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不捡鸡,冬不捡兔”啥道理?为何春天的野鸡不能捡?

“春不捡鸡,冬不捡兔”是一句农村俗语,通常俗语都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通过生活的经验总结而来的,比如“燕知寒门、狗知新婿”就是说以前的人只有富裕一些的家庭在建筑风格上才更符合燕子对于栖息环境的选择(高门阔院),而狗在与人漫长的相处中,早已经学会了“察言观色”,它们可以通过主人对陌生人的态度来判断是否要狂吠,因此,“春不捡鸡、冬不捡兔”也是蕴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下面,我们就通过野鸡和野兔的习性来说一下,为何“春不能捡鸡”、“冬不能捡到兔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春不捡鸡”?

春不捡鸡意思就是春天不捡野外死去的野鸡,在我们现在看来,即使什么季节遇到野外死掉的野鸡也不会有人去捡,但是,对于以前生活水平比较低的时候,能吃到肉就非常的奢侈了,所以,在人们下地干活时如果能遇到死掉的动物(相对新鲜),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那么,为何人们又总结出了“春不捡鸡”的经验呢?这还要从野鸡的习性说起。

野鸡并不是家鸡的野生祖先,因为家鸡的祖先是原鸡,而野鸡的学名为雉鸡,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鸡(同科不同属,就如同猫和老虎的区别一样)。从体型上看,雉鸡比原鸡要小很多,但是雉鸡有一个长长的尾羽,雄鸡的头部呈鲜艳的红色。(下图为雄性野鸡)

雉鸡是欧亚大陆上常见的一种鸟类,它们通常栖息在农田、丘陵地带,警惕性非常的强,我们去到野外,通常不等靠近,就会看到野鸡快速的奔走,如果我们再继续的追赶,它们就会张开翅膀,飞出几十,甚至上百米。

作为一种杂食性鸟类,不同的季节,雉鸡的主要食物不同,在秋冬季,它们主要以植物的种子(草籽占比较大)、果实以及嫩芽为食,在夏季,它们偏肉食性,主要以田野里的昆虫为食,到了春季,它们会吃刚发出的草叶和茎,也会去到田野里主动的翻找粮食的种子。

正是因为春季的这个习性,才让人们总结出了“春不捡鸡”的经验。为什么这么说呢?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农民春耕的季节,在农民把种子种在地里的同时,地里的害虫也逐渐地出现了,杂食性的老鼠等也会在农田里四处的寻觅,目的就是把农村辛苦种下的粮食种子扒出来吃掉,所以,为了防止这些害虫对种子的危害,农民通常会把种子拌上农药。

而野鸡也是一样的,在春天,我们也会进入田野里觅食,同样会吃掉一部分粮食种子,所以,在这个季节,死掉的野鸡很有可能是误食了拌了农药的种子中毒而死的,如果捡回这样的鸡回家炖一锅,很有可能会引起人中毒,所以久而久之,人们就总结出了“春不捡鸡”的经验。

“冬不捡兔”

冬不捡兔也很简单就是冬天不捡野外死掉的兔子,不过,这个说法也有例外,记得小时候,我们老家附近的山上每到冬天就有许多人在上面下套子,我曾经跟弟弟在一场大雪后一起去山上玩,就捡到了3只已经死掉的兔子,只不过,它们的腿上都是被套子套住而死的,这样的兔子是完全没有问题。(现在野兔是三有动物,禁止私自捕杀)

那么,“冬不捡兔”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首先,我们说的野兔与家兔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动物,前者是指草兔(北方常见)或者华南兔(南方常见),而后者是欧洲穴兔驯化后的家养动物,所以,家兔即使跑到野外,也不会成为野兔。

除此之外,野兔和穴兔最大的区别在于穴兔擅长挖洞,而野兔通常在草丛中做一个浅窝休息,这种习性的不同导致了野兔的抗寒能力要比穴兔强很多。作为一种不冬眠的动物,野兔即使在冬天依然会外出觅食和喝水,所以,冬天的野兔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活性,如果我们在冬天的野外遇到一只野兔,它不会是冻死的,大概率是生病死的,也就是病兔,这种兔子我们如果拿回家吃掉,也会有风险。

总结

“春不捡鸡、冬不捡兔”确实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其中野鸡是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而为了防止种子被动物吃掉,农民通常会用农药拌种,所以在春季遇到野外死掉的野鸡,是不可以吃的。至于野兔是因为它们冬天也没有冬眠的习性,而且它们抗寒能力强,所以遇到死掉的野兔大概率是生病死的,这样的最好也不要食用。

最后,在当下野鸡和野兔均为我国“三有保护动物”,是严禁个人私自捕杀的,所以大家就不要打野鸡和野兔的主意了。

“春不捡鸡,冬不捡兔”啥道理?为何春天的野鸡不能捡?

片面之词,坐标河南滑县,我的家乡是,冬种夏收,夏种秋收。唯独没有春种。

“春不捡鸡,冬不捡兔”啥道理?为何春天的野鸡不能捡?

在农村流传着很多的俗语和谚语,这些俗语和谚语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主要因为都是经过几代人的实践检验,因此对于工作和生活,以及为人处世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春不捡鸡,冬不捡兔”这句俗语就在很多地方流传甚广,尤其是在一些山区野鸡和野兔出没比较多的地方。

我的老丈人家就紧挨着山根居住,他们那里的山上就有很多的野鸡和野兔,春天种地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成群的野鸡来偷食,也遇到过野兔来老丈人家的果园把刚长出嫩芽的樱桃苗啃食的情况。

不过现在的农民基本不会去伤害山上的野鸡和野兔,除了政策的宣传和教育以外,主要还是人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环保意识都增强了有关。

“春不捡鸡,冬不捡兔”是啥道理?为何春天的野鸡不能捡

一,春不捡鸡的道理

养过鸡的人都知道,每年的春季都是鸡特别容易生病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随着气温的回升,各种病菌都开始活跃起来,加上气温冷暖不定,因此鸡很容易得鸡瘟。

鸡瘟是禽类比较容易得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鸡一旦得上,上午好好的下午就可能“打冷战”死去,而且一窝鸡里有一只犯病,这一窝都会被传染上。

得了鸡瘟的鸡是不能食用的,只能深埋消毒处理。

因为春天是“禽流感”和“鸡瘟”的高发期,所以这个时候看到有死在路边的鸡是不可能有人会去捡的,就怕也被感染上病毒,这就是“春不捡鸡”的由来,而且不仅如此春季死在路边的野鸟等也都不能捡。

二,冬不捡兔的道理

野兔的生命力是比较顽强的,而且野兔的警觉性是特别强的,一般人们只能远远的见到它,想要撵上兔子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

兔子都是生活在洞穴里,冬季的时候因为食物短缺才会不断的出来觅食,因为兔子身上有厚重的毛皮,所以兔子在冬天也是不会被冻死的。

冬天如果上山遇到死去的兔子,那么这样的兔子十有八九就是得病而死的,因为正常野兔到了寿命,都会找个洞穴或无法被人发现的地方悄悄死去,如果在山上发现死去的兔子,那么百分百是因病而死的兔子。

冬天发现死去的兔子,除了不知道它死去多长时间以外,主要还是这种兔子一定是因疾病而死的,兔子身上的疾病也很有可能传染给人,所以冬天遇到死去的兔子,以及行动不便很容易被人抓到的野兔是不能捡的。

三,春天的野鸡不仅不能捡,其它的禽类也不能捡

春天是候鸟迁徙的季节,也是细菌和病菌的繁殖期,因此这个季节是很多疾病的高发期。

野鸡作为留鸟,虽然在山上随处可见,但是几乎没有人会看到正常死亡的野鸡,因为万物都有灵性,野鸡知道自己要死的时候,肯定是会找一个别人见不到的地方藏起来,这就跟家里养的猫狗一样,要死的时候都会找个人们见不到的地方老去。

如果春天能够在野外捡到野鸡,那么这野鸡肯定是非正常死亡的,这样的野鸡身上一定会带有病菌,即使不食用带回家,它身上的病菌也很有可能传染给自己家里养的家禽,因此遇到这样的野鸡最好深埋处理。

结语:

农村的老话和俗语里面都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因此“春不捡鸡,冬不捡兔”是很有道理的经验之谈,春天的野鸡更是不能捡的。

“春不捡鸡,冬不捡兔”啥道理?为何春天的野鸡不能捡?

“春不捡鸡、冬不捡兔”确实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其中野鸡是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而为了防止种子被动物吃掉,农民通常会用农药拌种,所以在春季遇到野外死掉的野鸡,是不可以吃的。至于野兔是因为它们冬天也没有冬眠的习性,而且它们抗寒能力强,所以遇到死掉的野兔大概率是生病死的,这样的最好也不要食用。

“春不捡鸡,冬不捡兔”啥道理?为何春天的野鸡不能捡?

想必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守株待兔的故事,大概就是一个农民在干农活的时候,有一只兔子撞死在旁边的树桩上,农民看到之后,就将这只兔子捡回去吃掉了,所以农民就觉得,以后根本就不需要继续干农活,只要在旁边守着,等待兔子撞到树桩上就行了。

新来的朋友记得点一下关注,也可以从我的主页里面查看往期更多精彩的内容。

守株待兔这样的故事的确有点可笑,但在现实中,我们在野外要是可以捡到一些死掉的动物,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无动于衷吧,想必马上就要将它们捡回家,然后炖一锅汤喝掉。而题目中所说的“春不捡鸡,冬不捡兔”恰好与人们的这种心理相违背,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科学道理呢?

为什么“春不捡鸡”?

“春不捡鸡”的意思就是说,春天要是在野外遇到了死去的野鸡,就不要捡回去。这就比较奇怪了,要是在古代,人们想吃上一口肉都比较困难,要是真的在野外遇到死去的野鸡,不正是可以解一下嘴馋吗?即使到了现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大幅度提高,肉类基本上已经不切了,不过在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中,就认为野味肯定要比人工养殖的家禽家畜要好很多,但法律又会禁止人们去捕捉一些野生动物,要是在野外遇到了死去的野鸡,它们是自然死亡的,并不是人为造成的,难道还是不能捡回去吃吗?

其实这里所说的野鸡与家鸡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因为家鸡的祖先是原鸡,而野鸡的学名是雉鸡,这是两种同科不同属的动物。野鸡的体型其实比较瘦小,而且尾巴会有几根长长的羽毛,再加上它的头部会有一个非常鲜红的红斑,看起来比较优雅。

野鸡还保留着飞行的能力,经常都会活动在一些农田或者野外的丘陵地带,是欧亚大陆比较常见的一种鸟类,警惕性比较高,要是有人想靠近它们的时候,通常就会逃跑。野鸡奔跑的速度也非常快,我们一般也很难追得上,再加上它们在关键的时候还可以飞起来,一下子就可以飞出十几乃至上百米,所以这种鸟类比较难以捕捉。同时在俗语中也留下了“下坡野鸡不要追”的说法,就是我们在追野鸡的过程中,就算是在下坡的路上,野鸡都还可以行走自如,而我们则有可能会因为重心前移,很容易就会从山坡上摔下来。

而家鸡基本上已经由我们人类饲养,体型一般都比较大,而且体重也比较重,基本上已经失去了飞翔的能力。不过有一些不同品种的家鸡,它们在跳跃的时候还可以一起拍打翅膀,也照样还能跳到数米高的地方。家鸡比野鸡还有另外一种优势,因为家鸡的产蛋频率比较高,只要给它足够的食物吃,基本上每天都可以产蛋;野鸡的繁殖产卵在南北方也会有差别,在北方的野鸡一般可以一年产一窝,一窝大概6~22枚卵,在南方的野鸡一般可以一年产两窝,一窝大概4~8枚卵。

野鸡的食性有点杂,在不同的季节也会吃不同的食物。在秋季或者冬季的时候,野鸡主要吃的就是一些植物,通常都是植物的种子、果实或者嫩芽,而且吃草籽的占比会比较大;到了夏季的时候,野鸡主要又以农田里的昆虫为食;等到了春季的时候,它们吃的就是一些植物的叶子以及茎,有时候还有可能会到农田里面去翻一些种子来吃。

所以“春不捡鸡”的说法其实就是来自于野鸡的这种习性。因为到了春天,也是农民春耕的季节,农民就会往土地里面传播种子,等待这些种子生根发芽。但在农田里活动的一些田鼠,它们也是属于杂食性动物,有时候就会寻找农田里农民刚播种不久的种子吃掉,可想而知,要是种子都已经被这些动物吃掉了,那么到了收获的季节,农民还有什么可收获呢?

所以农民为了对付这些田鼠,或者对付一些害虫对种子的侵害,通常都会在种子上涂抹一些农药,通过这些药物将田鼠或者害虫毒死。所以在春季,野鸡也有可能会到农田中翻吃里面的种子,这些种子要是也涂抹了农药,那么野鸡大概率就会死掉。

而且这些野生动物在即将死亡的时候,通常都会找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有一些喜欢穴居的动物,还有可能会躲进洞穴里面死去。所以,我们在春天的野外看到死去的野鸡,它们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吃了还有农药的种子才死去的,人要是吃了肯定就会有问题。而且经过长期的总结经验,渐渐地就形成了“春不捡鸡”的说法。

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春天容易滋生细菌、病菌等微生物。在这个时候,野鸡很有可能就感染了这种病菌,那么人要是将这种野鸡捡回去吃掉以后,这些病菌很有可能也会传染给人类,给人们带来不适,同样也会产生“春不捡鸡”的说法。

为什么“冬不捡兔”?

至于“冬不捡兔”,也有相关的原因。但其实兔子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而且它们的繁殖能力又很强。例如我们可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兔子,本来在澳洲的原生态情况下是没有兔子的,后来殖民者带去了24只兔子之后,经过不断地繁殖,最终演化成为澳大利亚的兔子泛滥成灾。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冬不捡兔”这种说法呢?其实这种说法也比较片面,因为有些兔子还是可以捡的,例如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农民就是捡了兔子回去吃,也没有什么事。这个故事中并没有说是发生在哪一个季节,就算是发生在冬季,农民捡了兔子回去吃之后应该也不会有事。因为这个兔子的死因是撞死的,属于物理撞击伤害,并不会传染给人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问题。

那么“冬不捡兔”的说法到底指什么呢?其实兔子基本上也可以分为野兔和穴兔,穴兔通常就比较擅长于挖洞,而且它们也有可能会在洞穴中生活;而野兔通常都会选择在草丛中的一个浅窝中休息。

然而兔子是属于一种哺乳动物,就算是到了冬天它们也不会冬眠,有一部分兔子喜欢穴居,这只不过是它们的习性,并不是因为它们到了冬天就要进入洞穴冬眠,同样在冬天比较寒冷的情况下,它们也还是会外出觅食的。

而且兔子的抗寒能力特别高,尤其是野兔,它们的抗寒能力相对于穴兔来说要高出很多,再加上兔子的身上拥有一层绒毛覆盖,本身也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所以在大冬天的情况下,兔子是不会被冻死的。但兔子也有弱点,因为它们比较怕水,而且免疫力也比较差,所以在大冬天的条件下,兔子很容易就会病死。

所以我们在冬天能捡到的兔子,它们的身上要是又没有受到什么伤害的话,大概率都是属于病死的兔子。这种兔子要是捡回去吃了,就会有风险。所以,慢慢就形成了“冬不捡兔”的说法。

综上所述,野鸡的体型相对于家鸡来说要小很多,同时尾巴会有几根比较长的羽毛,看起来比较优雅。只不过它们在春天的时候有可能会翻吃农民种在土地里的种子,而农民为了防止种子被田鼠等有害动物吃掉,通常也会在这些种子里面涂抹一些农药。那么在春天死掉的野鸡大多数情况都是吃了这些有农药的种子之后死亡的,人要是将它们捡回去吃了之后,也会有中毒死亡的风险。

兔子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到了冬天也还会出来觅食,而且它们的抗寒能力特别强,一般都不会被冻死。但兔子的免疫能力是比较弱的,要是生病的话也有可能会死亡,所以在冬天死亡的兔子,大多数都是因为生病而死亡的,人们要自将它们捡回去吃了之后,就有染病的风险。你是怎么看的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