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自然界属于捕猎者,但为什么会对血腥的场景感到恶心和恐惧?
人属于杂食性动物,其中肉食在人类的饮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在自然界中算是一种猎食者。但是,人的主要肉食来源是养殖的家畜和家禽,而不像自然界中的猎食者一样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主动的捕猎,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人并不是捕猎者。
那么,问题来了,人类是吃肉的,为什么还会对血型的场景感到恶心和恐惧呢?我们简单的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恐惧的来源人类之所以会对血腥的场面感到恐惧主要有两点原因:联想和经历。
所谓的联想是指人作为一种高智商的动物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在看到其他动物捕猎时,同样是血肉之躯的人类容易将自己带入其中。如果你对其他动物捕猎的场景反应不是那么强烈的话,看到下面的场景就算你心理素质再好,也无法控制住身体的反应,比如车祸现场、枪决现场等等,笔者刚毕业那会曾经在我们地方的派出所做过一年的辅警,记得有一次出一个车祸现场,两辆大车相撞,车头全部被挤压的严重变形。出警到达现场后,第一件事就是看驾驶员的情况,想办法把驾驶员从驾驶舱里救出来。没有什么经验的我当时从缝隙中想要摸一下看看驾驶员是否还有气息,结果满手的白色红色混合物,具体我就不描述了。那次经历让我终身难忘,而且从现场回去后,整整半个多月,几乎吃啥吐啥。
这就是人被看到某些血腥的场景,再通过联想和想象与自己贴合后的结果。
其次是经历
这里说的经历并不是自身的经历,而是祖先的经历,也是一种基因的传承,也是人类趋利避害本能的形成过程。早在距今300万年,南方古猿从众多的灵长类动物中脱颖而出,开始了高速的人类进化之路。
尽管人类用了几百万年就站在了食物链的最顶端的,但是整个过程还是充满了曲折的,尤其是在智人之前的阶段,原始人类的脑容量还不及现在,而且当时即便是简单的能制作石器,在凶猛的食肉动物面前也几乎没有招架的能力,这一点从原始人类化石上许多食肉动物的齿印就能看出来了。
由于人类从南方古猿开始就已经高度的群居了,所以食肉动物捕杀早期的人类必然会被其他的人类看到,这样原始的恐惧就形成了。这种恐惧的形成对人类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是人类对于动物威胁性判断形成的依据,也是“趋利避害”形成的基础。这一点从不同的人天生害怕不同的动物就能看出,而这些动物几乎清一色的都是食肉动物。
因此,正是这些经历,让人有了代入感,也有了恐惧,这样让人能够更好的躲避一些危险的动物。
▲恐猫就曾是原始人类的天敌之一
而且人看到血腥的场面除了恐惧外,还有一个身体反应,那就是会感到恶心,这是一种身体的应激反应。从进化的角度看,我认为这种应激反应对人是有好处的,而且也与原始人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试想一下,在没有先进武器与猛兽抗衡的时期,原始人类看到猛兽在进食其他动物甚至是同类,第一反应是什么?没错,是逃跑。那么,怎么能跑的更快呢?减少负重,这一点蛇就做的很好,当它进食完看到人类时,它们多半会把刚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这样蛇的行动能力就会大幅提升。因此,我认为人也是一样的,在原始人的阶段,人遇到这些猛兽,想要跑的更快,就要把食物吐出来,这是一种有利的应激反应。
恐惧的加深如果人类长于野兽接触,并且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捕猎的血腥场面,那么恐惧会慢慢的淡化,但是,事实上,人对血腥场景的恐惧和恶心是逐渐的加剧的。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血腥的场面并不多见
随着人类的大脑进化,人类在进化的道路上生态位越来越高,生态位变高了,其他动物对人的威胁就会越来越少,这样人类看到同类被伤害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少了。其次,人类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对野生动物的驯化,这样才有了多种多样的家禽和家畜,这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肉食来源,人类不再需要团队的协作去捕猎动物,这样能够见到血腥场面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了。再加上我们吃的肉有专门的屠宰场进行切割,到我们手里之后,已经不再血腥了。
但是,人对血腥场面本能的恐惧还在,没有了长时间的适应,对这些场面的恐惧反而越来越强。相反的,如果人整天生活在像野生动物那样血腥的世界中,对于血腥也会越来越无感。这就好比我们正常人杀个鸡都有些恐惧,但是对于屠夫来说,杀头猪不过是家常便饭。
第二,同理心
同理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虽然这不是是人独有的一种思维模式,但是,在整个的动物界中,人类是最有同理心的物种。同理心属于神经科学,目前科学家已经对同理心有了一定的研究,通过科学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同理心与大脑的前额叶皮质有关,而在整个人类的进化史中,脑容量是越来愈大的,大脑的体积也是如此,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的同理心是在不断增加的。因此,正是因为人类的同理心在加强,看到血腥场面时,代入感也就更强。
▲图片来源:Wikipedia
总结虽然人类也属于猎食者,但是由于人类的进化食物链位置的变化,现在的人类早已经不是主动的捕猎者了,因此,人类能够见到血腥场面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但是,对血腥的恐惧由于早期人类的遭遇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所以,人才会对血腥场面感到不适,而且这种不适感会随着越来越鲜见的血腥场面逐渐的加强。
人在自然界属于捕猎者,但为什么会对血腥的场景感到恶心和恐惧?
人其实已经不算捕猎者了,我们吃的猪牛羊等肉类,基本上都是自己饲养。现代化的饲养模式,导致人类远离动物的宰杀环境,而饲养动物都是红色的血液、类似人类的骨骼肌肉,会引起人的恐惧。
日本一名学者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恐怖谷理论”,也就是人类对越像自己的动物或事物越是感到厌烦和恶心。所以很多人喜欢金丝猴,却不喜欢猕猴,猕猴是旧世界猴子,鼻孔鼻腔构造更像人类,相似的还有黑猩猩等物种,可是看起来却没来由的厌恶,很多人甚至没见过猕猴。金丝猴是新世界猴子,它们鼻子构造是裂开的,和人类有很大不同,行为习惯和人类也有更多不同,所以人类比较容易接受。人类吃的动物其实大多数还是哺乳动物,往远了说都是“一奶同胞”,哺乳动物有更接近现代的共同的起源,无论在物质组成还是生活习性上都和人类最相似,人类捕捉它们吃更容易获得充足的营养,而且很多食草动物饲养成本较低,繁殖快产肉多。
可是一奶同胞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导致人类和哺乳动物的相似性,生理结构高度相似,都有心肝脾肺肾,血液颜色相同都是红色的,而且哺乳动物相互之间有都能够理解的情绪表达,比如猫狗咧着嘴呲着毛这就是愤怒了,别的哺乳动物一看就明白,生病时有气无力的想依偎在人类身边,这就是痛苦了,这种比较明显的情绪表达加上红色的血液、几乎相同的内脏构造,会引发人的联想,联想到自己身上。于是现代更多的人同情动物,觉得它们有灵,不应该残酷地对待,甚至在某些国家倡导宰杀时的安全、安静、无公害,现在生猪宰杀最先的步骤就是清洗、电击,澳大利亚甚至出台政策,在杀龙虾时,不要让龙虾感到痛苦。
人类在吃饱后,随着智力的进一步发育,情绪化比较严重,很容易发生共情,其实是基于联想,看到流满地的红色血液,被掏出肚子的心肝脾肺肾肠子肚子,都可能会联想到自身, 尤其是动物的本能是生存和繁衍,在经历宰杀的环境时它们会挣扎、会嘶吼,城里人感觉可能不明显,大概20年前,农村宰猪的时候,甚至半个村子都能听到猪的吼叫。这很容易让已经吃饱的人类联想到自身,觉得没必要这么残酷地对待动物,就像很多小孩子看到鸡鸭鹅觉得可爱不让家长宰杀一样,可是做好之后还不是多喊真香。但是还是不能认真联想,有些人不吃肉就是因为老想到动物那张闪着水汪汪大眼睛的脸,不信可以试一下,至少吃起来没那么心安理得了。
人在自文明开端就逐渐定居下来,吃的肉主要是靠饲养,社会化分工使得动物宰杀环节远离人群,尤其是现代化的宰杀环境,整个是半自动化的工厂,动物电击后就全身僵硬没有意识等待宰杀。很多人没经历过那种残酷的环境,现代也不需要人们捕猎生存,坐在办公室里摇头晃脑的人,如何抵御宰杀时鲜血横流的场景?不是因为人类“退化”了,在生物学上就没有退化这个概念,纯粹就是因为那句流传网络的名言“我看你们就是吃的太饱了”。原始时代茹毛饮血,谁会考虑动物的心情,即便是鲜血也可能作为紧急的抵御缺水状况的物资。
人类和动物的相似性、人类现代化远离宰杀环境的生活方式、人类不缺吃喝的生活环境,促进了人类同理性的发展,同情也好主张保护动物也罢,可能还是由于人类生产力的发达。人类不需要再那么辛苦地追逐猎物,也不需要那么血腥地饮食,大多数环境都被别人替代了,见不到也就慢慢地见不得。
人在自然界属于捕猎者,但为什么会对血腥的场景感到恶心和恐惧?
1.因为人类已经进化了很长时间,早已丢掉猎捕者的本性
2.血腥的场景不仅仅说明有肉吃,还说明危险的来临或同类的死亡。
3.自然界中的肉食会吸引来其它的肉食动物,危险会刻在基因里。
人在自然界属于捕猎者,但为什么会对血腥的场景感到恶心和恐惧?
不要拿自己作为人类的统称,因为人类个体类似于蚂蚁的分工并且更加复杂的分化任务,各司其职,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事。
比如有些人体力好,有强大的意志力和恒心。有些人体力差,但是智商很好,有许多奇思妙想,当然也有啥也不是的打工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