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饥荒时,老百姓宁啃树皮吃观音土,为何不吃河里的鱼虾?

问这问题的人八成没真正饿过肚子,人饿到极致那是见什么吃什么,一切都是本能,根本不需要思考。那时候连观树皮、泥土都不放过,何况是鱼虾呢?

古代百姓的日子是真的难过,那时候种植方式落后,既没有先进的工具,也没有高产的种子,再加上各种苛捐杂税。一年到头,一家几口人也就勉强温饱,没多少余粮,因此一旦出现天灾,就会大面积闹饥荒。

事实上,古代发生饥荒的频率还是挺高的,谁叫我们地大物博呢。虽然大规模的饥荒发生的少,但是小规模的饥荒那是时有发生,以至于看古装电视剧经常出现赈灾的剧情。

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发生饥荒,百姓肯定不会放过鱼虾的。那些说没油没盐鱼虾太腥的人估计是站在自己家厨房拍脑袋想出来这套说辞的。

虽然我生活在现代,但是因为被黑心企业坑了一次,导致有一阵子生活很拮据,那是每天都在忍饥挨饿,所以对于那些饥民的感受略有体会。

那段时间,我每天就靠挂面度日,别提肉了,鸡蛋都吃不起。起初还有大白菜,后来连大白菜都舍不得买了,就酱油、盐配挂面。

这样还经常饿的浑身无力,等缓过劲来了赶紧来一大碗挂面。这要是放在古代,百姓日常的伙食估计还不如这。

他们基本靠糙米饭填饱肚子就完事了,能有点青菜就谢天谢地了。至于电视剧里的,还是别信了。那些人都是住城里的极少数,天知道他们每天靠什么养家糊口,反正不是靠种地。

而农民才是饥民的主力,他们付出最多的辛劳,仅仅是想吃一顿饱饭,然而连这点愿望都不一定能实现。一旦遭灾,倒霉的就是这些人。

他们为了找吃的,流离失所,成为流民,所过之处寸超不生,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要能抓到,他们都不会放过。

不过他们吃鱼虾的概率确实很小,这主意是环境所致。古代闹饥荒,只有三种情况:旱灾、水灾、蝗灾。

发生旱灾的话,很多湖泊都干枯了,里面的鱼被人们吃了一部分,剩下的要么游走要么死了,根本无法满足饥民的长期需求。

就算有那么一片湖泊没干枯,起初一两个月也许能满足村民的需求。时间一长,一传十十传百,那些饥民就会蜂拥而至,不出一个月的时间就算是长江、黄河,他们也可以吃出一片无鱼区来,饥民有的时候和蝗虫无异。

至于蝗灾的情况与旱灾差不多,毕竟一般大旱的时候容易才出现蝗灾。

而如果是发生水灾的话,人们那是想方设法远离江河湖泊,肯定有人忍不住饥饿去尝试抓鱼,但是基本是有去无回。

至于吃观音土,其实那基本是最后的充饥手段了,不到万不得已,人们是不会吃它的。主要是人们都知道,吃这玩意和慢性自杀无异。

所谓的观音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黏土。至于此土有何特别之处,举个栗子吧,如果你拿一块观音土让人去做汤圆,对方八成不会怀疑的。

于是人们在俄到疯狂的时候,发明了吃观音土。毕竟想必随处可见的泥土,这玩意至少还能勉强下咽,暂缓腹中饥饿之感。

但是观音土的副作用极大,它无法补充身体需要的养分,吃下后极容易便秘。吃多了会导致肚子肿大,最后要么撑死要么饿死。

三年灾荒的时候,就有人因为食用过量观音土,肚子疼的在地上打滚,最后人就没了。

其实饥民们吃的更多的既不是鱼虾、野兽,也不是观音土,而是一些平时不会吃,但是能充饥的东西。

首先是野菜,这个老一代人还有印象。民国那个动乱年代,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欺压,老百姓吃不饱肚子是常态。因此人们被培养出了吃野菜的习惯。

野菜虽然味道难吃,但是营养还是不差的。相信有不少老人家或多或少都吃过,当年不知有多少红军战士就是靠野菜救命的。可以说,野菜是饥荒时期的上好食材了。

但是闹饥荒的时候,饥民那是成百上千万人,过境犹如蝗虫一般,所导致低的野菜最多几天功夫就被吃光,所以饥民们需要量更大的食物选择。

麦麸、豆饼等以前用来喂动物的饲料便被饥民们盯上了,这些东西可以说是难以下咽,大多需要磨成粉再吃。

但是在那种情况下,这些东西还是能救人命的。毕竟他们也是含有一些营养的,只是不如大米、蔬菜罢了,如果没有野菜吃,人们就吃这些。

不过这类东西一次不能吃多,不然胃受不了。尤其是豆饼,这玩意吃下去会吸收水分不断膨胀,曾经有人因为一次吃太多豆,最后饼撑死了。

如果以上这些都吃完了,人们会选择吃树皮。这树皮也是有讲究的,要选择榆树的树皮。

而且要把表面粗糙的部分磨掉,然后把剩下的部分磨成粉煮成粥吃。

不过说实话,这玩意基本没什么营养,效果和观音土差不多,吃多了会便秘、腹胀。只能说是逼观音土稍微强一点罢了。

现代的人们过惯了好日子,根本对以前的穷日子没什么概念。连饿肚子是什么感觉,恐怕都没几个人知道。

尤其是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不仅没饿过肚子,各种浪费食物的现象还非常严重。中国每年浪费粮食1.36亿近,中小学校园盒饭有三分之一都浪费掉了。都说凡事要从娃娃抓起,这些熊孩子不而他几顿,以后的粮食浪费会更加严重。

我比较关注公益事业,经常看到一些视频,在穷山区的孤儿们,和老人相依为命,个个饿的骨瘦如柴,我都会感到心痛。都是人,怎么差距这么大呢。

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已经远超往昔了,但是浪费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以至于竟然有人问闹饥荒为什么不吃鱼,真实可笑。

我们每人只要做到不浪费,每次少吃点少买点,这粮食的价格总能降低点。那些吃不饱饭的人也就能有机会对买点食物了。

古代闹饥荒时,老百姓宁啃树皮吃观音土,为何不吃河里的鱼虾?

此论堪比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

古代闹饥荒时,老百姓宁啃树皮吃观音土,为何不吃河里的鱼虾?

饥荒大都是因为旱灾,都旱灾了哪里还有鱼虾?

古代闹饥荒时,老百姓宁啃树皮吃观音土,为何不吃河里的鱼虾?

凡是物产丰富,山河富饶之地是不会形成饥荒的。只有土地贫瘠,干旱,加上自然灾害才形成饥荒

古代闹饥荒时,老百姓宁啃树皮吃观音土,为何不吃河里的鱼虾?

提这些问题的人,99.9%的都没有经历过苦难的日子,都没有经历过饥荒年代的痛苦和折磨。很容易让人想起,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不论是在何年何月,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如果发生了大饥荒,市面上能吃的, 能填饱肚子的东西都会统统一扫而光。大饥荒不是一下子就陷入悲惨的状态,这是因为老百姓手种的粮食是一点一点的在消耗,当老百姓发现自己手中的粮食快没有的时候,他就会把目光放在田野中,或者是湖泊里,把大地中仅有的野菜或者剩余粮食统统收回来,当然把湖泊里的所有鱼虾都会统统地捞尽。当这些东西都被统统吃没的时候,饥饿难耐的百姓才会把目光转向能够吃下咽肚的树皮,或者是观音土。

老百姓没有办法的办法采取啃树皮吃观音土,但凡到达了这地步,地面上几乎是没有能吃的东西了,在这其中就有许多人会被饿死。

古代闹饥荒时,老百姓宁啃树皮吃观音土,为何不吃河里的鱼虾?

首先,不是哪儿都有江河湖海,古代有江河湖海的地方是没有饥荒的!有饥荒的都是土地贫瘠,经常干旱的地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