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老了之后,它们的子女会照顾它们吗?为什么?

“乌鸦反哺”、“小羊跪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感恩父母养育的成语,而在现实中,我们人类大都也遵循着“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规律。那么,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动物,它们老了之后子女会不会照顾它们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它们的选择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动物养育子女的方式

从整体上看,自然界的动物养育子女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养育型和弃养型。

所谓的养育型就是泛指亲一代会把自己后代从小带到成年的行为。在自然界中,这样的动物有很多,首先,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这个行为,其次,那些生下来毫无自理能力的动物,比如蝎子,鸟类等都是由自己的父母抚养长大的。

所谓的弃养型则主要以卵生动物为主(鸟类除外),比如鳄鱼、蛇、蜥蜴、大多数的昆虫(如螳螂)等,这些动物通常在产完卵之后,让卵自己孵化,此后,它们只会在卵孵化期内偶尔去保护一下自己的卵,等到孵化后,这些刚孵化的小生命连自己的爸妈是谁都找不到。

这两种养育子女的方式中,弃养型是绝对不会出现子女照顾父母的行为的,因为它们压根就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因此,可能出现子女照顾年迈父母行为的动物就只局限于哺乳动物和鸟类以及一些生下来毫无自理能力的动物之中了。

动物会有子女照顾父母的行为吗?

在开始我们说了“乌鸦反哺”和“小羊跪乳”两个成语,其中乌鸦反哺出自《本草纲目·禽部》,原文为:“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意思就是说乌鸦妈妈喂养小乌鸦60天,等到小乌鸦长大,乌鸦妈妈变老之后,它也会喂养妈妈60天。但是,实际上,乌鸦对幼鸟的喂养期约为30天左右,此后幼鸟有了自己觅食的能力。而且等幼鸟有了捕食能力后,它们就不会再回到妈妈身边了,它们会自己建巢开始新的生活,当然到时候,它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在哪,自然也就不存在“乌鸦反哺”的行为了。

“小羊跪乳”就更简单了,在现实中,小羊如果不跪乳,它喝母乳就会很累,当前肢弯曲时才是最适合自己哺乳的姿势。当然,有些东西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传达的意思即可。

除了以上两种动物外,其他动物大致也是如此,独居的动物大都由雌性抚养子女,当子女达到成年后,它们会与子女分道扬镳,双方各自生活,自然就没有“反哺”的事情发生了,而对于群居动物来说,一般子女在成年后,族群会将成年的雄性驱逐出族群,比如狮子、野牛、斑马皆是如此,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尽可能的避免近亲繁殖的发生。而雌性后代则会一直留族群中,虽然雌性后代留在族群中会有几率发生近亲繁殖的现象。但是,由于族群中“雄性首领”的更替频率较快(狮群中狮王的更替通常在2年左右),所以近亲繁殖不太常见。

因此,作为群居动物中的雄性后代,它们会建立自己的族群,根本就不会有“反哺”父母的行为。而对于雌性的后代来说,它们只有在群居的食肉动物中才会出现“反哺”的行为。

食肉动物雌性后代的“反哺”行为

在整个猫科动物中,狮子是最典型的群居动物,它们通常在幼崽长到2-3岁时会将雄性后代驱逐出狮群,留下成年雌性后代。无论“狮王”如何更替,雌性在狮群中的地位不变,它们也不会离开狮群。所以,此时“反哺”就出现了。

在狮群中,对于子一代的雌狮来说,虽然“父亲”可能换了好几次了,但是“母亲”是跟自己一起长大的。所以,当狮群中出现年迈的雌狮时,年前的雌狮们就会有“反哺”行为。不过,它们的反哺行为并不是说带肉回去给年迈的雌狮,而是在捕猎完成后,年迈雌狮由于牙齿退化很难撕开猎物的皮毛,这时,年前的雌狮们就会帮忙撕开,让自己的“母亲”吃肉。

除此之外,那些群居的食草动物由于食物比较好获取,所以也不依赖于自己的后代帮自己找吃的。而且在食肉动物的捕杀下,食草动物群体中优先被淘汰的就是老弱病残,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并且即便是自己年迈的父母被食肉动物抓住,它的后代也不会上前营救。

因此,如果说自然界中有“反哺”行为的话,就仅局限于食肉的群居动物之中,而且还是雌性后代“反哺”雌性的亲一代。

是什么造成了自然界中的动物很少出现“反哺”行为?

反哺简单来说就是子女照顾年迈父母的行为,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确实很少见,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就是我们开始说的繁殖后代的方式决定的。那些生下来就让后代自生自灭的动物,显然就不会有“反哺”行为的发生。

其次是生存法则。在自然界中,“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能够让动物的种群持续稳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食草动物来说,食肉动物前来捕猎,如果它们的子女有照顾自己年迈父母的意识的话,很可能它们就会成为猎物,而年前一代是整个种群的希望。所以,在趋利避害的本能下,这些动物也不会具有“反哺”行为。

最后就是生存方式。大多数的动物会在幼崽成年后选择与后代分道扬镳,这样既能够避免近亲繁殖,又能让后代有足够的机会历练,这对于种群长远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眼睁睁看着同类被杀的非洲水牛群

总结

从某种意义上说,“反哺”是一种高级行为,而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从小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并且终生与子女在一起的动物身上。所以,自然界中的动物并非完全没有“反哺”现象,比如狮子就是其中之一。

动物老了之后,它们的子女会照顾它们吗?为什么?

大多数动物的父母和子女并不会长久生活在一起,因此自然也就谈不上子女养育照顾年老的父母了。

图示:猛禽金雕幼崽,在成年后就会被赶走,啃老在动物界是不可能存在的

为什么子女和父母不长久生活在一起呢?

因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子女一旦发育成熟有了独立生活能力,就会被父母驱逐,或者父母就会离开,留下子女们独自应对自然环境的挑战,如果父母和子女长久呆在一处,那么最后的结果那多半就是大家都一起饿死。

图示:长臂猿夫妻

以灵长类为例,长臂猿夫妻独自过日子,不和其它长臂猿厮混在一起,小长臂猿长到亚成年就会被父母赶走,让它们自己寻找生存环境,也去寻找自己的配偶,组建成一对对新的长臂猿夫妻,长臂猿这个物种也因此得以世代延续。在这种物种延续策略之下,父母和子女之间并没有什么长久的亲情可言。

图示:豆瓣9分以上神作推荐,BBC纪录片《王朝》

即便是群居的非洲杂色狼,雌狼在成年后,也会离群而去,并试图建立自己的群体和王朝,如果女儿和母亲的领地相邻,甚至还会发生女儿侵略母亲的领地,将母亲驱逐的事情,更不用谈赡养母亲这样的事情了。这在BBC的纪录片《王朝》中有记载,而观看此段情节的观众在弹幕中劝告那个逆女不要太过分!但面对大自然的残酷,有时候只能保持沉默,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存策略,这其中绝大多数都违背人类的生存策略和道德伦理。

当然自然界中也存在子女中的一方和父母长久相处的群体。

图示:形成母系社会的东非狒狒

有些动物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社会模式,比如灵长类中的狒狒、黑猩猩等等,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社会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子女中的一方常常会留在群体中,另一方在成年或亚成年阶段会自己离开群体或者被驱除,根据是雄性还是雌性被驱除,动物学家将这些社会分类为父系社会或母系社会,人类就是典型的父系社会,女儿嫁出去,儿子留在家中。如果反之,是儿子离家出走,女儿留在家中招上门女婿,那就是母系社会。

当然,动物们这么做,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近亲繁殖,至于为何形成了父系或母系社会,可能是进化的偶然,毕竟无论是驱除雌性(如黑猩猩和阿拉伯狒狒)还是驱除雄性(如狮子和东非狒狒),都能达到防止近亲婚配的目的。

对于母系社会来说,为了防止父女乱伦,通常雄性动物只会在群体中呆几年的时间就会被其它雄性赶走。而在父系社会中,为了防止母子乱伦,雌性动物则常常更换群体。所以无论父系还是母系社会,要么有长久的父亲,形成长久的父子关系,要么有长久的母亲,形成长久的母女关系,如大象群体,雄象成年后会被驱除,除了交配期,大象群体中不会有任何成年雄性,交配结束成年雄性大象也会离群,但不会有长久父母子女关系。

图示:埃及狒狒又称阿拉伯狒狒,这是一个父系一夫多妻制社会,儿子们成年后在父亲身边组成群体,有类似人类家族的雏形

在这些群体中可能会形成某些类似人类父爱或母爱的感情,但动物们限于自身能力,也很难照顾年老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因为年老的父亲常常会被儿子们篡权,这一点就和人类的王朝差别不大。在阿拉伯狒狒的父系社会中,没有哪个老父亲能得以善终,虽然它子孙满堂。

  • 那么在这些群体中,子或女会赡养年老的父或母吗?并不会。

在这类群体中,年老的父或母,常常会离开群体独自死去,比如年老的雌狮或受到重度创伤的雌狮,可能会把自己还幼小的孩子托付给自己的妹妹们照顾,自己找个地方养伤或者安静的死去。在这方面大象群体有最多的传说,年老感觉自己快支撑不住的雌性大象,会告别象群,踏上找寻大象墓园的传说之路。当然,传说只是传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大象墓园,只不过年老大象会离群独自死去的事实是真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大多数动物群体,甚至包括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狮群,也缺乏照顾自己年老的姐妹或母亲的能力,大自然如此残酷,任何不合时宜的温情,都可能让群体覆灭。不过,对于这类形成了相应社会模式的动物,唯一能确定的是等级地位,通常长辈,在丧失生存能力之前,在群体中会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存在按辈分排列社会地位的雏形现象,倒和人类社会有两三分相似性。

图示:灵长类动物一旦形成群体,就会形成壁垒分明的等级。通常高等级雌性的后的会自动获得更高的社会等级,在母系社会中拼妈是常态。

最后有必要提醒一句,对大多数动物来说,衰老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图示:迟暮的雄狮

在动物园中的多数动物,其平均寿命通常比野外同类多活1/3到两倍左右!当然这是指那些管理良好的动物园。这里只说成年的动物,至于那些连成年都长不到就死去的野外动物不论。即便是食物链巅峰的猫科动物,其幼崽能活到成年的概率在大自然中也低于1/3,其它动物的数据就更加等而下之了。而大多数野外的成年动物远未到衰老,就已经因种种原因丧命才是常态,衰老在大自然中不是常态。

2016年,一篇发表在“ 科学报告”上的研究证实,动物园中的多数哺乳动物预期寿命通常比其野生同类的寿命更长。首先,所有食肉动物,在圈养中的寿命都比在野外长。这种效应在野生寿命短,死亡率高的小动物中最为明显。生活在动物园对寿命较长且死亡率较低的物种的寿命和死亡率影响较小。

动物园饲养的约84%的哺乳动物,在动物园中的寿命高于野生动物。对生命节奏快,寿命短,死亡率高的物种来说最为明显。毕竟在动物园里,这些动物受到保护,不受食肉动物,食物竞争和恶劣气候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在动物园里就一定比生活在野外更好,尤其对群居动物而言更是如此。

总之在大自然中,能够有资格衰老的动物并不多,这其中雌性大象可能是佼佼者。大多数动物无论是群居的还是独居的,早在衰老之前就会被其它动物给吃掉,又或者被大自然的环境变化给淘汰,比如在四季分明的气候环境中,每一次冬天每一次大雪都意味着许多动物的死亡。

另外,大多数动物并没有能力照顾衰老的父母,反之父母其实也没法照顾过于衰弱的子女,无论幼年动物动物还是衰老的动物,终究得靠自己生存,父母的照顾也是有限的,它们并不拥有人类这样无微不至的技术,能够将本无法在大自然中存活的孩子成功挽救回来,这样的奇迹完全依赖于人类的技术进步,而不仅仅是人类的伦理。

欢迎关注,谢谢点赞

动物老了之后,它们的子女会照顾它们吗?为什么?

动物一生都在为生存与繁衍奔波,“弱肉强食”是大自然的正常戏码,衰老意味着“弱”,则为“鱼肉”,在动物世界中衰老是罕见的,也是不受待见的,人类是个例外。

动物会不会赡养父母,分为两种情况:

1.子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小海龟出壳自己游回大海,很可能它们一辈子也不会见到自己的父母,即使见到也只是“陌生龟”。很多鱼类、两栖动物通过甩子产出后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结尾是它们找到一只青蛙就认为是妈妈,事实是这只青蛙大概率不是妈妈。

2.即使知道父母是谁,还存在分离与不分离两种情况。近亲繁殖与资源共享对物种来说是灭绝性的打击,物种都会演化出规避策略。

雌狮会对幼崽全方位保护,教授生存技巧。当然雄狮成长到亚成年,母狮又会翻脸无情,将它们逐出领地。雄狮出走后需要击败其他领地的雄狮才能获得交配权,一生很难再与父母相遇,因此雄狮不存在赡养父母的可能。

当雄狮衰老,外来者会打败它,抢占领地,同时享有“后宫家眷”,而幼崽直接杀死。老雄狮要么在竞争中死亡,要么孤独的流浪,最终没有能力狩猎饿死,或者遇到鬣狗群被杀死。

雌狮子比较容易善终,但也只是相对来说的。雌狮默许雄狮之间的竞争,甚至任由外来的胜利者“杀婴”,这也是一种规避近亲繁殖的策略。一般来说雄狮可以在族群中统治几年,如果没有竞争,当雄狮在族群中呆到了女儿成年就会发生不可描述的事情,这种情况常在单一雄狮统治五年以上的狮群中发生。

被困于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的狮群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受环境的限制,狮群无法执行规避策略,导致狮群剑走偏锋,“一锅大乱炖”,如果没有人类的帮助它们只能走向灭亡。

成年的雌狮子可以一直待在族群中,只要族群中存在幼崽,无论是不是她们的子女都会帮忙照顾。也就是说,当狮子幼崽出生,它其实有好几个妈妈。雌狮子成年后会反哺年迈的“妈妈们”,但是大多数雌狮同样活不到老年。顶级掠食者长期捕食不到猎物是常有的事,年迈的狮子更容易饿死,而且老弱病残会拖累族群,被对手优先输出。

食肉动物在捕食食草动物时也会专挑老弱病残下手,当你是“食物”的时候,没有衰老可能。老虎与狮子类似,不过东非大草原可以养育出大量的食草动物,而山中的动物密度较小,老虎需要拥有更大的领地,老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东北虎虽然拥有王者之风,但终有力不从心时,它们预感到自己生命快要终结,通常会找到一处群山之巅,安静地老去,它们的子女都有自己的领地需要管理。

大象认为自己时间快要到了就会离开族群,去往神秘的祖先埋骨地长眠。狗也有类似的情况,它们似乎能感觉到时间临近,安静地躲在角落等待。一些散养的狗,年迈时会突然失踪。有心的主人外出寻找时发现它们会出现在经常玩耍的地方,或是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安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

狗是延续了狼的特性,强壮的狼可以统领或跟随狼群,但当它们衰老就会被驱逐,有的狼感觉到自己不行了也会自行离开族群。孤狼难以生存,何况是年迈的孤狼。生命的最后,它们为了躲避其他野兽的袭击,通常会找一块隐秘而又安全的地方独自“离去”。因此“狼性”也不存在赡养,非洲杂色狼甚至会出现出走的子女与父母相互争夺领地的情况。

有没有感性的动物家庭?

人类就是,人类也是动物,但人知其父母,动物只知其母。动物或许也想对父母不离不弃,但环境不允许。想象一下,被天敌围追堵截时,强壮成年的个体会保护种群中的老弱病残吗?如果总是老弱病残逃走了,成年个体牺牲了,结果就是物种灭绝。长期演化告诫它们,自私地逃跑留下繁衍的火种才是种群的希望。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面对强敌,保护幼崽的母亲。同样是为了延续种群,因此常说母爱伟大。雄性争斗更多是为了领地或者交配权,母系社会则相反。

最后

动物大多难以善终,在有限资源中,强者获取能量,弱者供养它人,动物世界是一场永久的淘汰赛,即使存在感性的动物想要赡养弱者,那么它也会被拖累成弱者,这是反繁衍的,因此动物多数不会赡养父母,或者说在淘汰赛中没有能力赡养,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动物老了之后,它们的子女会照顾它们吗?为什么?

在动物世界,大部分动物作为子女并不会照顾年老的父母,只有在极少数物种中会出现与人类社会类似的“赡养”行为。

为什么动物不会赡养自己的父母?

对动物们来说,根本就不存在“赡养父母”、“孝顺父母”的意识,或许这听起来冷酷无情,不过动物界本就是一个赤裸裸的弱肉强食的地方,对所有动物来说,一切行为只为了生存和繁衍。我们不能以人类社会的道德习俗来臆测动物的行为,而是要基于自然法则来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首先,对动物们来说,寿终正寝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可以用“子欲养而亲不待”来形容。在动物界,每天都会上演无数场生死搏杀,正常情况下动物还没等老死就被捕食者或竞争对手杀死了。除此之外,疾病、饥饿、人类猎杀等也是让它们断送性命的危险因素。老实说,动物们能活下来就已经很难了。以狮子为例,野外狮子的平均寿命只有10年,八成左右的狮子活不过两岁,成年率仅三分之一。

其次,为了保持自己物种的生存竞争能力,一般动物在成年后都会被父母驱逐出门,独自闯荡。子女和父母分离后,此生几乎不会再有重逢的机会,也就更谈不上赡养了。

金雕的幼崽在成年后会被父母赶走

此外,在动物迟暮之时,往往能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近,它们更愿意选择离开群体,一个人孤独地死去,重回大地的怀抱。

最后,对于动物来说还有一点很现实的考量,那就是大自然的资源是有限的,它们一边要争夺有限的资源,一边要逃避天敌的追杀,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根本没有像人类一样的精力照顾老人。如果真的学着人类赡养父母,可能最终的下场不是因为食物不足而饿死,就是因为跑得太慢被团灭了。

所以,在这种优胜劣汰的环境里,如果想要保证物种延续,动物们谈不起孝道,更难有长久的亲情可言。不过,在一些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中,我们还是会发现一些照顾年长个体的行为,比较典型的是虎鲸和大象。

动物有条件的“赡养”行为

虎鲸和大象都是家族性群居动物,社会属性较强。人们发现在这两种动物的族群中都存在子代照顾年长亲代的现象。不过这种“照顾”和人类社会的赡养完全不同,是一种有条件的行为。存在这种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性动物的生存非常依赖经验和知识,而在同类中,年长的个体往往掌握这方面的信息最丰富,它们知道哪里可以找到食物、哪里比较安全以及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危险。这些经验和知识的延续无疑可以提高物种的竞争力,对于物种延续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年长雌性对族群延续的积极作用叫做“祖母效应”。

年长的雌性虎鲸在整个虎鲸家族中发挥着照顾子孙和传授生存经验的重要作用。作为整个家族中的“长老”,祖母虎鲸可以凭借丰富的生存经验带领家族找到食物,并且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后代继续使用。不仅如此,它还负责孙代的教育工作,言传身教自己在深海中的捕猎技巧。虎鲸采用“强直静止”的手段制服大白鲨的知识,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虎鲸用身体撞翻大鲨鱼,使其腹部朝上,停止挣扎

作为族群中德高望重的存在,其他虎鲸成员会自发地尊重和照顾祖母虎鲸。为了适应它的身体状况,其他虎鲸会做出一些友爱的行为。比如当年老的虎鲸游不动的时候,整个鲸群就会聚集在一起合力将其身体托起后继续前进,不让它下沉。

大象也是具有社会行为的群居性动物,一个象群由年长的母象为首领,管理一个多代同堂的家庭。母象祖母在家族中同样担任着照顾、教育孙代和传递知识的工作。因为年长母象对家族的独特贡献,象群会刻意照顾它,为它在族群中留有安身之地。在年长母象身体情况不佳时,其他成员还会用象鼻安慰和爱抚年老的母象,陪它聊天,甚至一直守在它身边。

结语

赡养父母是社会文明演化的结果,动物界并不会演化出这种道德意识。现实地讲,对于动物来说赡养亲代是一件不划算的事,只有在对自身物种延续产生价值的特定情况下才会出现,并且这种行为的出现都隐含着一定的交换条件,不同于人类无偿的爱。

动物老了之后,它们的子女会照顾它们吗?为什么?

问:如果动物老了以后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其子女会不会赡养它呢?

养育子女是动物的本性,而赡养父母则是人类「独有」的文明。虽然题目中提到的是「它」,但人属于动物,那刺楸就把人类介入讨论的范围吧。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

人和动物有区别,人类知其父与母,而动物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当父母老了而没了劳动力,其儿女会赡养照顾他们,直至善终,在去世后其儿女和后子孙还会在过年、清明时去上坟祭拜,感恩和缅怀先辈,但动物可以吗?

一、动物不照顾的原因

在自然界中,动物哺育下一代是不变的自然规则,抚养幼崽是先天的本能,其对幼崽的爱不输人类,因此有「虎毒不食子」的说法,而人类却有「易子相食」的故事。动物长大之后就脱离了母亲的庇佑,在自然界要生存,就要躲避天敌和寻找足够的食物,整天都为了生存而奋斗,很难像人类一样在道德和精神层面上养育照顾老的。如果照顾老的,而在自然界生存又那么困难,别说延续后代了,活下去都可能不太现实,因此有了雄狮将老狮子赶出狮群的现象。另外,群居动物还好说,起码年轻的和老的生活在同一群体中,可能存在养育和照顾的现象,而独居动物即便是想养育和照顾老的也不太可能。

二、动物也有照顾老的例子

其实,某些动物会照顾老的,流传盛广的就是乌鸦反哺的故事,但真正见过的人很少,也许这只是一个寓言故事,毕竟人类对动物的认知也存在着错误,比如现在人类发现鸳鸯并非像传说中的那样忠于爱情。

三、在照顾父母方面,人类也有做得不好的

人类也有不赡养父母的,刺楸之前见过一个古装剧,剧中某个地方,父母老后动不了就会被送到活人坟墓室中,儿子和媳妇每天送饭并封一块砖,直到完全封死。而如今,这种陋习虽然没有了,但某些父人老了后,也有儿女也不管不问的现象,甚至几个兄妹间互相推诿,无人管的境况也很凄惨。

以上就是刺楸动物老了之后其子女是否会赡养照顾它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动物老了之后,它们的子女会照顾它们吗?为什么?

大部分动物子女是不会照顾赡养老人的,这其中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多数动物都不能活到安享晚年。处于食物链中部和底部的动物经常甚至在幼年阶段被捕食者捕食,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经常因疾病、饥饿、领地争夺和人类杀戮,幼崽也可能被其它成年捕食。比如最常见的家燕在正常情况下寿命可活十几年,但是其实大部分都活不过第一年,每3只家燕中只有一只能活着回到北方繁衍后代。即使成年后,每年的死亡率也在30%以上。即使是狮子,70%-80%也活不过两岁,成年率仅三分之一。所以野生动物寿寝正终的很少,圈养下的狮寿命可达30年,但是野外的狮子平均寿命只有10年。

在动物进入老年之后,对于独居动物,自然是没有人照顾的,自生自灭。在其他群居物种中如狼群中,如果一只动物因年老病衰正在死亡,它们通常也能感知到自己正在死亡,就会离开群体,孤独地死去。

当然赡养照顾老年个体也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对于某些社会性动物如大象和许多灵长类动物来说,它们也会照顾老者。大象和许多猿在行进的过程中会专门放慢脚步,等待年老动物。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性动物的生存需要经验和知识,通常最年长的个体有最长的时间收集重要知识比如食物和水在哪里,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危险,即使是那些很少出现的威胁,一头大象需要至少会十多年来学习足够的生存信息和社会信息,这些从长辈那里传下来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大象并不仅仅是因为好处而照顾老者,大象会照顾守护群体中任何虚弱的成员,包括年幼的、生病的和年老的,大象群体中形成的纽带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它们多年后会回到一个成员死去的地方去触摸其骨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