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杨广做了皇帝没有杀他的四弟杨秀?
杨广可不是顾念什么兄弟情谊,不杀杨秀,那是因为留着他有用。
隋炀帝杨广有四个兄弟,然而杨广继位后,除了老四杨秀外,其他几个兄弟都死了。
他们的死,全都与杨广有关,就算是活着的杨秀,其实也是生不如死。
首先是老大杨勇。
我们都知道,杨广原本并非储君,他是靠扳倒太子才得以上位的。
而那个倒霉的太子,就是杨勇了。
隋文帝杨坚当上皇帝后,由于杨勇是嫡长子,便将其立为太子。
杨勇此人,器宇轩昂、气度不凡,又擅长诗词歌赋,文采斐然。别的不说,这形象气质那是没话说。
在这方面,他的几个兄弟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如果他生在一个普通富贵人家,估计可以成为当世名士,可惜他生在了帝王家,他的这些特长一点用处也没有。
杨勇最大的失误,便是没有意识到,他的几个兄弟或多或少都在窥视他的太子之位。而其中以二皇子杨广尤为突出。
杨广此人,玩权谋是把好手,更可怕的是,他还是个十足的演技派,堪称隋朝第一影帝。
杨勇做人,一直是本色出演。
他喜欢舞文弄墨,有人送了套蜀地产的盔甲,杨勇挺喜欢的,就好好的将盔甲装饰一番。结果隋文帝杨坚认为他沉迷享乐,将其训斥一番。
杨勇
过年的时候,百官见到杨勇,因为对方是太子,便行了朝拜之礼,杨勇也欣然接受。结果因为逾越了礼法,又被杨坚批评了一顿。
反观杨广,处处谨小慎微,坚决不犯一点错。而他私底下却偷偷结交朝臣,拉帮结派。
杨坚的心腹重臣杨素,就被杨广笼络成了他的人,为其上位出谋划策。
不过杨广想扳倒杨勇,并不容易。
废立太子那是大事,杨勇一直表现平平,虽无大功,但是也无大错,加上杨勇并不傻,指望他自己犯大错被杨坚废掉,不太现实。
但是杨广对于太子之位那是志在必得,没毛病他也会帮杨勇找毛病的。最后,杨广发现太后独孤伽罗是个不错的突破口。
杨勇当时有不少妻妾,尤其宠幸一个叫云昭训的妾侍,在王府中,其待遇与太子妃不相上下,她为杨勇生了三个儿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太子妃对此耿耿于怀,最后忧虑成疾,不久就去世了。
独孤太后原本就对于杨勇宠信妾侍不满,认为他应该独宠正室,加上太子妃的死,使得独孤太后对其十分厌恶。
恰好此事被杨广得知,于是杨广平时只和王妃呆在一起,做出一副独宠王妃的假象,以此博得了独孤太后的好感。
加上杨广有意识的嘘寒问暖、尽孝心,使得独孤太后越来越喜欢杨广,同时越来越厌恶杨勇了。
独孤太后觉得杨广更适合当太子,于是隔三差五在隋文帝杨坚面前,说杨广的好话和杨勇的坏话。
不过废立太子之事,事关重大,杨坚无法轻易下决定,于是派心腹杨素前往太子府上,替自己观察杨勇的表现。
前面说了,这杨素是杨广的铁杆支持者,派他去,他还不想方设法坑杨勇。
结果在杨素的各种刺激下,杨勇一激动,说出了很多大不敬的话,杨素都如实向杨坚汇报。
到了这里,杨勇已经没戏了。没过多久,杨坚下旨将杨勇废为庶人(也就是普通百姓,没任何特权),立杨广为太子。
杨勇对此觉得很憋屈,于是想进宫面圣,当面解释。
杨广怎么会给他这种机会?于是全力阻扰,使得杨勇一直无法见到父亲杨坚。
万般无奈之下,杨勇干脆爬到宫外的树上大声疾呼,宫中侍卫可没胆子赶他走,还真让他引来隋文帝了。
可惜他运气不好,当时杨素正好陪着杨坚,杨素有急智,当场就说杨勇这是疯了,需要好好养病。
杨坚深有同感,于是就这么和杨素走了。
就这样,杨勇失去了最后的机会,还被软禁了起来。
不过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当人们都将杨勇给遗忘的时候,他却突然冒了出来,差点坏了杨广的好事。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重病不起,一日不如一日。
一天,宣华夫人进屋服侍他,眼见看宣华夫人脸色不对,就问他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宣华夫人告诉他,刚刚杨广想对她“无礼”。
杨坚的第一反应就是,杨广一直在演戏,自己被骗了。
他的第二反应便是,废了杨广的太子之位,重新立杨勇为太子。
想到就去做,他立刻派人去把杨勇召进宫。
一旦杨勇进宫,那杨广这么多年的隐忍、算计,都要功亏一篑了。
这时候又是杨素第一时间派人通知了杨广,于是杨广假传圣旨,将奉命召杨勇入宫的人给抓了起来。
又让自己府上卫队接管了隋文帝身边的护卫工作,就连服侍隋文帝的人,也换成了杨广的人。就在当晚,隋文帝就驾崩了。
当时发生了什么,史书没写,但是我们都心知肚明。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杨广对宣华夫人“无礼”一事,实属蹊跷。
杨广可是为了皇位可以整天只陪着王妃的人,在自律这方面,他是没话说的。当时隋文帝随时会驾崩,他怎么会有心思做这种事?
很多人都认为是李世民为了黑杨广编出来的,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因为这手法太粗糙了。李世民这么爱惜名声,自然力求完美,这么拙劣的手法,不是他的风格。
此事应该为真,只不过是宣华夫人说了谎。他这么做,目的还是黑杨广,动摇其太子之位。
至于她为何这么做,必然是受其他皇子指使,毕竟窥视太子之位的人不止杨广一人。
至于这个皇子是谁?我们后面讲到那人的时候再说。
从此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杨勇对于杨广的威胁最大。因此,杨广在控制住隋文帝后,便以其名义下旨赐死杨勇。
等其登基后,又派人处死了杨勇的儿子,彻底地以绝后患。
接下来说说老三杨俊。
史书上对于杨俊的记载很耐人寻味。
先说他为人仁爱谦恭,曾经请求隋文帝让他去出家当和尚,然而隋文帝没有答应。
后来杨俊率军参与消灭陈朝(当时的割据势力),两军对峙,由于担心出现伤亡导致生灵涂炭,杨俊拒绝了手下进攻的请求。
不久后,陈朝将领周罗睺等人自知不是隋军的对手,加上敬佩杨俊的仁义,于是带兵归附了隋朝。
隋文帝杨坚对于杨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行为大加赞赏,杨俊却上表称自己糊里糊涂当了主帅,又糊里糊涂打了胜仗,没什么好称赞的。
杨坚认为此子谦逊,可以有大用,于是对其加官进爵,以示恩宠。
然而,史书中后来又说,杨俊登得高位后,变得骄奢淫逸,喜欢享乐。
到了地方上后多有不法事情,甚至还放贷牟取暴利。令百姓苦不堪言。
后来隋文帝派人调查杨俊的不法事情,皆属实,光惩治的相关人员就有一百多人。与此同时,隋文帝也严词警告杨俊,要他好自为之。
然而杨俊却不知悔改,变本加厉的穷奢极欲。
不断地大兴土木,置办珠宝,极尽奢华。
隋文帝得知后,对杨俊彻底失望了,于是将他罢免一切官职,命其在家思过反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史书中关于杨俊的记载完全前后矛盾,根本就是两个极端。
一个人没有什么事情刺激,再怎么变,也不会有这种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而且隋文帝查出杨俊的那些罪名应该属实,那么只有一个可能,这杨俊也是个演员,他也对皇位感兴趣,想博得隋文帝的好感上位。
然而杨俊的演技仅仅停留在表面功夫上,时间一久他就原形毕露了,在这点上,他和杨广的差距太大了。
杨俊虽然被罚关禁闭,一些人跑去替他求情,其中就有杨素。然而隋文帝此时还是很讲法度的,他拒绝了群臣的请求。
后来杨俊生了一场大病,医生也束手无策,最终不治而亡。
事后经查,杨俊并非病死。
由于杨俊宠幸许多妾侍,冷落了秦王妃(杨俊被封为秦王),于是秦王妃出于嫉妒,便在杨俊每天吃的食物里下毒。
日积月累之下,杨俊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最终才死了,也就是说,其实是死于毒杀。
虽然这事情看起来与杨广无关,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杨素是杨广的人,他当初为何要帮杨俊说话,劝说隋文帝原谅杨俊呢?
要知道,杨素可是隋文帝的心腹,他说话的分量挺重的,万一他劝动了隋文帝,让杨俊官复原职,岂不是对杨广不利?
最有可能的是,他知道即使杨俊官复原职,也威胁不了杨广,因为他要死了。
那么,秦王妃毒杀杨俊,很可能与杨广有关。比如是杨广派人挑唆她这么做的。
最后,杨俊的死还是要算到杨广头上。值得一提的是,杨俊死的时候,杨广还没继位。可见,他对于会威胁到自己的人,绝不心慈手软。
当然,这也怪杨俊过早暴露自己的想法了,不然他可以像他的五弟一样活得更久。
再来说说老五杨谅。
这位应该是杨广的几个兄弟里混得最好的一个。
由于是小儿子,隋文帝比较宠他,在一些方面都尽可能的满足他的要求。
与他的几个哥哥不同,杨谅长期在地方上主持军务,因此并未参与到朝廷的争斗中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杨谅在杨广的必除之人名单上排在最后。毕竟他在朝中毫无势力,也没表现出夺嫡的想法,虽然手握大军危险了点,但是杨广可没空搭理他。
就这样,我们的小透明杨谅在地方上不断发展着自己的势力。
他曾多次以防备匈奴为由,申请经费用于加强武备、训练士卒、巩固城防,隋文帝都批准了。
就在他的几个兄长在朝中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杨谅却在地方上不断扩展势力。
那么杨谅真的对皇位没想法吗?自然不是的。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宣华夫人诬陷杨广一事吗?指使宣华夫人的人,应该就是杨谅。
毕竟当时杨俊已死,而杨勇和杨秀又在软禁中,根本没有本事和实力说动宣华夫人,当时能做到此事的,唯有手握重兵在外的杨谅了。
公元604年,就在杨广控制住隋文帝后,以隋文帝的名义下诏要杨谅进京。
杨谅虽然不在京城,但是一直关注着京城的形势。他立刻意识到,京城有变,于是拒不归还。
没过多久他便起兵反叛了。
不过事实证明,杨谅志大才疏,根本不是做主帅的料。
他手下将领帮他分析形势,要么采取攻势快速拿下京师登基称帝,要么采取守势裂土称王。
然而,杨谅信奉成年人全都要,导致兵力分散,一部分守卫老家,一部分出兵京师。
而且他还朝令夕改,今天进军、明天回撤,导致他手下的大军十分混乱。
结果京师那边,杨广登基称帝后,从容不迫地调集大军平叛。
面对朝廷大军,杨谅的军队毫无招架之力,一败再败。
没过多久,杨谅便兵败被俘。
此时杨广已经当上皇帝了,为了体现自己的大度,于是宽恕了杨谅的罪行,将其贬为平民软禁起来。
最终,杨谅在软禁中不明不白地死了。
最后说说老四杨秀。
杨秀和杨谅很相似。
他长得英武伟岸,武艺高超,打仗颇有建树。
不过,杨秀和杨谅一样,也老想着扩张地盘,好通过武力夺取皇位。
他先是刻意结交元衡,让其回京后帮自己申请增加手下士卒和将官。被隋文帝一口拒绝了。
后来,杨秀又趁着出现战事,想将自己的宠臣塞进军队了混军功。此举遭到隋文帝的严厉批评。
杨秀万万没想到,隋文帝早已看透了他的为人,知道一旦给了他太多权势,他必然会反,因此一直对其刻意打压。
当然,隋文帝那也是预测,既然杨秀没犯大错,自然不会重罚他,基本也就训斥一下。
由于扩张势力的意图一直无法实现,时间久了,杨秀就有些自暴自弃了,开始沉迷享乐,生活越来越奢靡。
而他没想到的是,此时早已有人盯上了他,那就是杨广。
要说杨谅镇守的地方长期面对匈奴的攻势,他需要增强实力还说得过去,那么杨秀扩张地盘的目的就太明显了。
对于杨广来说,一切竞争对手都要除去,才能确保他顺利继承皇位。
杨广要杨素私下搜集杨秀的过错,然后找机会不经意间让隋文帝知道,时间久了,隋文帝便对杨秀心生厌恶。
最终,隋文帝派人将杨秀抓起来,审查他过往的罪行。
但是杨秀犯的那些错,可大可小,都罪不至死。于是杨广派人伪造证据,让杨素无意间发现杨秀用木人诅咒隋文帝和杨谅。
这罪名可就大了去了,而且人证物证具在,杨秀直接被判处死。
毕竟是自己的儿子,隋文帝最后还是下不了手,于是法外开恩,免去杨秀的死罪,将他贬为庶民,软禁起来。
时间久了,隋文帝也放松了对杨秀的看管,允许其与家人见面。
杨广毕竟不是皇帝,隋文帝要饶杨秀一命,他也没办法。
后来杨广登基称帝后,杨秀已经不惧威胁,杨广只是加强了对其看管,最终没有将其赐死。
至于杨广为何这么做,看看他其他几个兄弟的下场就知道了。
他的是个兄弟死了三个,除了杨谅,另外两个死的都不明不白,如果此时再赐死杨秀。
世人会怎么想?说杨广不能容人的有,说他是靠弑兄上位的也会有。这样杨广的面子可过不去。
要知道,杨广此人好大喜功,这种人是最在意面子了。为了自己的面子,杨广是不会让杨秀死的。
到最后,杨秀活得反而比杨广还长。
隋朝末年,宇文化及弑君夺位后,原本想立杨秀当傀儡皇帝的。然而他手下都觉得杨秀此人难以控制。
宇文化及犹豫再三,为了避免给自己增加麻烦,最终将杨秀杀了。
隋文帝也算是一位明君,然而他和康熙一样,没有处理好继承人问题,导致诸皇子为了太子之位大打出手。
如果不是杨广技高一筹,提前将杨勇、杨俊和杨秀都搞定,最后又完败杨谅,隋朝后来的发展是真的不妙。
至于杨秀,虽然杨广为了自己的面子,没有杀他,但是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根本是生不如死罢了。
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与死无异。
为什么杨广做了皇帝没有杀他的四弟杨秀?
在公元581年楊坚做了皇帝,开了隋朝,楊坚有四个孩子,长子杨勇立为太子。在602年,杨坚年龄较大,己经老了,但是人到老年,有点犯糊涂,成了昏君。
恰好在这段时间里,人的脑子欠思考问题,自己没有半点主见,南风吹上,北风吹下,皇帝杨坚,每做点点小事自己拿不定主意,完全变成了大臣们和亲人们在呼悠他,变成了一朵枯叶随风飘摆。
杨坚有四个孩子,可是他们四兄弟都心怀鬼胎,明里看到还可以,可是暗里互相勾心斗角,我想害死你,你想害我,兄弟都父亲面前说不是,搞得一个隋朝天花乱坠。
杨坚四子杨秀,比他们三兄弟要老实一点,又年轻一点,但是人老实也吃了亏,其他几兄弟怕以后皇帝驾崩,杨秀继位,他们这些人左打主意右设法,陷害杨秀,同年杨素想出妙招,上朝奏本皇帝,说楊秀犯了滔天大罪,罪不可恕,请求皇上降旨斩首示众。说是说皇帝昏君,但看到奏本要杀自己的孩子,心就凉了下来,软化了,虎毒不食子,那有父亲去杀自己的孩子?舍不得!于是杨坚降旨,准奏,免除杨秀一死,打入大牢,终身为庶民。
在公元604年,皇帝杨坚驾崩。本应该是太子杨勇继位皇帝,可是隋炀广,假议先帝诏书,赐废杨勇为太子,立扬广为太子,继承皇位!杨广继皇位后,封为隋炀帝,但是隋炀帝,又怕自己江山不稳,又怕兄弟作乱,心生毒计,决定杀死自己的亲兄弟。于是将自己的大哥杨勇,及杨素一干人马杀个寸草不留。
为什么四弟杨秀,没有被隋炀帝杀了呢?因为杨秀以是一届庶民,又在牢中度日,杀和不杀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隋炀帝还是有点不放心,最后加紧看管人员,严格管控杨秀的一举一动,杨秀就这样晓幸的活了下来,没有被炀帝杀害。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杨素害杨秀,两年后杨素被杀死,杨秀还留了一条命。在618年,右屯卫将宇文化,将隋炀帝弑杀,自己做皇帝,几十年间隋朝就此结束,
宇文化想做皇帝,但天下不服,最后被唐李渊慢慢占了江山,李世民做了皇帝,开了唐朝。
为什么杨广做了皇帝没有杀他的四弟杨秀?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杨广和李世民,一个暴君一个明君,但在对待兄弟的问题上,暴君杨广却没有明君李世民暴躁。
(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 626 年 6 月 4 日,这是大唐政坛变天的日子。是日,李世民带着秦琼,尉迟恭,长孙无忌等一干人在大唐皇宫北门的玄武门伏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无论大小悉数被杀。李世民的雷霆手段,杨广就有点不如了,暴君的人设摇摇欲坠。
之所以拿杨广和李世民做比较,其实两人有很多相同点。二人都是老二干掉老大后的非正常上位,论血缘,杨广和李世民还是亲戚。
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和李渊父亲李昞的老婆独孤氏是姐妹,也就是说,杨坚和李昞是连襟,杨广和李渊是表兄弟,从辈分上来说,李世民还得叫杨广一声表叔。
(隋文帝杨坚)
杨广兄弟五人,分别是太子杨勇,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和汉王杨谅,隋文帝杨坚也就只有这五个儿子。其实,真正被杨广所杀的只有杨勇一人,其余三位兄弟的死要么跟杨广没关系,要么关系不大,杨秀并不特殊。
太子杨勇自然会被杀,这点没有疑问,毕竟杨广的位置就是从杨勇手上夺过来的。杨广兄弟 5 个,其实都是一路货,贪酒好色,为非作歹。但杨广却通过一系列作秀表演,把自己打造成不爱富贵,不爱女色,勤俭节约的大隋好男人形象,这和如今演艺圈明星们的操作手法是一样一样的。
(太子杨勇剧照)
杨广这边拼命立人设,太子杨勇却仍然傻呵呵的吃饭喝酒,欣赏歌舞,这样一个装一个本色出演,差距就大了去了。加之杨勇不爱大老婆专宠小老婆,一下子就把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通通给得罪了,不久太子之位便被废掉,杨广继立为太子。
公元 604 年,隋文帝一驾崩,杨广便矫诏赐死杨勇,这也是杨广唯一杀掉的兄弟。相较于李世民在政变之后便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孙一锅端,杨勇死后,儿子们还很安全,几年之后在大臣的撺掇下才被杨广所杀。
老三杨俊也是一样一样的货,贪酒好色,为非作歹,隋文帝时期便被囚禁起来。又因为老婆太多,大老婆吃醋,将其毒杀,是为公元 600 年,跟杨广没什么关系。
公元 604 年,杨广登基为帝,这时老五杨谅不干了,直接起兵造反。但杨谅那三脚猫功夫压根上不了台面,杨广派大将杨素一通猛操作,杨谅就直接投降了。
谋反当诛,这在古代是常理,但杨广却说了一句“始终都是兄弟”,着实让人意外,并没有杀杨谅,只将其囚禁起来。 605 年,杨谅死于囚禁之中。
(蜀王杨秀剧照)
老四杨秀和其他兄弟一样,没什么差别,隋文帝在世时就将他给囚禁了起来,杨广继位后,虽对其严加看管,但也经常带在身边。
公元 618 年,杨广在江州旅游时被宇文化及杀。这时需要一个皇帝,宇文化及本想立杨秀为帝,但参与兵变的其他人却认为杨秀难于控制,不久杨秀也被宇文化及所杀。
所以我们说杨广兄弟 5 人,真正被杨广所杀的只有太子杨勇一人,其余三个兄弟都没有直接死在他的手上,杨秀并不特殊。
杨广是暴君无疑,但他在对待兄弟的问题上确实比较克制。一方面兄弟五人同出一母,而且年纪相差不大,虽说帝王本是无情家,但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多少还是有一些情感联系的。
其次,太子杨勇是杨广最大的政治对手,杨广对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显然不会手下留情,干净利索。但杨秀基本上已成为一个废人,毫无威胁,对于这样一个兄弟,将其留在身边,还能在朝野上下上演一出兄友弟恭的好戏,何乐而不为呢?可以说杨秀活着比死价值更大。
杨广虽只杀了太子杨勇,但杨俊被妻子毒杀,杨谅被囚杀,杨秀和杨广自己都被宇文化及所杀,
一代明君隋文帝的五个儿子都死于非命,不得善终,加之隋文帝自己也死的不明不白,着实让人唏嘘!
为什么杨广做了皇帝没有杀他的四弟杨秀?
隋文帝杨坚牛逼了一辈子,在历史也是响当当的一代帝王,但是唯独女人这方面,被老婆管的特别严,甚至一度离家出走,一个皇帝被老婆逼到这个份上也是没谁了。
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位悍妇,所以杨坚的五个儿子,全部都是独孤皇后所生,也就是说,隋炀帝的兄弟,全都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这五个儿子,老大杨勇,老二隋炀帝杨广,老三秦王杨俊,老四,蜀王杨秀,老五,汉王杨谅。
老大杨勇都知道,曾经的太子,后来被隋文帝给废了,隋炀帝登记之后,第一个杀的人就是他大哥杨勇。连杨勇的几个儿子都没放过。
老三是秦王杨俊,这家伙倒不是杨广害的,他是被自己的老婆害死的。杨俊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江都政变后,被宇文化及拥立为皇帝,后来两兄弟都被宇文化及给杀了。
老五是汉王杨谅,这家伙脾气比较暴躁,听说二哥继位当皇帝,二话不说,带着一帮人就造反了,结果没多久就被隋炀帝击败了,囚禁起来,没多久就死了。
老四就是蜀王杨秀
隋炀帝继位之后为什么没杀杨秀呢,其实很简单,杨秀对他没有威胁性,隋文帝是个很厉害的帝王,但是貌似在教育子女方面比较失败,他和独孤皇后都很节俭,但是这几个儿子,生活一个比一个奢华。二区性格脾气也都不大好。
杨秀这个人,早年因为对他爹杨坚不满,埋小人诅咒他爹,直接被杨坚废为平民关起来了。
就这么一个人,你说能对杨广有什么威胁,要威望没威望,要能力没能力的。就连隋炀帝被杀之后,有人提议立他为帝,都没人支持,可见多没人缘。
也正是因为对自己没有威胁,所以隋炀帝继位后才没杀他,但是不杀他不代表对他放心,一般隋炀帝外出都带着他,就怕他趁自己不在京城好造反。也正因为隋炀帝总带着他,连去江都都带着,所以在江都政变时,顺带也被叛军杀掉了。
为什么杨广做了皇帝没有杀他的四弟杨秀?
最是无情帝王家!历史上,为了皇位杀兄弑父之事,司空见惯。隋炀帝杨广,作为一个被视作“夏桀、商纣”同类的残暴君主,为何做了皇帝之后,却没有杀曾经反对他做太子的四弟杨秀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杨广的夺位之路与兄弟相争隋文帝杨坚共有五个儿子,都是与文献皇后所生,分别是杨勇、杨广、杨俊、杨秀、杨谅。隋文帝登基后,册封长子杨勇为皇太子,封杨广为晋王、杨俊为秦王、杨秀为蜀王、杨谅为汉王。那么,杨广为了夺取皇位,跟几个兄弟是如何相争的呢?
- 太子杨勇
太子杨勇是杨广上位必须要搬开的挡路石。杨广怎么做?
他先是哄独孤皇后开心,让她喜欢自己;然后学着皇帝、皇后的样子,只娶一个老婆、生活简朴;逐渐让隋文帝对他也很赞赏。
反观太子杨勇,生活方面本就不太节制,杨广特意送他一件非常珍贵的铠甲,他高兴的笑纳;杨广就让亲信报告隋文帝说,杨勇主动收取地方官员贿赂,得了件铠甲,还很高兴。隋炀帝很不高兴,渐渐产生了废太子的想法,加上独孤皇后、杨素不断在他身边说太子坏话,讲杨广好话。隋文帝信以为真,最后就真的废了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 三弟杨俊
杨俊喜欢女人,还娶了好多个,惹怒了心眼小的王妃。王妃心眼小,给杨俊下了毒,因为剂量小,杨俊没死成了半残废。隋文帝知道儿子作风不好,非但不关心,还把他狠狠责备了一顿。杨俊承受不了斥责,回去之后就一命呜呼了。
所以这个兄弟,是自己作死的,跟隋炀帝没关系。
- 四弟杨秀
杨秀从小就驻守四川,位高权重,手握兵权,杨广是怎么除掉这个严重的竞争对手呢?用阴谋。他先是让人不断在隋文帝跟前说杨秀坏话,隋文帝听多了就召杨秀回长安接受调查;然后又在杨秀书房里放了一封信,里面都是关于诅咒隋文帝的坏话;另外,还在华山底下放了鞋油隋文帝的生辰八字的小人,然后叫人根据书信内容去搜查,搜到后交给隋文帝。隋文帝很愤怒,就把杨秀废为庶人。
- 五弟杨谅
杨谅本来和杨广的关系最好,但是看到杨广做了皇帝后,兄弟们都没好下场,觉得好像接下来就轮到自己了,于是就起兵造反。结果是分分钟就给灭了。
但是,隋炀帝并没有杀他,只是把他废为庶人,囚禁起来。
杨广为什么不杀杨秀?杨广凭借阴谋夺得太子之位,最后合法继承皇位,称为隋炀帝。那么,隋炀帝登基之后,立即杀了废太子及其子女,却为什么没有杀曾经反对过他的四弟杨秀呢?
- 首先,隋炀帝最大的担心是废太子杨勇及其儿子们
杨勇虽然已经被废,但他是隋文帝的嫡长子、曾经的皇太子,号召力不言而喻,因此,隋炀帝一即位就对他下手。杨勇死后,他的儿子们仍然有承继隋文帝皇位的权力,因此,隋炀帝毫不留情的他们斩草除根。
- 其次,对于弟弟们,杨广只是要控制他们不对皇位产生威胁
隋炀帝即位时,三弟杨俊已死;四弟杨秀早已被囚禁,并且他自己也是纵情声色,没有丝毫争权夺利的心思;而还掌握兵权的汉王杨谅选择谋反,在被轻松剿灭消除了威胁之后,隋炀帝甚至都没有深究他的谋反大罪,只是将他废为庶人囚禁起来而已。
说到底,隋炀帝只求稳固帝位而已,并非是一味嗜杀成性。对于已经威胁不到他皇位的杨秀,自然无需诛杀。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几个兄弟,不忍杀他。”
为什么杨广做了皇帝没有杀他的四弟杨秀?
杀杨秀?有必要吗?要知道此时的杨秀早已被“禁锢”两年,很难再对杨广构成威胁,而这一切也全都是拜杨广所“赐”!
隋文帝杨坚和原配独孤皇后一生共育有“五儿五女”,杨广是其第二子。所以,杨广一生不过才四个兄弟,分别是大哥房陵王杨勇、三弟秦孝王杨俊、四弟杨秀和五帝杨谅。
大家也都知道,历来皇家子女为争夺皇权而斗的你死我活的比比皆是,杨坚的这几个儿子也不例外,大多命运多桀。
最先倒下的是秦孝王杨俊——他倒不是因为争夺皇权,而是因为好色!杨俊这个人“好内”,而他的妃子崔氏“性妬,甚不平之,遂于瓜中进毒”。你说你给自己的丈夫下毒,还能有个好?
果然,杨俊被“毒”病了——没把他毒死也算手下留情了吧?
谁成想,杨俊这一病,竟再也没好起来,于开皇二十年(600年)六月“薨于秦邸”
——说实话,笔者感觉这个崔氏有点“作”。贵为王爷,杨俊多宠幸几个女人不是很正常的事吗?你怎么能够不守妇道呢?忍一忍不就过去了?你这样做还能有好?不久,她便被文帝杨坚赐死了。
对杨广来说,杨俊一死,自然就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接下来就轮到了杨广的四弟杨秀。
关于杨秀的情况,史载:
开皇元年,立为越王。未几,徙封於蜀,拜柱国、益州刺史、总管,二十四州诸军事。二年,进位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本官如故。岁馀而罢。十二年,又为内史令、右领军大将军。寻复出镇於蜀。——《隋书·杨秀传》
由杨秀的履历可得出两点:一是杨秀在文帝杨坚的几个儿子里边,也算是比较有出息,能够担任“二十四州诸军事”的职务,和杨广有的一拼;二是杨秀主要驻扎在西蜀这个地方,远离中央,方便其私底下积聚力量。
再从性格上看,杨秀这个人“有胆气,容貌环伟,美髭髯,多武艺”。
因此,杨秀“甚为朝臣所惮”。
知子莫若父,杨坚就经常对皇后独孤伽罗讲:
“秀必以恶终。我在当无虑,至兄弟必反。”
连父亲都这样说,作为一个被“朝臣所惮”的王爷,杨秀也应该收敛锋芒、韬光养晦了吧?可他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有点“找死”的节奏了。
有一次,兵部侍郎元衡去到蜀地,受到了杨秀的热情款待。杨秀令其回京师后禀告朝廷给自己增加军队,“请益左右”。杨坚看到“表书”就琢磨,你小子想干嘛?增加军队干吗……杨坚最终予以否决,“不许”!
不久,大将军刘会讨伐西爨(分布于今云南滇池、洱海地区及四川南部),杨坚令上开府杨武通将兵继进,由杨秀担任行军总管。
于是,杨秀便任命自己的“佞臣”万智光给杨武通当行军司马。可杨坚觉得万智光能力不行,杨秀“任非其人”,“谴责之”。这次人事任命又令到杨坚不开心,他就对臣子讲:
“坏我法者,必在子孙乎?譬如猛兽,物不能害,反为毛间虫所损食耳。”
是以,杨坚将杨秀的部队进行了“再分配”,以分散他的权力。
杨秀一琢磨,你分就分吧,反正在西蜀这个地方,你也是鞭长莫及,我就继续当我的蜀王好了。
于是,杨秀“渐奢侈,违犯制度,车马被服,擬于天子”,这显然已经“违法”了。
时光荏苒,大隋的国运也在悄然变化……
开皇二十年(600年),太子杨勇被废,被幽禁于东宫;晋王杨广则取得了“太子争夺战”的胜利,被新立为太子
——虽然杨勇仍住东宫,但由于东宫的门禁被杨广把持,直到四年后(604年)杨勇被杨广“缢杀”时,他都没能再见父亲一面。由此可见,杨广也是忒狠毒。
凭什么是二哥杨广而不是我?杨秀如此想着,“意甚不平”。
杨广很精明,意识到他这个兄弟手握兵权,将来反对自己也说不定,遂决定先下手为强,“阴令杨素求其罪而僭之”。
杨素是大隋王朝的肱骨之臣,在杨坚建隋,以及南下灭陈的战事中均立有大功勋,为杨坚夫妇所宠信。为了尽早拿下太子之位,杨广早在担任扬州总管时就已经私下交好于他,“多遗钱财”。正是在杨素的帮助下,杨广才最终取得了太子争夺战的胜利。
前面刚刚对付完杨勇,现在又要对付文帝杨坚的另一个儿子,这种会“掉脑袋”的差事杨素恐怕也没得逃避,真是“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啊”。
那,接下来就看杨广和杨素的手段了。
仁寿二年(602年),杨秀回京述职,可是父子相见以后杨坚愣是一句话没说。转过天来,却又安排使者过去批评他,杨秀“谢曰”:
“忝荷国恩,出临藩岳,不能奉法,罪当万死。”
杨秀这里说的“不能奉法”,大约是说上面提到的那个“擬于天子”之罪。
见到杨秀磕头谢罪,杨广及诸王亦“流涕庭谢”,“希望”杨坚可以饶恕杨秀
——当然,杨广这里是不是装的,我们不得而知。
这要是一般的父母或帝王,可能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小了了,毕竟是自己儿子,那么认真做什么?
可杨坚不一样,遂批评道:“顷者秦王靡费财物,我以父道训之。今秀蠹害生民,当以君道绳之。”以前秦王杨俊靡费财物的时候,我是用的父道,已经是网开一面了,现在杨秀蠹害百姓,我只能是采用王道了。
杨坚如是说,看来是铁了心要治杨秀的罪。于是,杨秀便被“付执法者”。
再后来,杨坚又生气地对臣子说:“当斩秀於市,以谢百姓”。这哪像一个父亲所说的话啊?
当然,臣子们心里有数,杨秀虽然有些过份,但也算不上是什么大罪,更何况他是当今皇帝的儿子,你还真治他的罪不成?是而,杨秀的案子就一直这么拖着,能拖多久算多久,能不处理就不处理,大家都在琢磨这个案子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收场。
杨广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一琢磨,如果不给杨秀加点“大罪过”恐怕是不行了。于是, 杨广使出了“阴招”,史载:
太子阴做偶人,书上及汉王姓字,缚手钉心,令人埋之华山下,令杨素发之。又作檄文曰:‘逆臣贼子,专弄权柄,陛下唯守虚器,一无所知’——《隋书·杨秀传》
巫蛊这类东西历来为皇家所恶,你现在竟然拿来对付五弟杨谅(其时正受杨坚夫妇喜爱),这杨坚怎么受的了?
是以,杨坚得知以后勃然大怒:“天下宁有是耶!”天底下怎么能有这种事?!
于是,杨坚把心一横,治了杨秀的罪,将其“废为庶人,幽内侍省,不得与妻子相见,令给僚婢二人驱使。与相连坐者百馀人。”
就这样,杨秀被“禁锢”起来。
或许,杨秀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一“禁锢”竟长达十六年之久,直至武德元年(618年)宇文化及江都弑杀隋炀帝后,为其杀害!
是的,没错,在杨广嗣位的这14年里(604~618),杨秀既没有被释放,也没有被杀害。
那,既然杨广设计陷害了杨秀,又为什么没有杀他呢?
原因也不复杂:
首先,杨广登基大典以后,杨秀就已无机会再跟自己争夺皇位了。
其次,杨秀一直处于被禁锢的状态,已经没有能力对杨广构成威胁。所谓“树倒猢狲散”,在杨秀垮台以后,他的原有势力也就跟着消解了。
最后的原因无非是杨广还念点兄弟情谊。
其实,对于自家的几个兄弟,除杨勇是他“缢杀”以外,剩余的俩兄弟(杨秀和杨谅),杨广也就是把他们软禁起来而已,并未要他们性命。这一点在汉王杨谅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杨广在公元604年登基以后,汉王杨谅即举兵叛乱,但在叛乱被镇压以后,杨广并未杀害杨谅,而是跟杨秀一样,将其软禁了起来了事。
理论上说,杨谅谋反是大罪,“罪当死”,然而杨广却说:“朕终鲜兄弟,情不忍言,欲屈法恕谅一死。”就这样,杨谅免于一死。
论“罪过”,杨谅比杨秀大得多,杨谅他都没杀,更何况是杨秀呢?
综上所述,由于杨秀已经不能对杨广构成威胁,杨广也就没必要取他的性命了。不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该关还是得关,这才有了杨秀这十四年的软禁生涯,其中的酸甜苦楚也只能是他自己体会了。只可惜,杨秀没能等到“大赦”的那一天,却目睹了大隋国祚的覆亡,就连他自己也一同殒命而去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愿杨秀来生能聪慧一些吧?
参考:《资治通鉴》、《隋书》
(网图、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