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怒而天下惧,一人熄而天下安,张仪如何成为名震诸侯的名相?

张仪,师从鬼谷子,精通纵横术!他两次戏诈楚王,割裂齐楚联盟;他帮助秦国开疆拓土,却在春风得意之时辞去相国之位,投效魏国。

他的一张利嘴能退百万雄师,他的三寸之舌能搅动天下风云,他游走于列国之间,出将入相,他也是少有得到善终的纵横家。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相互称王。韩、赵、燕三国也紧随其后,各自称王。一时间,天下风云骤变,分裂与兼并在各个诸侯国之间相继上演。

为了称霸天下,各国君王求贤若渴。不久之后,鬼谷子的徒弟张仪学成下山,周游列国,搅乱了战国政坛。

他深谙政治形势,善于玩弄权术,一张利嘴游说各国,轻则能夺取一座城池,重则挑起一场战争,世人将其称为说客或者纵横家

所谓名师出高徒,张仪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将各国诸侯玩弄于股掌之间,为秦国的强大和未来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可是,在满身荣耀之际,张仪却辞去了秦国相国之位,投效了魏国。那他当初为何选择事秦?又是如何帮秦国走上统一之路的?为何最终选择离开秦国?

这一切,还要从张仪入楚游说开始说起。

01入秦拜相

公元前329年,楚国君主楚威王去世,其子熊槐继位,史称楚怀王。此时的楚国经过了吴起的变法,国力日渐强盛,成为了南方的霸主。

当时,刚从鬼谷下山的张仪便看中了楚国的实力,便决定去楚国成就一番事业。张仪将楚国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写成了一篇策论,想呈给楚怀王。

然而,楚怀王并非一位明君,他贪杯好色,不理朝政,对张仪这等无名之辈更是嗤之以鼻。张仪的事业还未跨出第一步,就受到了阻碍,回到家中后,他整日长吁短叹。

他的妻子见状,便安慰他说:“一国之君岂会听你摆弄口舌,你也不必忧愁,在家好好耕田织布,采桑务农,日子也能过得安稳。”

张仪虽知道妻子说得在理,可他拜师鬼谷子,苦学游说之术,为得就是能出将入相,成就一番事业。如今还未开始,怎能就此放弃。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张仪空怀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没有收入来源,日子渐渐潦倒起来,甚至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

为了贴补家用,张仪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了楚国令尹的府上充当门客。

一日,令尹在府中大摆宴席,宴请自己的门客。席间,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块玉璧拿了出来,给众人欣赏。谁知,宴席上人多手杂,不一会玉璧便消失无踪了。

令尹见状,勃然大怒,下令彻查所有门客。正当此时,有人向令尹打小报告,怀疑张仪就是那个偷玉璧的小偷。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众门客觉得,张仪家中贫困,见到了价值连城的玉璧定是起了歹心,所以偷盗了玉璧。令尹闻言,直接将张仪捆了起来,严刑拷打,无奈张仪誓死不认,令尹只得将他放了。

回到家中,妻子见张仪伤痕累累,伤心不已。可张仪却不以为意,着急得问妻子道:“夫人,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张仪妻子见他这样问,笑着回道:“舌头自然是在的,不然你怎么能问出这样的话?”

张仪听罢,这才放下心来。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张仪的伤势渐渐好转。但是,经受了这番屈辱,他觉得与其留在楚国继续卑微地活着,不如另觅新主。

如今,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势同水火,不管投靠哪国,都攸关性命。张仪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去投奔秦国。

打定主意后,张仪便与妻子收拾了行囊,动身去了秦国。可是张仪的妻子却更加担忧了,一国之君掌生杀大权,她害怕张仪刚出狼窝,又入虎穴,可张仪却有自己的办法。

根据《史记·张仪列传》和《战国策》记载,张仪入秦是因为他的同门苏秦用了激将法,在背后推波助澜才将他送到秦国的。

但是,根据1937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基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记载,张仪去世后,苏秦才担任燕国的国相。

因此,张仪如何入秦的,一直都有争论。

而此时的秦国,经过商鞅的变法,国力逐渐强盛,成为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嬴驷继位,史称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十分爱惜人才,听说有鬼谷子的徒弟来投奔他,连忙将人请进了秦王宫。大殿之上,秦惠文王恭维张仪道:“鬼谷出奇才,先生的大名,寡人早有耳闻。”

张仪行了一礼,不卑不亢地说道:“可惜,我不过是个将死之人。”

秦王听了张仪的话,不觉有些疑惑:“先生何出此言?”

张仪见秦王来了兴趣,于是说道:“如今,燕国和魏国连结荆楚,巩固与齐国的联盟,形成了合纵的联合阵线与秦国对抗。但是,别看现在有六个国家,可都是些乌合之众,纵观天下,唯秦最强,只有秦国有统一天下的能力。”

此时的张仪,为了能在秦国站稳脚跟,使出了浑身解数,凭借游说之术为秦王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了秦国曾经错失的良机,还给秦王规划了一个宏大的蓝图。

但是,对于张仪的游说,秦王还是有顾虑的。他担心,若是其他诸侯国结盟,秦国未必是他们的对手。

这时,张仪便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计划和盘托出:“大王,我们可以先拉拢各诸侯国向秦国靠拢,然后再各个击破,是谓连横。”

在秦王面前,张仪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的连横策略,没想到,这与秦王的想法不谋而合,这让秦王兴奋不已。

他连连赞叹道:“先生果然足智多谋,若是有了先生的协助,我秦国定可称霸与天下。”

为了笼络住张仪,秦王将他封为客卿,亲自为他开府,更是对张仪的计划无条件的支持。但是,秦王对张仪的宠信让另一个人嫉妒地红了眼,这个人就是秦国大良造公孙衍

大良造是秦国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自从商鞅死后,公孙衍就接任了大良造的职位。他在秦国浸营多年,理应是占据上风的,却屡次在张仪这里碰钉子,因此记恨上了张仪。

而此时的张仪也明白自己的处境,秦王可以将他捧上高位,也可以将他摔进深渊,更何况现在公孙衍也对他虎视眈眈,他必须尽快证明自己,才能保住来之不易的位置。

张仪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后,为秦王制定了一套十分周密的计划,以此来帮助秦王实现一统天下的宏愿。

当时,秦国最大的障碍当属齐、楚两国,想要攻灭它们就必须先拿下魏国。魏国西邻秦国,东接齐国,东南方向又是楚国,若是秦国能夺取魏国,便能进可攻退可守。

因此,张仪决定先劝说秦王拿下魏国。

这一日,张仪向秦王献策,希望秦王能派兵攻打魏国。可秦王却认为,魏国虽然大不如前,可依照秦国如今的实力,攻下魏国也绝非易事。

张仪见秦王犹豫,便向秦王谏言,将公子繇送到魏国做质子。一旁的公孙衍听罢张仪的建议后,厉声拒绝道:“秦国怎能臣服于魏国,公子繇入魏为质,秦国必会受魏国牵制。”

秦王听罢,也觉得公孙衍说得有理,公子繇一旦到了魏国,不说其地位发生了改变。若是两国关系决裂,兵戈四起,公子繇的性命都将不保,他不能用自己的儿子冒险。

可是,张仪还是不肯放弃,一再劝说秦王,欲成就霸业,必先有所舍弃。张仪的话让公孙衍再也坐不住了,他直指张仪本就是魏国人,定是魏国派来的奸细,居心叵测。

张仪也不甘示弱,讽刺公孙衍挑拨离间,是小人行径。可此时的秦王却陷入了两难,一方面他不想牺牲自己的儿子,而另一方便他也不想放弃这称霸中原的大好机会。

权衡利弊之后,秦王终于应允了张仪的“质子外交”策略。可是,张仪在得到秦王的支持后,并未立刻将公子繇送入魏国,而是请求秦王派遣军队,攻打魏国的蒲阳。

秦惠王十年,使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降之。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秦军顺利攻占蒲阳后,张仪又下令将蒲阳还给了魏国。原来,这是张仪给魏国的一个下马威,用军事震慑来警告魏国,不要对秦国轻举妄动。

公元前327年,张仪亲自护送公子繇入魏。

魏国在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是列国中首个变法图强的诸侯国,也因此成了战国早期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可是,魏惠王继位后,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使得魏国实力逐渐衰落。

而此时,秦国大举进攻蒲阳,还将公子繇送到魏国为质,魏惠王对于秦国的用意一时也猜不透,只好硬着头皮迎接张仪和公子繇的到来。

魏王宫的大殿上,张仪恭敬地朝魏王行了一礼之后,说道:“大王,张仪此次是带着秦王的旨意而来,希望能与魏国和解。”

魏惠王深知秦国没有那么好心,反问道:“若是寡人不允呢?”

张仪笑了笑回道:“还请大王三思,秦国已经主动归还了魏国的土地,可见秦国相与魏国交好的诚意,并非贪图魏国的城池,所以请大王放心。”

此时的魏惠王也知道,秦国若是真心想与魏国交好,便不会派兵攻打蒲阳。可如今魏国今非昔比,实在不能与秦国硬碰硬,思虑再三后,便同意与秦国和解。

张仪见魏王的态度缓和了,于是又提出用公子繇换取河西之地,等结成联盟后再合兵讨伐其他诸侯国,如此,魏国去的土地只会比河西之地更多。

面对土地资源的诱惑,魏王思虑片刻后便答应了,决定将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都献给了秦国。

仪因说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

张仪用蒲阳换得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兵不血刃地帮秦国夺回了河西之地,为秦国统一六国打开了第一个窗口。

张仪带着河西之地回到秦国后,秦王大喜过望,随即将张仪提拔为国相,分走了大良造公孙衍的大部分权力,使得大良造从此成为纯粹的武职。

孟子的学生景春在《孟子·滕文公》中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可见,公孙衍绝对是个狠角色,实力不容小觑。可是,自从张仪来了秦国后,秦王不仅冷落了公孙衍,更是将他手中的权力分走,这让他很不甘心。

因此,他常常与张仪作对,想要将他赶出秦国。然而,当他与张仪的对决到了关键时刻,他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从此成为秦国的众矢之的。

当时,魏惠王以为将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之后便可相安无事,可谁知,张仪回到秦国后便翻脸不认人,继续派兵攻打魏国,魏惠王如何能咽下这口气。

为了能兵不血刃地扭转局面,他派遣使者带着重金找到了公孙衍,想要笼络他,在秦国制造内乱,战事便可有所转机。

此时的公孙衍正在为如何对付张仪而昼夜难眠,见魏王抛来了橄榄枝,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随后便入宫劝说秦王,趁两国交好之际,不要再攻打魏国,转而攻打别的诸侯国。

可张仪却认为,如今魏国四面受敌,此时正是伐魏的良机。况且魏国根基深厚,若是等它恢复实力,到时候再举兵来攻,秦国未必能讨到好。

秦王对张仪的分析十分认可,便决定继续攻打魏国。公孙衍见秦王对自己不再信任,于是有了另觅新主的打算,最后于一天深夜,悄悄离开了咸阳。

公孙衍离开秦国后,张仪顺理成章地替代了公孙衍的位置,从一介布衣寒士一跃成为秦王眼前的红人,正式进入了秦国的政治中心。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效仿山东六国,在咸阳举行了称王仪式,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位君王。而张仪也凭借自己的才华,深得秦惠文王的信任,确立了自己在秦国的政治地位。

然而,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张仪突然主动交出了相印,辞去了秦国国相之位。更让人不解的是,秦惠文王也为挽留张仪,而是昭告天下废除了张仪的国相之位。

而这一切都源于秦惠文王与张仪的一场秘密对话。

02入魏为相

战国中后期,在经历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后,周王室形同灭亡,战国七雄中秦国实力最强,因此,各诸侯国联合抗秦的同盟已初步形成,秦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公元前322年,凭着游说之术在秦国平步青云的张仪突然辞去了国相之位,举家迁回了魏国,并第一时间请见了魏王。

其实,张仪来到魏国的时候,正是魏惠王焦头烂额之际。

一年前,魏、韩、赵、燕、中山等五国组成了合纵联盟,约定共同抵抗秦、齐、楚等大国。同年,楚国率军进攻魏国,魏军大败,这让魏王对公孙衍提出的合纵策略产生了质疑。

此时的张仪看出了魏王犹疑,适时地献上了连横策略

张仪认为,魏国位于中原腹地,紧邻多个诸侯国,且地势平坦,没有倚仗,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与其让各国都来分一杯羹,不如跟随强大的国家。

如今,魏国西邻秦国,又扼住了秦国通往中原的要道,若是与秦国主动交好,秦国必定不会主动来攻,其他诸侯国也会慑于秦国的实力,有所忌惮。

可是,此时的魏惠王对张仪的忠心还有所怀疑,所以并未采纳张仪“事秦”的策略。但是,为了笼络住人才,魏王还是给了张仪相国之位。

三年,韩、魏太子来朝。张仪相魏。

然而,事实正如张仪预料的那样,这一年里,秦国不断派兵攻打魏国,并夺取了曲沃等地。经过此事后,魏王慢慢对张仪有了信任,开始奉行事秦的策略。

可是,张仪的策略却遭到了公孙衍的强烈反对。公孙衍和张仪一样,都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纵横家,公孙衍擅长合纵,张仪专攻连横,可以说两人天生就是对手。

张仪来到魏国后,很快就与公孙衍对上了,而第一轮的较量就是因为齐国。

公孙衍认为,如今五国合纵同盟已经形成,趁此时机应该联合各诸侯国兵力,想齐国宣战,以此夺取更多的土地。

而张仪却坚决反对,他认为,二十年前,马陵之战,魏国派出大将庞涓,倾一国精锐之师攻打齐国,齐国军师孙膑于马陵设伏,歼灭魏军十余万人,大将庞涓也自杀于此。

马陵之战之前,齐、魏实力相当,尚且兵败。如今,齐国实力日渐强盛,而魏国却处处受制于秦国,若是此时与齐国交战,无异于玩火自焚。

面对张仪和公孙衍的争执,魏王虽然认同张仪的观点,可是向齐国的复仇之心还是占据了上风。于是,他采纳了公孙衍的建议,出兵伐齐

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张仪谓梁王不用臣言以危国。梁王因相仪,仪以秦、梁之齐合横秦。

齐、魏两国在承匡交战,魏国再次兵败而归,此时的魏王才深感后悔,不该听公孙衍的建议,可惜悔之晚矣。

此时,张仪又向魏王献策,让魏国与齐、秦这一东一西的两个强国交好,魏国便可借势而上。魏王为了平息齐国的怒火,采纳了张仪的策略,并派遣张仪出使齐国。

其实,张仪促使齐、魏交好,是害怕齐国攻灭魏国后,没有了魏国的缓冲,齐国将直接与秦国对垒,到时候,整个中原的形势将更加难以掌控。

所以,张仪出使齐国本质上是为秦国减少危机。而另一边,公孙衍因承匡之战大败而失去了魏王的信任,权力也被慢慢架空,为了泄愤,他决心在张仪出使齐国的时候报复他。

当时,张仪出使齐国必须经过卫国,于是,公孙衍提前赶到卫国,摆了一桌酒席邀请张仪,假意向张仪赔罪。席间,两人把酒言欢,张仪见公孙衍认错态度诚恳,便原谅了他。

两人握手言和后,公孙衍没有立刻返回魏国,还是执意将张仪送到嗯咯齐国边境。离别时。公孙衍对张仪依依不舍,寒暄了很久才离去。

而他们这幅兄弟情深的画面被前来迎接的齐国大臣看在眼里,并将此事如实地禀告给了齐威王,使得齐威王对张仪的信任大打折扣。

张仪来到齐国国都临淄后,第一时间请见了齐王。大殿之上,张仪向齐王表达了魏王想与齐国连横的愿望,希望齐国能与魏国交好。

齐王闻言怒不可遏,厉声质问道:“你可知公孙衍游说各国组成合纵联盟,三番五次怂恿魏王攻打齐国,而你张仪与那公孙衍兄弟情深,分明就是一丘之貉,此番前来能安什么好心!”

张仪见齐王发怒,连连作揖,想让齐王听他的解释。可齐王早就没了耐心,直接将张仪赶出了齐王宫。

张仪自游说各国以来鲜有败绩,此次却败在了公孙衍的手上。被赶出齐王宫的那刻,他才如梦初醒,这是公孙衍一早就设好的局。

然而,游说齐国的失败并未影响张仪在魏国的地位,他依然推行“事秦”的策略,让魏国和秦国很快就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公元前318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魏王乐见其成,张仪便趁机劝说魏王,借道给秦国,让秦国从魏国穿过去攻打齐国,不仅能报齐国之仇,还能巩固与秦国的关系,魏王欣然同意。

可是,在这场战争中,秦国大败,这让魏王意识到,秦国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加之魏惠王已经病逝,新君魏襄王在公孙衍的鼓动下,对张仪也不再信任。

张仪眼见自己在魏国再也无法施展,于是向魏襄王请辞,魏襄王也未挽留。离开魏国时,张仪走得很黯然,可是当他到达秦国时,秦惠文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原来这一切,不过是四年前策划的一场阴谋罢了。

当年,张仪认为魏国的军事位置至关重要,魏王周旋于各国之间,最易动摇。他若是能去魏国当上相国,定能劝说魏王事秦,到时候魏王得了秦国的好处后,各国定会争相效仿。

欲立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

可是,张仪在魏国苦心经营了四年,却没有成功,这让他有些挫败。可是这并未影响秦惠文王对他的信任,他依旧将张仪封为相国。

就在张仪稳坐秦国相国之位的这几年里,秦国一直蒸蒸日上,虽然他此番败在了公孙衍的手中,但是合纵和连横的较量还未分出高下。

03张仪诈楚

公元前313年,齐国助楚国攻打秦国,夺取了曲沃。齐楚联盟让秦惠文王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于是,他想要出兵攻打齐国,但是又怕楚国出兵援齐。

于是,他召张仪前来商量对策,张仪便主动向秦王请旨,出使楚国游说楚王,割裂齐楚联盟,秦王欣然应允。

楚怀王得知秦国国相张仪前来出使的消息后,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将他迎进了楚王宫,言语间透着疏离和防备。

张仪见楚怀王如此态度,便直截了当地表明了来意,希望楚国能与秦国结盟,作为报答,秦国愿送上美女和商於六百里土地。

楚怀王好色人尽皆知,张仪也是投其所好,可是真正让楚怀王心动的并不是秦国如云的美女,而是那商於六百里土地。

这块地位于秦楚交界,本是楚国的土地,后来被秦国占领,这成了楚怀王心里的一根刺,时时也不能忘记。如今,张仪竟主动提出归还土地,他怎能不心动。

可是,这块土地也不是白拿,张仪的条件是,楚国必须和齐国断交。

当时,齐、楚、秦是三大强国,秦在西,齐在东,楚在南,秦国和齐国一直都不对付,因此楚国就成了两国之间互相争夺的对象,而楚国惧怕秦国的强大,于是与齐国结盟。

但是,齐国与楚国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固,张仪也是看出了这点,于是拿商於六百里土地作为诱饵,诱惑楚怀王与秦国结盟。

楚怀王思虑再三,觉得与秦国结盟也不吃亏,还能削弱齐国的力量,于是答应了张仪的请求。但是,他也知道,口说无凭,还是要等拿到了土地,才能与齐国断交。

于是,楚怀王与张仪商议之后,派遣使者逢侯丑跟随张仪回秦国拿回土地。在跟张仪回秦国的路上,张仪时常与逢侯丑把酒言欢,称兄道弟,将逢侯丑哄得十分高兴。

可是,当张仪的马车刚入咸阳,他就一不小心从马车上摔了下来,然后称病不出,整整三个月没有上朝。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能自己去找秦王要土地。

可是,秦王却推脱不知,要等张仪身体好了,亲自来说。逢侯丑见状,只得修书一封,将情况如实地报告给了楚怀王。楚怀王以为秦国有所顾忌,于是派遣使者到齐国大骂齐王。

齐王当场与楚国翻脸断交,并且立刻派遣使者到秦国提出要与秦国结盟。张仪听闻消息后,身上的伤马上就好了,主动找到了逢侯丑,给了他六里土地带回楚国。

逢侯丑一听是六里土地,十分诧异,明明是六百里,怎么就成六里了。可是张仪却坚持说,当初定好的就是六里土地,他不过是个臣子,怎么能定六百里土地的去留呢。

事到如今,逢侯丑才意识到这是张仪设下的一个骗局,没有拿到土地,他只能悻悻地离开秦国,将事情报告给了楚怀王。

楚怀王见张仪戏耍自己,怒不可遏,为了找回颜面,他发兵进攻秦国。秦军在丹阳与楚军决战,最终楚军大败,彻底失去了对汉中地区的掌控权,八万将士也因此丧命。

汉中是楚国西边的门户,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汉中地区被秦国夺取后,楚国损失惨重,国力逐渐衰退,因此,楚怀王将张仪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公元前311年,被张仪设计而断交的齐楚两国有了缓和的趋势,准备再次结盟。而此时,秦国希望用一块地与楚国交换黔中地区,楚怀王终于等到了报仇的机会。

他向秦王提出,只要将张仪交给他,黔中地区便可双手奉上。秦王得知消息后,想让张仪出使楚国,却也碍于情分,不好意思开口,正在犹豫之际,张仪主动提出去楚国走一趟。

张仪再次踏上了入楚的道路,不同于之前受到的礼遇,楚怀王这次早已做好了准备,磨刀霍霍,等张仪一到便将他关押了起来。

他要选个好时辰,在太庙前杀了张仪,来祭奠楚国八万将士的亡魂。

张仪深知此番出使危机重重,为了保命,他请来了好友楚国大夫靳尚,想通过他传话给楚怀王的宠妾郑袖,希望她能劝说楚怀王放了自己。

这郑袖可是位蛇蝎美人,心思十分狠毒。

据史料记载,楚怀王身有异味,所以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而郑袖为了争宠,便欺骗楚怀王的新宠魏女掩着鼻子见了楚怀王,楚怀王大怒,割了魏女的鼻子。

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yì ,割鼻)之,无使逆命。

这便是魏女掩鼻的典故,也足以说明郑袖的狠毒。

而张仪与郑袖的相识也是机缘巧合。当年,张仪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投奔楚国时,被诬陷偷盗玉璧,遭到楚国令尹的羞辱,离开之时,他前去求见了楚怀王。

楚怀王好色,张仪便一直投其所好,跟他讲各国的美女。两人正聊到兴头上,郑袖突然走了进来,张仪见郑袖貌美,将郑袖夸得天上有地下无,哄得楚怀王与郑袖十分高兴。

这一日深夜,郑袖的寝宫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正是楚国大夫靳尚,他是来替张仪传话的。他告诉郑袖,秦国将用六个县和美女来赎回张仪,一旦美女入宫,郑袖定会失宠。

郑袖听信了张仪的话,当天晚上便哭闹着要出宫避祸,楚怀王见状十分奇怪,问起缘由。郑袖便哭着说:“大王,听闻您要杀了秦国的张仪。如今,您还未将黔中地区交给秦国,张仪便来了,足见秦国的诚意,可若是您将张仪杀了,秦国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您还是让我出宫避祸吧。”

楚怀王听了郑袖的话,醍醐灌顶,意识到一时冲动,差点犯下大错,于是决定将张仪放了。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楚怀王贪财好色,不辨忠奸,并不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但是他对百姓的关心也是发自内心的。

有一年,楚国大雪,天气寒冷,楚怀王穿着皮袄坐在火炉前还感觉寒冷难耐,他想起了楚国的百姓,于是下旨为百姓送去了取暖的木炭,这便是成语雪中送炭的由来。

本来,他一心想杀掉张仪泄愤,可是经过郑袖的提醒,他担心杀掉张仪后会引的秦军来攻,殃及楚国的百姓,于是一念之间,他又将张仪放了。

可是,被放出来的张仪并未立刻离开楚国,反而再次进宫游说楚怀王。

他表示,愿意劝说秦王放弃黔中地区,将太子送来楚国做人质,将公主送给楚怀王做侍妾。而楚国只需要将太子送到秦国为质,两国结为兄弟邻邦,世代交好。

张仪的这番游说,楚怀王再次信以为真。于是,他再次背弃合纵联盟,选择和秦国结盟,以此来保住黔中地区。

而另一边的秦国,秦惠文王病逝,等到张仪回到秦国的时候,秦武王已经继位了。秦武王向来不喜欢张仪,继位后更是听信了奸臣的谗言,对张仪起了杀心。

张仪很快就察觉到了自己的处境,也很快为自己谋划了脱身之策。

他向秦武王进言,自己几次三番离间齐楚联盟,齐王对他定是恨之入骨,他到哪个国家齐王便会攻打哪国,他劝说秦武王将他送到魏国,挑动齐王出兵攻魏。

等齐、魏两军打得不可开交之时,秦武王便可借机入侵韩国三川之地,使秦军顺利出函谷关,挥师直逼两周地界,索取天子祭器,挟天子以令诸侯,便可成就帝王霸业。

秦武王听从了张仪的建议,派出三十辆兵车将他送到了魏国。

齐王听说张仪到了魏国,果然发兵攻打魏国,魏王深感惶恐,对张仪便多有埋怨。于是,张仪派遣门客到楚国,请楚王派遣使者到齐国说和。

张仪借楚国使者的嘴,向齐王泄露了张仪到魏国的缘由,以及他与秦武王商定的计划。齐王知晓后,为了阻止秦国趁机挟天子以令诸侯,很快便退兵了。

魏王见张仪不费吹灰之力,就让齐国退兵,对张仪心生敬仰,于是再度拜张仪为国相。一年后,张仪就病逝了。

公元前299年,秦国以张仪出使楚国,楚国却没有将黔中地区交给秦国为由,发兵攻打楚国,夺取了八座城池。楚怀王亲自到秦国谈判,不想被扣在秦国,直到病逝。

04最后

张仪,毫无疑问是战国时期最成功的说客,纵然后世之人对他的行事风格多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纵横各国,鲜少有败绩。

他凭着一张利嘴,不费一兵一卒便拿回河西之地,割裂了齐楚联盟,还两次戏诈楚怀王,左右了各国之间的同盟关系。

他用权术和计谋帮助秦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为秦国开疆拓土,为以后的强大和统一奠定了基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秦惠文王的信任和支持。

正如当年,秦孝公与商鞅一般,两人相互敬佩,相辅相成。秦惠文王与张仪,也是相互敬重,互相成就的。

可是,历史总有相似的地方。秦惠文王继位后,为了秦国的利益车裂商鞅;秦武王继位后,同样为了秦国的利益想要牺牲张仪。

不同的是,商鞅大祸临头了才想着要逃跑,而张仪早已未雨绸缪,为自己制定了脱身的计划,在魏国踏踏实实地过了一年,落了个寿终正寝的结局。

事实证明,张仪的聪明是当世少有的,他不仅算计了对手,也算计了君王,他将各国玩弄于鼓掌之上,皆是因为看穿了各国之间的私心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便是张仪,一代纵横家的风范!

一人怒而天下惧,一人熄而天下安,张仪如何成为名震诸侯的名相?

张仪的策略在秦国得以施展,将其他诸侯国各个击破,使秦国强大起来,因此,名声大震!

一人怒而天下惧,一人熄而天下安,张仪如何成为名震诸侯的名相?

人,聚天地之灵气而化湿胎,得三魂、俱七窍,为万物之长、万兽之尊,故福缘深厚,化苦为福,历难成德。渡千般坎坷,万般艰辛方能成就大道。

毛主席说:人就像粮食,是要压的,好如榨油一样,你不压,是出不了油的。

张仪成为名震诸侯的名相,靠的不仅仅是一张嘴,而是被命运生生压出来的。所以请记住,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要放弃为了理想而战斗的决心。

当初张仪与苏秦毕业于“鬼谷嘴皮子大学”,专攻口遁、嘴炮、忽悠人专业。

其中苏秦天资聪慧,反应灵敏,生得一副铁齿铜牙之嘴,三寸不烂之舌。苏秦认为,各路诸侯之中,唯有秦国一家独大,如今之计,只有六国合纵方能震慑秦国守土安邦。

苏秦凭借“合纵之论”,忽悠除秦国之外的其他诸侯国无往不利。

不到两年时间,苏秦便被赵王拜为宰相,权势煌煌,地位尊贵。

而棋差一招的张仪则由于忽悠不利,穷困不堪,好在楚相府收留了张仪,暂时解决了张仪的温饱问题。 不过话又说回来,楚相府又不是“流浪汉收留所”,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的去养张仪这么一个吃白饭的废人呢?

于是,在一次楚相的家族聚餐上,楚相的幕僚污蔑张仪偷走了楚相的玉壁。张仪被楚相的护卫按在地上大,而且传打他那张吃饭的嘴,被打的牙齿脱落、满口鲜血。

回家后,张仪闭着眼睛坐在床上,他的妻子用湿帕子轻轻的擦拭着张仪的伤口。

妻子埋怨的说道:“天天忽悠人,嘴被打肿了吧?不要再去忽悠什么诸侯了,在家种种地不是挺好的吗?”

张仪睁开眼睛,张开满是鲜血的嘴,含糊不清的问:“老婆,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还在,还在。”

张仪笑着说:“那就好,那就好,舌头在,命就在……” 数天后,张仪知道了老同学苏秦已经在赵国封侯拜相的消息,决定带着妻子投奔苏秦。

张仪赶到邯郸之后,在苏秦的相府门外活活打了半个月的地铺才受到召见。

宴会上,张仪满脸胡渣、破衣烂衫,与一众达官贵人相比显得落魄至极。

苏秦拿着一碗馊了的白饭,缓缓的走到张仪身边:“老同学,吃吧!”

张仪说:“what?这饭是馊的啊?”

苏秦一脸不屑的说道:“我身为一国宰相,提拔你自然不是难事,但你撒泼尿照照你自己,你配吗?你只配吃这碗馊饭!”

宴会上的宾客哈哈大笑,张仪的胸中涌出一股血腥气,他没有跪辞,转身就走。

一般人倘若受到此般羞辱会怎么样?恐怕早已经投湖自尽了。但张仪没有,张仪决定投奔秦国,因为只有强大的秦国才能破坏苏秦的合纵大计,张仪要向苏秦证明,谁才是真正的强者。

张仪满怀着期待到达咸阳后,方才猛的惊醒,秦王又不是网红,岂能说见就见?

但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张仪走投无路时,一位秦国富商慷慨的捐出数万家财帮助张仪上下打点,令张仪得到了觐见秦王的机会。接下了则便是张仪的表演时间了,秦王听了张仪离间六国的主张之后十分惊叹。不久之后,秦王拜张仪为相,大权在握的张仪磨拳霍霍,准备率先击垮苏秦栖身的赵国。

这时,资助张仪的富商前来辞行,张仪在富商的口中得到了一个惊天的消息,原来张仪觐见秦王所花费巨资全部是由苏秦资助的,苏秦深知张仪的才华与学识不在自己之下,他羞辱张仪是为了让他走向更远大的理想。

张仪的成就不仅仅靠一口伶牙俐齿,还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和永不言弃、永不屈服的决心。

一人怒而天下惧,一人熄而天下安,张仪如何成为名震诸侯的名相?

"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一、要了解张仪首先要了解纵横家!

纵横家,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可是炙手可热的学派,因为学好了真的可以一步登天!

纵横家是以当时的天下作为棋盘,以谋略为基础,使用口才,利用各种手段到说服对方,从而左右天下局势,从中谋取名利。

论辩论,比不上“离坚白合同异”的名家;论仁义,不能和儒家相提并论;更没有墨家的“兼爱非攻”高大!

但纵横家就如丛林中的毒蛇,让人讨厌,更使人害怕!

二、张仪的背景

张仪的老师是赫赫有名的鬼谷子,同学有苏秦、庞涓、孙膑、商鞅等等,个个都是厉害的角色。

张仪,魏国王室的后代,破落的贵族,庶出的低微。总之还是和魏国王室有点牵连的。

三、出道

张仪的出道还是有争议的,但我们还是以《史记》为依据。

张仪出道后,在魏国并没有被重视,虽然他的身世和王室有点关系。这时他的同学苏秦已经名扬天下了,在赵国还被封为“武安君”,为合纵联盟的领导,拥有六国的相印。他赶紧前去投奔,此时的苏秦,正在为苦苦支撑着合纵的阵营不被破坏。听说张仪来了,感觉成就张仪,钳制秦国的机会来了。

苏秦对张仪的到来不但没有体现出同门的一丝热情,招待都用下人的饭菜,还当着众人说张仪混的真差!张仪受到侮辱,愤然离开赵国,想想或许秦国才是用武之地,前往秦国!苏秦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上下打点,直到张仪有所成就,才把前因后果告诉张仪。张仪自然感激,从中斡旋秦、赵之间的关系。

四、拿到大秦的相位

张仪凭借苏秦的打点,加上鬼谷子的名气,客卿的位置还是容易一点到手的。但要拿到相位还是要做点实在的事情的。

机会说来就来,张仪和公子华攻打魏国的蒲阳,并且占领。张仪向秦王献策,用蒲阳换取魏国河西土地,并用公子繇做人质,与魏国联盟。秦王见张仪有如此提议,内心以为张仪狂言,还是让张仪放手去做了。张仪出使魏国,说秦国归还蒲阳,是秦国对魏国的宽厚,魏国应该和秦国和好,依靠秦魏联盟来抵御其他国家。魏王献上郡十五县和少梁作为回报!

兵不刃血,秦国得到了大片的土地,还和魏国联盟!秦王封张仪为相!开始了“连横”破纵的大业!

公元前324年,张仪拥戴秦惠王正式称王,更年号为秦惠王元年。

一年后,张仪又和齐、楚两国的相国会盟于啮桑!

五、张仪也做过卧底

会盟回来后秦王免去了张仪的相位。计划让张仪去魏国发展,并让魏国率先臣服于秦国,以此让其他国家效仿,从而破坏合纵联盟。刚开始魏王不同意,张仪就让秦国来硬的,派兵正面攻打,自己找机会“相劝”。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经过正面攻打,秦国打败了魏军和魏国的盟军。魏襄王正好同意张仪的“劝说”!率先退出抗秦联盟。

张仪的卧底是极为成功的。

六、退出历史的舞台

张仪回到秦国依然是相位。这期间和司马错争论东出还是开拓后方的问题,最终秦王听从了司马错的意见,派张仪等开拓巴蜀。自此秦国有了丰硕的战略资源,有了后来一统天下的保障!

接着张仪开始向楚国动刀,先是答应楚王,只要楚王和齐国断绝联盟秦国就给楚国六百里土地。楚国不用征战就能得到的好处,无能的楚王竟然上当。楚国于齐国断交,张仪耍赖,说自己拿来的权力给楚国六百里土地,是楚王听错了,张仪只答应给楚国自己的六里的封地。结果楚王大怒,出兵攻打秦国,齐国趁机出兵和秦国一同攻打楚国,楚国打败,秦国反而得到更多的土地。后来张仪胆大,再次出使楚国,楚王直接囚禁了张仪,而张仪早有准备,找人说服了楚王,放了自己!!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张仪戏楚的故事。

接着张仪先后游说了韩、齐、赵、燕,尽力破坏合纵联盟。回秦国的路上,刚到咸阳,秦惠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秦武王的眼里张仪是个小人!一帮大臣趁机向秦武王上疏张仪的坏话。张仪嗅出了危险!请求去魏国再次卧底!秦武王同意了!

到了魏国的第二年,张仪离世!

结语:

张仪,从秦国的角度看,绝对是功臣!辅佐秦国期间,秦国开疆拓土,稳定后方,东出函谷关,多次破坏合纵联盟!真正做到了“一人怒而天下惧,一人熄而天下安。”

一人怒而天下惧,一人熄而天下安,张仪如何成为名震诸侯的名相?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所谓的大丈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不是凭三寸不烂之舌,开纵横捭阖,施勾心斗角,机关算尽,不择手段。

不论孟子所论正确与否,事实证明,在当时“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战国时期,孟子那一套理论是行不通的,而诸如纵横家代表如公孙衍、张仪、苏秦、陈轸等则位居卿相,左右朝堂,掀起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纵横之战,不能不说也是具有一定水平和学问的。

提到张仪,人们总是把他和苏秦在一起。因为据《史记》和《战国策》记载,苏秦和张仪曾一同与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倡导合纵攻秦,为使自己合纵成功,就故意激怒张仪,又暗中助张仪去秦国,张仪主张连横,二人互为政敌,为同时期人。

后来证明此处颇有争议,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比张仪晚死26年,更何况苏秦还是被刺杀而死。可见,张仪在实施连横政策时,苏秦还是个小年轻人,根本不可能和张仪打交道。

事实上,张仪真正的对手是公孙衍,又称“犀首”(官名)。据记载,张仪死于公元前309年,公孙衍死于公元前306年,二人生活的年代最是相近。

公孙衍本是魏国人,后来到秦参军,在秦对韩、魏的历次战争中由于战功卓著,坐上了秦国的第三把交椅,爵位为最高级别的大良造。公元前333年,公孙衍率军进攻魏国,魏国被迫割阴晋与秦国修好,阴晋从此更名为“宁秦”。 此后,公孙衍再度进攻魏国雕阴,擒获魏将龙贾,斩首八万。魏惠王将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张仪也是魏国人,曾投靠在楚国令尹的门下当一名门客。一次,令尹家里丢失了一块贵重的玉璧。令尹怀疑璧是张仪偷去了,就把张仪抓起来打了个半死。张仪回到家,他妻子心疼地说:“你要是不读书,不去做官,哪会像这样啊!”张仪却问他的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当然在。”“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公元前329年,张仪和齐国的陈轸一同到了秦国。得到魏国贿赂的公孙衍建议秦惠文王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而张仪则劝秦王趁胜伐魏,并说公孙衍只顾私利而忘公义。秦王相信了张仪,任他为秦相,公孙衍遭到排斥,怀恨在心,只好离开秦国投靠了魏国。同时,陈轸离秦投靠了楚国。

同年,陈轸劝公孙衍去燕国和赵国,并故意造成很大的声势,于是齐国也加入进来,这样公孙衍就当上了燕、赵、齐三个国家相邦。

秦国在张仪的主张下步步紧逼魏国,公孙衍于是提出合纵的主张,并联合魏国、齐国成功打败了赵国。张仪则亲自率兵攻打魏国,软硬兼施,迫使魏国依附秦国,合纵遭到破坏。

公元前323年,公孙衍发动韩、赵、魏、燕和中山国进行了“五国相王”, 即五个国家互相承认对方称王,以达到合纵的目的。张仪则煽动楚国、齐国极力反对,楚国出兵攻打魏国,魏国又战败了,合纵再一次被破坏。

公元前322年,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去了魏国,当上了魏国的宰相,欲让秦国借道韩魏攻打齐国。不料齐国顽强抵抗,打败了秦军。张仪的连横受到了挫折,魏国又趋向于合纵。

公元前319年,公孙衍回到魏国,张仪被驱逐回秦,仍为秦相,公孙衍被任命为魏国宰相,第二年合纵魏、赵、韩、燕、楚、齐六个国家共同进攻秦国,公孙衍还成功地劝说秦国的后方义渠国也乘机攻秦。函谷关外,秦军奋起反击,联军一战即溃。秦军乘胜攻赵,齐国也进攻赵国,合纵失败。

这次合纵虽然失败了,但六国攻秦的声势却是显赫的。此后,秦国转移目标,在名将司马错的建议下灭掉了南面的巴国和蜀国,占据了富饶的四川大部分地区,司马错又领兵“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他的儿子武王即位。张仪素为秦武王不满,只好离开秦国去了魏国,第二年(公元前309年)死在了魏国。不久,公孙衍也于公元前306年死在了秦国。

这时,孟子的弟子景春就说了:“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指的是纵横家“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他们二人的恩怨可以搅动天下大乱,合纵连横,攻伐天下,若是他们退出了,则天下就不会有大事情发生了。

孟子当然是反对了,他作为儒家思想的又一位集大成者,信奉的是“民贵君轻”、“仁者无敌”的思想,最看不惯阳奉阴违、靠辩术之才取悦君王,登上朝堂,挑起各国争端,最终受苦难的还是普通的劳苦大众。因此,在他眼里,这些都不是大丈夫所能做的。

不论合纵还是连横,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的,既想要图强求变,又要防止此消彼长、一家独大。总之,秦国作为了最终的胜利者,这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致,纵横之术只不过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人怒而天下惧,一人熄而天下安,张仪如何成为名震诸侯的名相?

孟子的弟子景春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首先战国已经经过春秋争霸战争的洗礼,早已没傻子,傻子早亡国,最起码不会比普通人傻,张仪在人精里面骗人(即使楚怀王确实傻,难道身边就没有智囊团,办公厅,何况楚怀王在位初期,国土面积是世界第一大国),还连骗三次,怕是傻子都不会被骗,这种牛逼的人,史书却只能抓住他的污点来记载,司马迁若能体会张仪的牛逼之处,并记载出来,还能只是个史官? 倘若有张仪智商及情商,连一个汉武帝都说不服?

张仪纵横于战国中期的外交舞台二十余年,声名显赫,合纵连横,连破三晋、吞巴楚、蚕食楚国,六世余烈第一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