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类的尾巴没退化掉,那现在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有尾巴,从形态上看,蝎子的尾部也能称之为尾巴,不过,通常我们说的尾巴都是脊椎动物位于尾端、明显与身体分开、且柔软、灵活的附肢。不同动物的尾巴对于动物本身来说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而且不同动物的尾巴的形态也不太一样。那么,尾巴对于动物来说有什么作用呢?如果人类没有退化掉尾巴,那现在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两个有意思的问题。

尾巴对于不同动物的作用?

动物的尾巴根据不同的作用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工具型、平衡型。其中工具型就是把它当成一种可以使用的工具,但是,同样是作为工具,不同动物的尾巴的具体表现也不同。比如科莫多龙有一条接近身体一半长的粗壮的尾巴,这条尾巴的主要作用是可以作为两条后肢的“帮手”,支撑起它整个身体,并且粗长的尾巴还能够用来扫击,当做武器。

而像大多数的食草动物的尾巴,通常就不是“武器”了,尽管被牛尾巴扫一下确实很疼,但是这种攻击对于野生食肉动物来说无疑是瘙痒。不过,它们的尾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就是赶走蚊虫和保护肛门。野生动物不会擦屁股,而且它们的肛门是直接裸露在外的,如果没有尾巴的保护,很快肛门附近就会聚集大量的寄生性生物,这样动物就极容易发生疾病,甚至是死亡。除了保护肛门外,食草动物的尾巴大都是末端具有丛生的毛发,这就像我们自制的苍蝇拍一样,能够随时地驱赶附近的蚊虫。

以上是工具型的尾巴对于动物的主要作用,而平衡型的尾巴常见于猫科动物身上,它们的尾巴通常比较的细长,长度约占身体总长的1/3,甚至是1/2(猎豹),如此长的尾巴可以让擅长奔跑的猫科动物在奔跑时保持身体的平衡,像猎豹一样,它在时速达到100公里时,还能够转弯,就是因为尾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有些动物的尾巴兼具上面两个功能,比如猴子的尾巴,猴子细长的尾巴既能够帮助它在树上行走时保持身体的平衡,又能够当成“手”缠绕住树枝,解放出自己的四肢来。除此之外,任何有尾巴的动物,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用尾巴的状态表达自己当时的情绪,比如猫在生气时,尾巴通常是翘起来的,而狗的尾巴翘起来并且来回摇摆时,通常表达的是高兴的情绪。

最后,还有一些动物的尾巴可以让它们绝处逢生,比如壁虎,壁虎的尾巴在遇到天敌时会自动的断开,断开的尾巴由于内部还有神经系统,此时虽然神经系统不再受中央神经系统的控制,但依然能够条件反射的活动。这样天敌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还在动的断尾上,壁虎会趁机逃走。

人类的尾巴为什么会退化掉?

通过上面我们对不同动物尾巴作用的简单分析,可以发现,任何动物的尾巴对它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人类作为曾经有尾巴的动物,为什么会把尾巴“丢掉”呢?

其实,人类并没有直接地“丢掉”尾巴,因为从人类的演化史上看,生活在距今约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是我们最早的直系祖先,而再向前推,在距今约700万年生活的乍得人猿已经没有了尾巴。因此,从演化的角度看,在原始的灵长类动物像猿类进化时,尾巴就已经被“丢掉”了,这个时间大约发生在距今约2500万年前(猿和猴分道扬镳的时间)。

那么,为什么猿类要丢掉尾巴呢?

原因应该出在体型上,从猿和猴分道扬镳之后,猿的体型变大,它们有了强壮的肌肉,但是在距今约2000万年前,猿类还是主要生活在树上的,从尾巴的作用上看,此时丢掉尾巴显然是不太明智的选择。但是,这正是生态位提高的结果,有了较大的体型和强壮的身体,猿类的天敌开始减少,它们不用再像小猴子那样东躲西藏的躲避天敌,所以,逐渐的尾巴的作用在越来越少的移动中慢慢降低,而且随着猿类体型的增大,强壮的猿类完全有了可以用手臂将自己荡来荡去的资本,这样尾巴反而成为了累赘。之后,猿类开始将肉食纳入了食谱中,然后栖息场所也由树上变为陆地,此时尾巴就已经几乎消失掉了。

到了南方古猿时期,它们的尾巴已经完全消失,所以,人类在进化之初其实尾巴就已经消失了。

如果人类还有尾巴,现在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从灵长类动物的演化史看,尾巴的消失是猴与猿分道扬镳的标志之一,而有了古猿才一步步地有了现在的人类。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人类的尾巴没有消失,人类目前还是跟猴一样生活在森林中。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尾巴的退化意味着尾巴的作用在逐渐的减少,最后彻底消失就证明尾巴已经是“累赘”了。如果尾巴还存在的话,按照尾巴对于灵长类的作用看(保持平衡和抓握),人依然是生活在树上的动物。

其次,既然生活在树上,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就不会发生,因为人的主要栖息地还是树,此时弯曲且四足行走的姿态是最有利于树上活动的。没有了直立行走,人类的食性以及大脑也不会进化,更没有之后的火的使用、文明的产生了。这一点从现在依然生活在森林中的猴子就能看出来了。

总结

尾巴的退化是早期灵长类动物分化的标志之一,正是因为尾巴的退化才有了原始的猿类,而有了原始的猿类,经过了约2200万年的演化,才形成了南方古猿,之后才开启了人类演化的高速公路。如果人类依然还有尾巴,那么人类就不能称之为人类了,因为我们并没有与猴分道扬镳,还是与它们一样生活在野生环境下,以树为家,以天为被,以树枝为床,更不会有人类文明的产生了。因此,可以说灵长类动物尾巴的退化是人类出现的必要因素之一。

如果人类的尾巴没退化掉,那现在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人类的尾巴没有退化掉,那么我们的穿的裤子后档要留一个洞洞了。但更大的问题是,人的尾巴没有退化掉,我们留着它干什么用呢?

袋鼠的尾巴

动物的尾巴都是有用的。例如,鱼的尾巴可以为鱼提供前进的动力和控制游动的方向。鱼没了尾巴就没法自由的行动了。响尾蛇的尾巴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用来警告敌人、保护自己和诱捕猎物等。袋鼠的尾巴又粗又壮,休息时可以当椅子用,逃命时又像是一根弹簧,在尾巴的助力下让袋鼠跳得更远。而树上跳来跳去的猴子,它们的尾巴则成了一只灵活的“手”。

大猩猩没有尾巴

看到这么多的动物都有尾巴,我不禁羡慕地摸了摸自己的后面。没想到还有一个小小的凸起。这就是人已经退化掉的尾巴。人为什么没有尾巴?很显然,尾巴没有什么用处了,所以就退化掉了。和人类关系最为接近的灵长目人猿总科动物都是没有尾巴的。最早的猿类动物出现于大约2500万年前。那时候的猿类动物就已经没有尾巴了。作为灵长目猿人总科动物的一个分支,出现于距今300万年前的人类自然也就没有尾巴了。

树上的猴子

如果人类现在还保留着尾巴,那么也就意味着尾巴还是大有用处的。这样的话,我们现在的生活可不仅仅是在裤子后档开个洞洞那么简单。我们可能像猴子那样在树上上蹿下跳了。我们的尾巴则帮助我们掌握平衡。必要时尾巴一卷,倒挂在树枝上像荡秋千一样在树上荡来荡去,好不自在啊!

阿凡达

电影《阿凡达》中的外星人不就是这样吗?在茂密的丛林中,大树上健步如飞,身后那条长长的大尾巴功不可没啊!

如果人类的尾巴没有退化掉,我想我们应该过着这样的生活吧!毕竟有一条尾巴不用就是浪费啊!

如果人类的尾巴没退化掉,那现在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大家好,我是五班长。

如果人类有尾巴,那么就有可能衍生出一种行业叫尾巴美容师,这对当下提高就业率是大有好处的。

人的头部以下毛发已经退却,尾巴再长毛发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就需要将尾巴保护起来,为此可能设计、生产一种尾巴套装,一年四季像服装一样更换,这对从事服装、鞋帽的设计、生产、销售行业都是一个促进。

尾巴也可能病痛、感染、受伤等,这样医院可能多出个尾巴门诊室,甚至可能有尾巴专科医院,若有尾巴专科医院,那么就会有尾巴专科学校。

人类若有尾巴,那么现在的电脑椅、沙发、汽车驾驶座都将重新设计,必须有按放尾巴的地方,不然会使人不舒服,若驾驶车辆会影响安全。

若人类有尾巴,那一定会有人长、有人短、有人粗、有人细,这样有使人产生尾巴审美,有人会因对方尾巴长的好看而爱上对方,这如同现在有人爱对方的高鼻粱,大细腿一样。

总之,人类若有尾巴,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会因此得利,有人会因此受损,有人会触到对方的尾巴而大打出手,也有人会抚摸对方的尾巴而表示爱意。大家认为我说的对不对?有赞同的请点个赞,有认为有趣的,请关注我哟。

谢谢阅读

如果人类的尾巴没退化掉,那现在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人类的尾巴没有退化掉,生活当中一一一

这个问是绕云吐雾,弥补追思而惑。

除人类外其它动物都有尾巴。鸟类飞翔时尾巴决定方向作用,孔雀拿尾羽展示自身的美丽。

蝎子的尾巴上有毒刺,一般不敢去招惹。

由此看来尾巴的重要性是动物生存生命的重要部分偏偏人类进化过程中退化消失。

假设人类尾巴没有退化掉,那人类的尾巴起什么作用?

假设我们都有尾巴,首先坐在凳子很不放便。

人类直立生存,行动缓慢,又穿衣裳,尾巴功能显示不出来。

如果人类的尾巴没退化掉,那现在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人类的尾巴没退化掉,那现在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首先,审美观上会有变化。

人的审美观是有惯性的,不美的东西看多了就是美的。因此如果人一直有尾巴,就是有尾巴为美,没有尾巴为丑。我说这话有着颠扑不破的根据,举几个例子:

古代女人有缠脚的习惯,因此女人脚缠得越小就感觉越美,所谓三寸金莲就是称赞女人小脚的。许多文人骚客吟诗作对赞美女人小脚,如唐玄宗《杨妃罗袜》中的句子:“可怜一掬无三寸,踏尽中原万里翻";陶渊明的闲情赋中有:“纤纤玉足似月牙,盈盈一握手感佳”的句子。还有“春葱玉指如兰花,三寸金莲似元宝”等佚名诗歌流传甚广。

那时候女子小脚被认为是美的,而没有缠脚的大脚就是丑的,嫁都很难嫁出去。可如今呢?如果再有人把脚弄成尖尖的畸形,绝大多数人看到的应该是丑陋吧?(上图)

还有清朝刚建立时,强迫汉人剃头留辫子(上图),也就是把前额和周边剃光,头顶中间留一撮头发梳成长长的辫子拖在后背上。许多汉人宁肯被杀头,也不愿被剃成那种稀奇古怪的头,说什么体之发肤受之父母,士可杀不可辱。

可是清朝统治了几百年后,所有人都把辫子留得好好的,越看越好看。辛亥革命了,革命党人要大家把辫子剪了,甚至提出“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的警告,但还是有许多人如丧考妣,到处躲着不愿意剪发,甚至有人宁愿杀头也不剪。

这就是思维惯性的恐怖之处。所以有研究认为,三岁看长七岁看大,就是说小孩子一旦形成了习惯就难改了,所以做父母的要引导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小时候护着太溺爱,长大了就很难改好了。

说了这么多希望大家从中得到两点启示。

第一点,不是什么传统的都是好的。时代在进步,我们就要革除传统中那些已经过时不好的东西,保留好的东西,建立更好的东西,社会才能够前进。这一点引申之,就是一些人动辄用5000年文明说事,认为传统的都是好的,这种人往往把一些传统渣滓与科学现代的东西相对抗,实际上就是捧臭脚护辫子的劣根性。

第二点,就是尾巴问题。尾巴问题同样存在惯性思维,如果人类一直有尾巴,那在人类的审美观中,就一定是有尾巴才是美的。如果把某个人天生或后天不慎丢掉了尾巴,就会被歧视,就会觉得很丑。当然也会有一些公益爱心人士,对这些没有尾巴的人会给予同情,并呼吁大家平等对待。但这并不等于审美观的改变,不等于没有尾巴是美的。

其次,尾巴本来就有很多功能。

第一,平衡功能。现在人类的平衡主要依靠手臂,手臂张开和摆动,就能够让身体得到一个平衡,走路和跑步都依靠手臂摆动的平衡。如果尾巴还留着,当然也在其中起作用,替代了一部分手臂功能,因此手臂或许就没有这么灵活了。

第二,挠痒痒赶蚊子苍蝇的功能。现在人类遇到苍蝇蚊子叮咬在皮肤身上,就会本能的用手去赶或打。如果尾巴存在,这个功能就主要由尾巴承担了,挠痒痒也是如此。人们在工作打字时,就再也不要腾出手来去做这个事情了,尾巴会帮了很大的忙。当然这得尾巴足够的长。

第三,就是前面说的审美观了。如果尾巴一直存在,当然是人体的一部分。而人的审美观是对全身的审美,脸蛋、五官、身段、三围、手脚都有人类的审美要求。如果尾巴存在,当然也有审美要求了,如尾巴的长短、粗细、颜色很可能都会成为人们审美的关注点。而怎么打扮和化妆尾巴,也会成为时尚,由此又会养活了一大帮子为尾巴造型、护理的人员和产品了。

最后,想象一下有了尾巴的人类怎么穿着服装。

可能会有几种方式:

一种就是尾巴公开表露的装束。在裤子上面留一个尾巴洞口,穿着时将尾巴从裤子洞里伸出来,这样的尾巴就是公开的,成为人类个人辨识度的标志之一,或许在银行刷脸时,会带上刷尾巴也未可知。

一种是尾巴不露或半露的装束。不露装束将尾巴放在裤子里,或做裤子时会带一个尾巴套,与裤子成为一体,这样尾巴就会成为一个人的隐私。如果能够看到一个人的尾巴,就像看到人的私密部位一样了,只有十分亲密的人才有幸看到。这样很可能会有一些偷窥尾巴狂被关进号子里。

半露装束可能会在裤腰上留一个尾巴出口,而平常人们的尾巴会缠在腰间,一般会被衣服盖住。也有现在如穿露脐装的人群,把尾巴流露出来,显示性感。不露和半露尾巴装束,很可能导致尾巴成为男欢女爱的副性器官,一旦互现尾巴或尾巴相交,则表示双方关系发展到了一个亲密阶段。

本题本来就是一个扯淡题,因此上述说法只为博朋友们轻松快乐一笑,大家不必当真。哈哈~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如果人类的尾巴没退化掉,那现在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人类的尾巴没退化掉,应该对现在的生活没多大影响,只不过坐凳子的姿势稍有变化,不能坐如钟,只须坐如猴了。就像满清男人的辫子一样,现在有辫子的女人也和常人一样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