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场里的牛身上有一个圆形“窟窿”,是否违背了科学?
美国的奶牛确实大部分都在肚子上有一个洞,这个洞当然是人为掏上的,而且我们在一些新闻报道中,还经常看到工人们把手和手臂伸到这个洞里,在掏着什么。那么,为什么美国奶牛身上会掏一个洞呢?这是否违背了科学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牛肚开洞?2020年,美国以1237.4万吨的牛肉产量高居世界牛肉产量的榜首。作为牛肉产量大国,美国的养牛业也是非常支柱产业之一,牛多了,自然病牛就多。到了20世纪,美国养殖户发现许多奶牛容易患胃部疾病,而且流脓更是常有的现象,这让他们头疼不已。
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北达科他州农业学院的两位科学家想到的一个主意:将瘘管手术应用到了奶牛身上,这样就可以把牛胃中的脓液排出来。通过实验,两位科学家发现这些接受过手术治疗的奶牛不但恢复了健康,而且其产奶量也比其他奶牛要高。
于是,人们开始更新了瘘管手术,用在牛的瘤胃上开一个可以自由打开的洞口,然后安置一个带着玻璃盖子的橡胶筒的方式,来方便观察牛瘤胃中的情况,以便于帮助生病的奶牛(排出脓液,取出食物、添加菌群等等)。
之后,这个方法被大量的养殖户推广,一时间成为了生病奶牛的“标配”,而这个手术也有了一个专业名词:瘤胃开窗手术。
众所周知,牛是一种食草动物,而且它有着4个不同的胃:瘤胃、网胃、瓣胃以及皱胃,这四个胃中瘤胃是食物进入的第一个胃,也是最大的胃,里面有大量的微生物,可以帮助牛分解一部分的食物,尤其是粗纤维。当食物初步的粉碎和消耗后会进入网胃,这个胃主要是用来过滤一些误食的杂物的。经过过滤后,食物进入瓣胃,瓣胃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并且再次对食物进行磨碎,最后才进入皱胃,这个胃与我们的胃差不多,里面含有大量的消化液,可以将食物完全变成流质,被身体所吸收。
由于牛的瘤胃是食物的第一站,而且牛的食物多以粗纤维的植物为主,所以这个胃相比其他的胃更容易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后面几个胃的正常工作,这样牛不但会变瘦、产奶量降低,还有可能会死亡。而这就是为什么在牛的瘤胃开个洞,而不是其他胃的原因。
给牛肚子上开个洞科学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有一个前提:给生了病的牛肚子上开个洞是科学的,因为开了洞之后,可以在牛生病胃胀气严重时,打开上面的玻璃封盖进行排气,也可以在牛消化出现问题时,及时的从其瘤胃中把食物掏出来,以减轻牛胃的负担,减少牛的痛苦。而且给牛做瘤胃开窗本身是先要注射麻药,然后再进行的,这就好比人生病了,需要动手术有一样,不但科学还有一定的必要性。
但是,在当下,瘤胃开窗已经“变味”了。
“变质”的瘤胃开窗我们之所以说瘤胃开窗“变质”了,是因为在以前,这是用来救治奶牛的方法,但是在如今的美国几乎成为了商业化养牛的标配了。这是为什么呢?
奶牛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人们提供新鲜的牛奶,而产奶量与食量几乎是成正比的,因此在美国许多农场为了获取更多的牛奶,选择精饲料(应该是粗、精饲料科学配比)并且过量的喂食,这使得奶牛的瘤胃超负荷运作。
为了在超负荷的情况下,还让奶牛继续产奶,大多数的奶牛在没有出现疾病之前就已经做了瘤胃开窗,这样人就可以在它们过量喂食的情况下,添加一些帮助消化的菌群、取出一部分过量的食物等等,来防止牛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是一种让牛产出最大化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帮牛解决必要问题的方法了。
看到这里,有些小伙伴会有疑问:为什么这种技术在美国常见,其他国家的牛身上就很少会用到呢?这与供需关系有关。
美国牛肉出口量虽然是最高的,但是这只能证明肉牛比较多,相对而言,奶牛就比较少,作为牛奶的消耗大国之一,较少的奶牛存栏量想要产出更多的牛奶必然是要采取一定的手段的。
这些有限的奶牛除了要解决美国本土的需求外,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庞大的乳制品出口(奶酪、奶粉、乳脂等等),因此,一头奶牛的多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而在其他国家,比如我国,奶牛的存栏量有保障,供需关系相对平衡,就不需要过度的去压榨奶牛。当然了,给牛开窗的成本也要考虑在内。
总结给奶牛肚子上开一个洞,是相对科学的,因为这样能够治疗奶牛的一些疾病,而且还能减少奶牛的痛苦。但是,在当下,它的存在又是不科学的,因为如果不是过度的喂养,真正需要瘤胃开窗的奶牛是非常少的。
所以,瘤胃开窗是科学进步的一个体现,而如今的应用又与这个技术的发明有些背道而驰了。
美国农场里的牛身上有一个圆形“窟窿”,是否违背了科学?
我是米乐的爸爸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我回答的第二个问题。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一,牛身上的圆形窟窿是什么。二,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要想说明这两个问题,就要先了解牛的身体构造,
首先在动物营养学的角度上看,牛,羊,骆驼等动物叫做反刍动物或复胃动物,最简单的表现是牛羊等在休息的时候,会把吃过的草料等饲料从胃中返回嘴中进行再次的咀嚼,这个过程叫做反刍。之所以会这样是由其自身的消化系统所决定的。不同于猪,马,人等动物,反刍动物有四个胃分别叫做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皱胃又叫真胃,顾名思义和猪等动物的胃功能相似,可以分泌胃酸以及胃蛋白酶等消化酶)。反刍动物可以采食饲草,秸秆等高纤维的草料,主要是因为其瘤胃的作用,瘤胃中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原虫等可以消化饲草等粗饲料来合成本身,并且随着食糜的流动进入皱胃以及肠道中,被肠道消化利用。而与粗饲料相比,细菌,真菌以及原虫等本身的营养价值要明显高于秸秆等粗饲料。因此牛对饲料的消化利用更真实的表达是瘤胃中各种微生物的对饲料的消化利用,瘤胃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养殖工厂,来养殖瘤胃微生物,牛再利用这些微生物。以上就是反刍动物的消化特点。
下面再来说说牛身体上开的洞是什么,首先这个洞的名字叫瘤胃漏,主要开在牛的瘤胃部位,也有部分开在牛的小肠部位叫做肠漏,。最长见到的作用是测定不同时间点瘤胃中微生物对饲料的消化利用情况。主要做法是在一些牛的营养研究中,把装有所要研究的某种饲料装在尼龙袋中,再通过瘤胃漏放入瘤胃中,并用网兜或绳固定住,在不同的时间点如2h,4h,8h,12h,24h等取出,来测定袋剩余饲料的营养成分及含量,再与原饲料进行对比,这样就可以判断牛对哪种饲料的消化利用程度更好,以及各种饲料在瘤胃中不同时间的消化情况。
这就是牛身上洞的主要作用,其实并不是国外大部分的牛都会在身上开洞,一般只有试验用牛才会开洞。一方面手术成本较高,并且无论是肉牛还是奶牛手术到愈后的过程中都会对产肉和产奶有很大的影响,影响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反刍动物瘤胃中的微生物大部分都是厌氧微生物和少部分兼氧微生物。瘤胃漏封口如果不严或者掉落等情况,都会使微生物生长受到影响,导致瘤胃内微生物菌群平衡被打破,对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这就是为什么生产中基本不会对牛进行造瘘手术的原因。
另外对于牛产气过多过快等情况,兽医可以通过气针直接穿透瘤胃进行放气,防止奶牛胀死。并且现在牛都是集约化养殖,食用配合饲料,TMR日粮,配方师通过平衡牛饲料精粗比,调节饲料中各种成分的降解速率来减少牛胀气的发生概率。因此在奶牛,肉牛养殖生产的过程中并不会使用瘤胃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