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怎么居住?
当第一批古猿从森林走出来后,人类的居住史才算是正式地拉开了帷幕,因为在走出热带雨林之前,古猿们(腊玛古猿)住在森林中与其他的野兽无异,谈不上什么居住环境。
到了距今约390万年前,介于人与猿之间的物种南方古猿出现了,这时才开启了人类的居住环境改变史。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祖先们的居住史。
极简的南方古猿和能人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在东非挖掘出了一具完整的南方古猿化石,这具化石生活在距今约320万年前,化石的主人是一个12岁的女孩,从骨盆的形态科学家们判定,她已经生过孩子了,这就是被称为“人类老祖母”的露西。
从露西被发现到现在,科学家们都没有停止过对露西化石的研究,到了2016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约翰·卡普尔曼有了一个重大发现:露西的右上臂骨骼和脚骨上的裂痕符合从“高处坠落”的特征。因此,科学家们认为露西很有可能是从高树上掉下来摔死的。
这就代表着虽然南方古猿在390万年前就从森林中走了出来,但是他们的生存环境依然是在稀树草原上,并且从树上获取食物或者躲避食肉动物。这个发现表明:南方古猿时期依然是没有什么住所可言的,他们依然过着风餐露宿的生活。
到了距今约240万年前,一部分的南方古猿演化成了最早的人属成员-能人,他是介于南方古猿和直立人之间的过渡物种。能人相比较南方古猿较大的变化就是更大的脑容量(从南方古猿的4.4-530毫升提升到了510-752),脑容量的提升,让他们有了运用石头和动物骨骼作为工具的能力。
不过,通过科学家们对他们的骨架所做的形态学分析看,能人依然是以树栖为主的生存方式,所以,南方古猿和能人只能算是极简的居住方式-树栖。
略有起色的直立人到了距今约180万年前,一部分能人的脑容量继续变大(600-1251毫升),这让它们有了更强的发明和创造能力,到了距今约170万年前,最早的复杂工具-石斧和砾石砍斫器出现了,这分别对应了阿舍利文化和奥杜韦文化。(下图为阿舍利手斧)
除了石器的升级外,直立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已经可以完全地直立行走,在我国的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都是直立人时期的代表。在直立人阶段,人类祖先的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从目前考古的情况来看,早期的直立人通常会选择河流的两岸做露天的营地,过着“靠水吃水”的生活。
到了后期,一些直立人出现在了水域附近的天然洞穴中(考古学家们从一些洞穴中发现了直立人的化石)。这代表着人类祖先从这一时期开始不再风餐露宿,而是有了一定的居住环境了。
基本有了“家”的概念的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到了距今约25万年前,一部分直立人演化出了早期智人,也正是这个阶段,人类第二次走出了非洲,在欧洲、亚洲以及非洲都发现了早期智人的化石。
在已发现的早期智人遗址中,有超过90%是在洞穴里发现的,这代表着早期智人已经有了“家”的概念。
到了距今约5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晚期智人时期,从住所上晚期和早期智人的差异倒不大,都是在洞穴之中,不过,二者在内在还是存在差异的,因为在晚期智人时期,他们生活的洞穴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岩画。
这代表着人类祖先已经有了精神层面上的追求,相当于我们现在买房子的毛坯和精装的差异。而且晚期智人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能力,火的完全掌握和运用以及艺术的诞生是人类演化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飞速发展的现代人到了距今约1万年前就属于早期现代人时期了,在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至少四种动物:狗(1.5万年前)、绵羊(1.3-1.1万年前)、山羊(1.2万年前)、猪(1.1万年),驯化动物的出现代表着人类有了相对稳定的肉食来源。
同时,在距今约1.1万年前,人类已经开始了农作物栽培,这代表着人类的定居性更强了,应对风险和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此时,人类祖先已经不满足于阴暗的洞穴了,从目前考古的发现来看,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建造房屋了,从科索沃大多数新石器时代遗址看,已经有了带有木制框架和木棍的小屋,上面涂有土壤,并掺有燕麦糠,屋顶由扭曲的甘蔗和黑麦糠制成。
当然,原本当做栖息之所的洞穴并没有被遗弃,而是当做临时避难所存在的。
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房子后,人类祖先在不断的革新,从泥坯、茅草顶的房子到后来的青砖,再到后来的红砖、钢筋混泥土,人类从旷野走到了现代化的大都市。
总结原始社会就是人类起步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旧石器时代的初期,南方古猿出现的时候,距今已经有300多万年的历史了。
从整体上看,人类的居住环境是一直在升级的,从树上跳到树下,从森林走到平原,从河谷两侧走到山洞,从山洞走到自己的茅草屋,之后是泥土房、砖瓦房以及现代的高楼大厦。
看完人类的居住史变迁,再看会与我们同样在演化,甚至比我们演化时间还长的动物,我们会由衷的自豪:脑子真是个好东西。
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怎么居住?
在旧石器时代之前,人们主要居住在天然洞穴之中。比如迄今发现的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在山洞中发现了他们的活动遗迹。
但是,山洞存在着太多不安全的因素,除了不通风,空气污浊以外,最主要的就是无法躲避野兽的侵扰。若是豺、狼、虎、豹之类的食肉动物跑了进来,那只有束手待毙的份了。再就是,山洞无法抵御山洪,哪怕是洞穴在半山腰上,只要洪水一来,瞬间就能把洞穴淹个透。
随着原始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来到了平原地区。但是在平原地区就没有那么多合适的天然洞穴可以居住了。于是人们便开始构筑巢穴用来居住。当然,这其中北方和南方,因为气候和环境的不同,也出现了不同的穴居形式。
北方原始人的房子。黄河流域是北方原始人类生活的主要区域,这里地域广阔,土层丰厚,土质均匀黏性较强,非常适合挖掘洞穴用来居住。挖掘的洞穴主要分“横穴”与“竖穴”两种。
“横穴"就是在黄土沟壁上横向挖掘出的洞穴,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窑洞。“竖穴”就是在没有坡地的平原地区,向下竖向挖洞居住,然后用茅草遮盖洞穴作为屋顶。
在穴居时代,人们逐渐认识了黄土的特性,学会了夯筑的技能,他们在搭建洞穴顶盖的过程中,慢慢开始使用木材并且逐渐积累了对木材加工的经验技巧。拥有了这两项基本技能后,开始出现了半穴居形式的住房。
在半坡出土的房屋遗迹中,我们发现,半坡人就已经生活在了半土穴的房屋中。
他们的房屋有方形有圆形的,门口有斜梯通向室内,四周墙壁采用木柱架构,木柱紧密排列,用绳索编排着,外边覆盖着掺入细草的泥巴。中间有四根较大的柱子,作为屋顶的支撑,柱子竖立在夯实的地上。屋顶有采光孔、通气孔,屋面覆盖着草泥,室内墙面、地面用较为细的草泥抹平,有的还会烧烤表面,使得表面硬化。
南方原始人建造的房子。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为了适应中国北方的气候和地质特点,发展出了穴居生活到后来的半穴居式生活,但是这种穴居模式在水沟纵横、四季潮湿的南方就不合适了。
从山洞中走出来的南方原始人,采取的是构木为巢,将房屋建造在树木上的“巢居”生活,这样既可以躲避野兽侵袭,又可以离开底下潮湿的地面,这种巧妙的设计应该是学习了小鸟的筑巢技术。
在河姆渡遗址上,我们看到了从巢居发展出来的一种房屋建筑“干栏式房屋”。
他们的房屋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屋内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再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型屋顶,完成房屋的整个框架结构后,最后再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
这种房屋底下被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非常的适合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这种实用的建筑方式一直到现在还被人们使用着。
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怎么居住?
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居住主要是是群居,共同战胜自然灾害、猛兽的袭击。首先是用棍棒石头,后来发展弓弩保卫自身安全。他们住山洞、树林,靠太阳日晒树枝和石头撞击取活做饭。穿的是树皮树叶、兽皮维身。他们头脑发达,四肢发达,通过自然的不断变迁,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的文明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怎么居住?
通过科学工作者在全国各地先后发掘的许多猿人遗骨和遗物化石,可以看到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已经有一百万年以上的历史。
像云南发现的元谋猿人,大约有一百七十万年历史;陕西出土的蓝田猿人,大约有八十万年历史;拿有名的北京猿人来说,也大约有四五十万年的历史了。
我们就从北京猿人说起。北京猿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那时候,北方的气候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茂密的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老虎、豹子、狼、熊等野兽,在山林间出没。那时候,还有犀牛、大象和梅花鹿。
猿人的力气比不上这些大型野兽,在与野兽搏斗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使用工具。猿人们用木棒、石块打击野兽,后来他们又学会了把木棒、石块削尖,加大了对野兽的杀伤力。虽然这些木棒和石块都比较粗糙,但是毕竟是人工制造过的工具。
他们用简单的工具打猎,猎取食物;还用这些简单的工具采集野果,挖掘一些植物的根茎吃。由于工具太过简陋,他们获取的食物就很有限,因此靠个人的能力很难生存下去,就只好过着群居生活。他们共同劳动生产,共同对付猛兽的袭击,这种人群就叫做原始人群。
原始人白天狩猎或者生产,晚上需要睡觉休息。他们开始是住在山洞的的,和其他的野兽一样,靠着山洞遮风挡雨。这样,洞穴就成了原始人最早的居住环境。最典型的是“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他们不但能够把石头砸成石斧、石锤,而且还可以把野兽的骨头磨制成骨针。别小看这一枚小小的骨针,有了骨针,他们就可以把兽皮缝制成衣服,可以蔽体遮羞了。这个时期的原始人就不再是赤身裸体了。
原始人住在洞穴里,有时也难逃野兽的侵袭。他们经过观察,发现鸟儿在大树上做窝,野兽不会爬树,鸟儿就十分安全。这样,原始人就学着鸟儿,在大树上做起窝来,也就是在大树上造起一座小屋子,这样一般野兽就无法伤害到他们了。
后来的人把这叫做“构木为巢”。构木为巢是原始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摸索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在传说中,却把这件事说成是一个人交给大家这样做的,他的名字叫做“有巢氏”。
再后来,人们又发现了火。火的使用使人们能够吃到熟食。开始是大自然的火把一些野兽烧死了,人们捡到品尝后,发现被火烧烤了的动物更好吃,味道更香、更鲜美,就尝试主动用火烧烤食物。
后来,他们又学会了把火种保存下来,又发明了人工取火,即“钻木取火”和“敲石取火”。他们又选择了一个人代表着这种发明创造,这个人叫做“燧人氏”。
不知道过了多长的时间,人们又开始用绳子结网,用网去打猎,还发明了弓箭,这样不但可以打到地上的猎物,就连天上的飞禽、水里的游鱼也都成了人们的盘中餐。
人们捉来的飞禽走兽有不少是活的,他们一时吃不了,就把活的动物饲养起来,留着以后吃。这样,人们又学会了饲养。代表饲养、打猎、结网的发明者的“伏羲氏”,也叫“庖牺氏”。
渔猎时期过了不知多少年,人类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有人偶尔把野谷子撒在地上,发现了野谷子长出苗来,又长成了更多的颗粒。于是,人们尝试着大量种植起来。后来,他们又发现耕过的地,产量更大,就开始用木头制作了耕地的工具,开始耕种土地,种植五谷杂粮。人们把发明种庄稼的事情用一个人来代表,他就是“神农氏”。传说,神农氏尝遍了各种野草和野果,发现了各种野果、野草的毒性和治病救人的功能,发明了中药。
这样,经过一段时期,人们的群居生活按照血统关系固定下来。一个集体的成员都是共同的祖先的后裔,就形成了氏族。人类社会进入到了氏族社会了。这个时候,开始形成了部落,大家开始建造房屋居住。
人们在房屋的外围筑起一道围墙,以阻挡野兽的袭击,就出现了院子。后来,人们又在一个部落的所有房屋外围筑起一道高墙,以抵挡敌人的进攻,就形成了村镇,也是城的雏形。
人类的居住就经历了:洞穴、树巢、窑洞、房屋、楼房这些阶段。
不同的阶段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进入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踏步前进、日新月异,我们的居住也开始追求:舒适、豪华、安全、环保、健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够住得上称心如意的房子。
想想原始人生存的艰难困苦,想想他们战天斗地:在风雪中、在寒冰上用木棍猎取海豹的镜头。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为一时的困难怨天尤人更不能无病呻吟。一时的职场不顺,一时的挫折和困难算得了什么?失业和下岗又算得了什么?难道我们的自食其力能力还比不上原始人吗?最后,我想起了一首诗,就用来收尾吧。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生活靠努力,社会主义等不来!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怎么居住?
洞中睡觉铺🌿草和树叶,几张狗熊皮放在最上面,非常暖和。
回忆原始人的生活,在蹉跎岁月中,我们祖先原始人,那时披头散发,生活在黄河北边的一片大丘陵中,那时这片地区特点水多树多动物多。曰出东方后,祖先在山洞🕳️里懒懒得爬起,还有别人在睡觉💤,祖先走到洞囗向东而望,太阳已照进洞里,滋滋几声响,又地震了,山石树木摇摆,而后恢复平静。祖先从洞边把打的野猪🐗用石砍器把四腿跺下,猪血鲜红,而后略微拔了拨猪毛,在洞中的石架上放上猪腿,用火石点然干草🌿与树叶,烤个半生,满洞烟雾,然后喊洞里的老人阿仔们吃饭,这是一天的饭,然后大家走出洞外,披着黄狼皮简单拚接的上衣,下部裹着野猪皮的围裙,手拿石器,木棍,到外面寻找新的食物,他们辛苦一天,肩扛手拉些死动物,还有干木杈,傍晚又回到了山洞。再迎接明天的生活。
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怎么居住?
原始社会时期工具的制造与应用还不是广泛,原始人类还制造不了盖户工具,据考证,最初只是树上巢窝居住,如同猩猩相似,后发展下了地面生活,是利用天然洞穴群居,那是还用石器打猎,后发展成挖地穴居住。人类发展到能制造工具后才能盖房居住。这是原始社会还不能完成的一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