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赵王的愚蠢决策,平原君发表了些什么意见,致使赵国迅速灭亡?

公元前260年,秦国名将白起率领五十万秦军向赵国长平进发,想要一雪上党归赵之耻。赵国不甘示弱,命老将廉颇率五十万赵军陈兵长平,这是战国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

长平之战,秦军大获全胜,四十五万赵军被坑杀白起一战封神,成就杀神威名。而原本能与秦国平分秋色的赵国,至此国力一落千丈,再无问鼎中原的可能。

太史公司马迁认为,长平之战的爆发,平原君赵胜难辞其咎,是他利令智昏导致的。

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他目光短浅,贪图冯亭为自保献上的上党郡,惹怒秦国,导致长平之战,四十五万赵军命丧黄泉,而后,秦军更是围困邯郸,若非魏楚联军救援,赵国几乎被灭。

平原君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信陵君魏无忌并称战国四公子,他因礼贤下士、广纳贤良而美名流传。

有人说,魏无忌窃符救赵,推迟秦国统一,是诸公子之最;黄歇陪太子入秦十年,复强楚国,能力出色;田文合纵抗秦,攻破函谷关,无人能及;而赵胜似乎能力平平

那么,平原君赵胜真的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因为目光短浅导致长平之战的爆发?秦军围困邯郸的时候,他又是怎样转危为安的?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这一切,都要从秦将白起率军围困韩国上党郡开始说起。

谏纳上党,长平之祸

公元前263年,秦昭襄王派遣大将白起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韩国上党郡。在秦昭襄王眼中,韩国已是国弱兵疲,如同待宰的羔羊,毫无还手之力,上党已是秦军的囊中之物。

当秦军将上党郡围得水泄不通的时候,城内早已乱作一团。此时,上党郡守冯亭正在起草一封献城投诚书。然而,这封投诚书不是给秦国的,而是给盘踞在北方的大国赵国的。

当赵孝成王接到冯亭的投诚书后,他的内心一阵窃喜。他对上党郡垂涎已久,上党郡物产丰饶,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若是能将它收归赵国所有,不仅能扩大版图,还能增强国力。

这到嘴的肥肉没有不吃的道理,于是他找到平阳君赵豹商量,但是赵豹一口拒绝了。他认为,上党郡这块肥肉没有那么好吃,接收了上党郡就等于与秦国为敌,对赵国没有好处。

于是,心有不甘的赵孝成王又找到了另外一位叔父平原君赵胜。平原君赵胜和赵孝成王一个想法,送到嘴边的肥肉没道理不吃,于是他建议赵孝成王接受上党郡。

当时,战国七雄中,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两国的军事水平平分秋色,但是秦国因为商鞅变法,政治水平大幅度提升,而赵国落于下风。

赵国想要进行政治改革,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若是接收上党,增强国力和军力,和秦国一战定天下,也未为不可。

但是,平原君没有想得这么深,他纯粹是因为上党的那十七座城池,才提出了接收上党的建议,由此也可以看出平原君的目光短浅

根《东周列国志》记载:

发百万之众,而攻人国,踰年历岁,未得一城。今不费寸兵斗粮,得十七城,此莫大之利,不可失也。

不久之后,赵孝成王就派遣平原君赵胜出使韩国,接收了上党郡。为了防止秦国报复,他还派遣了老将廉颇坐镇上党郡,以退秦军。

而此时,大将白起正在城外排兵布阵,就在二十万大军严阵以待,准备一举攻克上党的时候,白起却突然接到了秦昭襄王紧急撤兵的命令。

原来,秦国丞相范雎得到了上党归赵,廉颇镇守的消息之后,开始劝说秦昭襄王撤兵。

范雎认为,白起与廉颇对阵,没有胜算,况且赵国接收了上党,实力大增,不是硬碰硬的时候,,不如暂时避其锋芒,休养生息,等时机成熟了再与之一战。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秦军厉兵秣马两年,终于等到了机会!

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再次命白起为将,率五十万精锐之师向赵国长平进发,一雪上党归赵之耻。

面对秦国的五十万虎狼之师,赵国也不甘示弱,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将,同样率领五十万大军,布防于长平一线。

一时间,秦赵两国百万雄师汇集于此,兵甲遍布长平,一场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战争即将打响,史称“长平之战”

此时,秦军驻扎在长平城外,而老将廉颇却稳坐城内,他没有贸然出兵,而是将城墙加高加固,任凭秦军在城下如何叫嚣,就是不出城迎战,双方陷入了相持阶段。

廉颇的固守之策在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双方僵持不下,秦军毫无进展,丞相范雎认为,想要取胜,为今之计,只能除掉廉颇。

于是,范雎买通赵国的官员,在邯郸大肆诋毁廉颇,挑拨离间,而这也正中了赵孝成王的死穴。赵孝成王正因战争过度消耗国力而忧心,为了尽快与秦国做了了断,他换掉了廉颇。

临阵换将素来是兵家大忌,更何况,换上来的还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赵括,殊不知这一举动彻底改变了长平之战的结局。

长平一战,四十五万赵军被秦军坑杀,白起因此成就杀神威名。

公元前259年,秦国乘胜出击,由五大夫王陵率领二十五万秦军挥戈东进,围困邯郸,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攻灭赵国

邯郸城内,平原君赵胜忧心如焚。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临阵换将,他未劝说,赵国一败涂地。而如今,秦军来势汹汹,直取邯郸,赵国已无还手之力。

他思来想去,为今之计,只能是合纵抗秦,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赵国的江山。合纵,顾名思义,合众弱以攻一强

这是战国时期弱国惯用的军事手段。在战国中后期,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燕、楚因地势成纵向分布为了强大国家的实力,经常合纵联合,共同对抗秦、齐两大强国。

为了尽快达成合纵的意图,平原君赵胜当即给自己的内弟信陵君魏无忌修书一封,请求他能劝说魏王即刻发兵救援赵国。

可是,当魏国派遣十万大军前去支援的时候,魏王接到了秦昭襄王的威胁,言明,若是他执意要帮助赵国对抗秦国,那么,秦国下一个攻灭的目标就是魏国。

魏王畏惧秦国的实力,不想无故招来灭顶之灾,于是只能命大将晋鄙率军驻扎在赵魏边境,以作观望。

平原君见魏国迟迟不来支援,只好再向楚国求援。可是,自从白起率军横扫中原之后,楚国也畏惧秦国的虎狼之师,想要楚国出兵救援同样是难如登天。

为此,平原君赵胜决定亲自前往楚国,说楚王发兵救援。

毛遂自荐,合纵抗秦

这一日,平原君命府中门客齐聚一堂,他想要从这些门客中挑选出二十未谋略过人的门客组成智囊团,跟随自己出使楚国。

可是,他选来选去,也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剩下的一个人怎么也选不出来。就在这时,队伍末端的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

他朝着赵胜拱手说道:“公子,在下资历浅薄,本不该与各位上客争抢机会,可现在既然人不够,不知公子可够考虑我?”

赵胜看着眼前这个陌生的年轻人,衣着朴素,好奇问道:“不知先生是谁?”

年轻人回道:“在下毛遂!”

毛遂是平原君府上的门客,确切地说,应该是下客。平原君有门客三千,他将这些人分为三个等级,上客、中客、下客

上客可以直接面见主公,诉诸己见,为主公出谋划策,生活上备受礼遇;中客则可以替主公跑腿办事,生活上也是衣食无忧;而下客则出身贫苦人家,投身府门只为一口饱饭,所以不得重视。

平原君是第一次听说毛遂的名字,细细地打量了一番,随后拒绝道:“先生刚入门下,初来乍到便愿意帮我排忧解难,这份心意我领了,但是去楚国还是算了吧!”

毛遂闻言,说道:“公子错了,毛遂已入您门下三载了!”

赵胜听罢不由得来了兴趣,对毛遂说道:“先生可知,这世上的贤能就如同尖锥放在口袋里,尖锥立现。先生入府三载,我却从未听过先生的大明,恐怕,先生的才能不能担此大任。”

平原君的一番话让毛遂笑着摇了摇头,随即反驳道:“如公子所言,尖锥放在口袋中锥尖会立刻显露出来,可假如这锥子还没有放进口袋呢?毛遂今日自荐,恳请先生将我这把尖锥放入囊中,我定会捅破口袋,锋芒尽露!”

毛遂听完平原君的一番话,不禁笑了笑,反驳道:“如公子所言,尖锥放在口袋里锥尖一定会显露出来,可假如锥子还没有被放进口袋中呢?毛遂今日自荐,恳请公子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囊中,我定会捅破口袋,锋芒尽露!”

毛遂的豪言壮语让平原君颇感意外,一个投身府门,籍籍无名的下客,居然能说出这般狂言,他到想看看,这毛遂到底有何能耐,思及此,他决定让毛遂跟随他一起出使楚国。

这便是毛遂自荐的典故,毛遂身为下客却敢于自荐,可谓胆识过人,可这也映射出了平原君赵胜的另一面,他虽然礼贤下士,却没有识人之明。

这一点,在他另外一位门客公孙龙身上可见一斑。公孙龙深得赵胜的赏识,十分擅长诡辩之术,离坚白就是他著名的论点之一。

他认为,一块坚硬的白石,眼睛是看不出它的坚硬的,只能靠手触摸,可是用手摸却不能分辨他的颜色,只能感受到它的坚硬,所以这世上只存在白石和坚石,没有坚白石。

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诡辩论点!

如此偷换概念,混淆视听的一个人居然受到了赵胜的重用,可见赵胜并不是一个能知人善用的人。所以,毛遂跟随了他三年,没有被重用,也并不奇怪。

不过,赵胜还是有优点的,他从善如流,虚心纳谏。他曾为了留住门客,杀了自己宠幸的美人。

一日,平原君府门口有一个瘸子路过,被平原君的宠妾嘲笑,瘸子认为受到了侮辱,要平原君杀了宠妾。平原君假意答应,事后却嘲笑瘸子不知好歹。

平原君的这一举动让门客们觉得,平原君只爱美人不爱士人,于是纷纷出走。平原君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经过门客的劝谏,杀了美人,给瘸子赔罪,门客才慢慢又回来。

据《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也正是平原君虚心接受错误的态度,给了毛遂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

仗义疏财,保卫邯郸

这日,平原君带着精心挑选的二十位门客来到楚国。大殿之上,平原君开门见山,请求楚王派遣楚军救援赵国。

可是,楚王畏惧秦国的实力,不愿出兵,于是以楚国连年灾祸,国力微弱为由拒绝了平原君的请求,让他向向燕、韩、魏等其他诸侯国求援。

可事实上,楚国处于中原腹地,方圆千里,精兵强将,国力强盛,若是连楚国都不愿出手援赵,其他国家就更不会出兵了,如此,还如何组成合纵联盟,抗击秦国。

为了能说服楚王出兵,平原君耐心地为楚王分析利弊,费劲口舌,从早上说到了中午,可楚王还是忌惮秦国,担心会遭到秦国的报复,迟迟不愿开口答应。

殿外表,等候多时的毛遂早已按捺不住。他想起临行前,平原君曾交代过,若是说服不了楚王,必要时也可以用武力胁迫楚王答应。思及此,毛遂便握剑冲进了大殿。

楚王见有人佩剑闯入,大惊失色,厉声质问道:“你是何人?胆敢擅闯大殿!”

毛遂见状,拱手道:“在下毛遂,是平原君府上的门客。”

楚王一个小小的门客,居然敢如此胆大妄为,随即下令要处置毛遂。可毛遂也不甘示弱,厉声质问楚王道:“大王,我的主人还在此处,何时轮到您来处置我。您今日之所以敢处置毛遂,不过是仗着楚国之众。可您别忘了,在下现在离您只有十步,若想取您的项上人头,您大可试试,是我的剑快,还是您的千军万马快。”

楚王听毛遂竟然说出如此狂悖之言,一时间也不敢轻举妄动。毛遂见楚王被震慑住了,于是继续说道:“大王,我们前来是想请您发兵救赵。当年,商汤仅靠七十里地就成为天下之主,周文王凭借百里之地让诸侯臣服,而楚国方圆千里,枪兵百万,这边是资本。当年,白起大举伐楚,一战攻取鄢郢二都,再战焚烧夷陵,这可是不共戴天之仇啊,难道大王您就无动于衷吗?”

楚王听了毛遂的一番话,内心有了动摇。如此深仇大恨,他怎么可能会忘呢?可是秦国的力量过于强大,楚国远不是它的对手,若是引火烧身,定会带来灭顶之灾。

毛遂知道楚王的顾虑,于是又劝道:“大王有忧虑是自然的,但是也需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赵国被灭,那么韩魏两国必然见风使舵,归顺秦国,大王又怎知下一个不会是楚国?”

毛遂的意思很简单,若是赵国被灭了,楚国便会成为秦国的下一个目标,既然横竖都是祸,不如与赵国联盟,保住了赵国也就是保住了楚国,合纵抗秦不仅是为了赵国更是为了楚国。

毛遂的一番话让楚王茅塞顿开,随即答应平原君发兵救赵。而毛遂也因为说服楚王一事,被平原君拜为上客,成为赵胜最重用的门客之一。

就在楚王答应出兵的同时,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不顾魏王的反对,窃取了魏国的虎符,斩杀大将晋鄙,率领驻扎在赵魏边境的十万大军火速赶往邯郸。

然而,远水救不了近火,就在魏楚援军日夜兼程赶路的时候,秦军已经兵临邯郸城下。王陵得知援军即将到达的消息后,对邯郸城发起了全面的围攻。

这样的情形,让赵胜不禁想起了长平之战。只是长平失守还不致亡国,可如今邯郸失守,赵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在秦军猛烈地攻击下,邯郸城粮草尽断,将士们缺衣少食,疲于应战。城中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见援军迟迟不来,将士们瞬间丧失了斗志,甚至有人提出缴械投降,保住邯郸。

平原君深知,邯郸撑不了多久了,于是开始安顿府中上下和一众门客。就在平原君焦头烂额之际,一位名叫李谈的门客前来求见。

见李谈前来,平原君疲惫地说道:“邯郸将破,国将不国,我已为先生们准备好了钱财,先生若是不想沦为秦人的奴隶,还是早些离开吧,”

李谈见平原君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愤愤地说道:“公子,你糊涂啊!秦国难道夺取了邯郸就会就此收手吗?他们的目标是灭了赵国,若是邯郸城破,难逃屠城之祸,当年,四十五万赵军命丧长平,前车之鉴难道公子忘了吗?”

平原君如何能忘,可是眼下邯郸城内外交困,将士们支撑不了多久了,他也是无能为力,只能早早安顿好府中众人。

可是,李谈却不这么认为,秦人彪悍,邯郸城破,赵国百姓不会有好下场,长平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既然都是一死,不若拼个你死我活。

秦军虽然勇猛,但是邯郸也是固若金汤,短时间内难以攻克,只要赵国百姓万众一心,支援前方,等到魏、楚联军一到,邯郸的危机便可解除。

思及此,李谈便劝说平原君道:“如今,邯郸城的百姓已经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前线更是粮草断绝,甚至削木为矛,公子与其将钱财留给我们这些门客,不如将它们捐钱给前线的将士,安抚城内的百姓,定能唤起大家的扛秦斗志。”

李谈的一番话说得平原君无比羞愧,他自认为赵国尽心竭力,可国难当头,他只顾着自己自怨自艾,完全不知前线将士竟如此凄惨,他当即决定散尽家财,支援将士抗秦。

不仅如此,李谈还建议平原君招募一支敢死队。他认为,一味被动地防御死守,邯郸城迟早会被秦军攻破。若是有敢死的勇猛之士主动出击,打乱敌人的节奏,就可为援军争取时间。

平原君采纳了李谈的建议,立刻起草了征兵状。在李谈的组织招募下,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很快就组建完毕了。

没多久,李谈就率领三千死士向秦军发起了突袭。俗话说,人不畏死,以一当十。在敢死队的奋勇进攻下,秦军竟然被击溃,后退了三十里。

就在此时,魏国和楚国的援军也如约而至,最终秦军不得不停兵休战,邯郸之围就此解除。而平原君也凭借合纵抗秦,仗义疏财的壮举在赵国备受尊崇。

最后

有人说,平原君赵胜目光短浅,贪图上党十七座城池,致使秦军挥师长平,四十万赵军因此丧命,长平之战也成了赵胜的人生污点。

也有人说,邯郸保卫战,平原君赵胜仗义疏财,组建敢死队,突袭击退秦军,为联军争取了时间,得以保全邯郸,这也成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相比于同时代其他无才无德,鲜有大志的王公贵族,平原君赵胜可以可以算是贤能。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他:

诸子中胜最贤。

可是,这依然不能抵消他谏纳上党,引发长平之战的祸事,所以司马迁也批评他:

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但是,平原君赵胜能够知错认错,听取门客的建议,牺牲自身利益保全了赵国,这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尚品德。

战国四公子中,孟尝君田文在封地去世,后世子孙被屠杀殆尽;春申君黄歇被刺客砍下头颅,死于非命;信陵君魏无忌在大梁郁郁而终;只有平原君赵胜得以善终。

与其他三位公子相比,平原君可以算是能力平平,可也就是这样一个平庸的人,他座下有公孙龙、邹衍、毛遂、赵奢为其效命,可见,他担得起贤能之名。

虽然,史料上对平原君赵胜的评价大多是负面的,但是他对赵国的忠诚,敢于组建敢死队的勇气和仗义疏财的豪气不能被抹杀!

面对赵王的愚蠢决策,平原君发表了些什么意见,致使赵国迅速灭亡?

正是天上没有无缘无故掉陷饼的好事,如果真遇到这样的好事,首先要认真考虑衡量一下,这个陷饼为什么会突然掉到自己跟前,再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捡起这个陷饼,拥有它并吃掉它。

公元前262年,秦军打下韩国野王地方,使本来是韩国国土的上党郡17座城池,与韩国本土隔断,上党郡守冯亭独木难支,难敌秦国,但又恼恨秦国,也怨恨赵国的不援助。这时他左右衡量,知道韩国国小兵微,根本无法对抗秦国,再承认韩国只能白白把上党郡送给秦国,这样自己难解心中对秦赵两国的怨气,那么怎样才能让秦赵两国打起来呢?冯亭思来想去,最终决定把上党郡17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他派使者去了赵国。很明显这是冯亭挖的一个挑起激化秦赵矛盾的坑,意在让秦赵两个有实力的大国发生战争,彼此实力削弱,韩国就能安稳生存下来了。在这时候,赵国还是挺有实力的,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军队战斗力大增,而且国内也兵强马壮的,是当时唯一能单独对抗秦国的国家。但是秦国这是的综合国力更是了不得,不是赵国所能匹敌的。经过商鞅变法,国富民强,西占巴蜀,南割江汉,拥有了关中、巴蜀、江汉三大产粮基地,国土人口实力经过数年的远交近攻,破纵连横,远远大于赵国。

真对突然送上来的肥肉,赵孝成王口水欲滴,爱不释手。他也为此召开了一个朝廷常委会专门研讨此事,要与不要。平阳君赵豹看穿了冯亭阴谋,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能要。要知道,秦国为了这块地方,与韩国争战了多年,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现在赵国却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上党郡,这是个烫手山芋,秦国岂能善罢甘休?更何况秦强赵弱,要不得,就是要了,早晚还得归还人家。但赵孝成王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觉得秦国没什么了不起的,赵军还打败过秦军,对送来的上党17城真是爱不释手。平原君赵胜看出了赵王的意思,知道上党17城也是赵国多年来想要却没要到的肥肉,今天白白送来了,岂有不收之理?因此他就提出,到手的肥肉哪能不收?秦国来讨我们也不怕。这正遂了赵孝成王的心意,于是就接受了这份厚礼。秦国知道了自然就很不高兴,就派王圪带秦军攻打赵国,赵国也派老将廉颇率赵军抵抗。两军在赵国长平相遇,老将廉颇知道秦军正盛,不能硬拼,就坚守不战,企图以坚守防御拖垮秦军,进而再寻找战机打败秦军。这一拖就是三年,秦国也动了倾国之力,军队物资源源不断,赵国却是吃不消了,毕竟赵国综合国力与秦国差了一大截呢,不断催促廉颇快与秦军一战,打败秦军,但这岂是说快能快得了的?在秦国反间计和赵王的着急心理的作用下,赵王换掉了廉颇,改换成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秦军这时也暗暗换成了战国第一杀神白起为统帅,于是就发生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白起坑杀赵军40万,从此赵国再也没有力量单独与秦国对抗了,上党17城也顺利被收归秦国版图。

说赵王愚蠢那倒也不见得,面对突然送来的金钱肥肉,谁不馋涎欲滴?这就需要我们面对诱惑冷静头脑,认真分析原因后果,然后再决定能不能要。不然,不经衡权量力,冒然拿走,就会得不尝失,遗恨千载。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为什么我们今天贪污受贿身败名裂的不少高官显贵,也同样犯着这样低级的错误呢?😊

面对赵王的愚蠢决策,平原君发表了些什么意见,致使赵国迅速灭亡?

包括司马迁在内的一些史学家向来都批评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贪图上党之地,以致导致长平之战惨败。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其实这都带着后世者的事后马后炮的观点。

秦赵两国是当时最强的两国,赵国成为秦国东进的唯一阻碍,而赵国若想更进一步,也必须要对付秦国。

所以秦赵两国之间必将有一番对决。

韩国上党主动投到赵国怀着,对于赵国来说正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

面对上党十七座城池,没有人会无动于衷的。

秦国一心攻打韩国,要的也是上党这块肥肉。

赵孝成王听到上党郡守冯亭愿意归顺赵国心中是极为高兴的,他认为是“大利”,但是平阳君赵豹认为不能接受,会惹恼秦国。

于是赵孝成王便咨询平原君,平原君认为应该接受,他的看法和赵孝成王很相似:

“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平原君是赵武灵王之子,在赵惠文王之时就曾相赵,此时仍是如此,应该说他是知道赵国的发展方向的。

平原君建议接受上党,这个建议并非愚蠢。

平原君已经考虑到用廉颇来对付白起,利用廉颇善于坚守的特长来和秦国打持久战。

最终的长平之战,是两国举国之力的较量,这是秦赵两国迟早会来的决战。

应该说廉颇表现地很不错,与秦国坚持了两年。

赵孝成王真正的愚蠢不是接受上党,而是临阵换将,用赵括取代了廉颇。

这其中,年轻的赵孝成王到底还是不够成熟,听信了秦国间谍的话,启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平原君身为相国,没有劝服赵王信任廉颇也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但是有时候也还会因为一些主观因素决定了胜负。

最终赵国自己犯错,被秦国抓住了机会。

虽然长平之战失利,赵国元气大伤,但是赵国并没有立刻亡国,在赵孝成王后期还迎来了短暂的复兴。这也证明赵国之前的国力底子还是很雄厚的。

雄厚的国力,赵国也是有雄心的,所以赵国君臣接受上党,与秦国一战是国家利益的考量,不存在学者批判的所谓的利令智昏、贪图小利的愚蠢。

面对赵王的愚蠢决策,平原君发表了些什么意见,致使赵国迅速灭亡?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上党郡无力抵抗,韩王无奈想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 。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

这时赵国存在两种意见:

平阳君赵豹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必然会遭到秦军的大举进攻。

平原君赵胜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赵孝成王不愿意放弃这到手的肥肉,接受了平原君赵胜的意见,接收上党郡。秦国辛苦了半天,胜利果实被赵国偷走,岂能善罢甘休?于是秦昭襄王下令大举攻赵。

前期秦国以王龁为将,赵国以廉颇为将,廉颇坚守不出,秦军无可奈何,形成了对峙之势。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很多士兵脱下军服就是农民,双方各派出几十万人对峙,对国力是一个巨大挑战。秦国有巴蜀大粮仓,自然占优,赵国无法相比,如果长此以往,赵国无法支撑。

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赵人战斗力加强,尚武精神深入人心,国中也有很多人主张与秦一战,不应一直死守。之前的阏与一战,赵国大将赵奢曾经大败秦军,赵奢被称为马服君,其子赵括被人称为马服子。长平对峙时,赵奢已去世,有人举荐马服子赵括担任主帅,替换廉颇。

赵括从未领军打仗,但熟读兵书,讲起兵法滔滔不绝,得到了一定的支持,赵国决定启用赵括。与此同时,秦国也偷偷更换了主帅,由秦国第一猛将“杀神”白起担任。简单概括:赵括轻敌冒进,被秦军包围。秦昭襄王下令,国内十五岁以上男子一律当兵,支援长平。赵军被围46天以后,赵括战死,赵军投降。45万赵军被一夜坑杀,只留几百个童子兵送回赵国。

白起本意直取邯郸,灭了赵国。赵国派出苏秦的弟弟苏代到秦国贿赂秦相范雎,施离间之计,迫使白起退兵,赵国得以喘息。后续说来话长,不再细表。赵国经长平之战,国内几无精装成年男子,国力大损,再无单独抗秦之力。

面对赵王的愚蠢决策,平原君发表了些什么意见,致使赵国迅速灭亡?

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发动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双方各投入兵力近50万,最后在战神白起指挥下,秦军包围赵军,以坑杀赵军45万的惊人战绩胜利。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乃至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歼灭战之一。

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犯了什么错误?魏国和楚国不愿意伸以援手,而且一步一步将赵军由主动转变为被动,最终惨败。

作为一名统治者,赵孝成王只能称为合格,不能算优秀,他对军事十分外行,长平之战拖了三年之久,赵国几乎被拖垮了,他盼望廉颇能率赵国男儿取得辉煌的胜利,可是廉颇将军呢,却采用乌龟战术,不硬拼,不决战。赵王心里便抱怨廉颇还不打算发动反攻。

赵国快被拖垮了,就埋怨廉颇不决战?这算哪门子道理?难道决战了就能胜利?这是自信,还是不成熟的思维?

赵王犯这个错误就可以看出长平之战赵军必败,值得我们借鉴!

于是,赵王心想如果这样拖下去,要打到猴年马月去呀?他打算再集结一支军队开赴长平,与秦军一决死战。

大臣楼昌乘机提议说,不如派个使臣,前往秦国议和。

被战争搅得头昏脑涨的赵王想想也是,先试试议和,如果议和不成,再战不迟。

大夫虞卿赶快劝阻,分析说:现在秦军兵临城下,我们跑去要求议和,只有被动挨宰的份儿。要议和,手上一定要有筹码才行。

什么是筹码呢?先派使臣前往魏国与楚国,摆开合纵的架势,这样秦国定然心虚,赵国就可以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这么好的建议,却被赵孝成王不屑一顾。

弱国无外交,尽管赵国也算是强国,与秦国相比还是弱了些,手中没有筹码却幻想着公平和谈,不知不觉便陷入被动之中。

赵国使臣郑朱出使秦国,商议休兵事宜。范雎抓住这个机会,大肆宣扬秦军在战场上的胜利,营造赵国失败的假象。

赵王犯这个错误就可以看出长平之战赵军必败,值得我们借鉴!

魏、楚两国听到消息后,原本想出兵援赵,现在也打起退堂鼓。

这是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中犯的第一件错事。

魏国和楚国看到赵国主动求和,认为赵国没有信心抵抗秦国,更不可能出兵相救了。秦国看到诸侯都不肯救援赵国,赵国势孤力单,也不可能同意和谈。

这样,战局开始巧妙地发生了转变,不是在战场,而是在庙堂。

今天的我们也同样值得借鉴,要想同别人争取到公平或者利益,手里一定要有筹码。

面对赵王的愚蠢决策,平原君发表了些什么意见,致使赵国迅速灭亡?

赵孝成王不管接不接受上党,秦赵之间迟早都要一战,只不过是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错在赵孝成王年轻,经验不足,中了秦军反间计,撤销了廉颇,换了赵括。不然廉颇在纵然不胜,也不至于落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