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吗?

“养儿防老”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其本意是说人们通过养育子女的方式来解决老年后经济和生活依靠的一种方式。当然,这个观念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人们老年的生活没有基础保障,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随着国家对于老年人的保障机制越来越多,这个观念正在不断的淡化。

不过,淡化并不是说儿女就没有了责任,作为子女的,无论是从教育下一代,还是从感恩的角度出发,都要孝敬父母,这是传统美德。

那么,“养儿防老”是人类社会独有的观念吗?在年老后生活更得不到保证的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动物们有没有这个观念呢?我们一起透过现象看一下本质。

所有的独居动物都没有“养儿防老”的观念

在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从习性上看,可以分为群居和独居两大类,其中独居动物都没有养儿防老的意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独居动物,一般都是除了繁殖期都是独自生活的,这样就意味着雌雄双方除了因为繁衍后代短暂地在一起外,其他时间都是分开的,这样就不存在“家庭结构”。大多数的独居动物是雌性独自繁育后代的。我们以猫科动物为例,在整个猫科动物下,除了狮子外,其他动物均为独居动物,它们的发情期大都是冬末春初,而这就是为什么到了这个时间段,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猫凄惨的叫声的原因,因为这就是母猫在吸引异性。当完成繁殖后,雌雄个体各回各家,然后雌性要独自度过妊娠期和哺乳期。

通常猫科动物的哺乳期大都在3-6个月之间,之后幼崽开始吃“母亲”带回来的肉,然后跟随母亲一起学习捕猎,等到1岁半到3岁之间时,母亲就会将它们的孩子赶走,让它们自己生存。之后,它们就再也没有什么联系了,作为独自抚养“孩子”长大的雌性来说,它们没有任何的“养儿防老”的概念和行为。对于成年雄性来说,它们只是提供了自己的精细胞,它们既不会帮助自己的“妻子”,对自己的孩子是谁,也没有丝毫的概念,更不用说什么“养儿防老”了,因为它压根就没有养。

等到它们老了之后,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要么是在捕猎猎物时受伤死亡,要么经历一个由捕猎大型猎物,到小型猎物,再到无猎可捕最后安静的死亡的过程,最后再被其他动物发现,分解掉。

群居动物有些会有“养儿防老”的概念

群居动物根据食性又可以分为食肉、食草和杂食性三大类群,我们分别从三类动物中举几个比较熟悉的动物来简单地说一下。

01 杂食性动物:野猪

野猪可以说是杂食性动物的“天花板”了,因为在杂食性动物中,野猪的战斗力是极强的,而且野猪也有群居的习性。不过,雌雄野猪的生活状态有些不同。首先,雄性野猪很少入群,它们大都是单独生存的,只有在繁殖期才会在附近找一个野猪群进入,目的就是繁殖。这与上面我们说的老虎等独居动物是一样的,雄性都属于“甩手掌柜”,它们只参与繁殖,不参与养育,自然也就没有“养儿防老”的说法了。

雌性野猪就不同了,它们会一直带着自己的孩子生存,不过,在此期间,雄性后代成年后会主动的离群,最后留下一群雌性。因此,在野猪群的结构中,通常都是数头成年雌性加一群幼崽。尽管雌性会与后代一直生活在一起,它们应该也是没有养儿防老的意识的,毕竟对于低头就能吃到东西的野猪来说,即便是老了,也不需要特殊的照顾。

02 食草动物:非洲水牛

非洲水牛是非洲大草原上最常见的食草动物之一,它们属于高度群居动物,通常一个小的非洲水牛群也有20头以上的成员组成。在许多非洲野生动物纪录片中,非洲水牛的出场率非常的高,而且它们通常与非洲的“草原之王”狮子一起出场。

作为群居动物,水牛群的结构相对完整一些,因为在族群中既有成年雌性,也有成年雄性。其中个体最大的通常作为族群的首领, 拥有优先交配权和资源支配权,其他的雄性想要繁殖必须通过种内竞争。

作为群居动物,非洲水牛在产下幼崽后,不光是雌性照顾自己的幼崽,整个族群中的所有成员都会守护着它们。当雄性幼崽在2岁左右时,也会主动的离群,寻找新的族群加入。雌性幼崽则会一直留在族群中。

那么,非洲水牛雌性幼崽留在族群中会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吗?答案是否定的,非洲水牛群在遇到狮群捕猎时,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会同仇敌忾:第一种是当族群中任意一只幼崽被狮子捕捉时;第二种是当族群中青壮年的非洲水牛被捕猎到时。

除了这两种情况,水牛群在面对狮子捕猎时,都会四散而逃,毫无团队意识,而那些年老体衰跑得慢的显然就是最大概率被捕杀的,面对这种情况,水牛群通常的选择就是冷眼旁观,而在这一群“看客”之中,必然有它的“老公”和“女儿”。

因此,食草动物老了之后,它们的子女也不会帮助它们,自然也就不会有“养儿防老”的意识了。这就是大自然的优胜劣汰。

03 食肉动物:非洲狮

狮子是唯一一种群居的猫科动物,狮群的结构与野猪和水牛都不同,因为与野猪不同的是,狮群中雄狮是常驻的,与水牛不同的是,狮群中的雄狮只有1-2头,剩下的均为母狮和幼崽。

不过,狮群与水牛群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在2岁之前,雌雄幼崽都会待在族群中,受保护,但是等到2岁时,雄性幼崽就会遭到狮群的驱逐,只留下雌性后代。这个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避免近亲繁殖;二是让雄性后代接受更多的历练,有利于筛选出优质的后代。

至于如何避免族群中雄狮与其雌性后代的近亲繁殖,有平均3年左右一次的“狮王更替”。

出走的雄狮经过历练后会找一个狮群挑战其狮王,然后拥有自己的族群。根据野生动物学家的观察发现,出走的雄狮不会回到自己的原族群。也就是说狮子雄性后代,不会“养老”。

但是,狮子的雌性后代就不同了。在狮群中,雌狮是捕猎的“主力军”,雌性的后代从一岁半开始就正式加入狩猎大军,与自己的母亲并肩作战了。此时,发生狮王更替时,雌狮们无论是“妻子”还是“女儿”都不会帮助自己的丈夫或者是父亲。从这个角度看,雄狮“养儿并不防老”。

但是,雌性后代对于母亲就不一样了,随着母亲年老体衰,雌性后代并不会放弃自己的母亲,而是依然会带着它狩猎,虽然此时的母亲已经无法参战。而且根据动物学家的观察发现,狮群中年轻的雌性后代在捕猎完成后,会主动的帮年老牙齿松动的雌性撕开猎物的皮毛。由此可见,对于雌性狮子来说还是存在“养儿防老”的。

总结

通过以上我们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的分析看,“养儿防老”并不只是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在野生动物中也是存在的。其中,独居动物、群居的食草动物以及杂食性动物都不存在这个概念,而对于群居的食肉动物来说,雌性年老后会受到“女儿们”的照顾,因此,群居食肉动物中以雌性为主体的动物存在“养儿防老”的意识。

动物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吗?

养儿防老

这是个恒古不变的道理

动物应该也有这样的想法吧!毕竟不是同一物种,这个谁也不清楚,只能靠猜测来说一下!

动物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吗?

通过人类与动物相处,并没有发现养儿防老的现象,只有繁衍继后,而且幼儿小时哺养保护。我觉得只有人类养儿防老有这种观念,毕竟人是超级动物,存有超级功能,懂得羞恼忧怒,欢悲离合,养小敬老。↖

动物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吗?

没有。

动物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吗?

动物虽然没有养儿防的观点,但是动物能拼死保护自己的孩子!

动物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吗?

只有高等动物人类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而低等动物只有生育养育的意识,这就是高等动物与低等动物的重要区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