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乃诸葛亮的得意弟子,为何还斗不过邓艾?
按照先前的计划,马谡才是诸葛亮的衣钵继承人,可惜街亭一战马谡铸成大错,被迫废弃。姜维就成了诸葛亮唯一的继承人,诸葛亮将平生所学包括自己的工作经验悉数传给姜维。但是很多人有就疑问了:既然姜维是诸葛亮的衣钵传人,为什么还斗不过邓艾呢?其实不是姜维不行,而是在曹魏绝对实力面前,姜维任何智慧都如同花拳绣腿一样没有用武之地,因而姜维斗不过邓艾也是必然的,我们一起分析他们实力差距吧。第一,姜维并没有拥有诸葛亮一样的权力。
姜维虽然一直都是在前线统兵,但是他拥有的权力相对于诸葛亮来说有天壤之别,军队的调动和粮草的分配必须得到蜀汉朝廷的许可,姜维没有绝对的权力来分配的。同样对军队的统帅上也只是自身的一部分军队,并不能够随意调动蜀汉全国的军队内配合他的行动,这些都需要得到刘禅的同意的,否则是没办法调动。
资源不够导致姜维在前线和邓艾等人对抗的时候顾虑重重,做起事来畏手畏脚的,也不能够完全发挥其才能。第二,兵力不足导致他难以对抗邓艾。
姜维和邓艾对抗的时候,兵力一直都是不足,只能够勉强应付而已,兵力散布在漫长的防线上,就像摊薄饼一样。真正和邓艾对阵的人数实在太少了,以众击寡成了姜维的日常行动,只能够用有限的兵力来发挥最大的作用,实在是左支右拙,力不从心。
第三,人才匮乏,难以持久。
表面上是姜维和邓艾之间的战斗,但实际上是蜀汉和曹魏之间的战争,比拼的是整体实力。到了蜀汉后期,人才更是凋零,蜀汉带兵大将均已经高龄,久经战阵力不从心,后继无人导致姜维常常是功亏一篑,不败而败。
第四,邓艾本人实力强悍获得司马家的大力支持。
邓艾属于曹魏新生代的将领,也是司马家在西北比较依仗的重要力量,而司马家一直都是大力栽培和支持西北军团的建设,因此对于邓艾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总而言之,不是姜维不如邓艾,而是太多客观的因素导致姜维无法打败邓艾,这是现实双方实力决定的。姜维偶然的胜利无法改变双方实力悬殊现实,而邓艾偶尔的失败也无损与曹魏的势力,此消彼长终究会让胜利的天平倒向邓艾,这是无法改变的。
姜维乃诸葛亮的得意弟子,为何还斗不过邓艾?
错守诸围与敛兵聚谷分别指什么?
“错守诸围”指的是在汉中各围戍内留重兵抵抗、御敌于汉中之外。汉中形成了以秦岭的外围为一线,以汉城乐城为二线,以南郑为三线的完整防御体系。蜀汉依靠这个防御策略成功抵御了曹真,曹爽的攻击。
然而姜维提出一个截然不同的汉中防御新策略。姜维说:“汉中现在外围有很多咱们的据点屯守着重兵,虽能自保没有问题,但也无法对魏军造成大的杀伤。如果我们放弃这些据点,把敌人引入汉中平原,依靠汉城、乐城坚守,再把阳安关关住,敌人攻关不克,粮草跟不上必然要退军,这时候我们派机动兵力,可以一举消灭敌人。”姜维这套防御体系史称“敛兵聚谷”。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人。及兴势之役,王平扞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扞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三国志】
蜀汉灭亡是否归咎于汉中防御体系的改变?
现在很多人认为蜀汉灭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姜维改变汉中防御体系。认为姜维改变改变汉中防御体系直接导致汉中失守,蜀汉经营数十年的汉中防线土崩瓦解。然而实际上汉中并未真正失守。汉中是一个地区不是一座具体的城池,让魏军深入汉中平原以“诱敌深入”本身就在姜维的计划之中,而魏军至始至终没有攻克汉中境内的汉城、乐城。怎么能说在姜维手上汉中失守了呢?唯一出现问题的是姜维没想到的是作为“汉中门户”的阳平关的迅速失守。阳平关守将傅佥想开门迎敌,可是部将蒋舒却建议坚守阳平关,傅佥不听。蒋舒因而投降,傅佥愤而战死。
【钟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会攻乐城,不能克。——三国志】
即使阳平关失守,姜维还是立刻做出了补救措施。姜维摆脱邓艾封锁,晃过诸葛绪渡过阴平桥头,死守剑阁。“剑阁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姜维把这里当成阳平关的替代。而实际上敛兵聚谷战略差一点就成功了,钟会15万魏军居然攻破不了汉,乐二城,剑阁也久攻不克。姜维又不接受钟会的劝降,而10多万大军粮草消耗巨大,钟会都准备撤退了。眼看魏国的征西计划都被姜维毁了大半。
【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适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会与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三国志】
而实际上直接让蜀汉灭亡的原因,是邓艾的偷渡阴平:
【而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诸葛瞻于绵竹。后主请降于艾,艾前据成都。——三国志】
不管是错守诸围还是敛兵聚谷,显然都无法阻止邓艾的偷渡奇谋。实际上邓艾本来是不可能偷渡成功的:
【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征信鬼巫,谓故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三国志】
姜维早就提醒后主设置阴平防线,这本来也是汉中防御战略的一部分。可是后主被黄皓迷惑,没有听从,才让邓艾得以长驱直入。这并不能归咎于姜维。所以说蜀汉灭亡归咎于汉中防御体系的改变是毫无道理的。
假设邓艾没有偷渡阴平,敛兵聚谷成功会出现什么结果?
假设邓艾没有偷渡阴平,敛兵聚谷成功,钟会只能选择撤退。而在钟会撤退途中,姜维乘机主动出击,而汉城,乐城守军也出击堵截魏军后方,互为犄角下,魏军极有可能溃败。即姜维设想的: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蜀汉轻则延续国祚,重则动摇魏国国本!
所以说姜维的汉中防御战略并没有错,甚至比之前的防御战略更好。蜀汉灭亡非姜维之过也!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姜维乃诸葛亮的得意弟子,为何还斗不过邓艾?
这倒不是因为姜维斗不过邓艾,而是根本就没有斗,姜维就被逼迫投降了。
事情是这样的。
在司马昭担任曹魏的丞相的时候。为了实现他的篡位大业需要建立足够说服文武百官的政绩。灭掉蜀汉,首当其冲。
钟会既进汉中之后,分兵围困汉乐两城,自己直趋西南,把阳安关攻破。是入蜀正面第一道关隘。阳安关既破,就只剑阁可守了。当时姜维听得钟会大兵前进,自然要从沓中回来。邓艾牵制他不住,诸葛绪也阻挡不住他。邓艾追赶姜维,到了现今甘肃的文县。从此南下,经过平武县的左担山,就可以从江油、绵阳直向成都去的。
这一条路,极其险峻,所以当时蜀国并不防备。邓艾要和诸葛绪合兵走这一条路进去。诸葛绪不从,就和钟会的大军会合。朝廷就把他槛车征还,兵也并给钟会统带了。然而攻剑阁,却攻不进去。钟会无法,打算退兵了。
而邓艾的兵,已从阴平伐山开路,走了无人之地七百多里打进去。打败了诸葛瞻,直向成都。但是邓艾,能够进去,却退不回去的,将士都拼命死战,其锋不可当。
然而邓艾是孤军。如果刘禅能够坚守成都,这时候,剑阁也并没有破,钟会的大军不也得前进,邓艾外无救援,终竟要做瓮中之鳖的。可刘禅竟然投降了。
姜维在剑阁,听得诸葛瞻被打败了。又传来刘禅投降的消息,只有向钟会投降。据《三国志》说,当时将士接到投降的命令,都发怒得“拔刀斫石”。
邓艾自然非常的得意,并嘲笑说“姜维也是一个有本领的人,不幸遇着了我,所以敌不过罢了。”听的人都暗笑他,他自己也不觉得。
所以姜维也是败得窝囊,至于邓艾应该不会斗不过,并且在姜维投降钟会后还密谋了一个复兴汉室的计划,只不过夭折了。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为学日益,关注我每天分享历史!姜维乃诸葛亮的得意弟子,为何还斗不过邓艾?
姜维虽然是诸葛亮的弟子,姜维可以学习诸葛亮的兵法和韬略,但诸葛亮的地位和威望是姜维所不能学的。
刘备建立蜀汉,后因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率大军征讨东吴,结果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最终刘备在驾崩于白帝城。
刘备驾崩后,刘禅继位,诸葛亮为托孤辅政大臣,因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诸葛亮虽然手握重权。却在当时有很高的威望。
诸葛亮一心要北伐中原,收复汉室,所以诸葛亮是集军政一身。
姜维虽然是诸葛亮隐然的弟子,但诸葛亮知道姜维的威望还不够,不能像自己那样集军政一身。
所以在诸葛亮死后,政事交给了蒋、费二人。直到姜、费二人都死后,姜维才真正的手握重兵。
虽然姜维手握重兵,但他的威望还是没有诸葛亮高,同时因为姜维一心要完成诸葛亮的遗愿,北伐中原,收复汉室,所以就数次动兵,但却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反而让蜀国陷入困境。所以朝廷的人也开始对姜维用兵心有怨言。
后来后主刘禅又信任宦官,并且和姜维有了矛盾,姜维为了避难,所以就屯兵在外。如果是诸葛亮,以诸葛亮的威望和地位,也不会避难在外屯兵的。
结果当邓艾打来时,姜维却远水解不了近渴,而刘禅又很快就投降。
所以姜维为并不是斗不过姜维,在姜维北伐中原的时候,姜维和钟会、邓艾也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姜维乃诸葛亮的得意弟子,为何还斗不过邓艾?
诸葛亮的智慧姜维是学不来的,况且蜀国后期已经衰落很多,任凭姜维能力再大,也不可能力挽狂澜。邓艾智勇双全,魏国国力比蜀国大很多。所以姜维斗不过邓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