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将皇位传给最无能的刘盈?
刘邦几次三番想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可惜都失败了,最后一气之下干脆放弃治疗,这才有了后来的汉惠帝。
刘盈坎坷的太子之路刘邦立刘盈为太子,纯属形势所迫
刘邦是个粗人,生儿子对他来说就是为了传宗接代罢了,即使他当上了汉王,也没想过要立太子,直到发生了彭城之战。
当时刘邦率领的50多万诸侯联军,被项羽亲率的3万铁骑击溃,刘邦只能在夏侯婴等人的护送下一路逃奔,以至于父母和老婆都被项羽所擒获。
刘邦带着刘盈和鲁元公主一起逃命,由于楚军追得紧,刘邦担心被追上,几次三番地将刘盈和鲁元公主踹下车,幸好每次都被车夫夏侯婴给拉了上来。
由此可见,刘邦对刘盈这个儿子谈不上多疼爱。但是即使如此,刘邦在逃脱楚军追捕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刘盈为太子。
刘邦这么做,纯属出于实用主义。经此一战,他意识到自己和项羽之间巨大的实力差距,在当时来说,他的胜算并不大,也许哪天就会兵败被抓。
而立太子,则可以保证自己的事业有人继承,汉军不至于没了自己就群龙无首,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就这么没有了。同时,如果有机会,太子还可以替自己报仇。
更何况自己带兵在前面和项羽硬刚,把后方完全交给臣子,他也不是很放心,有个太子坐镇,至少可以起到震慑宵小的作用。
而作为当时他身边唯一的儿子,这太子之位,只能由刘盈来做。所以,刘盈能当上太子,靠的是运气,而不是刘邦的宠爱。
刘邦后来后悔了,想要废了刘盈,另立太子,可惜都没成功
前面说了,立刘盈为太子只是权宜之计,等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就开始对之前的鲁莽决定后悔了。
当时,刘邦最宠爱的妃子是戚夫人,刘邦只要一有空就和戚夫人腻在一起。而且爱屋及乌之下,刘邦对于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也宠爱有加。
经不住戚夫人的多次哀求,刘邦终于动了废掉刘盈,另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心思。
《史记》: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
刘邦这人行动力真的强,下定主意便召集大臣,说出自己想另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让群臣讨论讨论。
他这么做,明显是觉得此事十拿九稳。毕竟他是皇帝,立太子这是算他老刘家的家事,询问大臣只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完全和他预想的完全不一样,群臣中有不少人反对,尤其是御史中丞周昌,反对的最激烈。
刘邦询问他反对的原因,周昌表示自己口吃,说不清楚,但是刘邦如果坚持这么做,周昌无法依命行事。
刘邦一看,深知此事是不可为了,只得暂时罢休。毕竟他不可能为了这点事和群臣闹翻,万一这群大臣辞职不干了,那这朝廷还如何运转?
因为此事,吕后特意向周昌下跪道谢。同时,以她对刘邦的了解,她知道这事还没结束,刘邦还会找机会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
为此,吕后特意去向张良寻求帮助,张良告诉她,想要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要替他招揽到商山四皓。
这商山四皓,是当时有名的隐士,博学多才,心气高。刘邦多次招揽他们,但是因为他们觉得刘邦不尊重文化人,一直拒绝入朝为官。
吕后按照张良说的,真的为刘盈招揽来了商山四皓,这四人便作为刘盈的幕僚,为其出谋划策。
没过多久,刘邦就出新招了。当时英布谋反,刘邦自称有病,要刘盈率兵平叛。这招可是用心险恶,根本不是亲爹做得出来的事情。
如果刘盈打赢了,他也得不到什么好处,他已经是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封无可封。如果他打输了,那么问题就大了,犯了这么大的错,还想继续当太子?到时候刘邦再次提出另立太子,群臣也无法阻止了。
而以刘盈的性格,大概率是要打败仗的。
商山四皓不愧是名士,一眼就看穿了刘邦的那点盘算,他们要吕后赶紧想办法把这事情给推掉。吕后毕竟和刘邦朝夕相处这么多年,很了解他的性格,一番言语下去,真的让刘邦收回成命。刘盈再次保住了太子之位。
刘邦打败英布班师回朝后,身体每况愈下,他觉得自己时日不多,易储之事更加急迫了。朝臣们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轮番劝谏,他才暂时不提此事。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他并没有放弃废弃太子之事,只是在寻找机会。
结果,刘邦还没找到机会,就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一日,刘邦在宫中举办宴会,当刘盈进殿的时候,身后跟着四位老者。刘邦十分好奇,毕竟太子身边的人他都认识,没见过这四位老者。
一番询问下来,他才知道,这便是他求之不得的商山四皓。此事让刘邦非常震惊,毕竟他曾多次招揽此四人,但是都被拒绝了。
他们不愿追随自己这个皇帝,却愿意追随太子,在刘邦看来,刘盈这个太子的势力已经强大到此等地步了,那些朝臣也许早已投到太子门下了,看来废掉刘盈已经没有可能了。
于是刘邦郁闷之下,拒绝治疗身上的伤病,不久便驾崩了。刘盈这个太子也终于可以转正了,不久后他便登基称帝,成为后来的汉惠帝。
为何刘邦无法废掉刘盈?刘邦之所以没能废掉刘盈,表面上看是因为朝臣和商山四皓,但是深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刘盈并非看上去那么软弱,他也有自己的本事。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刘盈是个软弱无能之辈,但是这是对他的误解,他是个仁爱之君。
周昌为何仗义执言,敢公然顶撞刘邦?商山四皓为何愿意帮助刘盈?这两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
周昌可是刘邦的铁杆,楚汉争霸时期,他的哥哥为了帮助刘邦逃跑,假扮成刘邦去吸引楚军的注意力,而且最后宁死不降,刘邦欠他们老周家一个天大的人情。
所以当时周昌公然反对废掉太子,刘邦才只得作罢,不是周昌有多厉害,而是刘邦知道不能寒了人心。
而且周昌不是吕后的人,至少他帮刘盈说话不是吕后安排的。不然吕后也不会特意下跪感谢他了。
那么周昌为何要豁出去替刘盈说话呢?自然是他觉得刘盈比刘如意更加亲近一些,刘盈虽然没上过战阵,但是好歹作为太子坐镇后方,和朝中的这些官员多少都有些往来。
像刘盈这样一个仁爱之君,谁和他说话不是沐浴春风,相处久了,朝臣对他必然有好感,谁不希望有个这样的皇帝。
至于刘如意,一来朝臣和他没交情;二来此人完全依靠刘邦的宠信,本事还不如刘盈,刘盈好歹还坐镇后方几年。所以,刘邦一提起另立刘如意,朝臣们都不乐意了。
而商山四皓的情况一样,虽然最初吕后是按照张良的计谋才把他们请出山的,但是他们在刘盈身边呆了一阵子,觉得这人不行的话,必然直接离开,更不会替他出谋划策保住太子之位了。
而商山四皓这种名士最喜欢什么样的人?当然是仁爱之君了,宽厚爱民,才是这些名士眼中好皇帝该有的样子。
因此,靠着一个仁爱,刘盈获得了一群人的支持。
其二,吕后也是刘盈的一大助力。
吕后有多强,就不用我多说了吧,看看刘邦驾崩后,吕后是如何权倾朝野的就知道了。
此时朝中大臣,必然已经有一批投靠吕后了,毕竟他是太子的生母,未来的皇太后,投靠她就等于投靠太子。因此,这群人必然会想方设法劝阻刘邦。
而且刘盈此人太仁厚,对于这种争权夺利之事不擅长,所以吕后只能替他多费心。比如向张良求教,又比如请商山四皓出山,这都是吕后的手笔。
正是因为有吕后为刘盈费心费力,刘盈才能一次次化险为夷。
其三,刘盈为太子,符合“嫡长子继承制”。
最早夏启废除禅让制,开创世袭制的时候,世袭顺序是非常混乱的,兄弟、儿子、甚至侄子都有资格继承王位。
这样就导致了王位争夺得异常激烈,后来人们慢慢摸索出了一个解决之道,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其核心思想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也就是说,有嫡子的情况下由嫡子继承王位,如果嫡子有多人,则选择最年长的那人,至于此人是否贤能,不在考虑范围内。
而刘盈刚好就是嫡长子,在法理上就应该由他继承皇位。一些大臣反对废除刘盈的太子之位,应该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毕竟“礼不可废”,所谓的礼其实就是规矩。
至于刘如意,他只不过是个庶子,而且还年幼,就算废了刘盈,也轮不到他来继承皇位,毕竟他前面还有一群哥哥在排队。
所以说,刘邦想立刘如意做太子,有些痴心妄想。
总结刘邦立刘盈为太子,只是迫于当时形势的权宜之计罢了。后来刘邦改主意想废了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可惜遭到各方面的反对,当太看到商山四皓跟随刘盈左右的时候,有种大势已去的无力感,最后只能放弃了自己那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幸好刘盈的太子之位保住了,虽然他登基后吕后掌权,闹出了不少事,但是吕后好歹心里有分寸,而且治理国家她还是多少懂一些的。
如果真让刘如意做了太子,一旦他登基称帝,估计他会把朝政搞得一团乱,就像当年的秦二世一样,那么汉朝的能否有百年基业,真的不好说了。
所以说,不要小看刘盈,其实他当皇帝是最合适的。
刘邦为何将皇位传给最无能的刘盈?
首先声明一点,汉惠帝刘盈死后,继承他皇位的并不是他弟弟,而是他的“儿子”。
刘盈的弟弟刘恒,即汉文帝继承皇位时,可是经历了极为复杂的过程。
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所生的儿子,封建正统所认定的嫡长子,早在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年仅六岁时被立为王太子,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被封为皇太子。
其实,刘邦对这个有些懦弱的儿子并不是很喜欢,并一度想要改立钟爱的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成行。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去世,年仅十六岁的刘盈继承皇位,是为汉惠帝,即西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
刘盈在位期间,任用曹参为丞相,继续遵循前任丞相萧何所制定的政策制度,在史称为“萧规曹随”的效应下,西汉社会呈现出一片经济繁荣的景象。
然而,当时西汉王朝的政权几乎把持在吕后的手中,刘盈难以有效发挥,外加上对生母吕后所作所为的诸多不满,刘盈过得极为压抑,抑郁寡欢下,借助酒色麻痹自己,只是在位七年,就去世了。
刘盈的皇后为鲁元公主(吕后的女儿)的女儿即他的外甥女张氏,两人未能生有子女,倒是宫中相传,刘盈与宫女生下了六个儿子:刘恭、刘疆、刘不疑、刘弘、刘朝、刘武。
因为张氏没有生育,吕后毒死刘恭生母,将刘恭抱来,谎称是张氏的儿子,并立其为皇太子。刘盈死后,年幼的刘恭继承皇位,成为西汉王朝第三位皇帝,史称为“前少帝”。
当然地,刘恭虽然继位,政权依然掌控在吕后手中。
刘恭渐渐长大后,渐渐知道自己的身世,并获悉自己生母为吕后所害,扬言要报仇。吕后得知后,就把刘恭暗地里给解决掉了。
刘恭死后,吕后又扶立了刘盈的另外一个儿子常山王(恒山王)刘义为帝,改名为刘弘,史称后少帝。
这也西汉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没有什么作为,在吕后安排下娶了吕禄的女儿为皇后,名义上是执政者,实际上又是吕后手中的一个傀儡。
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逝世,周勃、陈平等人发动政变,将吕氏家族势力铲除干净,代王刘恒被迎立为新皇帝同时,刘弘被政变者们认定为不是刘盈的亲生子,连同他的其他四个也被认定为不是刘盈亲生子的兄弟刘疆、刘不疑、刘朝、刘武,一起被诛杀。
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生母为薄姬,先前被封为代王,在封地治理上还颇有成就,更主要的他以宽厚仁慈为名,因而发动政变的大臣们选中了他,继承皇位。
刘恒起初对天上掉下的这块大馅饼还有些犹豫,怕是中了圈套,后经下属中尉宋昌的提醒,步步为营之中,来到京城继承了帝位,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在皇帝位置上,算是有作为的一个,他与儿子汉景帝刘启的统治时期史书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刘邦为何将皇位传给最无能的刘盈?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如果说传位太子刘盈,是狠人刘邦的无赖之举,怕是没人相信,但历史确实如此。
三年秦末战争,四年楚汉之争,短短七年时间,刘邦便从泗水亭最靓的仔变成全天下最靓的仔。这种光速飞升的成就,估计就连玄幻修仙爽文中的男主角也自叹不如。
公元前 202 年,刘邦称帝,建立西汉,刘邦和吕后的嫡长子刘盈被册封为太子。但刘盈天性仁弱,刘邦觉得不像自己,“不类我”。
(吕后)
香港影视剧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你没得选”!刘邦有的选吗?答案是肯定的。刘邦总共有 8 个儿子,除了嫡长子刘盈,还有庶长子刘肥,后封齐王。吕后死后,继承皇位的汉文帝刘恒也是刘邦的儿子(第四子)。
刘邦虽然无情,也非绝情,吕后毕竟是自己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刘盈又是嫡长子,想换太子也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直到一个女人的出现才彻底坚定了刘邦的决心,这个人便是戚夫人。
戚夫人出身名门,为姬姓周王室之后,能歌善舞,据说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记载的女围棋手。戚夫人有脸蛋,有身材,有才艺,有气质,在底层社会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刘邦,什么时候见过这种阵仗?一下子就迷的神魂颠倒。
戚夫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每逢刘邦南征北战,吕后在后方坐冷板凳,戚夫人总伴随刘邦左右。更要命的是,戚夫人还为刘邦生了一个儿子——第三子刘如意,后封赵王。
一方面刘如意可能确实活泼可爱,讨刘邦喜欢,从刘邦起的这个名字便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戚夫人的无限温柔也让刘邦爱屋及乌,于是刘盈的太子地位真的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汉惠帝刘盈剧照)
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自然是大女主吕太后。从吕后后期把持朝政来看,这绝对不是一个善茬儿,甘愿认输认命的主。于是采取各种手段,多方联络,力保刘盈的太子之位。
吕后反对在情理之中,但以张良、周昌为首的满朝文武的反对,却令刘邦始料未及。吕后有了政治盟友,也正是在一代谋圣张良的策划下,最终保位成功。
在一次酒宴上,刘邦看见太子刘盈的身后站着 4 个老头,一声不吭。这 4 位便是大名鼎鼎的“商山四皓”,在民间极有威望,极有地位。在刘邦看来,商山“商山四皓”的一声不吭,代表了天下人心的向背,刘邦改换太子的想法也就此无疾而终。这就是张良的计策,兵不血刃。
(吕后)
当然,张良周昌等人帮助吕后及太子刘盈,并非因为吕后的人格魅力,也不是因为刘盈有什么过人之处,而是看中刘盈的嫡长子身份!
西周以来,便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800 年来早已深入人心,张良等人自然是这种传统制度的坚定支持者和捍卫者,这与嫡长子的能力无关。
我们把时间往后再推 400 年,三国蜀汉时期,刘备的继承人是我们熟悉的“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刘禅的即位也与关羽诸葛亮等人有密切关系。
刘禅生于公元 207 年,此时刘备已然 46 岁,绝对的老来得子。由于长期无子,几年前刘备在荆州收了一个义子,改名刘封。刘封在文学上有什么才能并无记载,但绝对是一个行军打仗的好材料,十分勇猛。
刘备发动汉中之战后,派刘封孟达夺取上庸之地。此时关羽也正在荆州攻击曹魏,由于兵力不足,刘备便令刘封前去支援关于。从这个意义上说,关羽的襄樊之战并非我们认为的单打独斗,而是与刘备的汉中之战相配合。刘备派自己的儿子前去支援,也足见刘备对荆州的超级重视。
结果我们很清楚,刘封并没有执行这道命令,最终客观上导致了关羽和荆州的失败。这里面原因很多,一个原因是刘封与关羽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和睦,这与关羽在皇位继承上坚定支持刘禅有关,这自然引起刘封的不满。
关羽兵败,刘封回到成都后,刘备十分恼怒。这时诸葛亮又上来将了刘封一军,认为刘封难制,怕引起后患,不如直接杀了,于是刘封被杀。
诸葛亮关羽正是在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坚定的支持刘禅,而最终导致了一系列后果。蜀汉既损失了关羽和重镇荆州,能打的刘封也被杀。此后诸葛亮主政时期,蜀汉几乎无人可用,不知诸葛亮是否想起过被自己送上黄泉路的刘封?
(汉惠帝刘盈)
我们见惯了中原王朝皇权争夺的惨烈,嫡长子继承制也颇受非议。但如果我们走出山海关,跨过长城,远看西域沙漠,周边少数民族更为惨烈的皇权争夺战,我们可以发现,嫡长子继承制这个3000 年前由当时最有智慧最有权势的人所创造的这个制度,还是大有用处的。
回头我们再说刘邦,皇帝似乎也不是传说中的一言九鼎和说一不二的。其实一个人拥有的多了,他的顾虑掣肘就会呈指数级增长。对于刘邦而言,戚夫人再温柔可人,刘如意再聪明可爱,与刘氏江山相比,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即便是这对母子的性命。
公元前 195 年,刘邦去世,太子刘盈即位,即汉惠帝。吕太后把持朝政后,戚夫人被残酷杀害,刘如意被无情毒杀。
一位清朝诗人在咏古诗中说,刘项看来称敌手,虞夫人后戚夫人。刘邦项羽成王败寇,命运各异,但虞姬和戚夫人两位却红颜薄命,殊途同归。
刘邦为何将皇位传给最无能的刘盈?
为什么要传位给最无能的刘盈,史记留侯世家里说的很清楚啊。一开始刘邦想立性格才能很像他的赵王如意的,但是
〖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宴会开始了,大家互相敬酒吹牛逼,刘邦看到四个老头跟随着太子,白胡子一大把,还以为是哪家神仙老爷爷下凡了呢。一问原来是商山四皓,吓了一哆嗦。这商山四皓跺一跺脚,大汉朝抖三抖,刘邦请人家当官好几次都没请过来。
现在却跟着刘盈,还这么恭敬,所以垂头丧气地给戚夫人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现在刘盈的翅膀硬起来了,不是他老子能动的了的了,从此刘盈的太子位置从此稳定了下来。
为什么能请动商山四皓,因为留侯张良和一众大臣都支持刘盈以后继位,所以给吕后出了这个主意。皇帝的面子,你可以不给,但这么多大臣名士的面子你都不给,别看你是隐士,那也是你不想混了。
刘邦正是通过商山四皓看到了刘盈背后支持的势力,才再也不敢动废太子的念头了。因为,大家愿意听你的你才是皇帝。你跟大家对着干,弄的大家都想干掉你。大伙一合计,不要说你立个新太子即位大伙能给你废下来——比如,周勃夺军之后,大家说这少帝不是惠帝亲生的,所以要杀了他立文帝,谁敢说个不字?就算那时能做亲子鉴定,谁敢去做?有这个提法就立马被诛九族了——就算让你刘邦立刻驾崩也是有可能的。
那为何多数实权派都想立刘盈呢?如果让你选择老板,别的条件都一样,一个管理特别严格,想迟到早退,上班刷头条,贪污点公司东西,安排自己个亲戚,他都能察觉出来,并且把你整一顿。一个没啥本事,为人宽厚,作为高管你想中饱私囊啦,安排个位置给自己小舅子啦,截留点款项啦,他都管不了。你会选哪个?如果是开基创业之时,跟着第一个强势的老板,公司越做越大,你分红越来越多,你还可能选第一个。但大汉已经扫平四海了,就能拿这点死工资了。你皇帝强势点,我们大臣就不自由点,权力小点,危险系数更高一点。
赵王如意性格跟刘邦类似,刘邦杀韩信,杀彭越,杀英布,杀臧荼,废张耳,逐卢馆。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异姓王,立下了汗马功劳,都被刘邦灭了。现在再立跟性子跟他差不多的刘如意,让大臣们怎么活。所以拼命地让最无能的刘盈即位,大家才有好日子。
刘邦为何将皇位传给最无能的刘盈?
首先,我们要澄清一点:有人说,刘邦之所以要废黜刘盈,改立赵如意为太子,是因为他太爱戚夫人的缘故。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刘邦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绝不会做出因为对女人的好恶而废立的事情。他也几乎没想过他死后,戚夫人该怎么办的问题。
(刘邦画像)
《史记•吕后本纪》中记载:“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如意,如意类我。”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当初想换太子的根本原因是:刘盈仁弱,不类我。
还有,史书上说,刘邦最后放弃撤换太子,是因为连“商山四皓”这样的人都站在他身边,感觉他已经羽翼丰满,根基强大,不可动摇了,所以才放弃撤换的。果真是这样的吗?
咱们先来说刘邦对刘盈的评价:刘盈仁弱,不类我。
注意,“仁弱”不是“荏弱”,是两个词:“仁”和“弱”。在儒家经典中,“仁”其实是对于君王的最高赞扬。既然刘盈获得最高赞赏,那么他当了皇帝以后,应该就会成为一个“仁君”,为什么刘邦还要换掉他呢?
其实,对于当时的刘邦来说,考虑的完全不是自己的接班人是不是“仁君”的问题,而是他是否能驾驭群臣的问题。
(刘盈影视形象)
刘邦对于秦朝的灭亡是看得很清楚的。在他看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二代秦二世弱小,失去了对朝臣的控制,尤其是对赵高的控制(赵高是宦官,这个宦官与后世的宦官意思不一样,其实也是朝臣),他当然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这是其一。
其二,刘邦在考虑废太子的时候,正是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这些人搞造反,闹独立的时候。所以,刘邦对功臣们非常不放心。他要确立的太子,必须是强悍的,对功臣们具有强大控制力的人,是“类我”的。
“仁弱”的刘盈,显然对朝臣没有控制能力。而且,他越是“仁”,刘邦反而越担心。
顺便说一句,刘盈后来当皇帝后,之所以没再出现功臣造反的情况,是因为吕后专政。吕后的铁血手腕,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刘邦。不过生前,刘邦是一点儿也没有想过,吕后会出来主政的。
咱们再来说刘邦最后放弃废黜刘盈,是不是因为张良、周昌、叔孙通、商山四皓等人支持刘盈的结果。
肯定不是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越支持刘盈,刘邦心里其实越担心。这些朝臣们,既然能够给刘盈出主意,自然能够把“仁弱”的刘盈控制起来,汉家江山更容易失去。所以,无论周昌冒死进谏,还是叔孙通以死威逼,他都不同意。一直和朝臣们顶着,坚持到最后。
但最后当他看见商山四皓站在刘盈身后的时候,为什么又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了呢?有两个原因:
(赵王如意影视形象)
第一,那时候刘邦已经从平定英布中回来。在平定英布的时候,他的胸口被英布射中,身体受到严重伤害。可以说,刘邦已经预料到,他的大限之日不远了。而这时候,那个“类我”的赵王如意还是个小孩子。如果赵王如意被立为太子,他身边几乎没有支持的人,那些朝臣更会以此为借口造反,那样一来,江山会丢得更快。本来,他是想等到这个小孩子长大以后,再传位给他的。那样就不怕那些朝臣了。但是,他的身体状况,显然不允许他等下去了。所以权臣再三,他选择了刘盈。
第二,刘邦看到了商山四皓站在刘盈身后带来的新变化。什么新变化呢?并不是说表明刘盈的人气高,而是另外一样东西。
刘邦准备平叛英布之前,是喊过刘盈,让他代自己去征伐的。但是商山四皓说,这次征伐对他刘盈没有好处,让他别去。于是刘盈就没有答应。当时刘邦肯定在想,刘盈为什么会不去呢?等到后来见到商山四皓的时候,他肯定恍然大悟,原来这主意是商山四皓给他出的。
这是个好主意!
为什么说商山四皓出的是个好主意呢?因为刘盈要想当成太子,就必须赢得功臣们的支持。既然如此,他当然不该去讨伐作为功臣的英布。他不去,功臣们都会拼命保他,这样他的力量就会更大。这就是刘盈的新变化,他考虑问题再也不是“仁”,而是“利”,这一点,让刘邦看出刘盈“类我”的一面。
也因为这样,最终刘邦选择没有撤换太子。
(参考资料:《史记》)
刘邦为何将皇位传给最无能的刘盈?
刘盈,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汉惠帝是位年轻皇帝,十六岁时便继承皇位。汉惠帝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与民休息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在思想和文方面,他废除秦时禁锢,使黄老哲学代替法家学说,打开各种思想发展的大门,但是仁弱的汉惠帝在位期间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强势的母亲吕后手中,就像清光绪帝,其实是个好皇帝,但是权力不大。他不是无能的皇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