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的巢寄生行为是真的吗?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巢寄生”简单地说就是一些鸟会将自己的卵产在其他鸟类的巢内,让对方帮助自己孵化和育雏的寄生行为。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在接近一万种现存的鸟类中,只有八十多种,也就是不足1%的鸟有明显的巢寄生行为,比如与“平头哥”蜜獾互惠互利(带着平头哥找蜂巢)的响蜜鴷、黑头鸭、大杜鹃等等。其中,大杜鹃俗称布谷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巢寄生性鸟类。那么大杜鹃是如何“鸠占鹊巢”的呢?对这种行为我们该如何地看待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两个问题。(下图为大杜鹃的幼鸟与被寄生的成年黑领椋鸟,黑领椋鸟可能也纳闷自己的孩子怎么能长这么大,图片来源网络)
大杜鹃是如何寄生的?关于大杜鹃的寄生行为,我们分两个部分说:大杜鹃是如何选择寄主的?大杜鹃是如何“骗过”寄主的?
01 大杜鹃如何选择寄主?
大杜鹃俗称布谷鸟,在我国的北方,每年的4-6月份田野里就经常能够听到它“布谷~布谷”的叫声,不过,在麦收之后,它们就很少叫了。从分布上看,大杜鹃广泛地分布于欧洲、亚洲以及非洲,大杜鹃之所以分布如此之广,是因为它们大多数属于旅鸟或者是夏候鸟(迁徙)。
根据不同国家的鸟类学家的观察,大杜鹃并不会专门挑一种鸟类寄生,而是有着较多的选择性。据统计,大杜鹃的寄生对象超过了210种不同的鸟类,在我国大杜鹃最常见的寄主有黑领椋鸟、灰喜鹊、东方大苇莺、麻雀、伯劳等。那么,这些宿主都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被大杜鹃当做宿主鸟大都有着较为接近的繁殖期,而且大都集中在每年的5-7月,而这时正是大杜鹃的繁殖期。
其次,这些宿主大都是雌性单独孵化后代的鸟类。因为,大杜鹃只能在宿主离开巢后,进入并产下自己的卵,所以由雌雄共同孵化并育雏的鸟类,大杜鹃根本就没有机会。
第三,宿主的卵与大杜鹃的卵有一定的相似度。毕竟鸟并不笨,基本的识别能力它们还是有的,所以,如果大杜鹃的卵明显区别于宿主的卵,那么它的寄生行为就是因为宿主的识别而失败。当然这里的相似度通常是指卵的大小以及花纹,因为大杜鹃有模拟宿主卵特征产卵的能力。
具备了以上三个要素后,所有的符合要求的鸟类都会成为大杜鹃的宿主,这也是大杜鹃可以选择200多种鸟作为寄主的原因。
(上图中个体稍大的卵就是大杜鹃的卵,而颜色是大杜鹃根据宿主卵颜色改变的)
02 大杜鹃是如何骗过宿主的?
在选择好寄主后,就来到了关键的一步:如何把自己的卵产到宿主的巢里?
在选定宿主后,大杜鹃就会在寄主附近一直活动,随时观察寄主的情况。根据鸟类学家的野外观察发现,通常大杜鹃会在宿主产下1-2颗卵后(1颗的比例较大,这样大杜鹃的卵就没有了比较,不容易被宿主识别出),趁宿主外出觅食时,赶紧飞到宿主的巢内,将宿主的卵丢掉,然后用10-20秒的时间迅速地产下自己的卵,再飞走。
其次,大杜鹃可以模拟宿主卵颜色产卵的能力会让自己的卵最大几率的留在宿主的巢内。
之后,大杜鹃就不会再管自己“孩子”的死活,独自去觅食了。
寄生成功后,大杜鹃的卵(雏鸟)的命运大杜鹃寄生成功后,这其实只是第一步,而且就算是这第一步,也充满了坎坷,因为根据鸟类学家的观察发现,经常被大杜鹃寄生的鸟类也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和侦查能力,它们在产卵期会减少自己外出的频率和时长,而且在产卵期飞出去之前会在附近巡视一会,除此之外,像东方大苇莺这种被寄生率超过30%的鸟类来说,它们更是具备了分辨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鸟类学家曾经对东方大苇莺的卵进行过人工涂色,在涂色时颜色尽量地接近于原色。但是,鸟类强大的视觉能力以及可见紫外线的能力,还是能够一定几率的识别出这些“着色卵”,正是凭借着这种能力,一部分的东方大苇莺确实能准确的将大杜鹃的卵推出巢外。
当然,大多数的大杜鹃的卵还是能够“瞒天过海”的。当大杜鹃的卵成功孵化后(通常它选择的宿主孵化期大都在15天左右,甚至以上,而大杜鹃的卵只需要10天左右就能孵化),大杜鹃的雏鸟就会成为“恶魔”,它仗着自己天生的体型优势(宿主普遍比大杜鹃小),将其他刚孵化出的雏鸟或者未孵化的卵推出巢,等到宿主回来之后,发现巢内仅剩下了大杜鹃的幼鸟。
不过,宿主的后代虽然都没有,但通常它们依然会像抚养自己正常的后代那样喂养,只是它们想不通的是,为什么自己的“幼鸟”比自己都能吃?而且随着雏鸟的慢慢长大,宿主也会发现,雏鸟还没有学会飞行时,体型已然是自己的两倍以上。
如何看待大杜鹃的寄生行为?从大杜鹃和其雏鸟的行为看,它们确实比较“残忍”,而且在我们的价值系统中,这明显的属于“不劳而获”。但其实,在自然界中生存,任何一种动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大杜鹃的这种行为不过也是一些鸟类的生存方式而已,它们在漫长的进化中,想到了这个可以“一劳永逸”的方法,这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就像食肉动物天生就是要吃食草动物一样,这是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及“残酷”的体现之一。
总结杜鹃科下的一些鸟类,包括大杜鹃、小杜鹃都是巢寄生性鸟类,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它们的手段之高明令人咂舌,同时也将宿主“玩弄于股掌之中”。但是,正所谓“机遇与风险并存”,大杜鹃的寄生行为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它们的许多后代也会难免被宿主扔出巢外。所以,这只是一种生存方式而已,虽然不太光明磊落,但能活着对于野生动物来说显然是最重要的。
杜鹃的巢寄生行为是真的吗?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是真的,杜鹃鸟会把蛋下到别的鸟巢里,让别鸟替它孵蛋。
由于杜鹃鸟体型较大,所以小杜鹃刚一出生,就会把“主人”家的小鸟或者是鸟蛋推出巢外,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的鸠占鹊巢,把别人的父母霸占为己有。
🉑怜那些个鸟母亲还傻乎乎的替它抚养孩子,而自己的孩子死了都不知道,这就是傻傻的鸟,把杜鹃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代一代的传承着,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潜规则吧!
杜鹃的巢寄生行为是真的吗?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杜鹃鸟,杀别家娃、啃别家老,的确是事实。从人类伦理角度看,这鸟从小就是“恶魔”,而且是邪恶十足的家伙。听说杜鹃小鸟被别家鸟当成自己的孩子,暖出壳,然后别家大鸟,飞出逮虫,叼着回来喂小杜鹃鸟。小杜鹃鸟长大了,那一天突然向那个喂养它长大的别家鸟(鸟妈妈),发起进攻,吃掉别家鸟(鸟妈妈)。邪恶+恐怖+白眼狼。(站在人类伦理角度)。
另外,杜鹃鸟妈妈把自己的蛋,产进别家鸟巢,让别家鸟替自己“坐月子”暖蛋儿暖出小杜鹃之前,杜鹃鸟妈妈,把别家鸟产下的蛋儿(用于生产幼鸟的蛋),全部蹬出鸟巢,摔在地上摔烂。自己产下杜鹃鸟蛋后,扬长而去。别家鸟回来不辨真假,以为仍然是自己产下的蛋儿而精心暖蛋儿,暖出杜鹃小鸟,无微不至的照顾。杜鹃小鸟长大,突然一天攻击别家鸟妈,吃掉后,飞出鸟巢,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从人伦的角度看,杜鹃鸟很邪恶,很可恶。但是,从生物学角度看,杜鹃鸟这种行为是物种之间的竞争,适着生存。杜鹃鸟一系列对待别家鸟的“做法”,完全是杜鹃鸟这个物种的本性,谈不上邪恶,也谈不恐怖。如同狼吃小羊一样,狼和羊这两个物种在生物链或者食物链中的地位决定:狼吃羊是自然本性。
同样杜鹃鸟对待别家鸟的“做法”,以及别家鸟受到杜鹃鸟的残忍,完全是物种之间在生物链或者食物链中的位置决定的,完全是自然属性,没有善恶之分,更不存在人类伦理上善恶美丑之说,完全是自然属性。
杜鹃的巢寄生行为是真的吗?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当然是真的。
自然界很多的真实现象都是很残酷的。
所以人也有与生俱来的邪恶和以生俱来的善良。
是遗传的是DNA,无法改变。
可以掩盖,可以伪装,但无法改变。
杜鹃的巢寄生行为是真的吗?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有图有真相。直接上图,看图说话,都是原创图片。
图1-3,黄腹雀鹎(小只的),养育杜鹃宝宝(大只的)
图4,斑扇尾鹟(小),养育的杜鹃宝宝。
杜鹃的巢寄生行为是真的吗?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巢寄生指的是杜鹃鸟多在宿主鸟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鸟离巢外出时产卵,让宿主鸟帮忙孵化!小杜鹃鸟往往是第一个被卵化的,小杜鹃的眼睛都没有睁开,就趁着大鸟不在就将其它鸟蛋或是幼鸟直接推出鸟窝。可怜的鸟妈妈还不知道这个第一个小鸟就是杀死自已孩子的手,还要把他扶养长大。对于杜鹃鸟的这种行为,不仅忘恩负义,还等同于将养育他的宿主鸟灭门。
这有点像古代宫斗戏里的宫斗,在自然界里适者生存,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了保全自已,一定要提高警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