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狮子咬住了一个水牛,一群水牛在看,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非洲水牛和狮子可以说是死对头了,因为狮子猎杀一头成年水牛,够整个狮群吃好几天,所以,在一些非洲野生动物纪录片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狮子捕杀水牛的场景。不过,奇怪的是,我们也常常看到一群水牛对自己被捕杀的同伴熟视无睹。许多小伙伴不禁有疑问:水牛群成员数量如此之多,而且各个体型庞大,为什么不去救自己的同伴呢?如果把水牛换成人的话,人会不会也选择冷眼旁观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两个问题。
非洲水牛真的对同伴的死熟视无睹吗?非洲水牛是非洲五大兽之一,它们有着高度的群居性,而且在整个非洲大草原上,非洲水牛是脾气最暴躁的动物,它们具有极强的攻击性,是非洲攻击人最多的动物之一,因此,非洲水牛又被称为非洲最危险的动物。
虽然我们在一些纪录片中,经常看到非洲水牛群对自己被狮子捕获的同伴置之不理,但是,非洲水牛是不是救同伴,取决于什么样的同伴被捕获。根据动物学家的观察发现,水牛群通常有“两救、一不救”。
我们先来看“两救”:两救就是在两种情况下,水牛群会营救同伴。第一个情况就是幼崽被捕获时。水牛群看到狮子主动发起攻击,通常是会四散而逃的,而跑的慢的当中就有幼崽。当幼崽被狮子捕获后,其母亲会首当其冲的前来营救,之后,很快非洲水牛群会再次集结,前来营救。这就是狮子捕获水牛幼崽的几率几乎为零的原因。
第二个情况就是壮年的水牛。狮群在捕猎水牛时,通常会规避壮年的水牛,但是在食物匮乏时,狮群也会铤而走险。但是这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壮年的非洲水牛极具攻击性,而且平均600多公斤的体重已经是成年狮子的3倍多了,最关键的是通常水牛群中的壮年水牛被狮子围困之后,水牛群是会集体前来营救的。此时的狮群大概率会放弃自己的猎物,选择逃命。
我们再来看一下“一不救”:水牛群会放弃自己什么样的同伴呢?相信许多小伙伴也猜到了,那就是“老弱病残”的同伴。自然界中向来就是弱肉强食的,水牛群救幼崽和年轻的同伴是为了自己族群长远发展考虑的,而选择不救老弱病残,同样也是出于对族群的发展考虑的。首先,在狮子捕猎水牛时,除了幼崽跑的慢,就是老弱病残了,所以老弱病残被狮子抓住的机会相对较多。其次,年迈的水牛失去了繁殖能力,对族群已经没有帮助了,而且对于狮子来说,捕猎这样的水牛风险也是最小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水牛群通常是会选择冷眼旁观的。
小结:在非洲大草原上,狮子是唯一一个能够威胁到非洲水牛的食肉动物(鬣狗掏肛水牛是个例),但是同样的,在非洲大草原上,水牛也是每年杀死狮子最多的动物。因此,对于狮子来说,捕猎水牛,它们尽量会选老弱病残,一是因为捕猎的风险较小,二是水牛群大都会放弃这样的同伴,会使得狮子捕猎水牛的成功率增加。
如果把水牛换成人,结果会怎样?如果把水牛换成人,同样的被狮子捕获,我认为结果会很残酷。首先,狮子在所有人眼中都是强大的食肉动物,它们对人有着秒杀的能力,在这种威慑力下,又有多少人会选择站出来呢?我们假设一个场景,一条恶犬在大街上咬住了一个人,此时有多少人会伸出援手呢?不会太多,因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在人的这种本能的影响下,人虽然不会像水牛群那样选择围观,但也会远离事发地。这还只是一条狗,如果是一头体重接近200公斤的狮子,又有多少人能够不跑呢?因此,我认为如果一个人被一头狮子咬住,周围的人大都会选择逃离,而不是伸出援手。
其次,当然也有例外,就是被咬住的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的人会想尽办法去营救自己的亲人,但是其他人会如何选择,就不好说了。
但是,如果人被狮子咬住,周围的所有人选择舍身相救会发生什么呢?
我认为结果可能是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虽然怕野兽,但是野兽也是怕人的,而且如果所有人都伸出援手集体攻击狮子的话,狮子大概率会逃走,毕竟即便是野生动物也会衡量双方的实力。所以,如果人被狮子咬住,所有人都伸出援手,人团结的力量并不比水牛群小。
其实,这个问题也映射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人的冷漠。在当下,遇到人行凶,有多少人会站出来反抗呢?现实总是残酷的,答案是极少的人,大多数人在面对危险时,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或者是逃离的姿态。但是,这个态度是不可取的,这只会让恶人更恶,坏人更多,如果在陌生人遇到危险时,人人都能站出来,那么恶人就会越来越少。因为人正是靠着团结互助,才走到了今天,从这个角度看,人是退化了,而不是进化了。
总结非洲水牛被狮子咬住,水牛群会判断其价值选择是否营救,这是野兽思维,但是人作为一种有文明的生物,不应该于野兽的思维一样冷漠,这样只会增长恶人的嚣张气焰,当恶人因为人们的冷漠越来越多,谁又能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受害者呢?所以,人无论是被狮子咬住,还是被恶人伤害,作为在当场的人,我们不要,也不能坐视不管。
一个狮子咬住了一个水牛,一群水牛在看,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不懂了吧?这叫旁观者效应。心理学家一直把旁观者效应放在人类身上,但科学家已经在动物身上首次发现了旁观者效应,换句话说:动物也能见死不救,也会作壁上观,也会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作为人类,我觉得吾道不孤。
在对老鼠进行的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观察到了旁观者效应。这标志着旁观者效应现象第一次出现在非人类的动物身上,也可能颠覆了之前人们对这种效应存在原因的看法。
“旁观者效应”最基本的原理是:在现场旁观者的数量影响了突发事件中亲社会反应的可能性。当旁观者的数量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减少了,即使他们采取反应,反应的时间也延长了。
因此,这也叫责任分散效应,比如两头有意识的牛遇到了狮子,这两头牛对彼此生存的相互责任就会增强,遇到狮子袭击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但是,当有一群牛遇到狮子的时候,每头牛的责任感就会降低,会遇到危险而采取退缩,因为出头牛会独立承担责任,而缩头牛希望别的牛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就是责任分散效应。
当然,科学家不是用牛来做实验,而是老鼠。研究人员做了一个老鼠实验,发现这些动物在独立时更有可能帮助一个受伤的同伴,相比之下,当它们在一个群体中,就不会这么积极。他们还发现,群体的行为——也就是他人的帮助意愿——在个人是否会介入的问题上起着关键作用。
佩吉·梅森是芝加哥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也是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她认为,这一发现表明,人类在决定是否提供帮助时,并没有积极地权衡利弊。相反,它们是在响应生物本能——就像老鼠一样。“这不是人类的文化现象,”梅森说。“这是我们哺乳动物遗传的一部分。”
明白了没有?牛也是哺乳动物!那么,牛应该就具备这样的本能!这个旁观者效应在人类和老鼠身上,都取决于整个群体的行为。实验部分:
为了在老鼠身上进行实验,梅森的团队用一个小装置控制了一只老鼠,让它焦虑和感到痛苦。然后,研究人员对其他老鼠进行测试,看看它们会如何根据其他老鼠的行为做出反应。
为了实验需要,研究人员给一些被标记为旁观者的老鼠注射了抗焦虑的药物,这是研究人员确保这些老鼠能心平气和的方法,研究的目的是要看看,那些没有注射抗焦虑药物的老鼠,是否仍然会挺身而出,以帮助被困的老鼠。原来被注射过抗焦虑药物的老鼠肯定是旁观者无疑,绝无出手帮助同伴的可能。
随后,实验揭示,被注射过抗焦虑药物的老鼠,不帮忙拯救同伴的时候,其他正常的老鼠也不会帮助受困的同伴。
很显然,其他老鼠的冷漠改变了可能有意愿帮助他鼠的老鼠的决定。与人类一样,一群人围观的时候,没人出手帮助别人,因为我们可能总是觉得,会有人帮助别人的,因此形成了冷漠。
残酷的总结:人类就是动物,比动物聪明,也强不了几分钱。因为人类始终无法脱离动物的本能,正如梅森的实验所揭示的一样,哺乳动物之间存在一些共性,其中之一就是旁观者效应。一头水牛看到狮子吃自己的同伴,它可能也在想,这关我什么事情呢?别的牛会去救的。我觉得动物的思维,其实也很人性化。
一个狮子咬住了一个水牛,一群水牛在看,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动物世界弱肉强食,自然规律,人类也是动物的一种,也是如此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同类动物之间能不能抱团具体表现在不同种类的智商来决定。
人类之所以走到今天能统治地球,是因为人类智商高度发达,组织能力超越各种动物,随时随地可以抱团对付生活中出现的任何敌人!
每一种动物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一套组织能力,只不过生存的纬度不同而在具体效果上有所差别!
动物世界里各种动物都生活在一维二维的空间,人类可以直接看穿他们的所有行为,就认为动物世界的各种动物是笨蛋,这是错误的表面现象。
其实不论狮子,水牛,蚂蚁~~各种动物在他们生存的纬度的世界里智力是超级高,各种动物为了生存都会极限发挥它们的组织能力!
例如:蚂蚁的内部各色分工,水牛世界的群居生活,狮子的部落生活,都代表它们为生存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生活方式。
狮子猎食水牛很聪明的,大多找老弱病残,而水牛群体也知道优胜劣汰,受伤的水牛不值得大家再救援,动物世界里不论狮子还是水牛,一旦受伤基本就标志着生命的终结!所以大多水牛也只能看看而不去救援,这就属于优胜劣汰的一种现象。
人类属于高级动物,不能和动物相比较,人类已经超越动物世界的传统方式,人类之间互相援助,互相支持,采取的方法已经超越自然法则,同时也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后遗症!
打个比方:很多癌症病人,脑损伤病人~~很多特俗病人其实没有必要浪费资源来维持物理上的生命运转,因为这些病人必死无疑,继续维持没有自主思维没有灵魂的活死人,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生存法则,破坏了社会淘汰规律,拖累了人口更新换代的健康发展,也更加阻碍了社会轻装前进快速发展的步伐!
人和动物区别还在于人类太贪婪了,得寸进尺,无底线的对大自然肆意索取,不如普通的动物懂得舍取![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一个狮子咬住了一个水牛,一群水牛在看,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水牛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在那看的,水牛的脑子虽然笨,但是见到狮子来了还是要跑的。通常被狮子抓住的都是牛群里比较弱的个体。
这就牵涉到动物的天性了。
食草动物天生对于食肉动物就有恐惧感,通常不是被逼到走投无路了是不会反抗的。这也是大自然的选择决定的。
本身从植物获得的能量就比从肉类获得的少,通常食草动物就需要不停的吃东西才能保证身体的能量供给。
食肉动物则不一样,狮群猎杀一只牛吃掉以后可以很多天不吃东西了。
狮子要延续它的基因就对于猎杀牛有着客观的需求。
牛即使反抗杀死狮子了也不能吃,所以野牛对于和狮子战斗就没有需求,反而见到狮子来了拔腿就跑是最优的选择。
动物和人类不一样。
在野外生存最怕的就是受伤,因为动物不像人类一样有一种叫做抗生素的东西。所以狮子捕猎时并不会随便选一个野牛就上去莽。通常都是经过对牛群一段时间的追逐,选中牛群中体弱的那只集中猎杀。
对于牛群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优胜劣汰,淘汰了对于种群延续没有好处的个体,节省了资源。
对于大自然也是一样,可以保证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如果没有狮子这些掠食者,牛群就会无限的扩张,植物也就没法生存了。
野牛是一种迁徙动物,而狮子通常有固定的领地。故而狮子其实只是牛在迁徙中要面对的困难中的一种,还可能并不是最大的那种。通常牛群的个体数量是狮群的很多倍,所以狮子的捕杀并不能让牛群死光光。
野牛们用他们并不算聪明的大脑都能权衡利弊,与其和狮子拼命还不如留下点买路钱省心。
毕竟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
还是那句话,生命的价值在于基因的延续,只要不被灭种,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谈的。牛用行动表达了与自然谈判的结果。
狮子是捕猎者,牛是猎物。主动权掌握在狮子手里。通常情况下一只牛是打不过狮子的。我用从动物世界里看来的知识判断,要对抗狮子需要牛群里最强壮的几只牛一起上才行。
假如狮子追捕牛群时候最强壮的牛出来驱赶狮子了,狮子可以选择暂时撤退,重新潜伏跟踪再下手。
但是牛要吃草,最强壮的牛如果不吃草专职盯着狮子,那要不了多久它就不强壮了。
再说狮子牙尖爪利,牛和狮子对抗很容易就会受伤,受伤了也没有狂犬疫苗打,感染了的话他就又不强壮了,怎么看都是不划算的。
归根结底,无论是自然的选择还是一代一代牛们的选择,牛的基因里就刻下了现在这个结果。
生物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
至于说人和动物的区别,有个故事很说明问题。
在铁道的岔口,一边绑了一个人,一边绑了十个人,火车来了,你把道岔往一个人那边搬还是往十个人那边搬呢?
人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讨论分析,无论往哪边都是有道理的,无论往哪边又都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让牛来选,那就必然是往一个那边搬。
这就是区别。
一个狮子咬住了一个水牛,一群水牛在看,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自然界的物种平衡。如果群牛团结一致狮子根本不是对手,那么狮子饿死,牛群无限扩张,没有草吃没有水喝,最终走向灭亡。狮子吃掉了少数野牛,两者相得益彰,这就是自然选择的伟大力量。
我们人类的自私其实更可怕。国与国之间为了利益发动战争。和平环境下有的杀人越货,坑矇拐骗…与狮子咬食野牛的血腥场面不同,人类争名夺利有很大的欺骗性。君不见以人权自诩的美国到处侵犯人权。人论力气比大象不知逊色多少,论嗅觉远不如犬类,论速度比不上兔子…但是人类的大脑发达,四肢灵巧,我们处于食物链顶端,主宰所有动物。
一个狮子咬住了一个水牛,一群水牛在看,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一个狮子咬住了一个水牛,一群水牛在看。其他水牛不会去帮忙解救,这是因为动物没有思维和意识,不会使用工具,没有社会组织。
如果是人,有思维和意识,会使用工具,有社会组织。会想办法,用武器工具,运用社会组织,发挥群体力量,杀死狮子把人解救。
这是动物和人的主要区别,但动物也有很强的母爱本能。生有仔的母狗,如果你靠近他的窝,可能被狗咬。这是动物本能,不属于思维,不是意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