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省的人最能喝酒?
我是苏北人,但对酒不感兴趣,更没有瘾,平时家中来客人才去超市买几瓶白酒,陪客人或在宴席上也能饮上二三两。
在我熟悉的人群里,在酒桌上能饮酒且从不醉的是我的好朋友武大兄弟也,武大曾经和我同在一单位,我俩相处很要好。他为人处事豪爽大方,经常请我们几个处得来的朋友在酒馆小聚,当然我们同样也会请武大来饭店座座。
因知根知底每次酒桌上一对一没有人敢同他碰杯,都是按老规矩我们喝一杯,武兄饮两杯。几轮下来,我们脸红耳赤感觉喝过量,有些醉意,还有几位开始语无伦次,讲话舌头少了半载,尽说些废话与大话。这时的武老兄面不改色才来劲,独自自斟自饮,一杯接一杯,一盏连一盏,也不吃菜。
事后我曾经私下多次问他到底能喝多少酒,他一本正经地回答:斤把量,低度酒还能再多饮些……
哪个省的人最能喝酒?
东北虎,西北狼,喝不过江苏的小绵羊;河北猛、安徽狂,往西过不了赣鄂湘;福建柔,浙江秀,两广的米酒喝不够;川酒浓,黔酒醇,云南的散酒迷倒人;京津野、山西懵,内蒙的烈酒满天星;长江长,黄河黄,鲁豫的各县飘酒香。
对于哪个省最能喝,这个一直以来都是没有固定的答案。不管是网上的一些酒博主对各省酒量的看法,还是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各省人均酒量统计,这些只能做个参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地方酒的度数不一样,如果只是单纯地用喝的量来衡量,那是不是对那些喜欢喝高度酒的人不公平。
关于哪个省最能喝,各个省份真是谁也不服谁?山东人说:“按我们山东的规矩,那陪客的人肯定给你找满”;河南省人说:“按我们河南的规矩,你先喝三杯我们再喝”;安徽人说:“别那么客套话,直接开炸”;江苏人说:“兄弟我先一口闷,你慢慢跟”;河北人说:“低度酒没意思,来尝尝我们67度的衡水老白干”。内蒙人急了:“比喝烈酒,我们内蒙人跟你比划比划”;北京人说:“怎么着,六十五度的红星照样让你把握不住。
”西北人民一拥而上:“兄弟,喝酒划拳才有意思”;东北人说:“都说都东北虎、西北狼,今天我们较量较量”。川黔地区人民说:“产酒我们都不怕,喝酒谁怕谁呀?”云南、广西人说:“不要跟我提品牌酒,我们自制的散酒照样喝趴你”。广东、福建、浙江的兄弟说:“算了吧,喝点啤酒挺好”。两湖、江西、重庆的朋友说:“都不说话了是吧,来我们继续喝”。
从总体上看,北方人的酒量比南方人相对更好,少数民族中藏族、蒙古族、彝族的酒量居于全国前列。下面我就来说几个特别能喝的省份,排名不分先后:
内蒙人:当年乌兰托娅的一首套马杆,让人们深切地了解到了草原的风情。我们经常会听说,哪里的人特别能喝,甚至能和内蒙人较量较量,这也能见得内蒙人在人们普遍的印象中就是能喝。当时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专业有一个内蒙人,从老家带来的68度闷倒驴,自己一顿饭干一斤。
内蒙人不仅能喝,而且内蒙古盛产高度酒。在内蒙很多著名的畅销白酒至少都在50度以上,六七十度的口粮酒也很常见。比如在内蒙当地有一款畅销的口粮酒叫草原白,度数为60度;声名远扬的闷倒驴,度数在70度附近;60度附近的套马杆酒,口感最为纯正。
目前内蒙古最畅销的酒是黄盖汾,为53度;白酒没有50度以上,是不可能在内蒙达到热销的地步。在目前白酒低度化的热潮中,内蒙古成为高度酒为数不多的根据地。在草原文化和高度酒的影响下,内蒙人喝酒的血性就这样爆发了出来。
山东省:尽管山东和河南都号称是“县县有酒厂,市市飘酒香”,但是根据统计的数据来看,山东的酒厂数量比河南的还要多。武松三碗不过岗的故事,和梁山好汉大碗喝酒的故事都是发生在山东
山东人也素有“好喝、能喝、敢喝”的称号,山东人喝一场小酒,也能从日上三竿喝到灯火阑珊。我们有时能在网上看到山东人喝酒的陪客礼仪,什么主陪副陪、一陪二陪之类的,这说明山东人讲规矩,在酒桌上也非常豪爽。像这种招人陪客的规矩,其实在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尤其要小心这几个人,酒量绝对是杠杠的。
2019年的时候我还真去过菏泽跟山东人喝过,当时确实是叫了几个陪客,也没有太过于讲究规矩。东道主就说今天咱们就不讲那么多规矩了,该吃吃,该喝喝。我当时喝完三杯半白酒就已经撑不住了去休息了,而那几个陪客还在那里有说有笑。当时肯定都有点上头,他们在哪越说越激烈,偶尔吹吹牛,毕竟酒喝多了,大家都懂。
河南人:河南也是全国的产粮大省、人口大省,酒大部分由粮食制作,慢慢地河南又变成了产酒大省、饮酒大省。河南省的白酒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啤酒产量常年位居全国前五。至于按照河南的规矩,为什么会让客人先喝三杯,如果去了解后就会知道,那绝对不是欺负客人,反而是河南的一种礼仪。
毕竟酒祖杜康就是河南人,河南的酒文化那是没得说。曾经有人在网上说,“我到河南做客就没吃过热菜”。事实上河南请客是先上凉菜让大家喝酒,等喝差不多了再上热菜,但是很多不善饮酒的,在热菜还没上来时,就已经喝倒了。
其实我们平时说一个人不能喝,让他去跟小孩、妇女坐一桌,最开始这句话就是从河南传播开来的一个段子。河南人开场三杯的喝酒习惯,加上中间各种敬酒,一套下来,能撑到吃热菜就算是酒量不错了。
云南人:云南最著名的酒是什么呢?其实是自家酿的散酒,这种散酒跟隔壁广西的“土炮”很像。云南的白酒销量最难统计,因为云南的自烤酒非常盛行,自烤酒则是真正的纯粮酿造。这种自烤酒虽然度数不高,但是后劲很大,甚至很多北方人都败给了这种酒。云南人喝酒的风格差异大,因为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地方。
云南少数民族喜欢喝酒、喝酒厉害是我们都知道的事。虽然云南没有闻名全国的酒品牌,但云南的少数民族可能都是酿酒高手。云南人仿佛带有一种神秘力量,他们要“喝最烈的酒,唱最狂的歌”。
云南很多地方都是吃饭前玩扑克输了喝高度白酒,酒量差的别说热菜,还没有点菜就醉了。还有的地方是饭前喝酒,好多人根本就没有机会见到菜。
最后:中国白酒市场容量前三的省份是山东、江苏、河南,这三大省份的白酒市场容量超过500亿;之后的四川和安徽排在四五名,白酒市场容量均超过300亿。作为江淮酒派的主体地区,江苏和安徽很像,无论是喝酒还是产酒都是北强南弱。像皖北、苏北地区酒风很猛,管你什么东北虎、西北狼,不服就来较量较量。
而四川是国内第一产酒(白酒)大省,再加上8000多万的人口,能有300亿的市场容量也合情合理。我感觉河北人喝酒绝对是被低估的,毕竟以侠义慷慨著名的燕赵文化是离不开酒的。在国内做高度酒,还真没有几个能比得上河北的衡水老白干。至于东北和西北,喝酒性子急、酒风猛,夸张点说:“白酒二斤半,啤酒随便灌”。
虽然酒量大看似是一件很厉害的事,但是过量饮酒有害身体健康。我们要适量饮酒,在酒桌上不要过度劝酒。喝酒喝的是一种心情和情怀,千万不要跟自己过不去。
哪个省的人最能喝酒?
我认为是新疆人。新疆人喝酒先不说酒量,光那种喝酒的气势。就不是一般的人能受得了的。第一:为什么说新疆人喝酒厉害?
为什么说新疆人喝酒厉害呢,因为我有几个新疆朋友喝酒非常厉害。倒也不是说他们酒量如何大,光那种气势你不一定能接的住。我曾经参加过他们的聚会。他们喜欢喝当地叫小老窖的一种白酒,去了以后发现酒桌子上面,每人面前摆了一瓶。如果喝啤酒的话,每人座位下面一箱大乌苏。头瞄一眼角落还放了好几件,我了个天哪!这是准备让我横着出去的意思吗?就这个氛围我还没喝酒先有点晕了。恐惧...!其实如果你能到这种聚会,说明他们把你当成好朋友。因为他们觉得朋友之间不拘束要好爽,就应该吃好 喝好 玩好 弹琴 唱歌 跳舞,所以才采取这种方式喝酒。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公平,各扫门前雪赖不了酒。当然也不是非要让你舍命陪君子,奉陪到底。如果确实不胜酒力他们也不劝酒,这点我还是非常喜欢的。不怕大家笑话反正我是投降了。真的,这个真真来不了,白的我最多一瓶,大乌苏最多五瓶就到位了。你要是喝多他们会调侃说:你这个“扎巴依”。(维语里就是酒鬼意思)
第二:豪爽的新疆儿子娃娃体现在哪:酒具和饮食习惯。新疆人一般都比较热情好客,新疆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儿子娃娃就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实在不行我们吹个瓶子嘛。所以从以上的话里面你就可以感受到。新疆人喝酒饮食习惯肯定都是突出了量 大。新疆人喝酒使用的酒具是也有特点的也是量 大。就是那种喝茶的茶碗。要么就是那种茶杯。反正一瓶500克的酒只能倒两三碗或两三茶杯那种。朋友之间敬酒必须一口喝完。不然对方就会认为你没有把他当成好朋友。一瓶三杯或三碗,这样算的话一场聚会下来喝多少大家自行脑补吧。很多省用的酒具是那种特别小的杯子。就跟一元硬币差不多大吧。新疆人喝酒不喜欢用那种小杯子,他们认为,用小杯子喝酒反而醉的更快。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饮食方面新疆人喜欢牛羊肉并且是大块的,比如烤羊排也是那种整条的羊排骨,直接放进囊坑里烤出来,那个味道简直让人想一下就流口水。吃了这么多烤肉就新疆的最攒劲,手抓肉也是不错,把大块儿的羊肉凉水下锅,就放点花椒 姜 洋葱煮熟后,盛到大盘里撒上盐巴水然后手撕着吃,原汁原味歹的很。还有大盘鸡,大盘鱼等等都反映出新疆人的豪爽。
总结:新疆人常喝酒,爱喝酒,能喝酒,喝酒厉害的原因跟新疆人的性格有关系,新疆人性格豪爽而且都喜欢喝酒,酒已成为新疆人不可缺少的饮品,新疆人偏爱度数高的酒,冬季生活在山区的牧民,白酒使他们感觉到身体的温暖舒适。夏季冰镇啤酒能为他们解暑。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新疆原有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俄罗斯族、等13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都有饮酒的习惯并且热情好客,酒也成新疆人生活待客的必需品。完
哪个省的人最能喝酒?
据说是山东人,为人耿直,喝酒豪爽,不醉不罢休…… 🙏🍺🌹[耶]
哪个省的人最能喝酒?
每个省都有喝酒的人,要说哪个省的人最能喝酒,非贵州人莫属。
因为,多数省份的人喝酒,要用下酒菜。下酒菜未上桌,人们一般是喝不成酒的。而贵州人喝酒不需要下酒菜,人们见着酒就喝,甚至有的人还用酒来下饭,就是把饭泡在酒里一起吃。而其他省的人喝酒,恐怕做不到“用酒下饭”这一条吧!
我也走过好几个省,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西藏、云南、四川等比较好喝酒的省份,多数情况下,人们喝酒都要备上好几个下酒菜。而贵州人喝酒却很随意,只要遇上几个合意的人,见酒就开喝了。
缘于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比较多,少数民族又是一个无酒不成席的民族。人们平时都离不开酒,面对各种酒席就更不用说了,每逢酒席不仅有酒,而且数量必须充足。凡是遇上结婚酒,人们要喝上几天几夜才能罢休。
而在贵州省的民族当中,最能喝酒的是苗家人,多数男女喜爱喝酒。因为苗家人每逢过节,一家老小上桌吃饭,老人便开始用筷子戳到酒碗里蘸酒,蘸上了几滴酒就往男孩子的嘴里塞。老人有意识的让男孩子沾酒,他们从小就具有了抗酒的能力。
而女孩子则跟随父母学习酿酒,途中会去效仿父母的样子尝尝热酒。长时期尝酒之下,女孩子长大以后,有的酒量比男孩子的酒量还要大。虽说自家酿制的酒,酒精度不算高,但喝的头锅酒,度数也将近50度。像40多度的酒,男人口渴时可以喝上一到两斤,有的喝了这么多酒仍然觉得不过瘾,还得再斟上斤把左右的酒来,方能塞住牙缝。
即便苗家的男子喝两、三斤酒下肚不会醉,可他们却不敢与女人对着喝。因为苗家的男人与酿过酒的女人喝酒,男人喝一回醉一回。于是,男人便调侃女人,说女人的肚脐眼都能装半斤酒。
要不在当地,很多外来的客人,不敢坐下来与苗家人对着喝酒。如果对着喝的话,客人喝一个倒一个。难怪有些远客来到苗家,竟然趁着酒兴编出了几句顺口溜。比如:来到苗家不想家,主人待客乐哈哈;喝了苗家自酿酒,几碗下肚眼发花。此位客人刚刚顺溜完,另一位客人又接着编了:谁说哪省酒量大?根本就是在自夸;不信就来贵州比,酒量第一数苗家。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顺溜完后,就被贵州苗家人的酒泡翻了;结果,客人真的几天几夜不想家了。
因此,贵州省的人能不能喝酒,从当中就可以“窥豹一斑”。那么,哪个省的人最能喝酒?人们已经看出来了——那就是贵州省的人最能喝酒!
哪个省的人最能喝酒?
我的几个内蒙古同学都能喝,尤其是一个乌兰察布的同学,一个锡林郭勒的同学,太猛了,锡林郭勒的同学还是女的,蒙古族,人高马大,长得也漂亮,蒙古名字叫娜仁高娃,长得真像全智贤,喝酒玻璃杯子一口闷,吓死个人,当年没追上,人家看不上我。
最能喝的真的是内蒙,其次是山东,再次是东三省之黑土地黑龙江,紧接着是河南,再接着是四川,而其它地区基本上都可以手拉手掰个手腕,都能打平手。
那为什么内蒙能喝呢?
内蒙是汉蒙多民族融合的地区,内蒙人更能喝的是白酒,蒙倒驴、蒙古王、河套王、宁城老窖、草原白、金骆驼等本地白酒广受欢迎。
内蒙古人有一种自尊心,你不把事情做到家,他认为你是看不起他。既然能坐在一起,就应该做实在人,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大家喝酒图痛快,你能喝但是不喝,那么就是把自己孤立了,劝了几次人家心里就想,这人不好交。如果你喝酒喝得爽快了,就会得到尊重,只是喝到差不多的时候,他也就不再劝酒了。
至于内蒙人为什么那么能喝?“躺赢职场,人间不值得”的内蒙李诞这么说:“为啥我们内蒙古人这么热情?因为寂寞。牧区放牧的时候,多少公里看不见个人,好不容易来两个人,我为什么不热情点,喝点酒聊聊天。
他们为啥灌你酒?就是为了让你喝多难受,再多陪我两天。所以当你进入蒙古包的时候,主人先给你献上了一条哈达,然后端上了三杯酒,在你敬天敬地敬万物一饮而尽后,终于正式落座了。其实后面还有,就像伍佰唱的歌那样:来来来,喝完一杯还有一杯,喝完这一杯还有三杯。
内蒙的朋友真热情好客啊:“朋友,我先介绍一下今天的在座的朋友,你能说出来他们的名字,就是你认我们这些朋友,我们自己喝一杯。要是你说不出来,那是不到位,你自己喝一杯。先从你旁边的腾格尔开始,再往下是呼斯楞、马勒极…”
乖乖,这名字就像周深唱的《达拉崩吧》里面的“”达拉崩吧斑得贝迪卜多比鲁翁”,不喝酒头都晕了。
终于你好不容易喝完,内蒙朋友被你由衷感动了,端起酒杯来了一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喝完一杯看看草原美丽的花,草原最美的花,火红的萨日朗,站在草原望北京,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这就是内蒙的热情,男女把白酒当水喝,比东北感情深一口闷还狠,其实这和他们的遗传以及生活环境有关。作为马背上的游牧民族,骁勇善战的蒙古人游牧的生活方式居无定所,以前冬季就靠白酒来取暖,久而久之,对于白酒的抗性有所增强,身体对酒精的耐受力也越来越强,越喝越多,酒量越喝越大。
内蒙人喜欢交朋友,喜欢跟朋友喝酒,心胸宽广,威武雄壮,这也是很多人如此神往”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草原的原因吧。
不过内蒙人能喝酒,也是有民俗禁忌的。有些和维族相似,就是年轻人不在长辈面前抽烟喝酒。
而一个成年男子是否能喝酒会直接关系到他与人相处的密切亲疏程度。但是饮酒也是分场合的,在有些情况下,蒙古人非常忌讳喝酒娱乐,再有就是给死者送葬时不能喝酒。
我们知道,喝酒是用来助兴的,而举行葬礼是比较严肃和沉痛的事情,出于对死者的怀念和对死者家属的尊重都不应该在送葬仪式上喝酒作乐,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和没有家教的行为,是极端愚蠢的做法。
另外,在父母、兄长、亲友面前,不满35岁的孩子也是不能吸烟喝酒的,如果不遵守这些蒙古族礼节和规矩,不仅其本人会横遭指责,就连他父母的名声也会受到损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