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魏忠贤,明明可以自立门户,为何还要扶持无心朝政的明熹宗?
认为魏忠贤可以自立门户的想法,是毫无道理的。
魏忠贤在势力最强大的时候,手下有十虎、十彪、十孩儿,四十孙等名目。看似赫赫扬扬,厉害非常,似乎把大明的政权全部掌握了。但实际上全不是那么回事。以魏忠贤的实力,在宋明之前要篡个位,大概是可以考虑冒险一试的。但在明清之际,是绝无可能的。如果魏忠贤真有了篡位的实力,他也不可能坐以待毙,那么轻易被崇祯皇帝给收拾了。
据说在崇祯继位之后,魏忠贤曾与心腹崔呈秀等人商量过篡位自立的事。但算来算去,还是没有成功的把握,也就没敢动手。不动手的原因很简单。等崇祯动手收拾阉党的时候,大多数人是可以保住性命的,一旦起事失败。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人头落地。这就是阉党最终没有起事的原因。
魏忠贤之所以不敢起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一是宋明以来,政治制度的改革,大大加强了帝权的力量。从国家制度的设计上,保证了皇帝的绝对权力。特别是经过明代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两代的改革,取消了宰相制,对宦官的权力也进行了限制,使得无论是内宫和外庭想要篡位都变得非常困难。
历史上朝廷中外臣力量过大,以至于篡位的例子有很多,著名的比如王莽、曹操、司马氏父子都是臣子篡位的典型例子。而内臣权力过大引起祸乱的也不少。比如秦朝的赵高,汉末的十常侍之乱。以及到了唐朝鱼朝恩,李辅国等都是可以左右朝局的大宦官。
正是因为历史的教训在前。朱元璋父子上台之后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朝廷方面,取消了宰相制,实行内阁制。阁臣在明后期虽然取得了与以前宰相同样的地位,但他们的权利比之历代宰相小多了。宰相既有行政建议权,也有行政实施权,也就是说,他们既可以说,也可以做。但是,阁臣,只有行政建议权,却没有实施的权力。简单的说,以前的宰相可以管六部,而阁臣没有指挥六部的权力。这样,核心决策层人员的权力就大大减少了。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只有建议权,就很难做出什么事来。
对于内宫,特别是宦官,朱元璋对他们的权力也做了种种限制,使得他们的权力也大大减少。
明朝的政治体制是,内阁决策,皇帝拍板定案,六部实施。皇帝批阅文件非常辛苦,于是,内阁司礼监担负了一个皇帝贴身秘书的职责,代替皇帝批复文件。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曹操、司马炎等为什么可以篡位,而明代的官员却不能。曹操的丞相府可以脱离皇帝直接处理政务。皇帝被架空了。而魏忠贤看起来权势很大,但是,他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整人,但是,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他也必须按照当时的规矩办事。办事程序是内阁建议,皇帝批准。六部实施。魏忠贤在其中的作用,就是代表皇帝做政策批复的工作。大家虽然都知道,这是他的意志,但是名义必须是皇帝的。也就是说,他必须挟天子才能令诸候。
大明朝朝廷中的官员起码也有好几百,加上官阶低的,千把人也是有的。投靠魏忠贤的人看起来很多,实际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后来崇祯彻查阉党,卡的很严,也只不过是百把人。只不过在小人得志之时,这些人比较猖狂而已,他们的真实实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还有一个原因是,魏忠贤的党羽,都是些小人。小人的相交,在于利益。利益没有了,人也就散了。当魏忠贤大势已去的时候,这些人自然不会为他卖命。
第二个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化思想上做些分析。文化思想可以归结到政治路线上去。在魏忠贤这个时代,其实也有两条政治路线的斗争。一条路线是儒家正统的政治思想,一条是以魏忠贤为代表的流氓政治路线,也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儒家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间虽然已经僵化了,存在很多问题,为人所诟病。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政治因为出现了问题,取而代之的流氓政治就一定是合理的。也正因此,一些正直的有眼光的官员,知道魏忠贤搞的这一套是不可能长久的。就算是魏忠贤势焰熏天的时候,也不会卖身投靠于他,而是敬鬼神而远之。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聚在魏忠贤身边的,就只能是一些贪图利益的小人。
总之,魏忠贤不能自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明朝政治制度保证了帝权的巩固,二是魏忠贤身上没有凝聚人心的文化力量。一群小人聚在一起注定成不了事。
宦官魏忠贤,明明可以自立门户,为何还要扶持无心朝政的明熹宗?
明明是谁?他为什么可以自立门户?
至于魏忠贤,你以为看门的狗特别凶,他就能够代替主人了吗?
在这里首先必须要明确皇权和臣权的关系,相生相克、相爱相杀,这才给了其他势力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皇权与臣权此消彼长这里说的臣权是狭义的臣权,指与天子共天下的士大夫。封建社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制度和礼教上都做了极大的努力,让人们相信“皇权神授”,不可侵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要服从天子管教。但是实际上,想让皇帝一人总理天下事务,绝对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强悍如朱元璋者,也不能事无巨细的关照到。
于是中央根据实际需求设立相应的官制,帮助天子治理天下。百官一般各司其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君主能力逐代退化,百官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皇权和臣权难免产生一些争端。但是皇权再强,也不可能罢黜百官,臣权再强,也无力推翻皇权。因此就形成了长期此消彼长的局面。
士大夫集团不可能推翻皇权虽然臣权和皇权此消彼长,但是传统礼教和封建思想的禁锢,使得臣权也必须向皇权低头。历史上纵使有很多功高震主者,但是最终也套不脱权臣的帽子,最终总有被清算的一天。因为“忠孝”是士大夫赖以立世的基础,即使他们权势滔天,也不能浇灭皇权的火焰。
皇帝为了压制大臣而扶植其他势力其实不止宦官,还有后宫、外戚、勋贵、门阀等势力,都是在皇权与臣权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
拿汉代宦官为例,权力惊人。但是究其原因,却是因为东汉桓帝继位之初,朝堂出现党争,随后各地官员均有私自惩处奸人的案例,未经皇帝许可,私自处斩犯人。虽然按照史书记载,所惩处的都是大奸大恶,且有宦官、宠臣庇护,无法走正规司法程序,但是这种行为却是对皇权极大的漠视。
并且东汉自中后期以来,皇权逐渐受外戚掌控,包括桓帝在内的好几任皇帝都是以蕃王身份继承大统。一来没有接受正规的皇室教育,二来在宫中孤立无援,于是他们就借力于身边的宦官,与外戚和朝臣对抗。
与其说宦官之祸源自皇帝的纵容,不如说是源自其他势力的刺激。并且宦官相较于其他势力,最大的好处在于,百分之百忠于皇权,即使对皇帝不敬,他们也不敢公然推翻王朝,因为他们的老祖宗赵高,曾经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他们明明白白的上了这一刻。
宦官只有依赖皇权才能发展壮大。
明熹宗的制衡之策有些失控有人觉得明熹宗只顾着做木匠,不务正业,但是实际上,他绝对是一位懂得制衡的高手。明朝末期,是一个很复杂混乱的局面,党争、边患、天灾、民变,可以说稍有行差踏错,就容易酿成灾难。
而朱由校在位期间,最激烈的莫过于党争,初期重用东林党,随后又任由魏忠贤和客氏胡作非为,完全是对东林党的打压。
这就是臣权极度膨胀的后果,一位年轻的皇帝为了遏制臣权,才挥起了宦官这柄武器。然而他23岁就离奇去世,很明显制衡之术未能完全运用出来。
随后他的弟弟继位,局面更加难以掌控,很难说兄弟二人谁的能力更强,毕竟一个还没开始发挥实力,一个则是胡乱发挥实力。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事,权势滔天的魏忠贤,在皇权面前就像一只纸老虎,只需要一句话就能让他灰飞烟灭,何谈自立门户呢?
宦官魏忠贤,明明可以自立门户,为何还要扶持无心朝政的明熹宗?
首先,从魏忠贤个人志向来看,他只要对当朝皇帝尽忠,就可以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利,可以在一人之上下,万人之上。离开皇帝,他啥也不是,他也就是滥用专权,杀害对自己不利的有志之士。
其次,从魏忠贤的用人之道而言,用的都是和他一样下三滥的奴才,没有人才,围在他周围的这群人也是奴才中的奴才,这些人都是为了贪图享受,没有更高的目标,不敢冒险伙同或者说服魏忠贤起事。
最后,与明朝的整个文官治国体制有关系,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的言官队伍,这批人在本朝品位虽卑,但政治地位却很高,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们上则规谏皇帝,左右言路,下则弹劾、纠察百司、百官,巡视、按察地方吏治等。大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衙门,从皇帝到百官,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生活,都在言官的监察范围,既威慑百官安分守道、各司其职,也要求皇帝本人的所作所为应该符合天道本身。除了言官之外,翰林院、六部、内阁等官员也多次成为诤谏刺劾的主力军。尤其是在明朝中后期,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
其实,魏忠贤明白,他只不过是朱由校的一颗棋子,实际上是皇帝想夺回权力的工具,由一群被阉割的宦官组成的爪牙,只能依靠皇权才可以生存,除了皇宫连谋生的本领都没有。而且,对于那些宦官,如果皇帝嫌他权利太大,与之形成矛盾,皇帝不高兴了一纸诏书就可以扳倒,因为这时皇帝就与内阁和大臣一边了。
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后,朱由检继位,这事情魏忠贤都不能左右,所以魏忠贤即使有忤逆之心,也没有反叛之胆,从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体制,魏忠贤等宦官之辈,根本就不具备反叛的条件。
宦官魏忠贤,明明可以自立门户,为何还要扶持无心朝政的明熹宗?
简单点,宦官的权利来源于皇帝,而自永乐皇帝以后,权利基本下放到了内阁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当然很多时候皇帝还是拥有否决权的,魏忠贤虽然掌握大部分权利,但离开皇帝什么都不是,看看他后来的下场就知道了
宦官魏忠贤,明明可以自立门户,为何还要扶持无心朝政的明熹宗?
这你可想多了。不是说谁杀了皇帝就能自立为王的。这方面,亲兄弟藩王都很难做到,更何况一个人妖。
就说同为明朝的朱棣吧,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坐拥半壁江山。
仅仅有可能是庶出,得皇位多难呀。就算如此还要打着靖难清君侧的旗号暗度陈仓式的打到京城。
很多人可能觉得干掉皇帝就天下大吉了。其实,正经的故事是这样的。
第一、皇帝继承需要合法性,这个合法性首先是嫡传,一般来讲嫡长子嫡长孙才有门票。其次是皇帝指定,比如太子就是官方指定的接班人。所以历朝历代所有的嫡子争太子都争的血流成河。一般庶出基本上都悔断了念想,就是想都不敢想。能做个藩王乐乐呵呵过一辈子就是最好的结局。
第二、皇帝并不是孤家寡人,他是整个王族或者政治集团的代言人,这个代言人背后是各种势力和力量,而皇帝要做的是平衡这些势力和集团的利益。包括各地宗族,外姓王、外戚等等。你一个外人干掉皇帝,这些势力和力量一定会合起来干你。这就是很多牛到起飞的人也不敢轻易称帝的原因,最著名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文武双全,可只敢做个提线的,而不敢轻易做那个位置。
宦官魏忠贤,明明可以自立门户,为何还要扶持无心朝政的明熹宗?
这个问题有些问题!
魏忠贤虽然权势滔天号称九千岁!但他根本没有架空皇帝的实力与机会!更没有自立门户的资本!
如果你明白明朝整个国家的运转过程!你就明白了。
中国古代一直都是君主专制的国家!从秦始皇开始到清帝退位,一直都是!并且是君主权利在逐渐加强!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杀掉胡惟庸,废除了千年的宰相制度,从而使君主的权利达到了顶峰!
明朝的制度已经很完美了!其国家运转过程类似于现代了!可以称作国家机器了!
明朝中央权利机构主要由内庭(皇权)外庭(明朝内阁)构成!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皇帝为了减少自己的劳动量,把自己的工作交给太监一部分,导致太监获得了一定的权利(司礼监)!皇帝正经工作还行,如果懒一点太监就会借用权利,摆权弄势!而皇帝可以随时收回他给太监的权利!另外在外庭还有制约皇权的内阁和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导致太监只能控制内庭(一部分皇权)而不能控制外庭!而明朝运转是需要这俩大权利机构的,控制一个就想控制国家是不可能的!明朝有俩人在这方面达到了顶峰!很可惜魏忠贤不是其中之一!(刘瑾,张居正)!说实话二人结局都不太好!刘瑾凌迟,张居正鞠躬尽瘁一生却事后清算!
上图是明朝权利机构运行的事例!太监(宦权)只是依附于皇权的一股势力而已!想夺权!皇帝答应百官都不答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