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能打败黄鼠狼吗?
这是猫科和鼬科之间的较量。在自然界中的食肉目下,单比凶猛程度和灵活度,唯一能与猫科抗衡的就是鼬科了。在鼬科动物下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平头哥”蜜獾了,它虽然体型小巧,但是在狮子、花豹以及鬣狗等食肉动物面前丝毫不虚。那么,作为“平头哥”远房亲戚的黄鼠狼与猫有没有一战之力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黄鼠狼黄鼠狼学名黄鼬,属食肉目鼬科鼬属黄鼬种,与平头哥蜜獾是同科不同属的两种动物。在我国,黄鼠狼向来就是一种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动物,再加上一些故事的渲染,让它有了“黄大仙”的称号。不过,黄鼠狼其实就是单纯的一种常见的鼬科动物而已,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作为食肉目下的成员,黄鼠狼的主要食物就是肉类。由于在特定的环境下,黄鼠狼确实有偷猎家禽的行为,尤其是鸡,所以许多人把黄鼠狼当成了主要以鸡为食的“偷鸡贼”。其实,这是对黄鼠狼的一种偏见,在野外,黄鼠狼的主要猎物以老鼠和野兔为主,在人类的活动区域内,黄鼠狼的主要食物则以老鼠为食。根据动物学家的观察发现,老鼠构成了黄鼠狼食物的95%以上,而且一只成年黄鼠狼一年就能吃掉1500-2000只老鼠,是老鼠主要的天敌之一。
因此,从黄鼠狼的食性看,它对我们人类来说是一种“益兽”,比起食物匮乏时偶尔偷鸡的行为,它的功是大于过的。
整个的鼬科动物体型都相对较小,即使陆地上最大的鼬科动物狼獾也不过只有1米左右的体长以及15公斤左右的体重,比起其他食肉目成员来说要明显小得多,而黄鼠狼作为一种小型的鼬科动物,体型更小。成年黄鼠狼的体长平均在32公分左右(不含尾长,尾长平均在15公分左右),体重平均在0.6公斤左右。从黄鼠狼的体型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它是一种身体细长的动物,正是因为这种体型,让黄鼠狼变得非常灵活,不管是狭窄的墙头还是墙缝中它都能够如履平地。
并且黄鼠狼有发达的嗅觉和听觉,这让黄鼠狼非常的警觉,一旦有一丝异常的动静,它能在第一时间逃走,而且虽然黄鼠狼体型小,但是凭借着小巧灵活的体型以及尖利的牙齿,黄鼠狼能够猎杀体型2倍于自己的鸟类和野兔。即使遇到比自己的食肉动物,它也能够通过臭腺分泌臭气的方式成功逃走。
猫猫是我们最熟悉的猫科动物了,因为它是数量仅次于狗的宠物。狭义上说,猫属于猫科猫亚科猫属猫种动物,也就是家猫,但广义上说,野猫和家猫都猫,因此猫属斑猫种(野猫)也是猫的一种。
家猫最早是在一万年前被人类由野猫驯化而来的,到目前为止,家猫虽然已经成为了单独的种,但是它们仍然处于半驯化状态,因为相比起狗来说,猫的生存并不完全依赖于人类,而且它们也不会主动的讨好人,只不过是生活在人类的活动区域内而已。当然有一些宠物猫在人类的定向培育下,已经丧失了捕猎能力,这种情况下的家猫就接近于完全驯化了。
而野猫(斑猫)则不同,它们依然生活在野生环境下,是纯正的食肉动物,而且有着很强的领地意识,属于独居动物。野猫有着昼伏夜出的习性,在清晨和傍晚是它们最活跃的时候,它们的猎物以老鼠、鸟类、以及一些小型的哺乳动物为主。
虽然野猫与家猫的生存环境相差很大,但是它们的体型大都比较接近(宠物猫除外),成年猫的体长平均在60公分左右,体重平均在4公斤左右。这个数据一般都是野猫和散养状态下的家猫的平均值,而在这个平均值区间内的猫灵活性和战斗力都是最强的。
猫能打过黄鼠狼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一定,因为黄鼠狼和猫都是小心谨慎的食肉动物,通常即使遇到,它们也会井水不犯河水的,而且以黄鼠狼的性格,只要看到或者听到猫的声音,它就会敬而远之。但是,如果非要大战的话,我认为也要分两种情况分析:
01 黄鼠狼与家猫
黄鼠狼与家猫从体型上比,显然是家猫更大一些,从具体的体型数据上看,成年猫的体重甚至是黄鼠狼的6倍以上,在这种体型悬殊下,看似黄鼠狼毫无胜算。但是,实际上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如果是遇到散养状态下的家猫的话,显然家猫的生存环境更接近于野外,而且它经常捕猎,战斗能力也没有太大的退化,再加上体型优势,显然家猫能打过黄鼠狼。
但是,如果遇到一只养尊处优的宠物猫,身经百战的黄鼠狼显然就更有优势。关于这一点,有网友曾经做过测试,将一只控制住的黄鼠狼放在有笼子保护的一只胖猫面前,黄鼠狼仅仅是用不断的尖叫就将猫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了。
02 黄鼠狼与野猫
在相同食性,相同的环境下,黄鼠狼与野猫的实力悬殊就出来了,由于野猫的体型优势明显,而且两者的灵活性、捕猎能力都非常接近,所以,野猫想要打黄鼠狼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如果黄鼠狼不逃走的话)。
总结虽然黄鼠狼也是一种食肉动物,但是体型限制了它的战斗力,在与同样以灵活著称的猫科动物面前,它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因此,只要不是宠物猫,任何一种成年猫都能打过黄鼠狼。不过,黄鼠狼遇到猫想要逃走,猫也拿它毫无办法,因为它有“保命绝技”放臭气。
猫能打败黄鼠狼吗?
小时候,曾经亲眼看见过一次猫和黄鼠狼的对战。那是一个暑假的晚上,家人都去邻村看电影了。眼看快开学了,我只能在家里赶作业。
自家的大公猫吃完晚饭,就坐在我的书桌上洗脸,他见我一直没空理他,自己也感觉无聊,就独自出门去玩了。我知道他是想让我跟他玩一会儿,可惜我当时实在是顾不上他。
半个小时后,忽然听到外面有了很大动静,我连忙打开院子里的灯,跑到外面去看。原来,是有两个黑影,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上不停地追逐。
等眼睛适应了外面的光线,我才发现是自家的老猫正在追逐一只松鼠大小的动物,那就是黄鼠狼。只听见那葡萄叶子被他们搅动得哗哗地响,我赶紧跑回屋内,拿起家里的擀面杖,心想或许能给老猫帮上点忙,至少不能让自家兄弟吃亏吧。
等我跑到葡萄架下,上面的生死追逐还在继续。老猫最终追上了黄鼠狼,扑了过去。但我在下面看不清楚,不知为什么老猫又旋即跳开。那黄鼠狼非常聪明,顺势就从葡萄架的立柱上直冲了下来。我的老猫也从立柱爬下来,但他下爬的速度比黄鼠狼慢了很多。所以,爬到半截他就干脆跳了下来。
那黄鼠狼此时又从另一个立柱爬了上去,老猫的上爬的动作倒是很迅速,双方的距离又缩短了一些。或许是那黄鼠狼看到了我在下面,因此,他从葡萄架直接跳上了墙头,跑出了院子。我的老猫头也没回也紧跟着追了出去。
我的老猫身体强壮,和黄鼠狼地打斗也是全程占有优势。但我还是怕他吃亏,也赶紧跑出院子,去找他们。但外面只有一些模糊的光亮,根本听不见厮打的声音。我围着房子转了一圈后,又扩大了搜索范围,结果还是没有听到任何动静。
我心中不免埋怨老猫,既然那黄鼠狼已经逃跑了,你还追他干啥呢,在家里多安全,每天夜里都要出去闯荡,早晨还总是把抓到老鼠带回家里来。可你不知道我天天都担心你吗?
没办法,我也只能先回家再说吧。刚刚来到家门口,就听见熟悉的老猫的叫声。我赶紧四下去看,根本看不到他在哪里。那老猫知道我没看到他,就又叫了我一声,我赶忙抬头去看,我的老猫正昂首挺胸地坐在屋脊上,看着下面的那个傻傻的我。
我赶紧朝他挥挥手,老猫知道我在叫他,就从屋脊上下来,跑到房檐上,再跳到墙头上,最后一步跳到了窗台上,被我一把抱在怀里。老猫很高兴,肚子里的呼噜打个不停。
我把他抱进屋里,在灯光下仔细检查了一遍老猫的身体。那老猫经过一场生死追逐,却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只是安详地看我翻弄着他的毛皮。还好,老猫并没有外伤,我这才放心了。
我又开始了赶作业,老猫跳下桌子,跑到他的水碗前喝水去了。或许,刚才那场战斗对于他来讲,就是家常便饭。但从那时起,我就更担心他的安全了。
猫能打败黄鼠狼吗?
不请自来!
根据村里的长者和本人近70岁的大哥,以及本人对黄鼠狼的了解,注:(在生产队时期,本人的两个哥哥,呈捕杀黄鼠狼多年,本人在周末的晚上也呈跟随大哥,参与过捕杀的过程。)。本人的见解是:猫打不过雄性黄鼠狼,因为雄性黄鼠狼的个头,不比家猫小,而且黄鼠狼更加的野性,且战斗力要远远超过家猫!
另外,所有在农村里生活的人,上至90多岁的老人,以及本人的大哥和本人,是从来没有一个人见过,家猫与黄鼠狼打架的!!!
雌性黄鼠狼个头小,说不定和家猫旗鼓相当!但这只是本人的猜测!
但是,我向村里的长者和本人的大哥询问过有关,黄鼠狼和家猫如果打架,谁能获得最终的胜利。村里的长者和本人的大哥,一致的说法是:一,猫和黄鼠狼永远不会打架!二,万一如果双方发生战斗,家猫是打不过黄鼠狼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双方的战斗武器:
先来说说家猫,相信大家对猫都不陌生,如果家猫被惹急了,它便会用爪子去挠人,这就是家猫维一的武器!第二就是会爬树,用来逃生的。
再来谈谈黄鼠狼的野性,跟黄鼠狼打交道几十年的老人介绍,黄鼠狼在遇到危险时,一、会用锋利的牙齿去咬。二,会用尖尖的脚趾去抓。三,黄鼠狼的绝招——救命屁!本人见试过黄鼠狼救命屁的历害。记得那时我的两个哥哥,把捕捉到的死黄鼠狼剥皮。注(黄鼠狼皮是上好的裘皮,能够卖钱还送布票,在当时买布,是需要凭票供应的)。当剥到后腰处,在外力作用下,会放出一个屁,那个屁一出来,真是说不出的感觉,奇臭无比,还伴有一种强烈的怪味。那种怪味,连狗都怕。我在儿时呈亲眼见到过土狗追着黄鼠狼咬,眼看就要追到了,突然狗狗在原地打转了,后来问村里的长者才知道,那是狗被黄鼠狼的救命屁熏晕了!有此可见,黄鼠狼的救命屁,有多么的历害,连号称农村三霸之一的土狗,一时都难以招架!
所以根据本人的了解,以及村中长者的诉说:家猫是打不过黄鼠狼的!即然民间能够把黄鼠狼神话般的称为:“黄大仙”那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
本人观点!欢迎条友评论!谢谢🙏!
猫能打败黄鼠狼吗?
几年前亲眼目睹过一次猫和黄鼠狼大战一次,猫的个头大概有四十厘米长比黄鼠狼大一点。这俩在地上打的简直用天昏地暗来形容,根本就看不清它俩的动作。简直太快太快了,大战只有十秒钟左右时间,黄鼠狼就败下阵了。最后黄鼠狼跑了
第一,农村的黄鼠狼的确以老鼠为主食,但它们不爱吃鸡不代表不会祸祸鸡,曾有养鸡场被黄鼠狼一星期陆续咬死一百多只鸡的报道,它们不吃,但喜欢喝鸡血,所以家里养鸡的都会在鸡舍旁盖狗舍,原因你懂的。 第二,农村黄大仙确实不宜招惹,农村人都明白,无需多言。
大概在3天前,我们家厂里的白猫,跟我在院子里坐着,突然鸡窝附近出现一只黄鼠狼,猫也发现了,马上追了过去,黄鼠狼没影了。而且我们家猫经常跟外面一个野猫干架,那野猫是老猫,经常来偷吃猫粮,个子大凶猛,虽然每次都受伤,退瘸了,脖子出血,伤痕累累的,可是就是不怕它,每次来了从来不怂,被压着打,起身就干。
猫能打败黄鼠狼吗?
猫科、犬科和鼬科,三者之间的较量,一直是最热门的话题。其中猫狗大战,是我们最常讨论的,比如猞猁和藏獒,狼和猞猁等等。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认为猫科是绝对的王者,宠物猫各种欺负宠物狗,大猫碾压其他动物,就是最好的见证。
那黄鼠狼是什么水准呢?和猫相比,战斗力又有几分呢?
个人觉得,猫碰到黄鼠狼,猫“王者皇冠”可能会掉。
无论是家猫还是野猫,都是捕猎高手
猫看起来毛茸茸的,叫声嗲嗲的,一副温柔可人的形象,殊不知,猫是天生的“猎手”。
很多猫主人会反驳:我家的猫每天都在家里,怎么可能去猎杀别的动物?
显然你根本不了解猫的习性,猫是夜行性动物,白天是猫咪养精蓄锐的好时机,到了晚上,也就是说,当主人睡着之后,猫咪才会开始战斗。
猫的杀伤力,在澳大利亚非常明显。
据统计,自1788年以来,澳大利亚本土绝大部分的哺乳动物灭绝事件中,猫都起到了主导作用,也是本土123种物种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这些猫包括流浪猫,也包括宠物猫。
在澳大利亚,流浪猫每年都会杀死3.9亿只动物;宠物猫一般都生活在都市中,生活环境和漫游在丛林的野猫不同,因此杀伤力也会下降很多,每只宠物猫每年都会杀死186只动物。
值得注意的是,宠物猫的密集程度和数量,远远高于流浪猫,因此从总量上来说,宠物猫杀死的动物并不会比流浪猫少。
也许你没有见过你的猫叼着其他动物的尸体,但这并不意味你的猫是“柔弱”的。
黄鼠狼,低调的高手
黄鼠狼是一种神秘的动物,经常和一些恐怖故事或者传说结合在一起。
故事中,黄鼠狼亦正亦邪,又像“大仙”,又像是“妖怪”,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再加上多部影视题材中,黄鼠狼往往和盗墓有关,更增添了它邪魅的气质。
黄鼠狼本名叫黄鼬,是食肉目下鼬科中的一种。
说起鼬科,比较陌生,但其中包含了很多明星动物。
平头哥蜜罐
狼獾
猪獾
比如:“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平头哥,“猞猁也要让三分”的貂熊(也叫狼獾),还有“长着猪鼻子但异常凶猛”的猪獾。
黄鼠狼在鼬科中,属于体型偏小的物种,嗅觉灵敏,夜行性动物,喜欢单干。由于体型小,擅长奔跑、钻洞,也擅长游泳和爬树。通常隐藏在洞穴、乱石下和草堆里。
和我们平常的认知不同,黄鼠狼不爱吃鸡,爱吃老鼠和野兔。尤其是老鼠,一只黄鼠狼一晚上就可以捕食六七只老鼠,可以说是人类的灭鼠好帮手。
黄鼠狼还有一个绝招,那就是“放屁”。肛门附近的腺体,在遇到危险逃跑的时候,会释放出巨臭无比,无法忍受的分泌物,吸入体内,会让对手出现恶心头晕等中毒症状,有时可能会让对手直接昏迷。
猫和黄鼠狼,谁更厉害?
首先,从体型上来说,猫更有优势。
黄鼠狼体长28-40cm,而猫的体型,一般来说成年猫都比黄鼠狼大,因此黄鼠狼想要打败猫,是有难度的。
但也不是不可能,黄鼠狼经常捕杀比自己体型大很多的猎物,野兔就是它们最喜欢的食物之一。
其次,在战术上分析。
无论是宠物猫还是流浪猫,都是驯化后的物种,野性自然不比黄鼠狼。
猫科动物擅长偷袭和锁喉,这样的战术,对付其他动物,绰绰有余,但对于黄鼠狼来说,有点难。
黄鼠狼非常警觉,嗅觉又灵敏,想要偷袭黄鼠狼,是非常困难的,而且黄鼠狼跑得很快,又擅长各种钻,可以很快逃脱。
最为重要的是,黄鼠狼会“放屁”。
一旦发现战斗没有优势,就可以“放屁”逃脱,再敏捷的猫,也束手无策。
最后
鼬科是动物界隐藏的高手,科学家曾通过计算机模拟,为多种食肉动物的咬合力进行打分,超过100分的,意味着咬合力比预期要大得多。
塔斯马尼亚恶魔袋獾
结果显示,非洲狮子得分124分,老虎130分,大熊猫151分,而鼬科中,体型较小的黄鼠狼得分是164份,仅次于袋獾(塔斯马尼亚恶魔181分)。
猫确实是天生的杀手,但在鼬科面前,它还是要低调一些,也不要盲目地“猫吹”。
在同等体型下,黄鼠狼的胜算更高一些。
若猫体型比黄鼠狼大,只能说猫要打败黄鼠狼很难,因为黄鼠狼擅长逃跑,又会放屁,而黄鼠狼也很难打败猫,毕竟体型摆在那里。
猫能打败黄鼠狼吗?
看见你的提问想起我家的大狸猫,事多天找不到了,原来跟黄鼠狼决斗身负重伤眼眶被咬破,眼皮撕下一边背部三道像刀子伤一样的口子,由于伤了眼睛又掉进姜井中,在里面十多天,找到时瘦的皮包骨头了,黄鼠狼也死了,幸亏不是个大的不然死的就是大狸猫了,一个纯野生动物遇上了一个半野生的大猫,为了一只死耗子战的一死一伤。看来黄鼠狼的利器比家猫要锋利。要不是个大就死在黄鼠狼之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