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小鸡如何辨认雄性和雌性?
小鸡在刚孵化出来时,两性的特征还不明显,所以如果你要买一只小母鸡准备日后让它下蛋吃,可是个技术活。而且这个技术活在书本上我们很难找到答案,这就需要经验了。好在,我的老母亲常年养鸡,所以刚刚去跟母亲讨论了一下这个问题。下面就将我母亲经常用来区分小鸡雌雄的方法整理一下分享给大家。
辨别刚出生的小鸡雌雄的方法虽然表面上看,刚出生的小鸡都一样,除了外观一样外,体型大小也没有任何的差距。但是根据我母亲的经验,想要区分它们也不是很困难的,总共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看头
一般情况下,在买小鸡时,鸡贩的筐子里会有一大群长相一样的小鸡。此时想要从其中找到小母鸡,先要看头。所谓的看头,就是看它们头顶上鸡冠的位置。因为,成年公鸡的鸡冠要比母鸡的大很多倍,这一点在小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差异了。虽然它们的鸡冠不想成年鸡那样明显,但是你仔细的扒开头顶的毛发就能看到粉红色的小鸡冠。相比而言,相同体型的小鸡,鸡冠越小的就是母鸡,反之则是小公鸡。
第二种,听叫声
在我们抓小鸡时,小鸡会本能的发出叫声,这是一种对恐惧本能的反应。所以在挑选小母鸡时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叫声听起来比较尖利的是公鸡,相对低沉一些的是小母鸡。
第三种,看姿势
看姿势一共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将小鸡捏着翅膀提起来,第二种是将它们平放在手上。这两个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观察它们头部的形态。如果将小鸡提起来或者平放在手上,小鸡的头是抬起来的,那么这就是公鸡,相反的,如果小鸡的头是向下的,就是小母鸡。如下图:
第四种,看屁股
鸡是鸟类的一种,所有的鸟类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都是二合一的,叫做泄殖腔。虽然小鸡的泄殖腔没有发育的特别明显,但是只要是小鸡拥有排泄能力,它的泄殖腔就有特点,而且根据雌雄的不同,鸡的泄殖腔也是不同的。
当我们抓起一只小鸡,扒开其泄殖腔附近的毛发,如果我们看到它泄殖腔的特点是尖尖的,然后用手轻轻的挤压没有明显的变形,那么这一定就是公鸡,如果它的泄殖腔突起不明显,且一挤压就变形,那就是母鸡。这个方法几乎没有失误率,而且这也是专业挑选小鸡的最佳方法。(下图为小公鸡的泄殖腔)
以上就是我母亲常用的辨别方法,如果这几种方法都用上,几乎没有失手,因为在农村老家我妈几乎从来没买过鸡蛋,每年她都会挑选一些下蛋能力较差的老母鸡卖掉或者炖汤,然后再补充一批新的小母鸡。
由于小鸡的性别辨别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职业-小鸡性别鉴定书,笔者去网上了解了一下,这个职业的要求很高,必须能在规定的时间鉴定出规定数量的小鸡,而且要求错误率很低,因此,在英国年薪4万英镑(约合34万人民币)都招不到人。可见,这是一份不太容易上手的工作。
总结小鸡性别鉴定师之所以难做不止是因为小鸡的性别辨别有一定的难度,更多的是需要速度和容错率。但是,对于我们自己买几只小鸡来说,又没有人规定什么时间,所以,你可以用以上的多种方法去验证,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你选择对的小鸡的几率了。
刚出生的小鸡如何辨认雄性和雌性?
公母雏鸡生殖隆起外表有以下几点显着差异:。
外观:对比公鸡雏来讲,母鸡雏生殖隆起轮廓不明显,萎缩,周围组织衬托无力,没有关联,手感是软软的;而公雏的生殖隆起轮廓明显、充实,其周围组织联系稳固。 光泽:对比来说,母鸡雏的生殖隆起柔软透明;公雏生殖隆起表面紧张,有光泽。
弹性:母雏生殖隆起几乎没有弹性,一旦外力压迫或稍用力伸展容易变形;而公雏生殖隆起富有弹性,加上一定的压迫、伸展也不会让它变形。 充血:母雏生殖隆起的血管不发达,也不到达表层,即便接受刺激不容易充血;而公雏生殖隆起血管发达,表层也有细血管,稍加刺激便很容易充血。
突起:母雏生殖隆起前端尖;公雏生殖隆起前端圆。
小鸡公母鉴别方法
一法看外形:一般来说,小公鸡个儿大,头也大,眼圆,眼球较突出,脚干粗,嘴长而尖呈钩状,有精神,握到手中有"骨气".小母鸡则头较小,体较轻,眼椭圆形,嘴短而圆、细小平直,颈短腿矮脚干细。若小鸡的冠开始萌发,则冠厚且较大者,多是公鸡;冠薄较小的,可能是母鸡。
二法翻羽毛:依据羽毛特别是翅羽、尾羽的生长快慢来判断公母。因为小鸡换生新羽毛,一般母鸡要比公鸡早。比如,在小鸡孵出后的第4天,如果其胸部和肩尖处有新毛的,是母鸡;第7天才见其胸部和肩尖处有新毛的,则是公鸡。小鸡长到15天时,母鸡翅羽和尾羽长得快,而公鸡在此时翅羽很短,尾羽则完全没有。
三法凭触觉:待小鸡绒毛干后,握在手中以小指轻压其腹部,如感觉滞实、缺乏弹性的多为母雏;感觉柔软而且有弹性的多是公雏。这是由于公雏代谢机能比较旺盛,对腹内卵黄的吸收比母雏要快。此外,公雏握到手中,挣扎有力,有股"撑劲",而母雏则反之。
四法比骨骼:一般在小鸡孵出10天后进行比较。凡是体较长、较重,腿较高,脚胫粗长,第二趾与第四趾的长短不一者,可断定为公鸡;反之,体圆较轻,腿较矮,脚胫细短,而第二趾与第四趾的长短一样者,可定为母鸡。同时,耻骨(即小鸡屁股处)之间距离狭小的多为雄性,宽大的多是母性。母性盆骨大,将来好下蛋。
五法观动作:一般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活泼好动,活动能力强,公鸡还悍勇善斗,雌性则比较温顺懦弱。据此,动作锐敏、举步大、鸣声粗浊、抓土时脚爪横抓的多为公雏;行动迟缓、步调小、发声细悦、脚爪直抓的则多为母雏。
为了进一步观察雏鸡的动作,还可以抓几只出来,放在铺有细砂或灰土的地面上跑动,可印下箭头似的脚印。如果"箭头"的方向呈一条直线,则是公鸡;若"箭头"的方向相互交叉,便是母鸡。如果在陡坡上,将雏鸡从高处往下赶,展开翅膀连奔带跳跑下的,是公雏;翅膀展不开,连走带滚而下的,便为母雏。当你用食饵引诱时,跑得快,善抢食的,是公鸡;反之,多为母鸡。看看小鸡屁股,也能赚钱,而且收入还不错。这份工作,就是小鸡性别鉴别师。
在一家养殖场,一名35岁女工,正在作准备,当晚要通宵达旦鉴别5万多只小鸡性别,“必须在出生24小时内鉴别,超过时间性别特征就不明显,只有等长大后才能区别。”鉴别性别手重会捏死稚嫩小鸡。白白净净,眼睛特别有神,女工笑称这是长期在室内工作的结果。这是一个辛苦活,一般人不愿意学,17年来,她带过25个徒弟,坚持到现在的不到5人。18岁高中毕业,此后远离家乡,来到广州,到堂妹打工的一家养殖场,跟着堂妹一起学习鉴别小鸡性别。为什么要对小鸡性别鉴定?主要是因为公鸡和母鸡的功用不同,还有饲养方式的需要。养殖厂每天会孵出大量小鸡,第一件事就是要分出小鸡性别,产蛋的农场只养母鸡,肉鸡场一般也会根据公母分开饲养。刚出生的小鸡,全身稚嫩,尤其还要用手捏着它,通过看生殖器等器官,迅速鉴别公母。手稍重一点,小鸡可能死亡。从最开始的一小时鉴别700多只小鸡,到最后一小时可以达到1400多只,而且成功率在99%以上,平均3秒钟一只鸡。这是她勤奋努力的结果。3秒哪,比包粽子的速度还快!#^_^#
小编至此不得不感叹,业有所长,术有专攻,行行出状元哪!一技鲜,吃遍天。
刚出生的小鸡如何辨认雄性和雌性?
刚出生的小鸡是如何辨认雄性和雌性?两种方式辨认,第一是辨认小鸡屁股,第二是辨认头,雄性小鸡刚出壳是有一点鸡冠长的格外突出,雄性小鸡屁股也有一丁点像小米的丁丁。雌性小鸡头上刚开始只有一点鸡冠不明显的,雌性小鸡屁股没有丁丁。
刚出生的小鸡如何辨认雄性和雌性?
刚出生的小鸡如何辨认雄性和雌性?
刚出生的小鸡辨认公鸡和母鸡的方法很多,但是首先要分清楚是土鸡还是鸡场鸡,鸡场鸡是羽毛鉴别,根据羽毛颜色和翅膀上羽毛的长短就可以马上分出公母。
土鸡鉴别的方法就很多,一是将小鸡倒提双脚,如果小鸡努力挣扎,头往上勾起,这是小母鸡。如果挣扎几下头往下掉的就是公鸡。二是看小鸡走路的脚印可以分辨公母,脚印是直线走的是公鸡,不直的是母鸡。三是看小鸡的翅膀顶部的羽毛,前三片羽毛是尖的小鸡是公鸡,圆的是母鸡。四是一窝鸡比较,公鸡要比母鸡大些,重些,威风凛凛。在小鸡阶段就可以表现出这些特征,比较大比较重吃得多比较多的往往是公鸡。五是肛门鉴别,鉴别时间是出雏后2-12小时,不宜超过24小时。翻开小鸡的肛门看生殖隆起,母雏生殖隆起,轮廓不明显,萎缩,前端尖。公雏生殖隆起轮廓明显,前端圆。
刚出生的小鸡如何辨认雄性和雌性?
购买鸡雏辨别雌、雄的方法是:提起鸡雏双腿,如果鸡头向上做身体牵引状,并翅膀拼命扑腾确定是为母鸡;提起鸡雏双腿,如果鸡头直直向下翅膀不扇动,则为公鸡。
养鸡🐔厂老板教的,屡试均灵。
刚出生的小鸡如何辨认雄性和雌性?
如何分辨小鸡仔的雄性和雌性,佳木斯农家三姐用一种最简单的辨认方法帮你支招
当你在集市上面对一箱箱毛茸茸的小鸡崽无法辨认雄性和雌性时,你只要用手提起小鸡崽的两条腿让它头朝下,如果鸡崽的头朝下脖子伸的特别直,80%以上的概率是公鸡,如果小鸡仔的脖子往上仰往回勾大概率是小母鸡
另一个方法是看小鸡崽的头,鸡崽脑袋大而圆,用手抓起来挣扎能力特强80%是小公鸡崽,相反,小鸡脑袋比较小,用手抓握比较温顺的是雌性小母鸡,无论是在集市还在是大街上买鸡崽,这两种方法都很准确
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农村哪种土鸡肉好吃和产蛋最多的品种
如果以吃鸡肉为主,建议买纯种的三黄鸡,我们东北农村农户春天四月末孵化出壳的小鸡崽,养到阳历11月末,纯种三黄鸡用土方法饲养可以长到10至12斤,红红的羽毛比大鹅还重的身材非常招人喜爱,每户养15至20只大公鸡,包括春节送礼一冬天都吃不完,而且养到七个月的鸡肉非常的好吃
如果以吃蛋为主,可以选择农村普通土鸡品种,普通品种的土鸡个头小吃的少,只要接种好鸡温和鸡霍乱疫苗,不但抗病能力强而且产蛋多
再我们寒冷的北方,春节以后土鸡就开始产蛋,用笨方法养殖的土鸡产蛋周期长达八个月,农村的土话叫土鸡爱连蛋并且省饲料,每月每只鸡平均产蛋可达到22至25枚左右。
我是佳木斯农家三姐,好长时间没和悟空问答的朋友在一起互动了,非常想念大家,希望我简单易学辨认小鸡崽方法能帮助大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