,人们私底下心知肚明的事,我还想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高档酒店生意火爆

一是贴心要好的朋友,可以叫几个,但不能铺张浪费。

中国的人情就是这样,人家叫你你不随份子,好象俩人之间生分了。你随了份子,自然自己有事了,也想喊人捧个场,这叫有里有面。一开始是婚丧嫁娶的大事,后来逐渐演变为搬个家、考个学,甚至表弟、外甥等生二胎、结二婚,也要呼朋喊友地大操大办,这就有点过了,有点变味了。中国是个讲究礼尚往来的社会,但也是个崇尚节俭的社会。过多过繁地操办一些宴请,不但浪费了资源,浪费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还会把人心真情变成人情世故,把君子之交变得铜臭无比,看似金钱利益,实则人心难常,利益纠绊,对健康的友谊和纯洁的人际关系十分不利。

结婚宴请喜事忙

二是沾亲带故的细小,不需多张罗,若是过多人必烦。

礼仪至亲,不可沾亲,这也是人之常识。比如:儿子结婚、姑娘出嫁,这些既是至亲,也是人生大事,一辈子就办一次的大事,通知一下亲朋好友,以告天下,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已经结婚成家了,不必让大家挂记于心,皆大欢喜,未尝不可的事,也不为过。但是,就像表弟结婚这档子的事,有人家亲娘亲兄的,有你什么事,你却通知随礼带份子的,这就让人不可思议了。还有,你铺子开个张,你案头插根香,这都是你自己家的细小之事,也是完全没有必要为了那三百五百的,麻烦别人,耽误别人的工作和事业,整天价为你家的细小之事,东张罗西张罗的。再说了,这些无关紧要的细小之事,大操大办多了,真正轮到自己家办大事,人家还以为是小事呢?甚至有些人,内心生烦也不细说。

乔迁相邀人深思

三是婚丧嫁娶的直系,至今天下知,礼尚往来可理解。

得不偿失的事不能做,人情礼仪之事也是如此。婚丧嫁娶的事情,又是直系,我是主张通知可限范围内通知一些挚亲好友办理的。一来可以直告天下,二来也可缓解一时的经济困难,三来也是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需要。轮到婚丧嫁娶这些事,如果门前冷落鞍马稀,也是没有面子的事,就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如果把事情办成这样,也会让人们认为这家“不会为人、不会处事”,这家也是“在别人办事情时不给面子的主”,才弄成今天的样子。所以,礼尚往来的意义就在于此。小的可以维系一个族群关系的稳定,大则可以维系一个社会的运转。但,这又和铺张浪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必须区别对待。

结婚大礼人逢喜

总之,重人情而不铺张,重礼仪而不盲目。把人情世事控制在可以理解接受的范围之内,度量而操,不可无限扩张,这又和厉行节约的现实不谋而合。至于变味的升学宴,我是主张早日取缔的。

欢迎关注@家国子华心经教育,谢谢您的置评建议。

创作不易,侵权必究。谢谢。

大家如何看待变了味儿的升学宴?

升学宴变了味道,只能说人心在变。

以前哪个村庄考上一个大学生,那是凤毛麟角,是百里挑一,自己出钱,放场电影,让全村人乐呵乐呵就特别不错了。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一抓一大把,还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呢?完全没有必要。是不是每个考上大学的家里都要庆贺呢?不是这样,都知道考上大学是顺理成章的事,是很平常的事,就跟一日三餐要吃饭一样的平常,何必兴师动众,大摆筵席呢?你以为你家孩子考上大学了,就很了不起了,其实其他人根本就没有把它当回事,何必发请帖请人家来参加呢?这是用热脸蛋蹭人家的冷屁股。

人家来,还不好意思空手来。必定拿钱,拿礼物来,其实人家是很不乐意来的。

更有甚者,借升学宴大肆敛财,就更不应该了。

所以,根本没有必要搞什么升学宴。要搞,就在家自己搞就可以了。您的看法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