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齿1米多长,重达5吨,孟加拉虎不敢捕食的亚洲象,为何濒危了?

亚洲象是现存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之一,也是现存象科下仅存的两种动物之一,成年的雄性亚洲象体重平均在4吨左右,是成年东北虎体重的20倍,而且它还有着1米左右的象牙作为防御“武器”,因此,在自然环境下,就连最凶猛的孟加拉虎都拿它毫无办法。但是,就是没有天敌,体型庞大的亚洲象在当下却成为了濒危动物。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说一下。

人为猎杀

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大象就是典型的代表,雄性大象有一对异化的上门齿,这是它有力的防御性武器。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象牙成为了一些人眼中的“工艺品”,最关键的是象牙制品还成为了“奢侈品”,这让许多偷猎者趋之若鹜,对大象展开了各种残忍的猎杀手段,而被猎杀的大象无一例外的都是公象,而且它们的门齿都被残忍的拔了下来。

根据动物保护组织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仅仅是从2010年到2014年4年间,象牙的价格就从每公斤750美元飙升至2100美元,升了3倍左右,而一根长约1米的象牙,重量平均就在3-4公斤左右,这还是只是未加工的象牙的价格。

正是在如此高的利益的诱惑下,针对大象的偷猎行为从未停止过,也正是因为这样,亚洲象和非洲象都饱受摧残,其中非洲象从上世纪80年代的130多万头,减少到了如今的35万头左右,平均每年减少约2-3万头,而亚洲象也从上世纪的十几万头,减少到了如今的4万头左右。(下图为被偷猎者杀死的大象,它们无一例外的都丢掉了接近半个脑袋,这是因为象牙有约1/3藏在头颅中)

栖息地减少

目前大多数的野生动物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栖息地大幅度减少,大象就是如此。在现存的大象中,除了非洲草原象栖息在稀树草原上之外,其他的大象赖以生存的家园都是森林。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栖息地在不断的扩张,而地球的陆地空间是有限的,人类的数量增加,对栖息地的扩大, 势必会抢走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除此之外,亚洲象主要栖息在热带雨林中,在亚洲象的主要分布区东南亚以及印度,这里在上世纪60年代初,森林覆盖面积能够达到国土总面积的约70%,其中印尼的热带雨林面积更是占据了世界雨林总面积的10%。但是,从60年代-90年代,东南亚地区的的雨林以每年平均2000-9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消失着,消失的原因就是人为的砍伐和木材的进出口。

而这同时也大幅度的减少了亚洲象的生存空间,因此,人类扩张和对树木的砍伐导致的栖息地大幅度减少,也是亚洲象濒危的原因之一。

人象冲突

近日,从云南一路向北“逛吃”的亚洲象群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相信大家也注意到了在不到50天的时间内,这群大象已经破坏了600多亩的农作物。其实,大象破坏农作物在印度是常见的,因为野生亚洲象有约80%分布在印度。据统计,在印度,野生亚洲象一年就要破坏平均约90万公顷(约合一千多万亩)的农作物,正是因为这样,印度的“人象大战”是最为激烈的。

根据印度媒体的统计,仅仅是在2016-2018两年时间内,共有约1474人死于人象冲突,原因很简单,大象进入农田,而农民为了保护财物,用各种方式来驱赶大象,结果,大象一旦被激怒,人是很难逃脱的。

不过,与人伤亡相对的是,大象也没能幸免,在2年时间内约有300多头大象死于非命,其中触电事故和火车撞击占主要,人为投毒以及偷猎占次要。由此可见,在人象冲突中,没有胜者。而人象冲突的根本在于大象栖息地越来越小,与人类的耕田重合面积大造成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并不是控制大象,而是为大象营造更多的森林环境,让它们有个“家”。

因此,人象冲突也是亚洲象数量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自身因素

在自然界中,一种饱受人类摧残的动物,如果还想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那么它们必须具备两个要素:适应能力强和繁殖能力强。比如老鼠是“四害之一”,是人人喊打的存在,而且在自然界中有着众多的天敌,但是它们依然是目前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这就是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带给它们的好处。

而亚洲象就不同了,它们的生存过度地依赖于森林的环境,最关键的是它们的繁殖能力比较的弱。首先,大象的成年在哺乳动物中是偏大的,它们的雄性平均12-15岁才成年,雌性平均10岁左右成年。其次,雌性大象的妊娠期是哺乳动物中最长的,平均在20-22个月之间,也就是说一头大象怀孕接近2年,才能生下象宝宝。第三,雌象除了妊娠期超长外,它们一胎还只能生一只象宝宝,而且象宝宝的哺乳期长达3年左右,此后雌象才在此准备生下一胎,这也就意味着平均4-5年,大象才能生一胎。

总结

亚洲象作为亚洲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它们在自然界中是没有天敌的,但是它们的数量却在不断的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在栖息地减少、人类猎杀以及人象冲突的前提下,大象的消亡速度远大于其新生的速度,这就是它们濒危的主要原因。而解决偷猎问题,最简单的就是抵制象牙制品,这样自然就没有人去猎杀了,而解决其他的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重建森林,这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有利,也能减少人和野生动物的冲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