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食草动物祖先是食肉动物,却没有食肉动物祖先是食草动物?
“食草动物的祖先是食肉动物,食肉动物的祖先却不是食草动物”,这个说法也对也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所有的哺乳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它们就是羊膜动物的演化支之一-合弓纲动物。之后合弓纲有演化出了盘龙目,其中的盘龙目下的真盘龙亚目再次演化才有了兽孔目。兽孔目再次演化形成了哺乳纲。那么,按照这个演化关系,哺乳纲的直系祖先是兽孔目。兽孔目在三叠纪演化出了摩根锥齿兽以及许多近亲物种,最终才有了哺乳纲的多样性。
因此,在哺乳动物的演化史中,兽孔目下的动物有食肉动物也有食草动物,所以 ,说上面的说法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兽孔目下的真犬齿兽类最终演化出的最早的哺乳动物,而真犬齿兽类是原始的食虫类动物,所以,说它是食肉动物也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原始的食肉动物可以演化成为食草动物?在开始我们就分析了一下哺乳动物的演化史,其中兽孔目下的真犬齿兽类演化出的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当然哺乳动物只是真犬齿兽类的一个演化支,除了哺乳动物,它还有两个演化支,即三瘤齿兽类和三棱齿兽类,只不过,这两个演化支一个在侏罗纪早期灭绝(三棱齿兽类),一个在白垩纪早期灭绝(三瘤齿兽类),最后只剩下了哺乳形类。
这些哺乳形类在整个的恐龙时代只能以小小的体型避免与当时地球上的霸主恐龙发生冲突,所以,它们的演化出的锥齿兽体型也仅与现在的老鼠差不多大。它们属于原始的食虫类哺乳动物。根据它们化石的形态(尖利的爪子,长且尖的嘴巴)看,它们应该是生活在树上的,以昆虫或者蠕虫为食的食肉动物。
哺乳形类以小小的体型成功的躲过了白垩纪晚期的大灭绝事件,恐龙灭绝以后,给了地球上其他幸存的生物足够的生存空间,此时哺乳动物才开始正式的演化。之后,哺乳动物呈多样化,全球性的发展,各种哺乳动物各显神通,在竞争中,差异化开始明显。
一部分哺乳动物缓慢的增大的体型,依旧是食肉的食性,而且猎物的体型开始慢慢变大,而一部分哺乳动物完美的诠释了“柯普定律”(自然界中体型逐渐变大的动物源于自己的选择,而非随机性),它们越吃越大,越大对自己越有利(天敌越少),而为了获取大量的食物,它们选择了营养级低,但是更以获取的植物性食物。此时,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正式的划开了界限。
没有食肉动物是食草动物演化而来的吗?其实,如果你仔细的研究一下自然界中的动物,你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食草动物有时候也吃肉,比如河马虽然是食草动物,但是它们遇到羚羊的尸体时,也会吃;长颈鹿有“嗜骨癖”,它会捡食食肉动物吃剩的猎物骨头,还有牛虽然是纯正的食草动物,但是事实上,有些牛还会吃蛇等等。
但是,作为纯正的食肉动物来说,它们却几乎不吃植物性食物,这是因为食草动物偶尔吃肉可以说是一种天性(它们的祖先就吃肉),而且食草动物吃肉,是食物营养级由低向高递进,而食肉动物如果吃草的话,还降低了食物的营养级,显然不能满足自己身体的需求。
因此,食草动物偶然会吃肉,但是食肉动物(纯正的)却不吃草。
有没有食肉动物是由食草动物演化而来的?
答案是肯定的。上面我们说过,从祖先的角度看,食草和食肉动物都有着共同的食肉祖先,所以,当分化形成后,食草动物再次吃肉,也不是不可能的。下面我们来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袋狮这个名字相信许多小伙伴并不陌生,因为它是澳大利亚生物进化史上体型最大的食肉动物,而且在澳大利亚生物特殊性的情况下,能够出现一种可以媲美如今的花豹、小型老虎(苏门答腊虎)的食肉动物也足够让它“扬名立万”了。
袋狮从名字上看,它就很“澳大利亚”,因为有袋类的食肉动物除了澳洲,其他地方一概没有,这就是澳大利亚生物的特殊性。袋狮是生活在距今约200万年前的一种有袋类食肉动物,它与其他食肉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没有尖利的犬齿。犬齿是食肉动物的标配,因为它们捕猎靠的就是犬齿。因此,袋狮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
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袋狮与袋熊和考拉这些食草有袋类哺乳动物有着非常接近的基因,因此,科学家认为袋狮的祖先也是食草动物,再结合它没有犬齿的特点,更加佐证了袋狮就是由食草动物演化而来的。
当然作为一种食草动物演化而来的食肉动物,袋狮虽然没有犬齿,但是为了捕猎,它将门齿进化成了类犬齿,非常的尖利且粗壮,这使得它的咬合力比现存同体型的食肉动物都要大。当然,这对异化的门齿虽然帮助袋狮在澳大利亚生活了接近200万年前(距今约4.6万年前灭绝),但是同时也为它的灭绝埋下了伏笔。因为,它的牙齿结构非常的适合捕猎移动缓慢的大型食草动物,但是对捕猎小型的食草动物毫无帮助,因此,在大型食草动物纷纷灭绝后(比如巨型短面袋鼠、巨型袋貘等等),它们最终也渐渐走向了末路。不过,在袋狮的灭绝中,人类的活动也做出了一定的“助力”,因为在距今约6.5万年前,东南亚地区的人就来到了澳大利亚,作为当时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与人类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总结从哺乳动物最近的直系祖先看,所有现存的哺乳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食虫类祖先,也就是食肉动物。但是,在漫长的演化中,哺乳动物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生态位,造成了食肉和食草的食性差异。许多人认为,食肉动物不可能由食草动物演化而来,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认知,因为袋狮就是典型的从食草动物演化来的食肉动物。
为何很多食草动物祖先是食肉动物,却没有食肉动物祖先是食草动物?
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分解摄入食物变成容易被身体吸收的形式。这为生物体的功能和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组成部分。消化系统因生物种类而异。这取决于物种的类型、摄入的类型、它们的代谢状况以及它们生存所需的能量水平。哺乳动物按食物分类有三个主要的群体:食肉动物、杂食动物和食草动物。曾经出现过熊猫这样祖先是食肉转变为食草的动物,这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猎物短缺,熊猫祖先从吃肉转变为竹子,并延续到现在。祖先是食肉食草转变为食肉的动物也很少,鲸目动物祖先是一种有蹄类动物,后来进入海中生活,大多鲸目动物都是食肉的。
杂食性动物依赖于植物和动物。食草动物只依赖植物,而食肉动物只依赖动物。食草动物有一种特殊的消化系统,因为它们只依赖植物。与食草动物相比,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较短。食草动物的消化系统小肠很长而食肉动物的小肠很短。 食肉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除了淀粉和蔗糖代谢的基因明显减少外,食肉动物的基因组还显示了与饮食、肌肉力量、敏捷度和其他成功狩猎和肉类消费相关的基因的共同进化适应性。
与食肉动物不同,杂食动物和食草动物表现出较少的共同适应特征,这表明食肉动物在食物方面承受着强大的选择压力。猫科动物最近显示出与种群数量减少相关的遗传多样性减少,这可能是由于它们严格饮食的不可改变性,突出了它们的脆弱性和关键的保护状态。 食草动物有一种特殊的消化系统,因为它们只依赖植物。草食动物生存所必需的能量需求、营养和其他必需的化合物都是由植物来满足的。植物材料包含纤维素。因此,需要一种特殊类型的消化机制,因为纤维素只能被酶 纤维素酶。
食草动物的牙齿是扁平的,因为它们需要研磨口腔中的植物材料来完成机械消化。食草动物典型的消化系统由一个胃、一个长肠和一个大盲肠组成。 食草动物的牙齿对吃植物物质高度专一。食草动物的臼齿通常又平又宽,这有助于它们咬碎和磨碎它们摄取的植物。食草动物的门牙并不存在于上下颌骨,但是它们锋利的可以撕裂植物。许多食草动物,如山羊、牛和马,都有可以侧向移动的下颚。在它们巨大的袋状盲肠中,数百万细菌含有纤维素酶。这有助于纤维素的消化。这就是为什么食草动物比食肉动物拥有更长的肠道的确切原因。
像牛、山羊和绵羊这样的食草动物有多个胃。这些叫做反刍动物他们有四个胃的物种。这使得这些动物能够吞下部分咀嚼过的混合有唾液的植物物质,这就是所谓的药丸。被部分咀嚼的植物物质首先进入前两个胃,分别是瘤胃和网膜。在这里,植物物质被储存起来,以备后用。 当动物休息时,它可以将部分咀嚼过的食物咳回口腔,并完全咀嚼,形成另一团食物。该药丸进入第三瓣胃和第四皱胃。在瓣胃中,包含水和矿物质的液体被吸收到血流中。皱胃类似于人类的胃,在那里食物发生化学消化,消化的营养物质在小肠中被吸收。
与食草动物相比,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较短。这是因为食肉动物的饮食很容易分解,不像食草动物的纤维素成分。食肉动物通过杀死其他动物来获取食物。它们也可能杀死其他食肉动物作为食物。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食肉动物在保持海洋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生态系统防止动物数量过多。食肉动物通常生活在食物链中上端。为了满足食肉动物对食物的摄取,它们拥有锋利而强壮的牙齿。因为与食草动物和杂食动物相比,它们有着不同的饮食模式,食肉动物拥有的锋利的牙齿有助于它们杀死猎物并撕掉猎物的肉。这一过程是由一组独特的尖牙和切牙来辅助的。
犬科动物出现在门牙的两侧,食肉犬科动物很容易识别。由于食肉动物口腔内的大部分物理消化是由前面的牙齿完成的,所以食肉动物在下颚和上颚几乎没有臼齿。 尖尖的犬齿并不意味着该动物是食肉动物。它只提供关于含有动物肉的饮食模式的信息。一旦食物被摄入并分解成可吸收的形式,它就会在小肠中被吸收。水和营养物质大部分被大肠吸收。同样在大肠,不到4%的脂肪和其他微量蛋白质被吸收。食肉动物不具备消化纤维素的酶。
为何很多食草动物祖先是食肉动物,却没有食肉动物祖先是食草动物?
首先食草动物比食肉动物低等。食草动物的牙齿很难捕猎,好多的食草动物都是四个蹄子也不利于捕猎的抓捕,也就难以往食肉动物上進化。食肉动物是往下降低自己的等级,只要自己肯于“吃苦”,也就慢慢的习惯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