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哪里有知了猴?

我们这里没有饮食知了猴的习俗,连捕足知了猴玩的孩子都少了。

炎热的夏季婵呜声声声悦耳,婵呜声证实天气炎热,催促人们注意防热避暑。

小时候会偷家中面粉,用水洗成面精去郊外粘知了玩,捕促来的知了藏在田径裤头松紧带周围,一拍知了,立时知了都呜唱起来,这时感到得意和满足感。

我们署假中会早晨和傍晚在树根下寻找知了壳,积集数天后,卖给大药房,所得几毛钱看电影或买小人书。

这都是儿时的往事,今回味起来别有一番情怀。

全国哪里有知了猴?

我去陕西捉知了猴,那年赚了8万元,还遇到了一个女人,我们一起做生意,继承了她们家的家产。

知了猴是夏天的一种美食,人们比较喜欢吃,价格也比较高,就有很多人去捕捉拿去卖。但是知了猴越来越少,市场上大多都是人工养殖的品种。要说哪里的知了猴多,以我自己亲生经历来看,陕西那里的知了猴比较多。

大概十年之前,我曾经去过陕西那里捉知了猴,那个时候,数量比较多,一个晚上就可以捉上千只,拿去卖就能赚几百元。一般都是晚上行动,捉了之后早上拿到市场去卖,卖完之后就睡觉。

干这个有季节性,过了夏天就没有了,虽说比较辛苦,但很赚钱,那一年就赚到了8万元。不只是赚钱,在那里还有幸遇到了我的恩人,一个贤惠的女人,我在那里和她一起做生意,并继承了她们家的家产。

那个时候,我经常去饭店送知了猴,其中有个饭店是一个女人开的,一来二去就比较熟了,送完货之后,我也会主动帮她干一下重活,有时候就直接在那里吃饭。女人的饭店是父母开的,但由于年纪大了,也帮不上什么忙,规模不怎么大,就请了一个厨师和两个服务员,人多的时候根本就忙不过来。

后来过了知了猴捕捉的季节,她就直接让我去她店里帮忙,我也同意了。干了一年多以后,她看我干活比较实在,对她也很照顾。就让我和她一起做生意,并把她父母的店铺给继承了下来,我也就一直在陕西与她做着小生意,再也不用四处奔波。

我们因为知了猴而结缘,如果我不去陕西捉知了猴的话,也遇不到这么好的女人。赚钱是其次,能和知心的女人一起生活,做着小生意才是幸福!

全国哪里有知了猴?

知了猴学名金蝉,是昆虫“知了”未羽化前的若虫形态,除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外,还富有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经油炸烹制后美味无比,且营养丰富,故此备受人们喜爱。

蝉广泛地分布于温带及热带地区之内,栖身于草原和森林之中。我国南北地区都有蝉的踪迹,古往今来的大量文学作品都有关于蝉的描述,无论到那里,仲夏三伏都是蝉鸣阵阵,不绝于耳。

每年的6~7月知了猴便会钻出地面,爬到树上,金蝉脱壳,羽化成蝉。雄雌两性交配后,雌蝉用它那根尖尖的产卵管,刺进树枝中产卵,直到次年幼虫便会孵出,跌落在地,钻入地下,再在土中生活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能破土而出,在漫长的生活中它们要经历很多次的脱壳过程;幼虫有一对强壮的开掘前足,在地下挖掘隧道,寻找树根,利用自身携带的刺吸式口器,刺进植物根部吸取汁液,获取营养,用于生长。

“年年岁岁鸣依旧,去岁今年大不同”,成蝉的生命是短暂的,有的只有几天,多的也难活过整个夏季。在完成了交配的使命后,雄蝉和雌蝉先后纷纷死去,留下附着在树枝上的蝉卵孵化成幼虫,跌落到树下的地上,钻入土壤;在黑暗中度过漫长的岁月,以根的汁液为食,幼虫成熟后钻出地面,金蝉脱壳,羽化成蝉。

这里,大地青松有诗曰:

雄蝉长鸣急召唤,雌蝉翩翩飞近前。

雌雄交配方刚散,雄蝉力竭命归天。

雌蝉产后亦身死,卵化幼虫根底钻。

隐伏地下若干年,爬出脱壳演成蝉。

全国哪里有知了猴?

知了猴也就是金蝉,它是在没有蜕变成金蝉之前叫知了猴,全国各地的叫法也都大不相同,但是统称叫金蝉。

一般在全国,像河南,山东,浙江,河北,陕西,江苏,安徽这些地方比较多。

不过在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知了猴的认知,知道它有比较高的营养价值后,在每年出知了猴的那个季节,都会有很多人来逮。

它也成为了人们盘中的美食,到了有知了猴的时候,也有人收知了猴,一个2毛到5毛不等。

一般收上来都卖给了饭店,供客人们食用,也有的就是逮一些给自己家小孩子做着吃。

久而久之,知了猴也像往年那么多了。不过现在可以养这个知了猴。

好像有的网店上就有专一卖知了猴繁殖后的卵,在手机上看视频也能看到有人就在培养这些知了猴的卵,大概要三年后就能长成了。

不得不感叹,现在的人们真是聪明啊!什么都可以养殖,好的是这样知了猴也许就不会绝种了,人们还能吃到美味!

全国哪里有知了猴?

知了猴就是蝉的若虫,所以只要有蝉分布的地区,都有知了猴。从大的分布看,蝉(也叫知了)的分布很广,从温带到热带地区都有它们的身影。当然,在我国蝉的分布也是很广的,几乎大多数的省份都有蝉。那么,蝉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哪些地方没有蝉呢?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聊一下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蝉的种类

蝉是昆虫纲半翅目蝉科下所有昆虫的总称,该科下成员的主要特点就是生长过程中一共分两次,一次为完全变态(由卵到若虫),一次为不完全变态(由若虫到蝉),而且成虫后它们的腹部均为长锥形,头部一共有五只眼睛,其中两只为复眼,其余三只为单眼。

蝉的种类有很多,仅仅是目前已知的种类就超过了2000种,其中大多数的蝉身长都在3-4公分左右,但是有一种生活在东南亚的蝉,它的平均身长可达7公分,它就是“帝王蝉”。不过,在我国分布的蝉体长大都在1-5公分左右,其中有三种比较常见的种类。

第一种是体型很小的一种蝉,它体长约有1-2公分长,身上的体色为浅灰色、绿色或者黄色,这种蝉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年它是最早出现的蝉,鸣叫时发出“吱~吱”比较细小的叫声。它的学名为蟪蛄,经常栖息在榆树这样树皮颜色比较深的树干上。下图为:

第二种是比蟪蛄还要少见的一种蝉,它的体长比蟪蛄略大,但小于常见的蝉。它的身上有着明显的白色横向花纹,翅膀上有着少量细小的黑色斑点,腹部多以灰白色为主。它的叫声与其他蝉有着明显的不同,会发出“呜嘤-呜嘤-呜嘤-呜嘤-哇--”的叫声。这种蝉出现的时间比常见的蝉要晚一些,一般集中在夏末,它的学名为呜蜩(wu tiao)。

第三种就是我们最常见的蝉了,它通体以深黑色为主,是整个蝉科下最大的一种蝉,它的体长一般在4公分左右,翅膀上只有黑色的纹路,没有任何的斑点。它的叫声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般都是单调的、拉长音的“吱~”。它的学名为黑蚱蝉。

蝉的分布

虽然蝉在我国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昆虫,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蝉。首先是种类,像我们上面说的绿色蟪蛄就仅分布在我国南方的部分地区,有广西、云南、四川等省份。而黑蚱蝉是一种分布很广的蝉,它在我国的17个省份以及直辖市内都有分布:上海、北京、江苏、浙江、河北、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四川、贵州、云南、重庆。

从蝉在我国的分布看,蝉确实是以温带和热带的环境为主要栖息地的昆虫,这是因为,它们的若虫在地下要待3年之久,如果是寒带地区,冬季气温很低,蝉的若虫就很难存活。所以,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是没有蝉的,而且在我国西北地区这种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的地方也很少有蝉的分布,最后就是草原地区,树木稀疏的地方也很少有蝉。

并不是所有的蝉都是在树上蜕皮的

蝉的生长发育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年的7-8月份是蝉繁殖的季节,雌雄蝉交配之后,由雌蝉在细小的树枝上用尾部的产卵器将树枝的树皮挑破,然后将卵产下。卵经过30天左右的孵化后变成很小的幼虫,之后,幼虫被风吹到地面上。幼虫开始寻找湿度较高且松软的土用自己的一对前肢挖洞进入土下。之后,幼虫会以树木根系的汁液为食,不断的生长发育,经历4次蜕皮后,幼虫就会趁一个黄昏的雨后破土而出,找到比较高的树木爬上去,在树上完成自己最好的蜕变,变成蝉。

但是,有一种蝉则不同。首先,它并不是在晚上破土而出的,而是在中午;其次,大多数蝉的第五次蜕皮是在树上完成的,但是,这种蝉的5次蜕皮全部是在地下完成的。它就是生活在新疆沙湾县的一种黑蚱蝉。由于这里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少,所以这种蝉也不指望在雨后出现,而且由于夜晚气温较低,不利于成虫的发育(变黑的过程),因此它们选择了在地下就完全蜕变成功,然后趁着气温高的时候爬上灌木,完成最后的蜕变(出土时,它与其他蝉刚蜕壳时一样,都是淡黄色,翅膀未完全展开的)。

总结

蝉是一种分布比较广的昆虫,而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温带、亚热带以及热带的环境,这符合蝉的栖息地标准,所以,在我国除了一些干旱少雨以及寒带地区外,基本上都有蝉的分布。

其次,在当下,许多地方虽然有蝉,但是大都集中在农村地区了,这与城市中植被减少以及路面硬化有很大的关系。

全国哪里有知了猴?

知了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

前几天,我写了一个头条,介绍我老家山东昌乐县北部一个小山村的四种蝉的叫法,引起了共鸣,各地的网友纷纷留言,有一千多条留言。留言除了海南省、西藏自治区、宝岛台湾之外,其它的省都有知了。有知了自然而然就有知了猴。

而各地对知了的叫法迥异,十分有趣,值得有人加以研究总结。

这是浙江、山东、安徽三地的留言。浙江有的地方叫知了为马姐劳子。山东一个地方的网友叫知了为一流娃。这不知道是山东哪个地方的友友,但肯定不是潍坊的。

辽宁的友友叫知了为爬叉,北京的友友叫知了为寂鸟儿。

广东的友友叫知了为牛粪头。

黑龙江的友友叫知了为节溜,而山东青岛的友友叫知了为马节溜。

贵州的友友叫知了为节六。

福建的友友叫知了为刺溜。

而浙江的这位友友叫知了为麻吉垃之。

吉林的友友叫知了为知了,天津的友友叫知了为马嘎。

重庆的友友叫知了为麻吉猴。

山西的友友叫知了为知了。

各地对知了的叫法是五花八门,十分有趣。

山东人对知了的叫法就很多,一个市就有多种叫法。总起来说,潍坊的叫法差不多。而烟台的叫法差别很大,而且叫法也很多。

如果有人把各地知了的叫法汇集一下,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