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鳝”的传说有依据吗?

传说望月鳝剧毒无比,人一旦食用,轻则中毒身亡,重则化为一摊血水,这是因为望月鳝是一种喜欢吃死猫死狗腐肉的鳝鱼,它们会在月圆之夜从水中露出头来,吸收月亮的精华,久而久之就有了剧毒。

那么,望月鳝真的存在吗?它真的是剧毒之物吗?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两个问题。

望月鳝的传说

关于望月鳝的最早的记载出现在陆子远的《神政记》中,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案件:

话说,一位农妇从稻田里抓了许多黄鳝,准备犒劳自己上山砍柴的丈夫,结果丈夫吃了黄鳝后竟然七窍流血而亡,随后农妇就被官府以谋害亲夫的罪名抓了起来。但是,在严刑拷打下,农妇坚称自己没有投毒,所以这个案子也就悬了起来。

过了没多久,当地的县令换届,新县令上任后在翻阅悬案时看到这宗案件,认为男人可能是中了望月鳝的毒而死,所以就命人押解着农妇去稻田抓了几条鳝鱼,然后选了几条主动露出头来的鳝鱼宰杀烹饪后给牢里的死囚吃,结果死囚全部死亡,最终妇人被无罪释放。

这个故事在后来的《明察》以及《纪晓岚巧断案》中都有类似的故事,而《神政记》其实是一部古代志异故事集,与我们小时候看的许多小人书一样,多为道听途说和人为杜撰的,因此,后来的《明察》和《纪晓岚巧断案》也极有可能参考了这本书,只是换了主人公而已。

受这些故事的影响,一些老人认为:体型很大、会露头望月以及吃腐肉的黄鳝,就是传说中的望月鳝,是不可以食用的,这也导致了许多人在吃黄鳝时非常的小心谨慎。当然,这是人们以讹传讹罢了,事实上正常的黄鳝,即使长到很大,也只会更受欢迎(更贵),是不会毒死人的。

那么,为何黄鳝会望月呢?黄鳝真的吃腐肉吗?吃腐肉的黄鳝真的有毒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黄鳝为何会望月?

黄鳝望月的原因其实与习性和呼吸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是习性,黄鳝是一种偏昼伏夜出的鱼类,它们白天通常会躲进泥洞之中,到了晚上才会出现觅食,因此,见到“望月鳝”的人必然是晚上吃完饭,出去溜达在稻田以及河流中见到的。

而晚上出去溜达一般是在夏天,天气比较热,又睡不着,还不如出去凉快一下,顺便溜溜食。此时问题就出现了,夏天的晚上是非常热的,而黄鳝又栖息在稻田等浅水之中,温度较高,水溶氧比较低,所以,它们就会出现露头的现象,这其实是夏季许多鱼类共有的一个行为。

其次是呼吸方式,大多数鱼类是通过鳃过滤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而黄鳝就不同了,它们的鳃高度的退化,呼吸能力比较的弱。但是,它们能够直接的从空气中呼吸氧气,这是因为黄鳝的口腔内壁表皮与肠道的毛细血管能够直接的溶解空气,从而进行呼吸。

因此,黄鳝“望月”其实是正常操作,它本身晚上觅食,运动量大需要经常地露出水面呼吸,只不过在夏季水温较高时,水溶氧很低,它“望月”的频率会更高而已,而且通常越大的黄鳝需要的氧气越多,也就越容易“望月”。

黄鳝吃腐肉?有毒?

黄鳝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它的食谱中,主要以各种小型水生动物为食为主,一些较大的黄鳝也会捕食蛙类,鱼类等等,所以,从整体上看,黄鳝的食物主要是自己捕猎的活物。

但是,黄鳝对腐肉也是来者不拒的,毕竟黄鳝属于水浅层的鱼类,一旦一些死掉的动物漂浮在水面上,它必然也会吃掉。

这其实没有什么好诟病的。在自然界中食腐的动物其实很多,包括老虎、狮子等动物在饥饿的时候也是会吃腐肉的,更不用说熊、野猪等动物,它们更是对腐肉好不挑剔,即使在鱼类中也是如此,比如鲶鱼对腐肉也不挑剔。

但是,不要以为吃腐肉就很脏,况且黄鳝只是偶尔吃一点腐肉,大多数食物还是来自于水中的。而且吃腐肉不代表有毒,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一下鬣狗和秃鹫,它们是非洲大草原上主要的“清道夫”。

但是,它们本身是无毒的,这是因为这些动物之所以能食腐,源于它们强大的消化能力,这些动物的胃液PH值要比其他动物小很多,比如秃鹫的胃酸就在0-1之间,堪比浓硫酸,多么臭的腐肉吃到肚子里也会迅速的溶解了,一些有害的物质,要么杀死要么代谢掉了。

黄鳝其实也是一样的,虽然它的胃酸浓度没有秃鹫高,但是偶尔吃点腐肉还不至于在身体中累积什么毒素。而且黄鳝虽然有许多的寄生虫,但是这些寄生虫只要经过高温的烹煮,对人体也是没有害处的。

不过,黄鳝虽然无毒且美味,但是死掉一段时间的黄鳝是不能吃的,这是因为黄鳝全身都被粘液包裹,即便死去从外观上看也没有任何腐烂的迹象,但其实它的内部可能早已经开始分解和腐烂,此时就会产生尸胺、腐胺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其实是高温也是不容易分解的,人一旦吃掉就有可能会食物中毒。

写在最后

像传说中剧毒的望月鳝是不存在的,但是黄鳝确实有“望月”的习性,这是因为它的呼吸系统以及水溶氧的变化导致的,至于它们吃腐肉,也不是主食,只能算是个“零食”,不会产生什么毒素。

而古人如果真的吃了望月鳝死掉的话,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晚上或者清晨捕到了黄鳝,然后带回家一直到晚上才吃,而黄鳝一旦是昨天晚上或者早晨死掉,在夏季是极容易腐烂,从而引起食物中毒的。

“望月鳝”的传说有依据吗?

关于望月鳝杀人的故事,很早以前就在杂志上见过,内容大同小异:

农夫偶然捉到一条巨大的黄鳝,拿回家去让妻子烧了给他做下酒菜。想不到吃完之后七窍流血而死。农妇被当做谋害亲夫的嫌犯押解死牢侯斩。

结果大清才子纪晓岚翻阅古籍知道有一种黄鳝唤做望月鳝,剧毒无比,吃了必死。因为这种黄鳝喜欢在月亮升起的时候昂首望月,故有其名。

为了给农妇昭雪,纪晓岚收购大量黄鳝,细细观察,终于找到一条望月鳝。于是当庭将这条望月鳝喂食土狗,土狗当场毒杀。

这个传说当然是没有依据的。人们杜撰这个传说,可能是因为黄鳝既像蛇,又有着一身滑腻腻的粘液,无论是长相还是手感,黄鳝都有着让很多人厌恶的因素。

事实上,在铁锤认识的人里面,就有很多人不愿意吃黄鳝。

望月鳝的故事虽然虚假,但是黄鳝的确是一种非常古怪的动物,它可以自动变性。黄鳝在小时候都是母黄鳝,产卵后卵巢逐渐变为精巢;可是这还不是终点,等到黄鳝体长长到36到48厘米时,有一半的公黄鳝又发生一次性逆转,这时候雌雄个体几乎相等;等到黄鳝继续成长到53厘米以上,绝大部分都变成了公黄鳝。所以你们在新闻上看见的巨大黄鳝,全部都是公的。

黄鳝还有一个古怪的脾气就是休眠,休眠不是冬眠,而是随时随地可以处于假死状态,一旦黄鳝发现周围环境发生变化,缺水,干燥等等,它们就会钻到地下深处,处于不吃不喝的冬眠状态,极端状况下,可以假死几十年!

所以不仅仅是千年王八万年龟,黄鳝也有可能活到非常长寿的岁数。著名媒体人吴伯凡先生在《冬吴相对论》中曾经讲过一位奇人的故事,这位奇人听说黄鳝有休眠的特性之后,用几包香烟从老人嘴里问出了当年围湖造田的位置,在那里挖下深洞,灌满水,没过多久,洞里面就爬进去大量超长的瘦黄鳝,他把这些黄鳝饲养一段时间养肥之后,个个都是巨型大黄鳝。这个绝招让他赚了第一桶金。

实际上,黄鳝有毒的事例从未发生过。在淡水里面,真正有毒的常见淡水鱼,是下面几种。

一、黄颡鱼

有的地方叫昂刺鱼。听名字你就知道,它的刺很厉害。昂刺鱼在江淮和江南都很常见,味道鲜美,无论做汤还是红烧都很棒,但是它脊背上的鱼刺是有毒的,被扎破之后会引起中毒症状,剧痛难忍。

二,鳜鱼。

这个很多人可能没想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好吃,但是你看看它的长相,就知道它脊背上的鱼鳍有多厉害了。

三,河豚。

这个不用多说,拼死吃河豚,有人为了这一口,丧了命,这可是真的毒了。

“望月鳝”的传说有依据吗?

最早关于望月鳝的记载是明代学者冯梦龙的《明察》中。张昺以进士知铅山县。有卖薪者,性嗜鳝。一日自市归,饥甚,妻烹鳝以进,恣啖之,腹痛而死。邻保谓妻毒夫,执送官,拷讯无他据,狱不能具。械系逾年,公始至,阅其牍,疑中鳝毒。召渔者捕鳝得十斤,悉置水瓮中,有昂头出水二三寸者,公异之,召此妇面烹焉,因出死囚与食,才下咽,便称腹痛,俄仆地死。妇冤遂白。

翻译回现代文意思就是:

张昺以进士身份担任铅山县知县。有个卖柴火的人,喜爱吃鳝鱼。有一天他从市场回来,肚子很饿,妻子于是煮鳝鱼给他吃,大快朵颐之后,腹痛而死。邻长说是妻子毒死丈夫,将她捉起来送到官府,拷打审问,她都不认罪,这个官司一直不能结案,这个妻子因此被监禁了一年多。

张公刚到任,阅览公文,怀疑(她的丈夫)中了鳝毒。请渔夫捕捉数百斤鳝鱼,全部放进水缸中,发现有头昂出水面二三寸的鳝鱼,一数共七条。张公很诧异,叫来妇人当面煮好鳝鱼,然后放出死囚,(把妇人煮好的鳝鱼)给(死囚)吃,死囚才刚下咽,就说肚子痛,不久就倒地而死,妇人的冤情于是洗清。

农村中关于望月鳝的说法。

曾听过村中的老者说起过望月鳝,但老者说,也是从先辈中口中得知,他们并没有亲自见过。他们说,这种望月鳝,好钻于被水浸泡过的坟墓当中。钻进坟墓后,接而钻进棺材里吃腐败的尸体。

而且最喜欢月满之时出来活动,因为这个时候阴气最重。这种鳝游动的时候,头是仰着朝着月亮的方向,所以给它命名望月鳝。

因为这种鳝鱼吃的是腐败的尸体,也有动物的尸体,身上有很多的“鬼魂”阴气,所以含有剧毒与邪灵。

仅是传说而已,是否真的存在而,现代文献与考究没有相关的论述。

而且冯梦龙的《明察》中也说明,此事出自《神政记》。《神政记》记载了这件事,说张公受神仙指引而破了此案,说法甚为怪诞。审察讼案的人自己应当留心,怎可留待阴间的神来决断呢?

所以它的真真假假,确实,我们应持以怀疑的态度。

“望月鳝”的传说有依据吗?

首先我想解释什么时候回探头出来。鳝鱼打洞本身是为了防止自己免受天敌的伤害,对复杂的环境肯定会躲在洞中不出来。所以鳝鱼只会在环境很安静风险排除的时候才会出来。小时候在鱼塘边洗衣服,曾经多次看到鳝鱼探头出来漏出水面,都是在落氹的地方,水声大,鳝鱼发现不了人,人一靠近它发现了立马就缩回洞里了。所以鳝鱼出没的时间应该多集中在晚上这样环境比较安逸的时候,上来的目的就不清楚了,也许是换气,也是是洞里待久了有点闷了,作为一种生物它本身肯定也会对舒适性有感觉和趋向性。

既然晚上鳝鱼出没的概率高,那晚上人见到道鳝鱼的概率就高,但以前又不像现在到处都都有路灯,只有月光亮的时候人才看得到鳝鱼出来“透气”!所以给人的感觉像是在望月,其实是在有月光的时候,正好给人碰到的,逐渐的形成了“望月鳝”一说,并演变出一系列的望月鳝的体型特征的描述,让人不容质疑。至于误食,现在人这么多也没有发现有人误食死亡的例子,所以望月毒鳝的存在还是有待考证的,传说的不见得可信。

“望月鳝”的传说有依据吗?

导语:望月鳝是传说中的一种黄鳝。望月鳝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冯梦龙的小说集里。记载显示这种黄鳝有剧毒。时至今日,望月鳝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望月鳝的传说在它在棺材里被发现后,更加甚嚣尘上。

最出名的当属纪晓岚巧断奇案的故事了

故事的大致内容是一个农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从坟墓中得来的望月鳝做菜给丈夫吃,结果丈夫一命呜呼。被认为故意毒杀丈夫的农妇大声喊冤,引起了纪晓岚的怀疑。纪晓岚偶然在一本医书中看到过望月鳝的记录,这时便突然想了起来,于是他命人捕捉数百条鳝鱼,并巧妙地将其中唯一一条望月鳝分离出来,宰杀喂狗后,狗果然立刻暴毙。这个冤案也因此结束。

望月鳝还有一种传说

望月鳝在月夜会探起头,凝望月亮,据说有毒。

一对狗男女私通,谋害女方的丈夫。但狗男有权有势,把谋害的事儿压于水面之下。

狗男沉于酒色,渐感体力透支,夜里常出虚汗。他听信别人的偏方,买来鳝鱼进补。鳝鱼中,有两条两三尺长的黄鳝,头都有鸡蛋大小。有人对他说,黄鳝长得太大了属于“异物”,而异物最好是放生。但是,奸夫既然能谋人性命,敬畏之心自然也弱,他偏要先杀了一条巨鳝食用。结果是,七窍流血而死。

事情惊动了官府,官府来查验。有下人说,这两条巨鳝可能是望月鳝。

那晚恰逢月夜,一观察,那巨鳝果然成望月鳝的态势。官府让人把这条鳝鱼剁了喂狗,狗吃了后也是七窍流血而死。官府找到卖鳝鱼的人,才知道是在被害男人的坟地附近捉到的这两条巨鳝。男人的坟在河堰的下面。

经过现场观察,官府分析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男人的坟被獾狗打洞,破棺而入。等到夏季涨水,坟子被水淹没,黄鳝也钻了进去,食腐肉。黄鳝中毒以后,毒排不出体外,虽然不至于很快毙命,但也呈现出异样,就成了“望月鳝”。

本来,以前那男子暴毙,乡间就有不少传闻。现在,官府联系到了这件事,就开棺验尸,通过对骨殖的检验,证明他确实是中毒而亡。

捉到淫妇审问,妇人最后对罪行供认不讳。妇人也被官府收监定罪。

那么棺材怎么会有望月鳝?

棺材里出现望月鳝的最可能的原因是棺材埋放的位置附近有暗渠或者水源地。望月鳝这类特殊的黄鳝,在性成熟之后,因为其本身已经是雌性,所以身体会分泌出一种反变性的激素。这类激素会使得黄鳝非常痛苦,因此它们大概率会找个隐蔽地地方躲起来,以免自己在虚弱的时候被天敌攻击。如果恰巧水源附近有埋放的棺材的话,望月鳝很有可能就会钻到棺材内休养生息。

望月鳝有科学依据吗

望月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传说中望月鳝会在月圆之夜祭拜月亮,但其实黄鳝都是夜间觅食的,所以在月圆之夜见到黄鳝并不奇怪。那么望月鳝为什么含有剧毒呢?这跟黄鳝的生理构造有很大关系。黄鳝是雌雄同体的水生生物。它们刚出生的时候是雄性,等到生理发育成熟以后就会变成雌性。但也有例外,有的黄鳝刚出生就是雌性,这些特殊的黄鳝比一般的黄鳝长得更大。等到生理成熟之后,这类黄鳝体内会分泌出一种反变性的激素。

而这类激素对人确实是有毒的。

万一吃到望月鳝怎么办

如果一不小心吃到了望月鳝的话,要立马停止进食,并且尽快就医。因为望月鳝的数量非常少,所以人们大概率很那吃到望月鳝。如果真的吃到了体型巨大的黄鳝,那么就要意识到这种黄鳝非常有可能就是有毒的望月鳝。如果不小心吃到的话,要立刻停止进食并且尽快就医。

总结:“异物不可吃”,也有一些道理。“异物”,就是比同类大许多的动物。一是既然能成为“异物”,自然生长时间很长,体内重金属含量也高;二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能活那么长时间,长那么大,实属不易。

“望月鳝”的传说有依据吗?

月朗星稀,夜幕下,水塘泛着微光,粗壮的黄鳝把脑袋伸出寂静水面,仰头望向月亮……这个诡异仪式,就是传说的"黄鳝望月"。

据传,望月鳝罕见,体型多粗大,食腐,剧毒,食之毙,有望月习性。或许它是某一独特品种?或许它要成长到一定程度?传望月鳝常栖河湖深塘,但神秘传说一直在民间。

望月鳝之说怎么来的?传说到底真假?

纪晓岚巧断"望月鳝"

话说乾隆年间,镇江城南有农夫赵田,赵哥在田间劳作意外捕获一条大黄鳝,并带回家中。小媳妇够野,把黄鳝杀而烹之,本想给丈夫补补,谁料丈夫食后七窍流血,随即暴毙。

敢情小媳妇是没舍得吃,但县太爷看来那是你没敢吃!然后就说不清了,最后小媳妇因涉嫌毒害亲夫而锒铛入狱。

后,知多见广又爱管闲事的纪晓岚闻听此事。纪大人心觉蹊跷,他听说过有一种叫"望月鳝"的剧毒黄鳝,于是怀疑它有问题。

为验证自己判断,纪晓岚便贴告示向乡民大量求购黄鳝,半月有余便收得黄鳝近万,随后置于院内水缸。待月圆之夜观察,果见有黄鳝竖头望月。纪晓岚就把望月之鳝挑出,命人烹之投喂于狗。狗噢噢噢,一命呜呼……

真相大白,赵田媳妇获释。

纪晓岚有流量,有口碑,近水楼台好望月,望月鳝剧毒之说就在民间传开了。尽管听起来玄乎,但人们也不想以身试险。不过,纪晓岚只是望月鳝传说的推手,源头另有其人。

"望月鳝"传说来源

明朝另一位大咖冯梦龙在写《明察》时,曾以"望月鳝"为例,来阐述明察智慧之重要性。文章结尾注解:该事例出自陆子远《神政记》。

望月鳝故事如下:

故事说铅山县有卖柴人,好吃黄鳝。一次集市归来甚饿,小媳妇就给他做了美味黄鳝。但是,这次没吃巧,丈夫饕餮之后腹痛而亡。

无疑,《倒霉催的小媳妇前传》开始了……邻人怀疑小媳妇毒害丈夫,便告到官府。任凭如何拷问,任性小媳妇拒不承认毒死丈夫。官府整不出所以然,小媳妇一关就是一年。

后张昺进士及第,来铅山县任职时翻起旧案,怀疑是鳝毒之故。后面一通骚操作和纪晓岚大同小异,抓黄鳝,月夜观望……只是张昺比纪晓岚更严谨,他喂了死囚而不是狗狗……

故事都差不多,看来冯梦龙和纪晓岚都参考了陆子远的《神政记》,这是所知最早源头。

故事到此,有朋友或许已看出端倪。实际上,望月鳝传说有真有假。

"望月鳝"之毒无依据

①源头《神政记》不靠谱

籍名带"神"字,没错,它属玄幻志怪类题材,好比唐《酉阳杂俎》、清《聊斋志异》,均为小说一类,而非正史或者客观志。这类题材,自从南北朝后都奔着演绎风格去了。

冯梦龙引用《神政记》也是作反面例子。冯在文末说,"留心明察才是推断关键,怎能靠神乎其神的东西定论?"很明显,冯梦龙定性《神政记》为神玄说,也否定了"望月鳝"剧毒说。

看来,上梁不正下梁歪,源头就有问题。

②纪晓岚也不足为信

纪大人为人板正,做事正经,但是写文就不一定了。《阅微草堂笔记》就是笔记体志怪小说,笼络各种狐鬼神仙、乡野怪谈、奇闻轶事……他还记录过"神婆子"灵治故事。

"望月鳝"本就是传闻,这种怪谈再添油加醋演绎一番不过是顺手拈来,老实文人有几?

③无案例无依据

从没某种黄鳝烹后可使人中毒身亡,古代没有相关客观记载,今天也没相关报道。

黄鳝广泛生活于热带和暖温带,营底栖性,但它是单一物种,并无亚种分化,这事并不复杂;也没有任何资料表明某种黄鳝有毒。

黄鳝属杂食性鱼类,以水生小动物为食,如河蚌、螺、、蝌蚪、蝇蛆等。偶食腐,也是很多肉食动物的共同天性,鲶鱼不也食腐?

老家旁边就有一水塘,常有人专程过来钓黄鳝,我弟十来岁就是钓鳝高手,但从未听闻误食望月毒鳝事件。所以,此说为假。

"望月鳝"之名另有真相

黄鳝确会把头伸出水面,作"竖头望月"状,但不只是在月圆之夜,而是常规操作。

黄鳝有昼伏夜出习性,白天躲在洞中或石缝中,晚上会外出觅食。黄鳝喜欢较浅的静水域(或缓流),这种水域温度变化相对明显。黄鳝多栖水底,当温度升高,水中溶氧量会降低,因此黄鳝在夜晚时常露出水面呼吸。成年黄鳝可借助嘴巴和体表从空气中直接获取氧气。

这就是"黄鳝望月"的真相,也是人们概念里望月鳝多是大个体黄鳝的真相。

小编结语

"望月鳝"之说,有一半为真。黄鳝夜间时常把头探出水面呼吸,的确会呈现"黄鳝望月"之貌。不过,这跟月圆月缺,甚至有没有月都没关系,而是和温度有关系。

"望月鳝剧毒"说为假。古今都无证据、无案例。古人错误认知或跟黄鳝奇怪习性有关,夜间头部露出水面、食腐习性、个体雌雄转换……尤其夜晚把头露出水面,它那个丑陋的样子和奇怪的姿态的确有点诡异。

至于月圆之夜玄乎说法,不过是加戏附会之说。黑灯瞎火时,黄鳝露头你也看不见啊。

有点要注意:

黄鳝死后体内会堆积组织胺,这种物质对人体有害,黄鳝死去越久,组织胺含量越高。

各位见过最大黄鳝有多大?还听过哪些传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