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治维新中那个欣欣向荣的日本会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
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欣欣向荣”的假象
人类社会的文明成度是由时间和思想共同推动的,强制推动社会文明进程只会激起巨大的社会矛盾。
“明治维新”是日本政府在目睹欧洲社会的繁荣之后,在日本建立的一场“繁荣假象”。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经济水平高速发展、工业水平、科技水平日新月异,日本的国力得到了肉眼可见的大幅度提升,但是“明治维新”并没有为日本百姓们带来实际意义上的实惠。
“明治维新”的核心价值观是“资本主义价值观”,也就是说日本的经济始终把持在贵族、豪族和商业巨头手中,普通的日本民众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尽管日本的经济水平高速发展,但是政府却没有利用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有效的改变日本的福利体系,最终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百姓与政府的矛盾日益尖锐。
贫富差距过大所带来的矛盾贫富差距是衡量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
尽管日本的贫富差距问题被日本政府极力掩盖,但是并不代表贫富差距的问题会凭空消失。
贫富差距问题就像是“癌细胞”,一旦扩散将一发不可收拾。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经济体和社会秩序处在一个十分畸形的阶段,由于日本极度缺乏本土资源,所以日本的经济依赖于出口、进口的循环性市场,因此日本的经济极其容易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旦世界经济崩盘,过份依赖进出口市场的日本将会成为最大的牺牲者。
1929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欧洲各国为了寻求自保而大幅度提高关税,遏制进口产品本国市场,从而提高本国经济。
欧洲的做法使曾经繁荣一时的国际贸易日渐缩水,过于依赖进出口市场的日本经济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在日本经济迅速下滑的形式下,老百姓的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仇富”、“贫穷”、“混乱”等种种被日本政府所掩盖的“贫富差距问题”彻底爆发……
军国主义的序幕一个接一个的社会矛盾暴露在日本政府面前,日本官员们不得不想办法化解普通人民对政府的仇恨,日本政府将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归结到了“国土面积小,资源稀缺”这个问题上,一时之间,日本社会对外侵略的情绪高涨。
在如此混乱的背景下,日本军人的社会地位被民间百姓神化,普通百姓纷纷谋求加入军队发展。
与此同时,日本军方开始鼓吹“大和民族”是亚洲唯一的优势人种,“大和民族”应该去追求更加辽阔的土地,于是乎,经理衰落、脑袋进水、中二病复发的日本在1931年侵略中国,日本正式进入军国主义时代。
综上,明治维新虽然提高了日本经济,但是却锐化了普通人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日本政府为了缓解社会矛盾,煽动日本民众的侵略思想,从而利用日本民众的愤怒去侵略其他国家。
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虽然相对于清朝的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要更加彻底,或者说更加的有成效。但从本质上而言,两者都是失败的。因为日本同样有着一个巨大的问题没能解决,那就是盲目的天皇崇拜,或者说贵族特权阶级对于国家的掌控。
只是因为日本上层对于底下的掌控力较强,或者说他们更有能力,更富有进取之心,愿意拿钱来强军、兴办实业,比之腐朽的清王朝要强上太多。再加上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这两场国运之战的胜利,彻底将日本推上了列强之路。
但隐患终究还是存在的,对于日本政府来说,军国主义这一步棋必须要下,就事论事的说,以日本的国土面积、矿产资源来说,根本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日本人口。而天皇为首的特权阶层与广大农民阶层之间的矛盾也是一个根本无法避开的问题。
整个二战下来,日本同样也是死伤惨重,整个国家都瘫痪了。然而这对于日本政府来说并不算是一件坏事,因为有个词叫做破后而立。大家不妨看看战后的日本历史,虽然国家几近瘫痪,但是却迎来了改造的最好时机。麦克阿瑟给日本带来了救济粮,帮助日本度过温饱难关之后,就对其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便是去“天皇化”。
天皇被拉下神坛,世人没有了对天皇的盲目崇拜,大家不再是盲目忠诚、信仰。而是为了自由、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所奋斗,这是一个国家健康向上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二战之后的日本,之所以在短时间恢复元气,并实现快速发展,短短二三十年,便跃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与二战之后的“破后而立”有很大关系,那是日本发展的基础。
为什么明治维新中那个欣欣向荣的日本会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
明治维新中,那个欣欣向荣的日本,之所以会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主要原因是:
1,日本人作为东方边缘地带的岛国族裔,始终渴望进驻大陆,挺进中原。
2,明治维新后,日本人开始全盘接受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之中,有鼓吹扩张丶侵略的思想成分。因此日本人的军事扩张意愿变得更为强烈了。
3,随着日本开启了工业文明进程,日本对市场丶资源的需求猛增,因此日本有强烈扩张的现实需求。
4,清朝衰亡、民国混乱腐败丶亚太地区大多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再加上西方世界内斗严重,无法在亚太投入过多的力量。如此一来,就为日本的军事扩张,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在多种有利的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不仅是日本精英阶层的愿意,而且还得到了日本民众的广泛支持。
可以说,当年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不仅是日本的国家行为,也是日本的全民行为。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应为了要坚持中日友好而去刻意回避。
真实的历史,才更有借鉴意义,更有教育意义。所有人都要以史为鉴,不仅仅日本人需要以史为鉴,我国民众更应吸取教训!
为什么明治维新中那个欣欣向荣的日本会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明白什么是军国主义这个基本逻辑起点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分析。
“军国主义”中的“军国”, 主要是指“军人控制的国家”, 而“军人控制的国家”也需要“统军治国”。据此, 可对“军国主义”概要描述为“以军人、军队控制国家的理念, 或体系的思想和信念, 包括实现军人、军队对国家进行控制的措施与方法, 以及军人、军队控制国家的意识形态、国家体制, 所采取的国家政策、策略和行为等”。说白了就是军事力量控制了国家机器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从而输出军事政治政策。
最早的军国主义国家要数普鲁士了,在此我们不作过多阐述,直接回到日本这边来。一直以来我们知道的是日本有军国主义传统和文化(最典型的就是统治日本数百年的幕府将军)。这是肯定的,但不代表日本就一定在后来会成为军国主义国家,而促使其转变的关键还是在于明治维新及其后来的发展趋势。关于明治维新不需要用太多文字去解释这个过程。
我们需要说明一个问题:明治维新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历史改革。说清楚这个问题就能自然的将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结合起来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向了西方式现代国家道路了吗?很多人觉得是,但只是表面上是 根本就不是。明治维新的动力源自于西方对日本造成的压力,日本为了不重蹈清朝的悲剧 越来越多的政治精英选择以政治改革的方式来挽救危亡之中的国家和民族。而且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要想成功就必须学习西方 这种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学习,更要是制度的学习。就像古代时期大化改新学习唐朝那样。因此这场政治改革是由统治精英由上而下主导实现的。他们如饥似渴的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方式,教育、科技、交通和军事等等。从而使日本实现富国强兵。
然而这不意味着日本西方化,很简单的道理,日本之后并没有走向西式民主化道路,反而强化了自己的传统君主制度。日本在这场政治改革中刻意的保留了精英阶层认为重要的东西:传统习俗、体制和价值。所以我们看见的是这么一种现象—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表面上是西化了,实际上君主权威强化,意识形态控制加强,对普通人的思想改造,军国主义传统不断强化,武士道精神成为国民精神的支柱。传统道德的忠,牺牲,奉献精神不仅没有西化成民主、人权等理念反而进一步深入到国家治理,家庭生活,个人价值的方方面面。换句话说日本用外来的东西改造升级了自己的传统以更好地符合现代世界的需要。
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白的就是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日本短短几十年就成为了所谓的现代化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超过中国成为亚洲一哥,并且跻身列强俱乐部。这个过程我们觉得哪里不对,这种感觉是很对的。我们回顾历史,英美法这些当时的西方化国家他们的现代化那可是经历了多少年才逐步实现的,他们不仅仅是在经济、政治、军事、社会层面上实现了现代化,更是有了现代化的民主思想和价值理念,况且他们的现代化是在没有或者很少有外部压力下实现的,慢慢改造,逐步斗争落后的思想而实现的。经过多次改革、妥协才完成民主化建设。反观日本就那么短短几十年,而且外部压力巨大,很多东西即使想改革也来不及了。日本的统治精英们反而把原有的思想拿出来强化用于保证自己国体的安全,以至于后来用作扩张的思想动力。这一点恐怕是日本虽然走向了现代化道路但还是没有摆脱传统的根本原因所在。
所以啊,即使日本明治维新后取得成功,国家欣欣向荣发展,但实际上这只是经济上的表现而已,其实这种发展局面也是有传统精神的支撑。武士道精神、忠君爱国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被不断强化。而根本原因就在于明治维新其实根本就不是想走西方化道路的革命,只是一场挽救日本国体和命运的改革。
除了自身内在的问题以外,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是日本走向军国主义道路的一种催化剂。日本崛起的时代正是殖民掠夺与战争征服的时代。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日本是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之中崛起的可能她也会像西方国家那样经过慢慢的国内政治斗争从而建设民主国家。但实际上日本崛起时本来就是世界动荡的大危机时期。换句话说就算你不去抢别人也会抢,甚至还要来招惹你。面对这样的局面日本自然在自身强大后也加入到争夺殖民地和和市场的队伍里了,当然这里面也有日本自身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动力所在。在那个垄断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市场,而且是垄断的市场,日本本来就国内市场有限,资源匮乏,更需要更多的垄断市场,也就是殖民地或者独占的势力范围了。这是日本对外军国主义扩张的经济根源。
因此在传统因素和现实环境以及发展需要的多重因素作用下日本一步步走向了军国主义道路。英法美是资本主义民主国家,这条路他们已经很完善了,当然不可能轻易转向军国主义,但是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后发国家又带有深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在面对这样的世界时,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时,他们就滑落到了军国主义国家时代。而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就是最后一根稻草。最终日本在“二二六”兵变后,彻底沦为了军国主义国家,走向了发动世界大战的深渊。
为什么明治维新中那个欣欣向荣的日本会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
明治维新其实就是对日本的一场手术,在割去表皮幕府的腐肉后,为其注入现代新鲜血液,但是体内改革只涉及表皮为触及机理,军国主义的因子依旧在血液深处隐藏着。
欣欣向荣的日本社会隐藏着我们不知道的盛世危机。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政府相继提出三个口号,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
这些口号似乎在预示着日本即将进入现代化,在背后,却有许多不符合现代化的措施。1871年,日本政府派遣使团,远赴欧美考察。在那里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给它们带来的强盛。很快他们发现,如果仿照英国或者美国的制度,那天皇则会变成一个有名无实的君主,就像幕府存在的时候。所以他们最终确立了以德国的政治体制为蓝本,开始着手日本国内的政治改革。
德国我们知道,同样和日本一样拥有强烈的军国主义。到时就有人说,在德国不是国家拥有军队,而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本身就有封建残余的日本,学习了德国之后,军国主义的保留就成为了必然。
很快政治上的一个保护封建主的措施出现了,设立华族。华族是曾经的蕃主们,现在他们除了被剥夺了军事权利和领地外,其他的权利又原封不动的还给了他们。华族这一群体,成为了滋生封建残余的温床。
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后,立宪也被提上了日程。在镇压了民众的民主运动后,民众对民主的呼声依然高涨,日本政府不得不在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并在一年后开设国会。这标志日本近代天皇制确立。
《明治宪法》的内容,使民主派人士大出意料。宪法基本是为天皇设置的。天皇是国家军队的最好统帅,人民虽然可以通过国会进行选举,到时天皇拥有最大的决断权。1890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列车第一次遇到了一个大障碍,经济危机的乌云和民主的呼声笼罩在挡住了日本的太阳。
面对这一切,日本政府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以此来转移民众的目光。甲午战争的爆发,是日本军国主义进行的一次豪赌。自1890年,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以来,日本的军人早就想用武士道精神来为天皇献身了。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得日本这个赌徒更加的执信于军国主义,更加倾向于用军事夸张来获得国家发展。
很快日本进行了下一次豪赌。这是和另外一个同样拥有封建残余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之间的对决。在战争中疯狂的军国主义士兵,用自己的身体去向装备马克沁机枪的俄军猛冲。
最后日本又赢得了一次豪赌。这个时候的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可以说是膨胀到了极点。因为他们已经接连用军事手段,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打败了两个世界大国。原本不相信军国主义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军国主义的强大威力,在军队里军国主义更是已经融入到了士兵的身体里去。
一战中日本在山东打败了德国,1931年日本从我国夺走了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它没有想到1937年,是它的最后一场豪赌。8年后明治维新的日本和军国主义一起,被中国人民埋葬。
为什么明治维新中那个欣欣向荣的日本会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
不奇怪,你弱了有人会来欺负你,你强大了会有人来讨好你,国强必霸是规律,落后要换打也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明治维新中那个欣欣向荣的日本会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
1868年(庆应4年)1月1日日本陆军成立,1869年(明治2年)1月1日日本海军成立,1870年(明治3年)1月1日皇军正式成立,1873年(明治6年)实行征兵。1876年(明治9年)因降低武士地位引发西南战争,战后武士道精神在日军中得到恢复和发展。
昭和前期,日本两派军阀皇道派及统制派争夺对于军部及政府内阁的控制权引发多场政变及动荡,皇道派冒然发动二二六事件后遭到压抑,这场斗争最终由统制派胜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在统制派首脑东条英机领导下令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内容
1军国主义实质上的领袖是日本天皇昭和天皇
2军国主义配合皇民化运动和内地延长主义等殖民政策,奴役殖民地人民
3军国主义的执行者武部六藏、古海忠之、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将领都服从于日本军
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狂热的日本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及民族优越感思想,军国主义分子多数都是极端民族主义分子
4军国主义源于日本的传统武士道、八纮一宇、神道教等,都为民族主义下的军国主义提供温床
昭和天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