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本是猛兽,为何进化成卖萌求生的国宝?

如题。

大熊猫是自然界中最“萌”的动物之一,再加上它“活化石”的身份,所以才成为了我国的“国宝”。但是,早在几百万年前,大熊猫非但不萌,还是凶猛的以肉食为主的动物,到了我国古代,大熊猫甚至有了“食铁兽”的称号。那么,从食肉动物到食铁兽再到“卖萌为生”,大熊猫究竟经历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大熊猫“食铁兽”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提到“食铁兽”,许多小伙伴第一反应就是“蚩尤的坐骑”,民间传说,蚩尤正是当时看中了大熊猫凶猛的性格以及可以视铁如食物的习性选择了它。当然,这个说法纯属杜撰,因为我国的冶铁技术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500年,而蚩尤在传说中是生活在公元前2500多年前的神话人物(参考逐鹿之战)。也就是说,当时我国还没有铁,蚩尤也不可能看到大熊猫吃铁。

关于大熊猫吃铁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汉代东方朔撰写的神话志怪小说集《神异经》中:南方有兽,名曰啮铁。到了晋朝,郭璞在《尔雅·释兽》中写道: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

到了明代,袁牧在《新齐谐初集》中更是详细地描述了大熊猫: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而大熊猫“食铁兽”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了四川的《北川县志》中。

既然从汉代开始,大一直到明代,甚至是现代的动物园中,人们都发现了大熊猫会吃铁,那么,大熊猫这个“食铁兽”的称号应该是实锤了。但是,从科学的角度上看,大熊猫与其他熊科动物的消化系统一样,消化个植物还有肉是问题不大,但是消化铁就有点费劲了,而且生吃铁,也不能补铁(补铁要二价铁)。那么,大熊猫为什么要费劲地去啃铁呢?

这个问题其实科学家们早已经给出了答案,首先,大熊猫吃铁并非常态,因为在自然环境下,大熊猫生活在高海拔的竹林中,这里是没有铁的(即便有铁矿,它也不会挖)。所以,这些观察到大熊猫吃铁的都是进入了人类生活区觅食或者动物园中的大熊猫,这些大熊猫在觅食时,会找到铁具,因为通常铁具要么是盛饭的,要么是做饭的,但是在进食时,大熊猫的犬齿较长,咬合力较大,会毁坏这些铁具,慢慢的人们以为是它们喜欢吃铁,才有了“食铁兽”这个名字。

从“食铁兽”到靠卖萌为生,大熊猫经历了什么?

大熊猫在1988年,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是因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野外调查中,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已经不足1000只,再加上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动物,所以大熊猫不仅仅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当时还是濒危物种。从大熊猫被保护以来,大熊猫的数量逐年递增,到了2016年,大熊猫的数量增加到了接近2000只(16年没有调查,参考2013年普查结果1861只),此时,大熊猫的保护级别由濒危调整为易危。从大熊猫的数量变化上看,它确实是靠人类的保护才摆脱了濒危的困境。

但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大熊猫从凶猛的食肉动物到靠人保护,并非表面上看这么简单。

首先,大熊猫的演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00万年前,此时人类的祖先都还没有出现,不过在这时期,大熊猫的祖先有另一个名字:始熊猫。始熊猫是一种体型如狐狸大小的动物,科学家们根据其牙齿的磨损程度看,此时的它们应该是主要以肉食为食的动物。但是,在当时,正值猫科动物演化的高峰期,此时的剑齿虎遍布亚洲各地,体型较小又吃肉的始熊猫并没有竞争优势。因此,为了减少竞争,始熊猫做出了让步,它开始像山上迁移,并且改变了食物的构成,一部分植物性食物代替了肉食。这使得,始熊猫躲过了与当时占据主要生态位的食肉动物的争斗。

虽然食物结构的改变,到了距今约300万年前,始熊猫演化成了小种大熊猫。此时的它们牙齿磨损严重,再加上化石所处的环境有大量的竹子,推测食物中已经有了相当部分的竹子。随着食性的改变,小种大熊猫的食物得到了保障,此时它们的体型慢慢增大,到了距今约60万年前,小种大熊猫演化成为了巴氏大熊猫。巴氏大熊猫是大熊猫演化过程中体型最大的时期,此时的它们身长平均2米左右,肩高超过了1米。

当然,随着竹子在食物中的占比越来越高,虽然大熊猫没有了食物的竞争者以及其他动物的威胁(高山竹林环境中缺少食肉动物),但是粗纤维的竹子还是将巴氏大熊猫的体型慢慢的缩小,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大熊猫。

因此,大熊猫从始熊猫开始慢慢的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从平原到高山)和食性(竹子比例的逐渐提高)才躲过了竞争,成功的生存了下来。所以,食性的改变,并不是堕落,而是自救,事实也证明,大熊猫的选择是正确的。

大熊猫的“卖萌之路”?

有许多人说大熊猫是靠卖萌活到了今天,不可否认,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毕竟是科学家们将濒危的大熊猫拉了回来。但是,这个说法很片面,因为大熊猫从800万年前活到了今天,并不是靠卖萌,也不是靠人帮助,而是它们自己寻找了一条出路。

而它们之所以在近代沦为“濒危物种”,也不是攻击性差,也不是吃竹子的锅,而是人为的。因为大熊猫的数量骤减是从18世纪开始的,与大熊猫的减少相对的是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加以及耕地的增加。正是因为人多了,占据了大熊猫的栖息地,而且耕地的交错,使得大熊猫的分布开始碎片化,一旦栖息地碎片化,就要面临繁殖困难、近亲繁殖等负面因素。因此,从表面上看,虽然大熊猫是被人拯救回来的,但其实是人把它们逼入绝境的。

总结

从食肉动物到主要以竹子为生,大熊猫躲过了环境的变化(冰河时期)、躲过了与其他动物的竞争,成功的生存至今,由此可见,大熊猫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如今靠“卖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人类的活动,它们的栖息地减少和碎片化严重,因此变为了濒危物种,又因为人类的保护,它们成功了躲过了危机。

熊猫本是猛兽,为何进化成卖萌求生的国宝?

熊猫本神兽又名食铁兽

自从恐龙凶残却死得快

吓得本家也要立地成佛

每日吃斋打坐还在修竹

与人为善只好见面卖萌

久而久之兽性全无得逞

人见人爱且出口转内销

唯有台湾叫我猫熊是也

由于数量少而萌是宝贝

熊猫本是猛兽,为何进化成卖萌求生的国宝?

熊猫成为国宝这不是建国以来这几十年的事,而这几十年,在熊猫上万年的演化过程中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这短短的时间内,演化虽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但无法被我们直观的发现。

大熊猫也并没有必要通过卖萌来求生,熊猫是一种拥有非常强悍的生存能力的动物,即便是生活在环境严酷的西南山地,不光不困难,熊猫还很好的适应了这样的生存环境,另外,熊猫选择活动在这么陡峭的山地,选择以竹子为主的食物为食,我觉得这才是这种动物演化道路上的成功,它们躲避了其它动物的竞争,选择来到了人类活动困难的大山中,这也是属于熊猫的世外桃源。

曾经,人们担心竹子开花后的大面积灭亡会导致熊猫的灭绝,但通过后来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这对于熊猫的生存根本就不是问题,熊猫会采食多种的竹子,所以也不会受到什么毁灭性的打击。后来人们在圈养中发现熊猫的繁殖有问题,而后有了熊猫繁殖困难是它们濒临灭绝的原因,但通过野外研究,发现熊猫在野外从发情到求偶交配繁殖育幼直到熊猫长大,都没有任何问题,所以问题出在圈养,野生熊猫没问题。只要我们不破坏它们的栖息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