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盗墓贼为什么都不会拿走墓里陪葬的铜钱?

古代王公贵族死后,会立刻用玉塞堵住口鼻和肛门,后来发展为用木塞堵住肛门、口中含一枚铜钱,墓中铜钱盗墓者轻易不敢拿,背后原因让人恍然大悟。

2015年11月,江西南昌发现一座西汉古墓,这座古墓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结构、布局最完整的列侯陵寝,随着国家考古队的一步步挖掘,里面大量的随葬品震惊全国:在海昏侯墓中发现了378件金器,其中包括285枚金饼、48枚马蹄金、25枚麟趾金,另外还有20块金板,这些金器重量高达50多公斤,最让人震惊的是这些金器纯度高达99%以上,这座古墓就是“我国考古十大发现”的海昏侯墓。

而就在古墓挖掘的第四天,一个更惊人的发现在挖掘现场传开,当考古专家们挖开其中一个墓室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墓室里有一座由五铢铜钱堆积的巨大钱山,因为年头已久,很多铜钱已经生锈都黏在一起,考古专家们经过一层层进行剥离清点后发现这些铜钱一共有200多万枚,总重量高达10吨。

要知道这小小的一枚古代铜钱放在现代也属于古董了,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回收和珍藏价值,就比如顺治通宝,清入关铸造的第一枚古代铜钱,目前市场价是130-150元一枚;康熙通宝,如果是背满文的铜钱一般市场价是30-50元一枚,如果是背满汉文的,一般是50元一枚;雍正通宝相对来说更加值钱,市场价在300-400元一枚。

2022年7月3日,在金华浦江某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在进行自来水改造工程时,挖出了好多古代铜钱,据当时的目击者称,这些铜钱数量极大,差不多得有上万枚。小区里挖出古钱币的消息传开后,附近不少居民纷纷拿着工具去挖抢。

经过工作人员的连夜抢救性挖掘,才把现场的钱币清理干净,经过称重,这些古钱币重量高达96公斤,预估有1.3万-1.4万枚。

在古代一枚铜钱能买到什么东西呢?

在一些古代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人们使用“银子”来买东西,古代朝代众多,各朝代都有铸造自己的货币,货币所兑换的东西也是不同的。

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以换1000-1500文铜钱,1000文铜钱又称为“一吊钱”或“一贯钱”,用我们现在的人民币换算一下: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在《清史稿·食货志》中就记载过,在清初时期,十文钱可以买到一斤大米。

而像上文中提到的海昏侯墓出土的五铢铜钱,据史料记载,在汉朝时期,五铢钱可以买到以下物品:

鸡1只——23钱

猪1只——300钱

一匹面布——220钱

一批丝绸—500钱

粮食1石——500钱

耕牛1只——1800钱

良马一匹——5000钱

关中地区良田1亩——1万钱

关中地区豪宅1座——20万钱

而在几千年的古墓里,像这样的铜钱在墓室里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墓主人的棺椁里,铜钱是最基本的随葬品,除此外还会有大量的玉器、金器,但如果对考古比较感兴趣的朋友会发现,这些出土的墓葬里,一些金、银、玉的随葬品很容易被盗墓贼洗劫一空,但唯独铜钱没人要,难道这些古代盗墓贼“傻”吗,还是根本不把铜钱放在眼里呢?

一位在高中教历史的朋友告诉我,在古代,一枚铜钱就够贫苦人家的老百姓生活好久,而那些盗墓贼大多数也是生活在底层的人,出于无奈才去干那些掘坟挖墓的“缺德事”,再加上古代封建思想观念深厚,古代的人对很多事忌讳很多,好不容易挖开了一座古墓,不可能“放着到嘴的肥羊不去吃”,之所以不拿走墓地里陪葬的铜钱,是因为出现在古代墓葬里的铜钱,不再是货币,它所存在的意义让盗墓贼们望而生畏,不敢去拿。

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个话题来一起简单科普下,看看事情的背后真相是怎样的?

一、古代盗墓贼,为什么不拿墓地里陪葬的铜钱?

提到盗墓贼,喜欢看盗墓系列小说的朋友们肯定会想到“摸金校尉”,这个职业并非小说虚构的,而是在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

摸金校尉起源于我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是古代对盗墓者的别称,说是曹操为了弥补军中粮饷不足的问题,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默认他们通过盗墓取财,来贴补军饷,所以现在的考古学家们只要挖掘汉墓,十个墓室九个都是空的,里面的金银财宝可能都是被那个时期的盗墓贼偷跑了。

但盗墓贼们进入墓室盗取宝物也是有原则的,有些财宝是不能随意拿走的,比如古墓中的铜钱,盗墓贼几乎不会去拿,原因如下。

原因一:古墓中有些铜钱意义非凡,不能轻易拿走。

一位在殡仪馆当入殓师的朋友曾告诉我,当人死后,有经验的入殓师傅会立刻用棉花堵住死者的口鼻和肛门,这个操作并非对死者不敬,而是一种非常专业的入殓手法,目的是为了让死者走的更加安详。

而在高中教历史的朋友对我说,其实现在这种用棉花堵肛、堵住眼耳口鼻的操作,古代就有,在古代王公贵族在死后,会立刻用玉塞堵住口鼻和肛门,而后发展为肛门用木质器物堵住,口中含一枚铜钱。

譬如当年考古学者们挖掘中山靖王墓时,在墓主人棺椁里就曾发现了一些造型奇特的玉器和铜钱,后来经发现,这些玉器被称作“玉塞”,是专门用来堵住死者“九窍”用的,而铜钱在殡葬风俗里又被称作“噙口钱”,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去世,口中的“噙口钱”也是不同的,身份尊贵的可能含着名贵的玉器、铜钱,普通老百姓可能含着五谷类的农作物,比如慈禧太后去世时口中就含了一颗超大的夜明珠。

“噙口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意义和用途都非凡,所以盗墓贼进入墓室后,对于散落在墓室里的铜钱和放在棺椁里的铜钱基本上是不去碰的。

原因二:铜钱和墓中其他财物相比“不值一提”,拿走铜钱吃力不讨好。

盗墓贼费尽千辛万苦进入墓室的目的就是寻宝的,目标就是墓室里的名贵随葬品,主攻金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祭祀用的神器、石器、瓷器、墓室里实在没有这些了,才会再选择那些“不值钱”的书法字画、绫罗绸缎、兵器、珍珠等。

如果盗墓者挖到了一座大墓,且里面的名贵陪葬品特别多,那么铜钱可以说是最看不上眼的,换言之挖出一个小小的金银器可能就能兑换一大箱铜钱。

而古代的铜钱不要以为小小的一枚就非常轻,古代的一吊钱是1000文,重量为6.25斤,2018年11月9日,陕西省白水县一施工现场发现了大量古代钱币,这些钱币包含了唐宋金三个朝代,目测得有10万枚左右,重量约为920斤,现场的考古工作者们用十几个袋子才把古钱币全部装走。

要知道墓室的路都是现挖的,空间狭小,出入可能都需要爬着或弓着腰走,如果盗墓者背一大堆铜钱出去,可能在半路上就体力不支了,与其背着这不值多少钱的铜钱,还不如多拿两个金器玉器划算,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了。

原因三:随意把墓室里的铜钱拿走,非常容易惹祸上身,严重了可能命就没了。

虽然曹操设立了摸金校尉的职位,默认了盗墓这种行为,但实际上盗墓在历朝历代都被世人所不齿,特别是在礼法至上的古代,挖坟掘墓可以说是超级损德行的事情,而且古代的法律对于盗墓贼特别严苛。

不管是什么朝代,哪怕是现代文明社会,盗墓者一旦被抓住都是严惩不贷,汉朝为了严厉打击这种行为,对待盗墓者从不轻易放过,在《二年律令》中就有关于此时如何处置盗墓者的规定:“盗发冢”与伤人致残、讹诈、杀人及拐卖人口等同罪,都应处以磔刑。

唐朝的法律对于如何惩处这些盗墓者,也有着明文规定,在《唐律疏议》中对盗墓罪就有这样的描述:诸发冢者,加役流;已开棺椁者,绞;发而未彻者,徒三年。

所以对于盗墓者来说,进入墓室都是偷偷摸摸的,就算偷出陪葬品也只能私下销赃,金银器品可以融了重造,玉器陶器等也能被个人所私藏,但铜钱就不同了,本来铜钱就是一种用于市场流通的货币,偷出前朝的铜钱根本无法在市场上倒手买卖,就好比偷出了明朝时期的铜钱,怎么可能拿到清朝的市场上消费呢?

一旦这些前朝的古钱币被当官的发现,就引火烧身了,追究其来源盗墓者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轻则被关押,重则小命不保。

二、古代人的丧葬流程是什么样的?

古代人死亡后都是直接土葬,整个丧葬仪礼和丧葬流程关系紧密,在古代人心里,死亡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同时古人对死亡有怀着一种深深的敬畏。

就好比唐朝时期,丧葬整个流程竟然有26个步骤,每个步骤分工明确,严格的葬礼规定,让整体的流程变得庄严又复杂。

那么,古代人的丧葬流程是否也跟现代人一样呢?我们来详细了解下。

1、小殓。

小殓通俗来讲就是为逝者整理遗容遗表,为逝者穿上寿衣。这个步骤非常重要,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死者为大,人死后亲属都会为其穿上崭新的寿衣或者逝者生前喜爱的衣服,避免裸露着身体,尽量让逝者走的体面。

这个穿寿衣的步骤要趁早,一般都是赶在逝者咽气前进行,因为在逝者咽气后,身体的各个机能就会发生变化,遗体也会慢慢变得僵硬,这就是俗称的尸僵,僵硬的身体会不但影响穿寿衣,在穿衣过程中还会损伤遗体。

2、报丧。

古代人死后,因为没有电话,报丧全靠人力脚力,逝者亲属会专门挑一个人来报丧,大户人家可能直接让下人去各个府邸挨个通知、普通老百姓则让嫡系亲属去通知附近亲友,告诉他们死亡的时间、死亡情况(是病死、老死还是意外死亡)、葬礼安排。这几个内容非常关键,特别是那些意外死亡的,在通知完亲友后,可能还会去府衙报案。

3、奔丧。

这个流程与现代人一样,亲朋好友携带丧葬礼品、礼金、挽联、花圈从各地赶来参加葬礼。

4、停灵。

当今社会无论是传统的土葬还是火葬,在下葬前都有停灵的说法,一般都是停灵三天,有些地方风俗习惯不同,也会停灵7-9天。这种丧葬流程也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在古代,停灵又叫做暂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也是为了确认逝者是否是真的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

因为古代医学技术不发达,也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去检查逝者的大脑是否真的死亡,只能通过停灵来观察遗体有没有发生变化,比如出现尸僵、尸斑的典型特征,防止出现人没死就下葬的悲剧。

停灵的灵堂一般都使用家里的房间,或在平房大院里搭建一个简易的灵棚、或殡仪馆专用的停尸间。灵堂内会挂上一些悼念的条幅、逝者遗像(古代则是摆上逝者灵位)、供奉逝者的供品、香、蜡烛、冥币等。

5、守灵。

古代的守灵与现代的一样,在停灵期间都是逝者的子女在灵堂轮流守着逝者的遗体,接受奔丧者的吊唁,特别是晚上灵堂必须有人守着,这也是防止流浪动物闯入灵堂里破坏逝者遗体。同时在整个葬礼期间,逝者子女亲属都不允许穿五颜六色的衣服,必须穿不缝边的白色麻布衣服、有的腰上还得系上麻绳或草绳,脚上也得穿草鞋,头上披着白色麻布,这就是“披麻戴孝”。

6、大殓。

大殓时一般都是由专门从事殡葬方面的白事师傅来亲自指挥,将逝者移到准备好的棺材里,棺材里面放入准备的一些随葬品,盖上棺盖,钉上棺钉后就准备入土了。

7、出殡与下葬。

不管是传统的土葬还是如今的火葬,都有出殡仪式,传统土葬是众亲属抬着逝者棺材到墓地进行埋葬,火葬则是直接把遗体推进殡仪馆火化间火化。在这之前,都得有一个比较庄重的出殡仪式,出殡开始的标志就是“摔盆儿”,俗称“摔丧盆”,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摔得越碎、越响亮越代表对逝者的孝意和尊重,摔完丧盆儿后就由孝子执“引魂幡”带着众亲友们,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土葬,下葬时会有专业的、懂殡葬风水的师傅在一旁指点。

8、守孝。

在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为其守孝三年,以表敬意和悼念,古代期间特别注重礼教,父母死后子女要是不为其守孝,就属于人伦大罪,轻则关押起来,重则直接杀头。

在古代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需要按时守孝,在守孝期间所有的娱乐性事情都要停下,包括喝酒吃肉都不许,夫妻间也不能有任何亲密行为,如果正赶上喜事也要避开往后延迟,可以说守孝制度在古代属于强制性行为。

写到最后。

各行都有各行的规矩,就算是令人所不齿的盗墓,也有自己的一套规则。本来盗墓就是一件损德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属于一种违法行为,因此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盗墓者们为了一点利益可以说是谨小慎微,盗墓里的一些行规更是不敢去违背。

铜钱与整个墓室里的金银陪葬品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如果只是进入墓室偷拿几枚铜钱,简直就是得不偿失。

或许也正是盗墓者们鼠目寸光,因此很多大墓里的古籍字画和一些极具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的东西没有被偷走损坏,让后代的我们通过考古而发掘出古代的文明。

总的来说,盗墓行为不但违法犯罪,还损人不利己。

古代的盗墓贼为什么都不会拿走墓里陪葬的铜钱?

古墓里的铜钱,不是不想拿,而是不敢拿。

如果盗墓贼真的偷走了古墓里的铜钱,你就会发现这个盗墓贼大概率是不得好死的。

奇怪,这是不是有什么玄学呀?如果没有的话,你怎么敢这么笃定呢?其实和玄学倒也没有太大关联,只是我们结合一些史料分析就不难发现古墓里的铜钱似乎是禁忌品。

就比如汉代海昏侯刘贺的墓葬、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在这些墓葬当中都存储了大量的铜钱。

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另外一些墓葬里面没有太多铜钱或者铜钱已经被扫荡一空,就比如梁孝王陵。

而根据某些野史或者其他资料分析这个墓葬之所以把铜币都洗劫一空,背后的操作者极有可能是曹操。

大家也都知道曹操和摸金校尉又有抹不清的关系,而曹操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为去做,这件事情极有可能是已经不用顾忌,盗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第1点,古代盗墓贼不去偷盗钱币的原因。

其一,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我们仍然需要明确,只有这一点大家才能够读得下去也能够读得懂,在古代并不是每一个盗墓贼都有如此高的道德操守,也不是每一个盗墓贼都不会去偷到墓葬当中的铜币。

就比如曹操应该偷盗过不止一次了,而曹操之所以敢做这件事情,是因为从当时的状态来看,没有人敢把这件事情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曹操,且曹操不需要负任何的责任。

但是如果一个普通盗墓贼跑到某个墓葬里面把铜币偷盗出来的话,被发现的概率极大,风险也极大,更重要的是利益和风险不成比例。

所以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并不是一个绝对意义百分百的话题,而是一个概率学的话题,同时这个概率学还和铜币有着密切联系。

其二,墓葬当中的铜币已经过了保质期。

就比如汉武帝时期多次整改铜币的方式模样以及铸造石的比例铜和其他元素掺杂的比例,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加大中央的财政控制,尽最大可能凝聚整个国家的力量来和北方的匈奴决一死战。

而到了唐朝的时候,又因为不同皇帝登基,所以导致皇帝登基时铸造的新型的铜币,流放于市场。

对于那些相对古老的铜币进行回收,回收完成之后再一次铸造,这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如果说得再直白一些,那就是每个朝代都有这个朝代的专属铜币。

但也有一些朝代比较例外,比如原帝国原帝国在最开始接手整个大宋天下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太多时间准备的,以至于货币体系出现了紊乱,但是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你在一个热闹的大都市里面拿出一个送好的一铜币来,同时对应的朝代是在明朝,那么请问会不会引起小摊小贩的警觉?大概率是不会。

但如果你能够拿出一大堆铜币来,而且整个人穿得破破烂烂的浑身上下都有泥土,恭喜你,可能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人上报官府,紧随其后就把你抓进去了。

为什么呢?因为你偶尔拿到一个或者两个铜币,充其量就是家里祖上传下来的,或者因为某些原因,因缘巧合会在某一个土块那旁边捡到的。

但如果你一拿能够拿10个铜币拿出100个铜币来呢,那这就意味着你肯定有某些不知道的法门,而通过这些方式来获取更多铜币。

同时你这个所谓的别人不知道的方式有更大的概率是盗墓,那如果是盗墓的话,你可要明白,官府是可以给你更大的惩罚的。

其三,铜币的价值非常低。

你就像古代的盗墓盗墓盗出来的那些东西,要想办法转手也就是卖掉,换成当下阶段的钱财。

比如银两,再比如大元宝,如果你不经过这一手操作的话,那么你这个盗墓是失败的失败到什么程度,你空有一个大宝贝。

比如花瓶陶瓷或者一明珠,可是转手不出去,那这个东西又不能换成钱,你指望着拿一个夜明珠去小摊贩那边买两个烧饼,你这不是瞎了心了吗?所以这中间的种种风险是具备的。

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中间的可操作难度,如果你偷到了一个大的玻璃瓶或者琉璃盏,再或者夜明珠,把它转手卖,出去净赚个几万两银子,这些银子只要不被官府查到,一辈子好吃好喝,那基本没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你在盗墓的过程当中拿了一大袋子的铜币,请问这个铜币你怎么转手,你总不可能拿着这个铜币去换新的铜币吧。

要注意,你手里的铜币,经历九死一生千辛万苦拿出来的铜币,可能只值一个鸡蛋或者两个包子。

于是你拿着这些铜币去换一个鸡蛋或者两个包子,但是在换鸡蛋和包子的时候,小摊贩又会引起注意。

为什么?因为你这个铜币和我们本地人消费的铜币不一样,上报官府万一抓住是盗墓的,可能还会给我点奖励。

所以你会发现你会在最短时间之内成为这些小摊贩眼中的热包包他们都不愿意松手,想着抓紧时间把你送到官府,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商贩的利益最大化。

发墓者诛,窃盗者刑。”

上面这一句话就是汉朝时的铭文规定,人家明确规定了,如果你要偷到铜币就需要接受这样的惩罚,让人看了之后不得不倒吸一口凉气。

第2点,古代墓葬当中为什么会有铜币?

要注意古代,但凡有墓葬的要么是王公贵族,要么是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人,对于那些普通的大地主,他们突然之间有个墓葬,咱们就不多讲了,我们单纯的来讲一讲王公贵族。

他们这一辈子也算是吃过见过的主了,可能见过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金银元宝。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墓葬当中放金银珠宝,放各种各样的古董,而是放大量的铜币呢?其实这里面有两个误区,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一,古代的墓葬当中不只有铜币。

我们说得再直白一些,比如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当中就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再比如其他的一些地方的墓葬当中,或者其他的已经被公布出来的墓葬当中的资源,我们来看各种各样珍贵的东西,那简直数不胜数。

但是在这些珍贵的东西之外,其实还是有大量铜币的,为什么有大量铜币呢?因为古代的一些大官显贵,往往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死后会回到某一个世界中去。

而在另一个世界当中,自己生前所能够享受到的一切东西也全都要带过来,这也就有了万恶的殉葬文化。

甚至在明朝的时候还有这样的规定,皇帝死了之后,宫里面的几个服侍过皇帝的女子也要去殉葬,这中间的诸多文化咱们就不多讲了,单纯的来讲这件事情罢了。

皇帝在墓葬当中放一些硬币,充其量就当做我们现阶段的找0或者一些装饰品,总不可能都是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毕竟古代稀奇古怪的玩意就那么多,用一件少一件,放一些铜币将来也能够壮壮门面。

其二,在墓葬当中的铜币都是有数量约束或者限制的。

比如在墓葬当中究竟是放666枚铜币还是9999枚铜币,都是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设计好的,只不过这些铜币数量会随着不同朝代的变化更低,而演变出不同数量的硬币。

第3点,最后做1点补充。

所以我们发现在大多数的太平盛世,包括但不限于明朝朱元璋时期以及清朝的雍正康熙时期,在这一些时间段里面,如果盗墓贼私自偷盗硬币,被抓住的概率是极大的。

换句话来说,冒出如此大的风险,只为了拿硬币换两个包子或者买一个鸡蛋吃,既是得不偿失,从性价比的角度出发也是非常吃亏的事情。

所以在古代的墓葬当中,有一些墓葬被盗窃了,但是盗窃之后我们会发现一些特殊的或者极其贵重的物件,再或者就是硬币或者某些文字记录的东西,并没有被别人拿走,这些东西具备极强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而盗墓贼真正青睐的,则是那些价值连城且能够轻易转手的东西,当然在此也得说一句,在当下阶段盗墓贼是绝对不可取的,也没有任何的发展之地。

对于这个话题,我们也仅仅是限于探讨古代的盗墓贼,也仅此而已。

古代的盗墓贼为什么都不会拿走墓里陪葬的铜钱?

古墓里的铜钱,盗墓贼不是不想拿,而是不敢拿。一旦拿走古墓里的铜钱,盗墓贼就活不长了。

1994年,徐州市文物局在狮子山,发掘了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虽然这座墓早年被盗,但考古专家还是从中出土了金缕玉衣、玉龙、青铜剑、印章等2000多件文物,更令人惊喜的是,专家们竟从墓道和耳室里,发现了17.6万枚铜钱!

无独有偶,2011年,考古专家在江西省南昌市大塘坪乡,发掘了西汉昌邑王刘贺的陵墓,并从中出土了10000余件文物,因此这座墓,被认为是我国迄今发掘的保存最好的列侯墓葬。

不过据专家考证,这座海昏侯墓早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时期就被盗过,然而,墓中依然完好保存着200万枚铜钱!

由此可见,与古墓里的其他“宝贝”相比,铜钱对盗墓贼的吸引力确实不大。一般盗墓贼盗墓大多为财,那他们为什么不拿铜钱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了解一下古人、特别是一些达官贵人,为什么会在死后会陪葬那么多的铜钱呢?

古人为什么会陪葬铜钱?

这主要源于古代的“厚葬习俗”

首先,铜钱是古代财富的象征之一。

作为古代社会的通行货币,铜钱在上至天子,下到平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

在秦朝之前,铜钱的形状有布币、刀币、蚁鼻钱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六国货币统一为外圆内方的半两钱。

这种制币样式,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

其次,古人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前的生活。

所以,他们会把生前所用到的一切生活用品,包括喜欢的姬妾、奴仆等等,统统随葬到地下,在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铜钱会被大量随葬,也就不奇怪了。

《墨子》有载:“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

第三,古人认为,厚葬能体现出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和尊敬。

在”尊尊、亲亲“的儒家思想影响下,丧葬的形式,就被看成了生者对死者的主要情感连接点。

《中庸》里就有记载:“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

意思就是说,对待死者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这才是一个仁爱、有道德的人啊!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整个社会就形成了“厚葬”的风气。

《说文解字》就记载:“冢茔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

也就是说,如果墓修得越大、越好、随葬品越多,说明这家的子孙越孝顺。

在两汉时期,厚葬之风达到鼎盛。上至天子诸侯,下至乡绅富商,无不竭尽所能修建自己的陵墓。

比如,汉武帝就曾拿出国库1/3的收入,来修造自己的茂陵,以致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感慨万千:“历代以厚葬为德,财力尽归于坟土”。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古人在修建陵墓时,不仅尽量模仿生前的地面建筑,在随葬品方面,也力求“尽善尽美”,只要能在死后用得上的,都会成为随葬品,铜钱作为通行货币,自然会被列入随葬名单。

盗墓贼为什么不会拿走古墓里的铜钱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5点原因:

第一、铜钱的价值不高。

与古墓中的金、银器具相比,铜钱的价值不高,而且不好携带,对盗墓贼来说,诱惑力不强。

第二、陪葬的铜钱“过期”了。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专属”的铜钱样式。比如,秦朝时,流行半两钱,汉朝时,流行五铢钱,唐朝时,流行开元通宝钱等等。

每到改朝换代,前代的货币一般也被作废了。在这种情况下,古墓里的铜钱,对盗墓贼来说,就失去了使用价值了。一堆废铜,他们盗来何用呢?

第三、盗取古墓里的铜钱会暴露自己的身份。

铜钱,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所以,盗墓贼一旦盗取了前代的铜钱,不仅流通成问题,万一被官府发现,自己还会吃不了兜着走。

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对盗墓这种行为,都深恶痛绝。

比如汉朝就明文规定:“墓者诛,窃盗者刑。”

唐朝在《唐律疏议》里,也规定:“诸发冢者,加役流;已开棺椁者,绞;发而未彻者,徒三年。

清朝在《大清律例》中,也详细规定了盗墓的惩罚措施:

“盗掘坟墓者,如发现棺椁,流放3000里、劳役3年;如打开棺椁,绞刑;如还未发现棺椁,劳役3年。进入墓葬旧有孔洞,发现原本暴露在外的尸首者,如盗走尸体灵柩,劳役2年半;如盗走衣服,劳役2年;如盗走器物、砖、版,以盗窃罪论处。”

由此可见,盗墓贼一旦被抓,轻则判刑,重则处死。

在这种风险大于收益的情况下,盗墓贼自然就不会拿古墓里的铜钱。

除了这三个常见的原因之外,还有两种特殊的情况。

第四、官方毁墓。

古代政权更替频繁,有的当权者为了惩罚已去世的政敌及其家族,往往会对死者“开棺、戮尸”。

比如,唐睿宗即位后,就对曾属于敌对政治集团的武三思、武崇训父子,韦玄贞、韦洵父子等人,进行了挖坟毁墓的惩罚。

由于这种行为,大多出于政治报复目的,所以毁墓者对墓中随葬的财宝大多不做处理,只任由后世盗墓贼盗取。

《新唐书》载:“睿宗夷玄贞、洵坟墓,民盗取宝玉略尽。”

第五、为了寻求刺激。

盗墓贼盗墓,一般是迫于生计,想要盗取古墓中的宝物换取钱财,但有一种盗墓贼,他们对古墓中的金银财宝压根就不感兴趣,自然也就不会拿古墓里的铜钱。

比如,西汉的第三代广川王刘去,就单单因为个人的变态嗜好和想要寻求刺激的心理,经常盗掘封国内的陵墓。

《西京杂记》载:"(刘去)国内冢藏,一皆发掘。“

比如,刘去在盗掘战国魏襄王的墓时,只在众多珍贵随葬品中,看中了一把青铜剑带在身上,其余随葬品则任由下人掠取。

刘去身为诸侯王,对金银器物都看不上眼,更别提拿古墓中的铜钱了。

那是不是古墓里的铜钱一定没人敢拿呢?

凡事皆有例外。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摸金校尉的集大成者——曹操了。

三国时,曹操另辟蹊径,专门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专门从事盗墓活动,以贴补军费。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盗挖梁孝王墓。

之所以选择梁孝王墓作为重点发掘对象,主要是因为梁孝王作为汉景帝刘启的同母弟,生前富可敌国,据说他死后,墓中陪葬了40万斤黄金。

《水经注疏》记载:“操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数万斤。”

曹操不仅将梁孝王墓盗了个干干净净,连梁孝王的妻子李王后的墓也没放过,据史书记载,曹操仅凭这一次盗墓所得,就冲抵了三年的军饷。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然没有一般盗墓贼的顾忌,所以他在盗掘梁孝王及王后墓时,别说金银珠宝,连一个铜板都没放过。

盗墓贼在盗墓时还有哪些奇怪的规矩?

对一般的盗墓贼来说,在盗墓时,除了不敢拿陪葬的铜钱外,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不拿陪葬的玉器。

原因大致有两点:

其一、古代佩玉是贵族的象征,普通老百姓是不准戴玉的。

所以,盗墓贼如果盗取古墓中的玉,一方面不好“销赃”,另一方面也容易暴露身份。

其二、古人认为玉是有灵气的,特别是给死者陪葬的玉,会沾染一些污秽气息。

所以,盗墓贼为了避讳,通常也不会拿古墓里的玉。

比如,考古专家在楚王刘戊的墓中,就发现了整件已散的金缕玉衣。

盗墓贼在盗挖这座墓时,只抽走了连接玉衣的金丝,而把所有的玉片扔在了墓穴中。

除了上述“两个不拿”外,在盗墓这一行,还有“两个不盗”。

一个是“墓旁种柳树的不盗”,另一个是“鸡鸣灯灭不盗”。

这有什么讲究呢?

古人对丧制有很严格的等级规定,皇室墓穴旁栽种松树、士大夫阶层栽种柏树,平民百姓的墓前一般栽种柳树。

平民百姓的墓中不会随葬珍贵的物品,所以,“墓旁有柳、扭头就走”,就成了盗墓贼心照不宣的规矩之一。

另一个规矩,我们在《鬼吹灯》等影视剧、小说中也经常能看到。

虽然故事的情节大多虚构,但“鸡鸣灯灭不摸金”却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古墓中一般氧气稀薄,盗墓贼如果冒然进入墓中,可能会因为缺氧遇到生命危险,这时,如果提前在墓中点燃一根蜡烛,就能简单测试出墓中的环境适不适合人进入。

蜡烛很快自动熄灭的话,证明墓中的氧气已被消耗殆尽,盗墓贼这时应该尽快退出,否则就会出现“人为财死”的惨剧。

而鸡鸣则代表着天要亮了,盗墓贼若是不及时走,很有可能会被人发现,进而送交官府。

总结:

由此可见,对一般的盗墓贼来说,盗取古墓里的铜钱,弊大于利,所以他们既不会拿、也不敢拿。

但对像曹操这样手握重兵的“军盗”来说,法律对他们几乎没有约束作用,所以,他们盗起古墓来,往往肆无忌惮、搜刮一空。

我们自古讲究“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盗墓,这种行为不仅与道德相悖,而且为历代法律所不允许。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与很多正儿八经赚钱的路子相比,盗墓,确实是最让人不齿的一个。

就如三国枭雄曹操,若不是他带头大规模发人坟墓,何至于被后人骂了几千年?

古代的盗墓贼为什么都不会拿走墓里陪葬的铜钱?

其实,盗墓贼不是绝对都不拿铜钱,这要看「大盗」还是「小盗」!

比如:大盗曹操盗掘的西汉的芒砀山梁孝王陵墓,就将各种珍宝和百万计的铜钱一扫而空,片甲不留:

我们知道芒砀山是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家的地方,所以是刘汉的「龙脉之地」,一般是把最重要的家庭成员封在这里。

而梁孝王刘武也地位也非常显赫,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汉武帝的亲叔叔:

史书上记载窦太后经常赏赐梁孝王刘武,汉景帝开始也很喜欢这个弟弟,他分封地也汉代最富裕的梁国,所以,他的墓葬随葬品丰厚,是可想而知的一件事,曹操想必也是知道的。

《三国志》记载:曹操带兵入芒砀山挖了梁孝王的墓得到「金宝万斤」:

东汉建安七子之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

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陈琳在檄文中骂曹操的阉宦之后,后来曹操破袁绍,把陈琳活捉,质问陈琳你为何骂我祖先十八代?但是没有质问「摸金校尉」的事,可见这不是袁绍舆论上造谣污蔑。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史书记载的梁孝王陵偶然在河南芒砀山被发现,梁孝王陵果然是空空如也:

后来陆续在芒砀山中发现很多西汉崖墓,显示这个地方是一个西汉皇家陵园,下图中的柿园、保安山都发现过汉代王侯级别的墓葬。

现在学界一致认为与史书记载是十分可靠的,梁孝王陵确实被曹操盗掘一空。除了梁孝王的妻子李后墓中有少量的文物出土,地位显赫梁孝王墓别谈珍宝,一个铜钱都没有。

而芒砀山另一个汉代王侯级别的墓葬中,金玉满堂,还有成吨的铜钱:

引自:阎根齐. (2001). 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 文物出版社.页121、图版36

我们再来看,与梁孝王同级别的一些汉代王侯的墓葬,都发现了大量的铜钱。

如:河北满城陵山发现西汉早期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的铜钱:

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0).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 文物出版社.图版150

还有诸如汉代海昏侯刘贺墓葬中的钱币:

史书上记载曹操运输了几船随葬品,完全是搜刮一空。因为像曹操这种军阀,完全无需顾忌小盗墓贼要顾忌的风险。

铜钱是青铜做的,金属货币不是今天的信用货币,靠的是本身价值,曹操完全可以融毁以后再铸造当时通行的货币。

综上所述,大多数时候,盗墓贼不拿铜钱的原因很简单:

1、风险过大。

对一般的小盗墓贼说,盗取到前朝的货币,当朝又不能用,销毁铸钱,他们不具备这样的资源,或者说风险太大,不值得。所以不如直接拿流通性较好、价值较高、体积较小的金银物品。

而盗取当朝铜钱货币的概率是很小的,一般盗墓之风大规模盛行都是国家分裂、时局动荡,礼崩乐坏,权贵统治失效的时候,已经无法有效震慑,所以屁民才敢盗墓呀!雄主临朝,统治有效,有多少盗墓的?

中国盗墓成风的三个时代: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民国,都是大分裂失序时期,民不聊生,军阀混战,军阀明目张胆,有组织的盗墓。

对以祖先崇拜的汉民族来说,挖人祖坟是罪大恶极,祖坟被毁是奇耻大辱。

王羲之的《丧乱帖》就是得知自己的祖坟被北方蛮族挖了以后,极其悲愤心情写下的。

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连满清鞑子都知道不毁明朝的陵墓,笼络汉人,民国的军阀可谓是没有底线。

2、古代没有收藏钱币之风,无需求市场。

有需求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价格。尽管中国从汉代开始就有好古收藏之风,皇室、达官贵人、文人雅士都收藏古物古器,主要收藏品是青铜器、陶瓷、字画、古玉等,并没有收藏钱币的风气,或者说极少人收藏。钱币收藏之风大概是近代才兴起的。

除了极少数涵载「历史信息」的铜钱可能有价值,一般价值都不大。古代收藏家学者,对铜钱考据和研究极少,就算铜钱中有很难独特的历史信息,知道的古人也很少。

3、物以稀为贵,铜钱数量太多,制造工艺简陋。

「物以稀为贵」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一般墓葬中铜钱都是大量的出土。中国使用铜钱当做货币,有数千年历史,也比较容易保存,一般存世量很大,制造工艺简单粗糙,非常容易仿造。

盗墓贼主要是为了求财,一句话管总:铜钱完全不值钱!

盗墓贼挖到铜钱,又不能使用,就算有能力和资源融毁重铸,风险是极大。古代铜钱又多又常见,毫无艺术和收藏价值,古玩市场也卖不出去,盗来干什么?完全和盗墓付出的成本不成比例。

我见到有答案说是「忌讳」,挖别人祖坟的人,盗墓为生的人,你认为会在乎这些「忌讳」??

好比:一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暴徒,会因为没有扶老奶奶过马路而良心不安?

----------------------------------------------

果然是盗墓贼最了解盗墓贼。

史书记载:曹操生前倡导「薄葬」,遗书交代自己的儿子「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无藏金玉珍宝」,而他的儿子曹丕很清醒的认识到:未有不亡之国,亦无有不盗之墓。

曹氏父子知道:厚葬加上高大的陵墓,太招摇了,一到乱世就成了四方盗贼的「提款机」。

中国历史书果然逆天,考古学家找到曹操墓葬——安阳高陵,苏东坡惺惺相惜的那个「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世之枭雄」,墓葬极为朴素,一件价值连城的东西都没有:

但曹操的历史地位,让每一件朴素的随葬品都价值连城,成为华夏民族无可估量的财富:

据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盗掘电缆线成风,光纤普及以后,一些盗贼不知道光纤中只有玻璃,照偷不误,造成的损失巨大。我小时候经常在报纸上电视上看到,偷电缆光纤被枪毙的人。(当时《刑法》:破坏通讯设备罪》是有死刑的)。

当时又没有摄像头监控,而通讯设施跨越千山万水,很多在荒郊野岭,根本就无法有效监控,后来国家在这些通讯设施上写了八个字:「光缆无铜,偷盗无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偷光缆的行为。

这跟一代枭雄曹操「薄葬」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代的盗墓贼为什么都不会拿走墓里陪葬的铜钱?

道上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盗墓贼进墓后,有这么几样东西绝对不拿:血玉、棺木、棺钉、镇墓兽、铜钱。

血玉就是沁血的玉,传说这种玉石往往是墓主人贴身佩戴之物,阴气过重不能拿。棺木和棺钉更没有人拿,一来是本身就不值钱,而来拿回去也不吉利。在民间,人们认为镇墓兽是保护墓主人,防止妖魔的侵入。盗墓贼一般认为,镇墓兽太凶恶,拿了会反噬到自己,因此很少有人拿这几样东西。

但我们很不理解,为什么盗墓贼不会拿墓中的铜钱呢?

曾经,在一次对汉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墓葬早被古代盗墓贼给洗劫一空,很多金银玉器都被拿走,但是地上却散落了一地铜钱,甚至罐子里的铜钱也没有被动过。

一般古代的盗墓贼是不拿铜钱的,但现代的就不一定了。因为,一方面铜钱拿走了不好处理,另一方面古代人迷信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拿了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

1.铜钱在古代不好处理

在古代,盗墓贼拿走墓中的铜钱,一般来说就是一个累赘。一方面,铜钱很重,拿着也不好搬运。另一方面,铜钱拿出去,在市面上也不流通。有人说,那为什么不把铜钱融化了再卖出去呢?

在古代,想要把铜钱融化,是很费力的事情,需要多少木炭,需要多少人力才能办到。另一方面,古代官府对铜是有管理的,融化了别人也不敢买,就只能等着生锈。

在‬唐代‬,朝廷‬对‬民间‬下达‬禁‬铜‬令‬,私人‬是不能‬买卖‬和‬制造‬铜器‬的‬。从唐代‬,一直到‬清代‬,朝廷‬对‬铜‬的‬管理‬都是‬比较‬严格‬的‬,因为‬铜‬在‬民间‬流通‬,很有可能‬会‬有人‬铤而走险‬,去‬铸造‬铜钱‬。

雍正年间,民间私铸成风,出现了很多私人铸造的铜钱。为此,雍正四年户部正式下达更加严格的管理,禁止民间‬铸造‬铜器‬,家里的‬铜器‬也要‬上交‬,给予百姓相应的赔偿,若发现再有铸造者按照为例造禁物来治罪

因此,古代盗墓者拿走铜钱是没有必要的。

2.古代人迷信思想重,认为拿走墓中的铜钱不吉利

古人的迷信思想认为,墓中的铜钱是买路钱,如果拿走了会被纠缠。另外,人们认为墓中的铜钱阴气比较重,真的拿走了放在家里,会影响个人运势。即使在现代,也有这样的说法,很多收藏者都不愿意收藏出土的宝贝。

3.相比于其他宝贝,铜钱价值低

在古代的时候,铜钱相比于其他宝贝,基本不值什么钱。想一想,如果盗墓贼到了墓中,有一罐子铜钱,还有金银珠宝,盗墓贼更喜欢哪一个呢?

直到今天,古代铜钱的价值也普遍不高,需要看存世量,还有那个年代的历史意义等等。只有那些存世量很少,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的铜钱,才能有不菲的价值。

那么在古代的时候,盗墓贼就算端了一缸铜钱回去,也基本赚不到什么钱。卖又卖不出去,搬来搬去还不方便,放在家里还晦气。

4.古代基本不收藏钱币

在今天,我们之所以觉得铜钱价值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收藏热。但是在古代,收藏钱币是一件很冷门的事情,很少有人会去收藏铜钱,更不用说用古钱币来盈利。

在古代,如果挖出铜钱的话,基本会被官府拿去重新融化,铸造新的钱币。因此,盗墓者费尽千辛万苦,搬出来铜钱,回来又能做什么,只能放在家生锈。

古代的盗墓贼为什么都不会拿走墓里陪葬的铜钱?

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古代的一些贵族墓葬,尤其是王侯帝王的都会葬在风水奇佳的地方,古人认为墓穴选得好会庇佑子孙后代,也会让自己在“那面”过的很舒服。所以古代的盗墓贼都很懂风水,也正是根据这一点,好多古代贵族的帝王陵墓都被盗墓贼盗掘了。但是在古代盗墓贼并不会拿走墓室里陪葬的铜钱,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铜钱的价值很低,

古代的一些墓葬尤其是帝王陵墓,可以说里面随便拿出一件陪葬品,它的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相反铜钱的价值就极低了,和一些金器,玉器,瓷器,青铜器比起来,墓室里的铜钱价值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并且铜钱还比较的笨重,盗墓贼就是把身上所有的口袋全部装满了铜钱也不如拿一件小小的玉佩价值更大,所以古代盗墓贼基本上不会拿墓室里的铜钱,只会去拿那些金银玉和青铜器。

二:有可能会暴露自己的职业

古代的盗墓贼通常所盗的墓葬都是前朝时期的墓,或者是年代更加久远的墓葬,墓室里的陪葬铜钱,都是墓主人那个年代所铸造的,铜钱上面都会铸造那个年代的国号,盗墓贼如果将铜钱偷了出来,根本就不可能在现在这个朝代花出去,因为两个朝代所用的货币是不同的。铜钱不光花不出去,如果被别人看见了盗墓贼手中拥有大量上个朝代的铜钱,那么所有人都知道你的职业是什么了,有可能还会被官府捉拿,所以说盗墓贼通常不会拿走墓室里陪葬的铜钱,因为这样得不偿失。

三:害怕受到诅咒

古代人认为死亡就是换了一个地方去生活,所以才会在自己的墓室里放很多的陪葬品,就是想要到了那面依然可以舒服的生活。而墓室里陪葬的铜钱,也就是自己死亡之后生活所需要的钱币,如果盗墓贼把墓里面的陪葬铜钱全部拿光了,那么墓主人到了那边就没有钱生活了,所以就会诅咒这些盗墓贼偷光了自己的铜钱。因为古时候人很迷信,所以很多盗墓贼还是相信这一点的,基本上不会把墓室里陪葬的铜钱拿走。

四:盗亦有道

盗墓贼所从事的职业都是发死人的财,所以这个行当一直被人们所不耻,而盗墓贼们也有自己的职业操守,那就是每到一个墓葬绝对不会把里面所有的陪葬品全部拿光,这种做法通常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就是给墓主人留下一点家当,第二个含义就是留给后来人,因为古代的墓穴基本上会被很多盗墓贼光临。而墓穴里最不值钱的就是铜钱,所以盗墓贼通常都会把墓里的陪葬铜钱留下不会带走。

不是所有盗墓贼都会留下铜钱

有的盗墓贼找到了墓穴之后会将里面所有的陪葬品全部拿光,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为了筹集军饷,带着军队大肆的盗掘古墓,每发现一个古墓,基本上会将墓室里的所有东西全部拿走,甚至连最不值钱的铜钱都会带走,因为他可以将铜钱融化了铸造新的钱币。

结束语:古时候帝王一登基就开始修建自己的坟墓,坟墓里也会有很多机关,为的就是对付这些盗墓贼,但即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古墓被盗。现在国家非常的重视古墓的保护,盗墓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所以也呼吁我们大家应该爱护古墓,千万不要去盗掘古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