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全株剧毒,10片叶子就能致命,为何公园大量栽种?

夹竹桃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之一,它的全株都有毒,根据实验表面,仅仅是30-40片夹竹桃的叶片就能将一匹成年健康的马毒死。但是,夹竹桃同时又是世界上比较受欢迎的观赏植物,在许多公园中有大量的栽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简单地来了解一下夹竹桃

夹竹桃是龙胆目夹竹桃科夹竹桃属下唯一的一个物种,它原产于南亚的热带地区,通常生长于干涸的河床之上,属于常绿灌木。从外观上看,夹竹桃的茎部类似于竹子,开的花朵相似桃花,因此得名夹竹桃。

虽然是一种灌木,但是夹竹桃的生长速度很快,而且植株很高,一般情况下3米以上高度的夹竹桃比较的常见。

虽然夹竹桃具有观赏性,但是其全株均有剧毒,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夹竹桃的毒素主要以强心苷类毒素为主,这种毒素是一种强烈的心脏毒素,可以对动物的心脏产生强大的毒性。在夹竹桃的全株中均有这种毒素,如果是孩童误食了叶片极有可能会造成死亡,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进食10片左右的叶子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除了新鲜的植株外,即使干枯的夹竹桃也具有毒性,如果是人为地焚烧了夹竹桃,产生的烟雾中依然会含有强心苷类毒素,所以,即使闻到了烟,也会对动物产生影响。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夹竹桃的LD50(半数致死量,杀死一半以上实验体所需的最小毒液剂量)为0.5毫克/千克,这个毒性已经比眼镜王蛇的毒性强接近4倍(眼镜王蛇的LD50为3.58毫克每千克)。

因此,在户外发现夹竹桃,不要去品尝它的味道,最好也不要去碰它,因为一旦夹竹桃有破损的地方,流出的树液可以造成皮肤麻痹,误食后后果更加严重。

既然夹竹桃有剧毒,为何还成为“烂大街”的植物?

在我国南方,公园、风景区、路旁都能看到夹竹桃的身影,甚至在我国北方,室内盆栽中,夹竹桃也非常的受欢迎(夹竹桃不耐寒),也就是说夹竹桃已经成为了“烂大街”的植物。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四点:

第一:观赏性

夹竹桃是一种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它的花期比较长,几乎一年中至少有半年的时间都在开花,再加上夹竹桃兼具了竹子和桃花的特点,种一种植物就能看到两种观赏性植物的特点,这是夹竹桃被广泛种植的原因之一。

第二:栽培容易

夹竹桃虽然是一种热带植物,但是在温暖的亚热带,它们依然能够很好的生存,而这正是我国南方适合户外栽种,而北方就不适合的主要原因。其次,在种植观赏植物时,栽培及管理的难易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从栽培的角度看,夹竹桃插条或者压条都有很高的成活率,解决了栽培难度的问题。从管理的角度看,夹竹桃也有优势,它耐旱的习性,让它们不需要太高频率的灌溉。因此,栽培和管理较为简单,是夹竹桃被广泛种植的另一个原因。

第三:净化作用

夹竹桃的生命力旺盛,不仅体现在容易栽培上,还体现在抗污染上,在路旁、公园等地方城市里的灰尘和有毒物质会落到其树叶上,但是它们的生长丝毫的不受影响。这一方面起到了吸附作用,一方面在叶片的净化作用下,城市的一些大气污染物也会被净化掉。

第四:不易误食

一般情况下,浆果类的植物容易被误食,而夹竹桃虽然全株都有剧毒,但是其叶片细长厚实,与吃毫无关联,即使花朵漂亮,也没有人会去吃花,更不用说像竹子一样的茎了,夹竹桃虽然也有果实,但是其果实大多数都是细长的,与我们常见的果实、蔬菜都不同(黄花夹竹桃的果实圆一些,但看到它,我们也不会与吃联系到一起,如下图)。而且夹竹桃虽然有毒,但其花朵释放的花香是没有任何毒性的,因此,极少会有人把夹竹桃当成可以吃的植物来吃。

总结

夹竹桃虽然是一种剧毒植物,但是它从根、茎、叶再到果实都与我们常吃的水果、蔬菜有着极大 区别,这就极大程度地避免了人误食的情况。既然不会误吃,那它毒与不毒就显得不重要了,再加上其观赏价值高、净化空气以及易栽培等特点,才被许多地区当做了一种常见的绿植栽培。

夹竹桃,全株剧毒,10片叶子就能致命,为何公园大量栽种?

80年初,我原来在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下属一个沥青油库工作过,因为沥青是有害物体,单位周边空地载种了不少夹竹桃,算是以毒攻毒吧。

夹竹桃虽然自身有毒,如果不人为去接触它,也没有事,但夹竹桃自身带有防尘吸毒功能,实际上,它还承担了环境保护的作用,所以,夹竹桃还被誉为“环保之树”。受此启发,我还撰写了一篇几百字的寓言故事,题目叫《夹竹桃与月花季花》,大意是说月季花自以为艳丽动人,骄傲无比,瞧不起生长在旮旯角落,低调为人的夹竹桃,最后谈起对大自然的贡献,梧桐树老人赞美了夹竹桃无私奉献精神,批评了月季花骄傲自大,使月季花当场羞愧难当。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四川工人日报》1984年10月24日第三版文学副刊上,至今我还保存着。

夹竹桃属常年乔木绿叶植物,花呈粉红色,鲜艳夺目,花儿不香,略带臭味,叶片有毒,但易栽种,成活率高,特别有吸毒防尘环保功能,往往栽种在公园或公路旁,成为大众常见树木品种。

夹竹桃,全株剧毒,10片叶子就能致命,为何公园大量栽种?

说到夹竹桃我就有发言权了,我来回答。

首先,题主这个问题有瑕疵,因为公园里很少会大量栽种夹竹桃。一是因为它不具备观赏性,二是种在公园里发挥不出夹竹桃那与生俱来的作用,三是因为它有毒,株下寸草不生,会毁灭草皮植物。

夹竹桃既然有毒,为什么还要种植它呢?因为它有一个特殊功能,它能吸附空气里的尘埃和毒气。简单说,就是它有净化空气的功能。

所以,在公路和停车场里能看见大量的夹竹桃。夹竹桃在这种地方生长旺盛,作用巨大。它的毒素,一部分也来自环境。

我们工厂里就栽种了很多夹竹桃,花开时有红有白,特别香。我曾经在路过时没抗住诱惑,摘过两朵来嗅,嘿嘿,是不是好奇也会害死人?可我没有中毒 ,由此可见,它的毒性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恐怖。

夹竹桃,全株剧毒,10片叶子就能致命,为何公园大量栽种?

如果你有细心留意的话,其实夹竹桃在公园里并没有大量栽种,即使是有也是少量栽种,我逛了好几个公园,也只是发现少量的夹竹桃。但是有一个地方,你会发现那里大量栽种,那就是公路边,特别是汽车经常走的道路上就栽种了更多的夹竹桃。

看到这样的情况,许多人不紧要问:“夹竹桃是一种全株带有剧毒的植物,听说10片叶子就能致命,如此剧毒的植物为何要大量栽种呢?”下面,我就跟你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夹竹桃到底是一种什么植物?

夹竹桃这个植物,你可不要看它是一种四季常绿的植物,叶子像柳叶也像竹叶,而开出来的花是红花的,就如桃花一样,而且带有特殊香气,就认为它是一种人畜无害的植物,它温柔的外表下面却隐藏着致命的毒药,就如蛇蝎美人一样,全身都带有剧毒。

据《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这本书记载,夹竹桃的有毒部位是全株以及乳白色树液。而且就毒性来说,新鲜树皮的毒力比叶片强,不过干燥后树皮的毒性就会有所减弱,另外花的毒力也比较轻。

因此可以说,夹竹桃是一种带有剧毒的植物,有大毒,过量服用的话会引起生命危险。在我国也曾经多有报道,有人因服用过量的夹竹桃而造成严重中毒或者死亡,而所服用的均为患者自己或其家属采摘的新鲜夹竹桃叶,数量从10多片到60片不等。所以说10片夹竹桃的确可能致命。

虽然说夹竹桃是一种带有剧毒品植物,但是在中医里,夹竹桃还具有药用价值,可有用来治病。这在《全国中草药汇编》里面有详细记载:

夹竹桃性味辛、苦,涩,温。有大毒。功能主治强心利尿,祛痰杀虫。用于心力衰竭,癫痫;外用治甲沟炎,斑秃,杀蝇。

而药理研究发现,因为夹竹桃叶含有夹竹桃甙、糖甙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类的功效似洋地黄,具有显著的强心利尿、发汗催吐和镇痛等作用,因此可用于临床上治疗心力衰竭、治疗心脏病等病症。

但是如果过量服用的话,那么就容易出现中毒症状,大多数中毒患者最开始先出现胃肠道不适反应,比如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等,就跟食物中毒差不多;部分中毒者接着会出现头痛、头晕、倦怠、思睡、暂时性痴呆(说胡话)等不适症状。最后如果严重的话,中毒者会出现四肢冰冷、脸色苍白、脉搏不规则、瞳孔散大等,甚至到最后可引起痉挛、昏迷、心跳停止而导致死亡。

既然夹竹桃是一种剧毒的植物,为什么还要大量栽种?

虽然说夹竹桃是一种剧毒的植物,但是只有服食的时候才有可能导致中毒,如果我们不去服食的话,即使是我们用手去接触夹竹桃,那么也不会造成我们中毒,而且在公路边大量栽种夹竹桃,除了起到一定的绿化之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夹竹桃能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这是因为夹竹桃可以吸收空气中的多种有害物质,比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有害气体,而且还可以净化汽车尾气,吸附灰尘,从而起到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夹竹桃也被人们称为“环保卫士”。

另外,夹竹桃都生命力也是非常强的,即使是全身落满了灰尘,仍然能够旺盛生长,而且在恶劣的环境中还具有较强的抵抗作用,不容易受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有害气体的损伤,即使是在公路边经常受到汽车尾气的毒害也能够旺盛生长。

所以鉴于夹竹桃这特殊的能力,大量栽种在公路边,既可以起到绿化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作者寄语: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关知识,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你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帮我点个赞!如仍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谢谢大家支持!

夹竹桃,全株剧毒,10片叶子就能致命,为何公园大量栽种?

你不碰它它就没毒。你的绿化效果,植物生命力,光合制氧,都是非常好的。夹竹桃也是中药材,你不去碰它吃它烧它,它就一点毒都没有。就像百草枯,它虽毒,但它的作用是除草。人不喝它它就相当于没毒。

夹竹桃,全株剧毒,10片叶子就能致命,为何公园大量栽种?

公园栽种是为了绿化、让人观赏、添加景色,不是为让你吃树叶子,不是为毒死人,正常人或动物也不会去吃这样的叶子,所以没有什么后果,可以大量种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