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术取出的肿瘤要给家属看一下?
“5万多的手术费,进去不到2个小时就出来了,瘤子到底切没切完?是不是糊弄我们?”手术室外医生和家属的一番对话,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何医生术后都端着取出的肿瘤“逼着”让家属“欣赏”了。
大约在6年前,我二姑在医院查出了后腹膜癌需要手术,手术前一天,护士告诉我们第二天手术的人挺多,根据不同的病情手术时间长短不同,让我们耐心等待。手术室在医院一楼,一共有3大间手术室,手术室外站着好多跟我们一样等待病人的家属。
过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后,手术2室的灯亮了,2个护士推着一张病床从手术室出来。病人的家属赶紧慌着迎了上去。
“病人全麻还没有过药效,你们去麻醉恢复室等一会儿,等他完全醒过来再推回病房”其中一个护士说完后,就拿着报告单去一旁填写。
“这么快就结束了?我看别人手术都5、6个小时还做不完,我们花了5万多不到2小时就出来了,这医院太会赚钱了,也不知道有没有把瘤子切完?”其中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看了一眼在旁边写东西的护士有意无意的说了一句。
这中年男人这么一说,病人其他家属也缓过神来都跟着附和点头,其中一个年纪稍大的中年女人赶紧拉住另一个护士紧张的说道:“对啊,护士,这手术也太快了,我们来你们医院手术,就是看中徐主任医术好,现在徐主任也不出来,我们家老伴儿胃上的瘤子到底切完没啊?”
两个护士有些无奈的相互看看,安抚了家属几句后,赶紧跑进手术室去喊医生。过了十几分钟,手术2室出来一位50多岁的男医生,医生手上拿着好多报告资料,走到病床边翻了翻病人的眼皮后,对那群满脸质疑的家属说道:“手术很成功,家属不用太担心。你们再等半个小时后就跟着护士回病房就行。之后上什么药住院部会安排的。我等下还有两场手术,估计下午4点左右回住院部,今天住院部李医生值班,有事可以找他。”
“徐医生,我弟弟胃上的瘤子切完了吗?我看别人手术都是好几个小时,我们家这个不到2个小时就出来了,不能切一半留一半吧?”徐主任说完后准备返回手术室时,却被另外一个家属喊住。
医生听家属说完后,有些无奈的摇摇头回到了手术室,过了一会儿医生手上端着一个不锈钢托盘,里面一块有香瓜大小血肉模糊的肉块儿。医生跟家属们说这就是切除的肿瘤,因为太过血腥,所以没有拿出来。家属们皱着眉头围上来看着托盘中的肿瘤后,都闭上了嘴巴。
等到二姑手术结束出来后,不等我们家属说话,二姑的主刀主任就托着一个不锈钢盆出来,里面摆着两个血淋淋鸡蛋大小的肿瘤。
那一刻,我多少明白了为何很多医院无论家属愿不愿意都会把术后切除的肿瘤拿给家属看了。
为什么手术取出的肿瘤要给家属看一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医院再给病人做完手术后,明知道患者家属们不懂医疗常识,医生们还会把切除后的肿瘤拿给他们看?如果你仔细观察,似乎这一行为都成了医院里约定的习惯。
其实,这种做法是医院耍的一个“小心机”,在保护医生权益的同时,也减少医患冲突。
1、为了让患者及家属更加安心。
做手术并不是一件小事,特别是那种患有重大疾病的手术,在花费高昂的手术费后,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希望病灶能够完全切除。
或许是受一些网络上负面新闻的影响,现在很多病人家属们总是对医院或者医生们抱有一种怀疑态度,觉得医院总是变着花样“噶韭菜”,甚至医生们辛苦做完手术后,家属们还不买单,心里总是觉得自己吃了亏,上了当。
所以,为了让家属和患者心理更加心安,医生们手术后无论肿瘤大小如何都会端出来让家属们瞅一眼,甚至有的医生还会给家属们简单讲解一下,也是明确的告诉家属们这场手术“切得成功”和“手术结束”,希望家属们能满意放心。
2、为了减少医患纠纷,万一出现医闹事件,这会成为有力证据。
医生们辛苦救人,但是社会上总有一些忘恩负义之人,享受完医生们的劳动成果后,还反咬一口。我们也不乏经常会在新闻上看到XX医院XX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不慎将剪刀、纱布遗漏在患者身体里的这种新闻。
所以,为了防止类似的医疗事故的发生,也为了减少医疗纠纷,把肿瘤拿出来让患者家属看一下,就成了医院手术后的一种惯例,不管病人或家属愿不愿意,反正都得让你看一看,瞧一瞧,也算是让家属们有个知情权。其次,如果真的不幸发生了什么医闹事件,这一操作也能成为院方有利的证据。
3、为了满足患者家属的需求,有的患者会把手术后的东西带走。
手术的种类千千万万,手术后切除的人体组织也各种各样,比如生产后的胎盘、截肢后的断肢、拔牙后的牙齿、甚至割完的痔疮、碎完的结石等。
一般这些术后人体组织,医生再拿给患者及家属看完后,有些家属可能会把它们带回家自行处理,比如胎盘,很多人在生完孩子后都会把胎盘带回家。所以,医生们把它们拿出来,也是为了满足部门家属的需求。
4、为了满足家属们的好奇心,普及医学知识。
在重庆市武警医院肝胆外科手术室,医生们就用过视频直播的方式给97岁的高龄患者做胆道支架植入手术,患者家属们甚至还可以通过直播来咨询医生一些手术问题,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也会通过视频给患者家属做一个简单的讲解,其实这也是为了让患者家属们更加放心。
很多家属对患者身体里的肿瘤长什么样子,都是充满好奇心的,看超声影像图片肯定是没有实物要来的真实,所以为了满足家属们的好奇心,顺便给家属们普及一下医学知识,所以就通过这种方式让家属及患者更直观的看到病情。
5、为了让患者及家属更加珍爱健康,敬畏生命。
现在患重大疾病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很多年轻人都不爱珍惜自己的健康和身体。医生们在手术后把肿瘤拿给家属们看,其实也是为了侧面的告诫他们,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敬畏生命。
面对血淋淋的肿瘤,给人造成视觉冲击感,也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当以后再熬夜时,会下意识想起这血淋淋的东西,也算是敲个警钟吧。
结语。医生给患者家属看术后肿瘤,也是为了规避一些风险,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如果对这些东西感到恐惧,也可以事先告知医生。
其实,如果按照医学上来讲,这种做法有违肿瘤组织病理的保存和保护原则,不利于肿瘤以后的病例研究。但为了保护医患之间的权利,医院也不得不耍这种“小心机”。
所以,医生治病救人不容易,希望我们在看病时也对他们多多体谅吧。
为什么手术取出的肿瘤要给家属看一下?
医生在手术室做手术,家属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当医生切下肿瘤,会由助手把切下的肿瘤用托盘拿到手术室门口,然后让在门口等待的家属过来看一下。为什么要这样看呢?
原因之一是医生尊重家属的知情权,向家属展示切下来的肿瘤,也是为了让家属安心,同时也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有利于融洽医患关系。但其实,这切下来的东西给不给家属看,一点也不影响什么,有的人会说,会不会医生没有把肿瘤切下来?这个可能性几乎是零,医生也不是一个人做手术,手术主刀医生,一助,二助,甚至三助四助,还有麻醉医师,还有洗手护士,巡回护士等等,这无形中本来就是一种监督,事实上,医生也不能没有切肿瘤而说成切了肿瘤。不过,为了避逸不必要的纠纷,也满足家属的心理,有时还包括家属的好奇心,给家属展示切下来的组织,也不无好处。其实,医生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向家属说明,手术是成功的。
其实,这样做,更实际的作用是,向家属交待病情,比如,可能需要进一步扩大手术,改变手术方式等,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术前影像检查看到的,和手术中看到的可能不一样,术前准备的手术方式可能会有改变,有时术前没有活检,需要术中冰冻病理,如果良性,手术单纯切除就可以,如果是恶性,则又不一样的手术。有的情况,术前检查评估可手术切除,术中开进去发现已经播散不能手术(有的人会说,这是不是误诊?但这是客观的没办法的,种植性的小转移灶术前影像检查有时是难于发现的),就只能做个活检而不需要进一步手术,所以这得交待。
为什么手术取出的肿瘤要给家属看一下?
不管是切除的东西也好,还是取出的东西也罢,手术后都是要给病人本人或家属看的。
一、证明手术的成功
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讲的,一位精神病患者总是说自己肚子里有一个啤酒瓶,医生经过检查后确定肚子里没有异物。为了治疗患者的疾病,医生假装给他手术,在肚子上轻轻划了一刀后,拿了一个啤酒瓶给他看,说是从他肚子里取出来的。谁知道患者看了以后说他肚子里不是这个瓶子……
给患者或家属看切下的肿块,一方面是证明确实做了这个手术;另一方面是证明这个手术做得成功,把肿块完整地切除,没有残留。
二、满足患者或家属好奇心
许多时候患者或家属要求查看切除的肿块,仅仅只是比较好奇它长啥样,毕竟一辈子未必能见一次。
前些天从一位患者腋下取出一个像鸽子蛋的神经鞘膜瘤,患者问他可不可以带走,我问他为什么要带走,他说只是好奇。当然,最后肯定没有给他带着,要送病理检查的。
三、知情同意权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患者本人或家属有权知道切除的组织,为了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医生都会主动把切除的组织给患者本人或家属查看。
为什么手术取出的肿瘤要给家属看一下?
做完手术,要给患者家属看一下切除部分,不仅仅是医患间约定俗成的规矩还是“硬性需求”。
因为患者及家属具有知情权。
当然,如果家属不愿意见到这些血淋淋的场面,也可以提前和医生说。这些被切除的组织部分也不是“非看不可”。
一般来说,给患者家属看一下切除部分主要有以下这些原因:
1、 满足好奇心
手术为什么要做这么久?
肿瘤到底有多大?
肿瘤里面具体是怎么样的?
这场手术切掉了多少组织?
相信这是每个患者及其家属都想知道的。
相信没什么比起真实的让家属看到更直观的方式了。
一般来说,在手术之后都会喊1-2名直系亲属去看一眼取出的肿瘤部位。
如果患者本人有强烈的好奇心想了解自己体内到底长了个什么,也可以抓紧时间拍几张照片留念的。
2、避免医患矛盾
通过切下的组织部分来证明自己不是做了个“假手术”,在当下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是很有必要的。
也能通过切下的肿瘤及器官组织直观的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肿瘤大概有多大,长在什么位置,牵连了哪些部位,与术前的判断是否一致,为什么要耗时这么长,这场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在哪里等等。
比起数据和报告,拿着手术“成果”展示,更能让患者和家属知道手术的难度、目的和成果。也方便交代病情,让患者在后续治疗时更为配合。
为什么手术取出的肿瘤要给家属看一下?
你好,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做手术的时候,大部分医生都会给患者家属看一下标本,也就是我们手术切下来的标本。虽然没有任何法律或者规章制度,要求医生这样做,但是,就像是约定俗称,很多医生都会这么干。
这样做,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1)结合标本交代病情
将切下来的标本给患者家属看,可以结合标本,告诉家属,术中是什么样的情况,肿瘤长在什么部位,有多大,是否切干净了,与术前预判的是不是一样的。
拿着标本给患者家属讲解,非常直观,可以一目了然,让患者家属直观的了解医生在手术当中做了什么,以及患者病变的严重程度。
(2)避免纠纷大部分患者家属都是通情达理的,只有少部分的患者和家属,可能会对治疗产生质疑,曾经就有患者家属质疑过,你们医生为什么不给我看标本,是不是没有切掉,怀疑手术有没有做。有一些家属不仅要求看标本,还会拍照,等患者醒来之后,让患者自己看。
医生给患者家属看标本,也是为了规避一些风险,为了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些东西很血腥,看了会引起强烈不不适感,不想看标本,那你可以在手术前告诉医生,这样医生就不会给你看了。
如果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留言给我,欢迎关注我。
为什么手术取出的肿瘤要给家属看一下?
去年,我的弟媳被检查出乳腺癌,当时我就在手术室外面作为家属在等候,我大概明白了为何医生会给家属看割下来的肿瘤。
说起弟媳,我就心疼,可以用命运多舛来形容她。2010年患白血病,经过三年生不如死的化疗,总算从鬼门关折了回来。三年后,虽然不需要化疗,但是时刻担心病情再次复发,每时每刻都处在焦虑中。身体经常这不舒服,那不舒服的时候。平时,干不了什么活,每天还要想法让她心情舒畅,每餐要吃得要营养。
久而久之,家人经济压力,生存压力,精神压力也无时无刻地困扰着家人,一两年还行,长此以往,谁都有崩溃的时候。我的弟弟就是这样,久不久,也会发点小脾气。弟弟一旦发脾气,弟媳就更难过,经常偷偷地哭泣,弟弟又回过头来哄她。日子过得一地鸡毛,但是还是勇敢坚强地过下去。
早几年,有时候跟弟媳聊天,弟媳说,她乳房有一边有时候如针刺一样,偶尔一下,一会又没事了。我说,既然不舒服,就去医院检查一下。但弟媳怕花钱,总是找各种理由拒绝。
我有个朋友在医院的体检科上班,每年三四月份,他们都有免费体检乳房的项目。前年,我朋友告诉身边的朋友,医院免费体检乳腺的项目开始了,我请了一天假,就去了。确实不要钱,于是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弟媳。弟媳才勉强答应上来做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以后,医生建议弟媳去做进一步检查,医生怀疑弟媳的乳腺有问题。不得已,我陪着她去到我们市里一个专科的乳腺科做了进一步检查,拿到结果,医生就叫弟媳住院。当时弟媳就哭了。
当时我也很郁闷,但是有病还是要治疗,在我的劝说下,弟媳还是住进了医院。经过长达半个月 的检查,发现弟媳的左侧乳房有个小肿块,虽然只有一点点,但是顺其发展下去,还是要命的。万幸的是,没有转移。
因为情况特殊,医生很快安排了手术。当时弟弟在老家有点急事,手术排在了早上第一台,弟弟从老家赶上来,至少要十点才能到达。手术家属签字,只能由我暂时代签。
手术有两种方案,取出肿块检查,如果问题不大,就保乳,如果有必要,那就切除整个乳房。当时我站在手术室外面,很难过,也很焦虑。一直祈求上苍保佑我弟媳没事,能保住她的乳房。
这些年,弟媳因为生病,人就已经变得非常自卑,如果这次再切除她一个乳房,她估计以后更加自卑了。她才三十多岁,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我胡思乱想,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一个护士推开手术室的门,手里托着一个托盘。问我是不是王某的家属。我说是的,接着护士就拿起托盘的几块标本给我看,说是从弟媳乳房里取出来的肿块。当我看到那几小块有点黑的标本时,顿时心里就觉得有种说不清楚的感觉。我说知道了,接着护士就说,现在拿去检查,如果肿块有问题,接下来就做乳房解除手术,没问题,就直接缝合。
当时在手术室外面还有其他家属,我就顺便问了一下他们,为何医生要拿出病人的肿块给我们看呢?一下资深一点的家属告诉我,医生之所以拿给家属看,是告诉家属,病人身体确实有肿块,这是给家属一个交代,同时也告诉家属,病人的肿块到底有多大,让家属了解病人的病情,还告诉家属,他们确实是拿着病人身上取出的肿块去做检查的,让病人家属花了钱,花的明明白白。
听完他们的解说,我终于大致明白了,医生为何取出肿块给家属过目。
万幸的是,弟媳的肿块没多大问题,整个乳房保留了下来。
弟媳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问,乳房保住了没有,我很高兴地告诉她保住了。弟媳知道了激动地流下来眼泪。
出院后,回家休养了半个多月,弟媳在医生的建议下又去做了一个月的放疗。也许这是每个乳腺病人治疗都需要走到流程吧,弟媳还是比较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