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贝壳中取出珍珠后,这些贝壳要怎么处理呢?

从贝(蚌)取出珍珠之后,这些贝(蚌)要怎么处理呢?无聊在某宝上看直播,无意中看到有直播买现场开贝取珍珠的~

珍珠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而能够产出珍珠的只有软体动物中的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由于这两大类贝淡水、海水中都有分布,因此,人们习惯把珍珠分为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两种。从目前的化石看,早在距今约2亿年前,贝类就活跃在地球上留下了珍珠化石。

到现在珍珠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现在的珍珠蚌养殖业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比较常见的。

近些年,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活贝取珍珠的视频和直播,这让许多人对珍珠有了直观的了解。那么,在取珍珠后,那些贝类会怎么处理呢?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贝类是如何生产珍珠的?

虽然珍珠是贝类产出的,但不是所有的贝类都能产出珍珠,从整体上看,能够产珍珠的贝类大都集中在瓣鳃纲下。瓣鳃纲又称双壳纲(两片贝壳组成的外壳),该纲下的软体动物全部是水生动物,其中超过80%生活在海里,剩下的生活在淡水之中,世界范围内约有2万多种。

但是,这两万多种只有几十种可以生产珍珠,它们大都集中在瓣鳃纲异柱目珍珠贝科下,它们之所以能够产生珍珠是因为这些软体动物有特定的上皮细胞,而这些特殊的上皮细胞可以分泌以碳酸钙和碳酸镁为主的无机物以及多达17种氨基酸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和无机物混合后逐渐的凝结成了珍珠。

通常来说,贝类珍珠的形成有内、外两个不同的成因:

内因是当贝类的套膜(附着在贝类内壁上上的膜)或者外壳受到损害时(包括但不仅限于寄生虫、沙粒等),贝类的自我防护机制会被激活,此时它的上皮细胞就开始产出分泌物逐渐的将这些入侵者包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珍珠,由于这种珍珠的里面包裹着入侵者,所以这类珍珠被称为有核珍珠。

外因则是贝类的套膜的上皮细胞受到了刺激,在这种情况下,其上皮细胞会发生不正常的增生,逐渐地形成多个珍珠,这种珍珠里面是没有包裹其他物质的,被称为无核珍珠。

我们目前市面上看到的大都是有核珍珠,因为这些珍珠大都是人工养殖下的,在人工养殖下,为了让每一只贝类都能产珍珠,会采用“人工插核”的方式,简单的说就是人为的放入沙粒的方式刺激贝类启动自我防护机制,从而形成珍珠。

人工插核

被去掉珍珠后,贝类会怎么样?

从珍珠的形成,我们可以看出珍珠只是贝类在特定的条件分泌出的一些物质而已,而这些物质不与它的各种器官相连,所以单纯的取出珍珠,贝类啥事没有。但是,由于取珍珠时方法不一样,也造成了贝类最终归宿不同。

首先,我们在直播上看到的基本上是“杀鸡取卵”法,方法就是直接用工具将贝壳撬开,然后把整个贝壳用手掰平(如上图),里面的凸起的地方就是珍珠了。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杀贝法,因为只要是粗暴地撬开,并且再掰平,这只贝也就是死亡了。

由于养殖情况下,贝类产出珍珠的量很大,为了取方便,通常会用这种方法。

其次是可持续性取珠。这种方法通常用于野生的珍珠蚌,在人工养殖下也会用,只不过,由于人工养殖下再次生产的珍珠质量会大幅度地下降,所以通常很少用。

这个方法与上面我们说到的“人工插核”方法是一样的,将贝类的壳用工具撑开一个小口,再用细小的工具将珍珠取出来,野生的会直接放生,人工饲养的,再顺便插核,方便来年再取。

由于珍珠是可以再生的,而且野生的贝类珍珠产出率较小,所以大多数野生贝类是用类似于人工插核的方式取珍珠的,这样不会伤害到贝类,依然可以将其放生。但是人工养殖下的贝类产出量大,用“人工插核”的方法取珍珠效率较慢,所以通常是用“杀鸡取卵”的方式,这样贝类也就死亡了。

总结

贝类取珍珠已经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了(我国汉代就有记载),时至今日,养殖业、取珠业都已经非常的成熟,一般情况下,养殖的贝类采用“杀鸡取卵”的方式较多,所以这些贝类被取完后就死亡了。当然也有用类似于“人工插核”的方法取珍珠的,这种通常用在野生贝类身上,它们取完后会被放生,继续存活。

死掉的贝类通常是不会白白扔掉的,其中一部分比较新鲜的可以用来吃,当然大部分的还是加工成了饲料,毕竟贝类的肉属于蛋白质的一类。

而死掉的贝类的贝壳也会被加工成各种工艺品,毕竟能生产珍珠的贝类其内壳是非常漂亮的。

从贝壳中取出珍珠后,这些贝壳要怎么处理呢?

珍珠分成两大类,一种是淡水珍珠,一种是海水珍珠,产生珍珠的珍珠贝不一样,这也预示着它们的命运不一样。

淡水珍珠主要是由三角蚌生产,海水珍珠主要是由白唇牡蛎、金唇牡蛎制造。

有幸去过几次淡水珍珠养殖场,亲眼见过取珠的过程,有点毁三观。

接近珍珠养殖基地,扑面来是空气里的腥臭味,这就有了一种不祥预感。然后看到路两边堆得像小山丘一样的贝壳,说明这是珍珠蚌的尸体。

原来认为珍珠是一种珠宝,幻想收取的过程应该优雅、从容。

实际上画风是这样的,潮湿的水泥地上堆了一地的珍珠蚌,大妈们坐在塑料矮凳上,用刀刨开珍珠蚌,把蚌肉、珍珠一股脑全部划拉到红色大塑料盆里。几十个人同时工作,如果没有从外面一路走进来的过程,突然出现在这里会觉得进了食品加工厂。

大塑料盆里装满后,蚌肉会被放进一个搅拌机,开动机器一阵搅和,蚌肉被搅碎,沉淀下来的就是珍珠。

现场的空气里充满了水产市场特有的腥臭味,臭味来自于那些已经死亡多时的蚌,也可能死了有几个月之久。

珍珠蚌里面长了珍珠以后,就像人身体里面长了异物一样,珍珠蚌是很难受的。而珍珠越大,珍珠蚌感觉越难受,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看一下珍珠蚌有没有死掉。

检查总是不及时的,有的时候等到收割珍珠的时候,才发现有一些珍珠蚌是死了好久的。

这些打碎的珍珠蚌肉也不是没有去处,会喂给鸭子。所以珍珠养殖场里最好的东西不是珍珠,而是吃了蚌肉的鸭子。一般情况下和鸡相比,鸭子的肉是比较少的,但是吃了蚌肉的鸭子长得又肥又大,而且鸭肉很好吃,还没有鸭腥味儿。

从搅拌机里出来的珍珠经过漂洗和烘干,再根据大小、圆度、光泽度分级,才能成为制作首饰的原料。

总的来说,又大、又圆、又亮就是好珍珠。

珍珠不是矿物宝石,无法切割加工,每一颗珍珠都是天然的样子。它的大小取决于生长年龄,而它的形状完全取决于概率。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珍珠。如果一颗光泽很好,又是纯圆的珍珠,那是非常昂贵的。但是大部分的珍珠形状不好,都不怎么值钱。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地,生产了世界上95%的淡水珍珠,但是美国和日本也有养殖的淡水珍珠。

因为珍珠蚌种类和水质差别等原因,不同地点养殖的淡水珍珠颜色不太相同,美国生产一种金黄色的淡水珍珠,日本生产一种粉色的淡水珍珠。

珍珠是异物进入珍珠蚌的体内,被珍珠蚌分泌的珍珠质包裹以后形成的。现代养殖珍珠采用人工插植的方法往珍珠蚌里放置异物,一个蚌身体里可以放好多。

但是以前没有这个技术,大部分淡水珍珠都是天然淡水珍珠。

清朝有一种著名的东珠,是东北产的天然淡水珍珠。天然珍珠蚌身体里面没有人工故意植入的珠核,形成珍珠数量非常少,即使有天然珍珠蚌,身体里面也不一定会有珍珠。

往往采集一船的珍珠蚌,才会发现有一个蚌里有珍珠,所以东珠就显得特别昂贵。

理论上,东珠只能由皇帝、皇后和皇太后佩戴,其他人要皇帝赏赐才可以佩戴。

大贪官和坤的罪名之一,就是私藏了一颗大东珠。这个罪名几乎相当于谋反。

清朝东珠比海水珍珠要昂贵。但是现在我国一年可以生产1500吨淡水珍珠,所以淡水珍珠也不贵。

相比较于淡水珍珠蚌,海水珍珠蚌的命运要好一些,因为海水珍珠蚌非常稀有和难得,珍珠的价格也是所有珍珠中最贵的。

海水珍珠在以前被称为南海珍珠,主要产地是广西北海以及菲律宾等地。

海水珍珠蚌一般会有30公分那么大,分泌的珍珠质非常好,所以海水珍珠又大又圆又亮。

在南太平洋法属圭亚那大溪地,有一种特殊的珍珠蚌,会生产一种黑色的珍珠,是所有珍珠中最名贵的一种。

相比于淡水珠的采珠过程,海水珠的采珠过程要温柔的多,一般不会把珍珠蚌给弄死,尽量保留活口,以便于下次再种植。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采收珍珠以后,淡水珍珠蚌喂了鸭子,海水珍珠蚌继续工作。

从贝壳中取出珍珠后,这些贝壳要怎么处理呢?

被取出珍珠之后,这些贝类该怎么办?

珍珠蚌是种比较特殊的蚌类,在很多朋友的理解中,珍珠蚌就是育珠的,但却没有意识到这珍珠蚌本来就是一种软体动物,除了养出珍珠外,还提供了大量的蛋白质,这些挖掉了珍珠后的蚌肉怎么办?可以拿来炒炒吃吗?

养珍珠的是哪些蚌类?

大家都叫珍珠蚌,不过各位却是要注意了,有淡水珍珠还有海水珍珠,两者的差别可就大了,一般我国养殖的淡水珍珠蚌有三种:三角帆蚌、褶纹冠蚌与池蝶蚌。

三角帆蚌也称河蚌,大家应该都见过,特征比较明显,个体很大,成年个体长为160-200mm,一般用来培育游离珠,最大直径可达8mm以上,基本为我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越南芽庄等地。

褶纹冠蚌俗称鸡冠蚌,用来培育附壳珍珠,它比三角帆蚌还要大,最大个体壳长可达400mm 以上,而池蝶蚌则是来自日本的珍珠蚌,与三角帆蚌同属帆蚌属,个体比前两者都小,三种珍珠蚌各有特色。

游离珍珠和附壳珍珠

三角帆蚌是培育游离珍珠的,在外套膜和贝壳之间,一般不会与贝壳相连,成型的珍珠有机会生成椭圆以及圆形珍珠,外观比较好看。附壳珍珠则是附着在贝壳上的珍珠,有的甚至为半边珍珠。

珍珠的形成

蚌壳上我们经常会看到非常漂亮有光泽的花纹,这是贝壳的上皮细胞分泌的贝壳硬蛋白粘合在一起的文石和方解石,或者称之为珍珠质,当有异物进入外套膜和贝壳之间时,受到异物刺激后会分泌珍珠质将其包裹起来而形成珍珠。

而养殖珍珠则是人工植入的方式刺激贝壳分泌珍珠质,除了珍珠蚌外,还有部分鲍、螺之类的腹足纲物种都能产珍珠。据《潇湘晨报》9月12日报道,9月8日安徽蚌埠一女子在吃海螺时吃到一颗珠子,据说还是非常罕见的美乐珠,价值人民币5万,真是人走运了,连吃个饭都能发笔小财。

珍珠蚌的肉到底能不能吃?

从蚌埠那位交了好运的美女吃的海螺来看,产了珍珠的蚌肉应该是能吃的,而且味道可能还不错,那么养珍珠的农户是不是天天吃蚌肉都快吃腻了?

其实从理论上来看这确实不成问题,但你只要见过取珠现场,估计你就下不了口了,尽管每年的采蚌季节为11月至次年3月,天气比较冷,但由于量比较大,很多都是腐烂发臭时才被打开取出珍珠。

所以这些蚌肉肯定是没法吃的!那么问题来了,蚌肉新鲜时能吃吗?当然能,只是河蚌的肉实在太老,笔者吃过河蚌肉,朋友送的,一大袋,比较可惜的是第一次不知道咋烧,直接放锅里炒了,然后你知道的,根本就咬不动,需要放高压锅里压一压,然后再炒着吃,其实味道还是不错的,只是珍珠蚌的肉量实在太大,谁要吃?

唯一的用途是收购做饲料,养鸡养鸭等都是上等的蛋白质来源,怎么可以浪费呢?另一个则是河蚌壳磨成粉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或者制成植入的珍珠核,还有的直接将河蚌厚厚的壳体制成纽扣等,用途非常广泛,而有人则常年挂在网上收购河蚌壳,100块/吨,价格不高,但量大了也是笔不小的收入。

从贝壳中取出珍珠后,这些贝壳要怎么处理呢?

历经磨难的蚌蚌终于可以解脱了!

珍珠是蚌蚌痛苦凝结的眼泪!

从出水那一刻的命运已注定!

破开坚硬的外壳,柔软的内心全是沙砬!

是的,就是沙砬,硌疼了蚌蚌的日日夜夜!死亡也许是种最好的解脱!

贝壳会被磨粉做钙添加饲料,肉肉也许会被吃掉!基本上是粉身碎骨!!

也许只有蚌蚌的童年是快乐的!

从贝壳中取出珍珠后,这些贝壳要怎么处理呢?

珍珠是专指一种产生于贝类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碳酸钙的矿物类球形粒体,内含大量微小的文石晶体集合,因而色彩斑斓。

习惯上把单壳贝类叫“螺”,—“螺珠”;双壳贝类称“贝”,—“贝珠”。不管贝和螺,其壳的基本结构主要被分为三部分,最外层是由硬质蛋白组成的角质层;中间为方解石或文石晶体组成的棱柱层;最 内 层 为珍珠层;三层壳都是贝或的螺软体部分外套膜分泌物逐渐聚集凝固而形成的;如果在分泌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游离变异现象,会概率性产生珍珠。

以前珍珠来源是依靠野生贝或螺中小概率采集,非常稀少;物以稀为贵,在传统上珍珠被当成一种贵重品。

贝和螺自然中有的生活在淡水里,也有的生活在海水里,而海水里的种类要多很多;故形成的海水珠要比淡水珠品种要多些!

清朝时,由于女真人原来生活的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河蚌(贝)产的一些珍珠被列为贡品,故一度以“北珠”(已绝迹)为珍。

珍珠也是国际上的“宝贝”,国际上也有一定另类划分标准…

在1893年,一个叫御木本幸吉的人在日本三重县的相岛上成功培育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养殖天然珍珠,结束了只有“野生天然”珍珠的历史;而随后不久,珍珠的生成原理也被大致搞清楚了,于是在多种贝和螺上通过人工置核等珍珠养殖技术被陆续发展起来了。

我国的珍珠养殖技术发展起步晚些,主要是在太湖地区(淡水珠),福建沿海(海水珠);太湖地区一般用河蚌,福建多用马氏珠母贝;日本珍珠养殖技术一直是世界领先的,在国际珍珠市场上话话权也比较强;而在养殖珍珠上,我国高端的珍珠相对不多,但是淡水养殖珠产量很大,价格也不好,经常论斤卖那种…像螺类的鲍鱼珠,日本可以搞出球形鲍珠,国内也有的试验过,只能搞出半球形…

做为养殖珍珠的载体贝或者是螺,取岀珠后基本上就是弃了…

从贝壳中取出珍珠后,这些贝壳要怎么处理呢?

我是讲堂空空--珠宝玉石收藏知识传播者,其实不同贝类被取出珍珠之后的去处也是不同的。

不知道你们出去玩的时候遇到过现场从蚌中取珍珠的店铺?像杭州这边的河坊街每到夏天就满是取珍珠的吆喝声,而他们对待蚌的态度比较粗鲁是自己开壳取珠,蚌自然也就死了。

  • 淡水贝类

不过取珠人对蚌的态度其实也是有区别的,像刚说的杭州河坊街这种景区内的珍珠店铺取的多是淡水蚌。这种蚌养殖简单,而且蚌本身的价值并不大,所以他们都会比较粗鲁的直接掰开贝壳寻找;

  • 海水贝类

但是像海蚌的话生长就会比较缓慢,而且珍珠品质好产量低,取珠人一般都会很小心的将它微微开口,寻觅出珍珠之后再将蚌放回去继续养殖。

这也决定在这取出珍珠之后贝类的去处,像淡水贝类自然也就时死了,肉质多会用来喂养鸡鸭,贝母则用来假冒珍珠;像海蚌就放回海中继续养殖,等待下次结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