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鸦鹊养大的杜鹃鸟,到底会认谁做父母?

“鸠占鹊巢”是我们经常提起的一个成语,它出自《诗经》,其中的鸠指的是鸤鸠,这是古人对大杜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布谷鸟的称呼。之后在《本草纲目》中也有一段话:鸤鸠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可见,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布谷鸟寄生的习性。

布谷鸟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种鸟类,这是因为每年的麦收前后,都能在田野里听到它“布谷~布谷”的叫声,这是它们在求偶的标志,当麦收结束以后,繁殖期一过,它们便很少会再发出叫声,而是低调的发育。

大多数鸟类在繁殖期之前就会把鸟巢筑好,以便繁育后代,但是布谷鸟却不同,它们雌雄短暂地在一起后就会分开,而雌性布谷鸟也没有筑巢的习性,而是选择其他已经有巢并且同时进入繁殖期的其他鸟类的巢产卵,这就是巢寄生。

根据鸟类学家的观察发现,布谷鸟可以选择的宿主有很多,比如鸦雀、伯劳、大苇莺、灰喜鹊、芦苇莺等不下十种鸟类,这些鸟类体型有大有小,卵的颜色也不尽相同。但是,布谷鸟都能用方法“骗过”它们。

对于一些小型的鸟类,布谷鸟会利用模仿其天敌叫声的方式让它们产卵后主动离巢,然后它趁机去消灭1-2枚卵,产下自己同等数量的卵。

对于体型稍大的鸟类,它们则是会在巢附近静静等待,一旦它们离巢,它会用数秒的时间完成入巢、产卵这一系列的动作。而且最关键的是布谷鸟为了骗过寄主,会根据不同鸟卵的颜色来变换自己排卵的颜色,尽可能地与巢中鸟卵相似,然后再将鸟卵的数量一致,这样被寄生的鸟基本上就分辨不出来了。(下图中箭头指向就是布谷鸟模拟的宿主的鸟卵)

不过,布谷鸟的这个“伪装术”也不是100%就能成功的。鸟类学家发现,许多被寄生的鸟会通过细微的差异分辨出布谷鸟的卵,然后将其吃掉或者扔出去,因此,为了让自己的后代最大程度的存活,布谷鸟采用了“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它会选择多只寄主,然后每一个巢里产下1-2枚卵,借此来提高自己后代的存活几率。

从数量到外观,布谷鸟尽可能地做到与宿主一样,可以说布谷鸟为了自己的不筑巢还能孵化后代“操碎了心”。但是,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布谷鸟孵化后,与宿主完全不一样,而且小布谷鸟孵化几天后,体型就可能超过宿主的成鸟。难道这些鸟认不出面前的这个“超大雏鸟”不是自己的后代吗?对于自己的“养父母”,小布谷鸟又是什么态度呢?会不会认他们为父母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被寄生的成鸟认不出布谷鸟不是自己的后代吗?

鸟类在识别同类时,通常是用视觉和叫声的,显然布谷鸟从外观上看,与它寄生的鸟类都完全不同,而且体型的巨大差异,让它们的差异化更加明显,而且布谷鸟的叫声是独一无二的,与被寄生鸟的叫声也完全不同,所以,被寄生的鸟是能够识别出面前这个大家伙不是自己后代的。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知道面前不是自己的孩子,成鸟为何还要抚养它们呢?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 :育雏的本能。布谷鸟的卵成功被安置后,还有一个能力:比宿主的卵要提前孵化一段时间,此时小布谷鸟面对巢内未孵化的卵,会选择将它们全部推出去,只留下自己一个。而经过了产卵和孵化后,宿主鸟已经被激发出了育雏的本能,所以即使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后代,它们依然在本能的驱使下,频繁的外出觅食喂养小布谷鸟。

第二:小布谷鸟的刺激。随着小布谷鸟越长越大,被寄生的成鸟越来越“怀疑鸟生”,此时,小布谷鸟开始祭出“杀手锏”了。科学的研究表明,雏鸟的频繁叫声能够刺激亲鸟的喂食行为,因为,小布谷鸟看到亲鸟后就会不停地张着嘴叫,以此来刺激亲鸟喂食。

最关键的是,鸟类学家通过观察被寄生的喜鹊发现,当成年雌性喜鹊看到鲜艳的颜色时,也会激发喂食的欲望。当小布谷鸟张开大嘴时,它的上颚有明显的粉色凸起,相比较没有粉色凸起的小喜鹊,它能够得到更多的食物。

因此,被寄生的鸟在小布谷鸟孵化后不是辨认不出它不是自己的后代,而是因为它们育雏的本能和小布谷鸟的刺激,导致了它们甘愿给“别人养孩子”。

小布谷鸟会把“养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吗?

在小布谷鸟羽翼未丰时,我们是无法看出它对“养父母”的情感的,因为此时的它们要主动的讨好对方,好让自己快速的长大。但是,当小布谷鸟学会飞行之后,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它并没有把“养父母”当成自己真正的父母。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在小布谷鸟学会飞行之后,它不会再回到自己长大的鸟巢附近,而是选择远离。其次,在小布谷鸟求偶时,它们会无视自己“养父母”这一类鸟发出的求偶叫声,而是会选择其他布谷鸟。

这证明从根本上,小布谷鸟就不认为自己与“养父母”一样,之前只是为了生存而已。并且,即使没有鸟教会它们要巢寄生,它们长大后,依然本能地会选择适合自己寄生的鸟巢产卵,周而复始。

总结

任何动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而布谷鸟的生存方式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巢寄生了。它们成年后不筑巢,选择其他鸟类的巢产卵,还将目标鸟类的卵尽数消灭,以达到让宿主只抚育自己的地步,而且成年后,它们会头也不回的飞走,继续自己巢寄生的繁殖方式。

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只是布谷鸟的生存方式而已,它虽然对一些鸟造成了伤害,但是并没有打破生态的平衡,而且从雏鸟开始,布谷鸟就主要以昆虫为食,这对于我们来说是种益鸟。因此,不要因为巢寄生的习性,就对布谷鸟存在偏见。

被鸦鹊养大的杜鹃鸟,到底会认谁做父母?

杜鹃鸟也就是布谷鸟,所有新手父母应该都会很羡慕它,既不用自己筑巢,也不用养育儿女,能麻烦别人的事就不会自己做,不能麻烦别人的事就想尽花样麻烦,简直就是老流氓了。

“鸠占鹊巢”出自《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意思就是鸠性拙,不善筑巢,往往等鹊筑好巢后夺为己有。常喻指强占他人的地方。

这里的鸠也就是现在的布谷鸟,它们常常栖息在森林,农田和居民点附近高的乔木树上。性格孤僻,喜欢单独行动。繁殖期间很喜欢鸣叫,常站在乔木顶树枝上鸣叫不停,有时候晚上也叫,很远就能听到“布谷~布谷”这种粗狂而单调的声音。

它们除了叫声特别,还有一个特性,布谷鸟是没有固定配偶的,属于“一夫多妻”制,而且也不自己筑巢和孵卵,常常把卵产在一些比如麻雀,灰喜鹊,伯劳等各类雀形目鸟类巢中,由这些鸟帮它孵蛋和带孩子,也就是巢寄生行为。

什么叫巢寄生行为?

巢寄生是某些鸟类将卵产在其他鸟类的巢中,然后再由其他鸟类帮自己孵化和养育后代的一种特殊繁殖行为。

1、选择宿主

有些巢寄生鸟类喜欢找跟它亲缘关系近的鸟类作为宿主,而有些鸟类则会选跟它科生活习性大致相近的鸟类作为宿主。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会选择与其孵化期与育雏期相似,并且雏鸟的食性也基本相同的宿主。简直是很会算计了。

2、产卵

这种鸟会在宿主的巢穴内产下一枚卵,但有时候也会产下多枚卵,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鸟还会在宿主开始孵卵前就将自己的卵产在宿主的巢中。很会做准备了。

3、“赶尽杀绝”的行为

要是宿主的卵已经进行孵化了,那这些鸟可能就会将宿主已经孵化的卵吃掉或者扔掉,要么就做出某些行为让宿主的卵在孵化的时候出现失误,最终令宿主的孵化失败。也就是你只能帮我的孵化,而你自己的孩子就必须没了。

4、产卵快速

这些鸟,比如布谷鸟,它们往往会在宿主不知情的时候就将卵产在巢穴中了,比如趁着人家出去找食物的时候,就开始盯上人家的窝,这个时间是很紧迫的,有的甚至产卵时间只需5秒就可以了。

5、很难分辨

它们产下卵的大小,颜色,卵斑等特征都会与其特定的宿主相似。而且要是没有固定宿主的话,还会根据不同宿主产生不同斑点与颜色的卵。也就是根据不同情况变换不同颜色的呢。

6、雏鸟是个白眼狼

这些寄生的雏鸟一般来说都会比宿主的雏鸟更早孵化出来,而且有些巢寄生的雏鸟在破壳出生后便本能地将宿主的卵供出巢外。就算有点良心的,不会伤害宿主的卵,但它们也会霸占宿主投喂给雏鸟的大部分食物,然后迅速生长发育起来。

这些鸟为什么要帮布谷鸟孵化甚至养育它们的孩子?

鸦鹊并不是傻,只是布谷鸟太精明,而且要是不帮甚至会引来更多的麻烦

1、蛋长得太像

随着漫长岁月的演化,布谷鸟的蛋已经演化到和宿主下的蛋一模一样了,所以这些鸟外出回来到自己窝的时候,根本看不出来哪一个是自己下的。

上面也说了布谷鸟还会根据不同的宿主产生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卵,蛋长得太像分不清。

2、幼鸟太狡猾

分不清蛋,那这些蛋就会一直待在鸟窝里,而它们往往又比自己的孩子早孵化出来。新生的幼鸟是没有捕食能力的,需要靠成年的鸟来喂养,也就是它们的养父母。

幼鸟饿的时候,它就会不停地大声叫唤,呼唤养父母给自己喂食,这是生理本能吧。要是不给它吃就会一直叫,听着很烦,而且还会可能被天敌听到。

一旦天敌来临,对于幼年布谷鸟的亲生父母来说,它们只是损失自己的一个孩子,而对于养父母来说,那可能就是被一锅端了,简直就是灭门。

所以养父母不得不喂养幼年布谷鸟,有时候还要优先喂养,就是怕它这么叫着引来天敌。小布谷鸟真的是遗传父母的基因呀,从小就这么会耍流氓了。

3、心太软了

对于养父母来说,有些足够聪明的还是能分辨哪些是自己的蛋,哪些是别的鸟的。它们完全可以在幼年布谷鸟孵化的时候,把它们咬死或者扔掉,但是并没有,估计是母爱的本能吧,也许也是心太软了。

被养大的杜鹃鸟(布谷鸟),到底会认谁做父母?

完全不会认养父母做父母的,可以说是养了个白眼狼。

小布谷鸟在养父母的窝中一般经过12天左右就出壳了,有的比较凶狠的会用头和屁股将养父母的亲生子女一个个拱出巢外摔死,最后只剩下它这个独生子,独自享受养父母的养育,直到20天后,小布谷鸟就会不辞而别,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就算它们不害养父母的子女,它们也会霸占宿主投喂给雏鸟的大部分食物,然后迅速生长发育起来。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说的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比喻做子女的要学会感恩,懂得孝顺父母。可小布谷鸟才不会这样。

它们离开巢穴后便开始新一轮的生息繁衍,反哺是不可能的,根本就不会回来再见它们的养父母,然后长大了继续亲生父母那般把自己的卵产在别人的窝里,一代一代这样传下去。

布谷鸟为何不筑巢养娃呢?

1、无鸟造窝

布谷鸟属于是一夫多妻制的,而大部分做窝的鸟类大多是一夫一妻制的。

鸟类造一个能够养育后代的窝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有些品种的鸟类会雌雄鸟一起建造爱的小窝,但有的品种就需要雄鸟先造好窝再来吸引雌性鸟类与之交配,产下它们的后代。

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造,对于布谷鸟来说都不适用。因为布谷鸟是一夫多妻的,一只雄性鸟要同时为多只雌性布谷鸟造窝,那它得造多少窝呀。所以雄性布谷鸟便只负责交配,而不会造窝给雌性布谷鸟。

而对于雌性布谷鸟来说,它们没有窝养育后代,只能选择将自己的卵产在其他鸟类的巢中了,不然它肚子中的卵就没了去处。

2、下蛋时间太近了,根本就没时间抚养

雌性布谷鸟每年的3月到7月都在持续产卵,它们一年大约能够产下15枚卵。但是这些卵孵化的时间很短的,一般只要12天便会有雏鸟破壳而出。

所以要是自己养的话,那就有可能出现,第一批蛋的雏鸟刚刚孵化出来,雌性的布谷鸟需要给它们喂食物。但是雌性杜鹃鸟肚子里的第二批蛋已经蓄势待发准备出来了。

这种一般孵蛋一边还哺育刚刚破壳而出的雏鸟,根本就没有时间抚养后代,所以雌性布谷鸟只能找其他鸟类帮忙照顾自己孩子了。

能不能让雄鸟出去找食物抚养孩子,根本就不行,因为是一夫多妻制,雄鸟根本就没空,它只负责交配的。

写在最后:

虽说布谷鸟占了别的鸟的窝生孩子,也不抚养后代很是不负责,但它也是为后代着想的一个办法吧。布谷鸟有着恶劣的习性,但同样也有益处。

它的主要食物是各类害虫,保护了农田庄稼,还消灭了森林害虫,维护了生态环境,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看问题要有两面性,要用客观的眼光看待,不能因为别人的缺点而忽视了别人的优点,同样,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优点,而忽视了它的劣迹,你说是吧。

被鸦鹊养大的杜鹃鸟,到底会认谁做父母?

杜鹃鸟也就是布谷鸟,它们有一个习性就是不会给自己筑巢孵卵,养育孩子,而是生下来给别的鸟孵化并养育,这些幼鸟大概20天后,就会不辞而别,不再回来了。

布谷鸟是巢寄生鸟类,它们有个非常恶劣的本性,从来不养家,无论是雄鸟还是雌鸟都不会筑巢,更不是固定配偶,属于一夫多妻制度,到了繁育季节就随便找个配偶交配。

它们很精明,属于是“只生不养”的,有机会时就会抢占别的鸟的巢穴,它们不自己孵卵,而是把自己的卵产在别的鸟的窝里,让它们帮忙,同时卵伏后破壳而出的幼鸟,还要别的鸟帮忙喂养。

这些鸟没办法只能帮助布谷鸟喂,要不然布谷鸟叫个不停,听了属实有点难受。

而这些小布谷鸟更是继承了父母恶劣的基因。

它们一般比养父母的孩子破壳要早,而且个头又大,所以经常会用身子和头将养父母的孩子给拱出去,只留下自己独享养父母的爱和喂养。

等它们稍微长大后,一般20天左右就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了,这时候它们就会不告而别,远走高飞,再也不回来,等养父母老了会不会回来养育它们?那是不可能的,想都不要想。

也就是这样这些小布谷鸟长成大布谷鸟,又继续秉承着这个习性,把自己的卵蛋生在别的鸟的窝 了,由它们抚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