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曹操有很多大败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将军死心追随?

普通的将军,有曹操的一次大败仗就足以将弃兵逃了,但是曹操的部下不仅不逃还越发忠心这是为什么?

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有名的花脸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枭雄。

但在历史上,曹操还是一个有情怀的将军诗人。他曾颁布"求贤令":"不管阿狗阿猫,只要忠勇就可自荐",求贤如渴。因此,才会吸引各种各样将领投诚,并死心塌地的追随到底。

因此,他既有重用忠义的关羽、张辽,也会启用杀人不眨眼的恶煞凶神典韦,才会报杀父之仇血屠徐州全城。

曹操手下降将无数,不管什么山头,只要认了老曹老头子,就一概起用。赤壁之战,曹操就是用青州、荆州等降将打冲锋。

三国群雄中,曹操的将官是最多的一个,他手下的将领有土匪强盗猎户降将五花八门。

但他成于兵多将广,也败于兵多将广,没有将大量纳降将士进行整顿、精化,就一窝蜂涌向荆州,妄想毕其功于一役,结果在赤壁遭遇火攻而乱成一盘散沙一哄而散,遭致大败而溃。

接下来与刘备汉中争夺战中,再次大败而回,已不复当年之勇,坐看刘备在西南日夜做大,三国鼎立之势已呼之欲出。

曹操有本事收降纳叛,却无本事精兵强将,徒有"83万"雄兵虚名,在赤壁大战中烟消云散,让一世威名付之东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有感而发,确是肺腑之言。一代枭雄,也无可奈何花落去,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国演义》曹操有很多大败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将军死心追随?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汉室腐败无能,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现安徽亳州市),汉族,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诛杀董卓后,渐渐"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先声夺人的优势,他采取"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多方招揽人才。

他手下人才济济,兵多将广,如有名的谋士很多,如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司马懿等,皆有王佐之才;曹操的的猛将也很多,如典韦,张辽,张郃,徐晃,于禁,乐进,庞德等,还有宗亲曹仁,曹洪,曹真以及夏侯渊、夏侯惇等,大多是文武双全。

在军事上曹操"自作兵书十余万言",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深得兵法之要。

他的一生是在征战中度过的,从39岁~53岁的14年间,他指挥作战"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若神",经历了大小50余战,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可谓是身经百战,是一位军事实战家,对内先后消灭了杨奉、韩暹、袁绍、袁术、陶谦、吕布,对外征服了南匈奴、乌桓、鲜卑等。

赤壁之战,曹操一生最大的败仗,由于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采用谋士建议,将战船首尾相连,如覆平地,被孙刘联军在赤壁趁东风采用火攻,火烧战船,几十万士兵命丧黄泉,可谓损失惨重,自此曹操无力东进,完成大一统,导致“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兵败之后,曹操仍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战合肥,逐马超,据关中,平定河西、陇右诸地,巩固了北方统一。

古语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没有失败,那会有成功,怎么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元芳,你怎么看”,互相关注和点赞@书生意气876 ,评论,互相学习进步。

《三国演义》曹操有很多大败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将军死心追随?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曹操,何许人也‬?大‬志向之人‬也‬。

曹操主要‬的‬大败‬就是‬赤壁之战‬,这一场‬大

败‬比‬所有‬失败‬都严重‬。让曹操‬几十万‬兵马‬

损失‬殆尽‬,曹操‬和‬少数‬亲随‬将领‬逃出‬华容

道‬。

曹操‬的‬将军‬从哪里来的‬?有他的‬铁杆‬兄弟‬,夏侯‬敦等人‬,众所周知‬,曹操‬本来就‬出自‬夏侯‬。还有就是‬曹操‬在‬西园‬练兵‬的时候的‬手下‬,曹操‬是‬东汉‬西园‬八‬较蔚‬之一‬。还有什么‬将军‬呢‬,就是‬他‬攻打‬各个‬地方军阀‬收‬下的‬投降‬将领‬。这些‬主要的‬将领‬在‬赤壁之战‬并没有‬死伤‬过多‬,好多都在‬。

另外‬,还有一些‬没有跟随‬出征‬,也‬保全‬了‬性命‬。我们‬俗话说‬~千金易得,‬一将难求‬。

像‬常山赵子龙‬这样的‬常胜将军‬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曹操‬懂‬人心运用‬,在‬袁绍‬大败‬的时候‬,有军士搜索出‬很多‬曹操‬阵营‬的文官‬武将‬写给‬袁‬的‬投降‬信‬,表白书‬,曹操‬并没有‬在意‬,而是‬一把‬火‬烧了‬,这个‬举动‬夺取了‬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曹操‬计谋‬很厉害‬,懂得‬人心‬向背‬,懂得‬做人情‬,这就是‬他‬高超‬的政治水平‬。

然后,曹操‬虽然‬赤壁‬大战‬损失‬几十万‬兵马‬,但是‬主要‬的生‬基力量没有损失‬,他回到‬北方‬,照样可以‬屯兵‬,照样可以‬招兵买马‬,后来‬没有几年‬,曹操‬恢复了‬原先的‬力量‬。

以上是我的分析,仅供参考。

(图来自网络,侵删[爱慕][爱慕][爱慕])

《三国演义》曹操有很多大败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将军死心追随?

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身经七十余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到头来还不是光杆司令一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曹操打过好多败仗,但将士们反倒是越发忠心,原因就在于曹操过人的管理人才艺术。

一绑定人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很有政治眼光,迎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抢占了政治制高点,自己所作所为都是正统,这点非常关键。古人讲究名正言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虽然孙权和刘备集团里有人动不动就骂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但没有用,人家曹操就是名正言顺的汉大丞相,跟曹操干就是走正道,有奔头。当时的有志青年都不傻,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能人辈出。在群里的人大多不生二心,没入群的人想方设法加好友入群。

二吸引人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令

曹操作为政治家很清楚,所谓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竞争,所以他颁布“唯才是举”令,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很容易遭人诟病,可曹操不在乎。只要你有能力,能把事情办好,哪怕你贪财吧,好色吧,还是其他方面的毛病,都不是事。其实许多成功的政治家用人时都是这么做的,只不过他们都没像曹操这样明说罢了。这就给许多想投奔曹操的人吃了颗定心丸,放心大胆地干吧,只要有成绩,曹公不会亏待大家的。吸引力非同凡响,直到后来曹魏政权都没出现孙、刘集团人才凋零的现象。

三容纳人才——胸怀宽广

典型的例子就是张绣,宛城一战,曹操损失惨重,爱子曹昂,爱将典韦,侄子曹安民,均死于乱军之中,自己差点小命不保。即便是这样的深仇大恨,后来张绣再次投降时,曹操没有给他算老账,而是既往不咎,委以重任。这种胸怀非一般人能比,将士们都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想让部下不死心塌地都做不到。

四善用人才——知人善用各尽所能

用好人才是最关键的。二袁、吕布、刘表手下能没有人才吗?有,但没用好,结果为人所并。既来之,则安之,曹操用人精准。张辽有帅才,放手使用,逍遥津一战,打得吴人谈辽色变。第一次见到许褚,便说:此吾樊哙也。知道许褚耿直忠诚,便委以贴身护卫工作。后来有个叫徐他的人想刺杀曹操,因畏于许褚武功,候到许褚不值班时发难,不料许褚似乎有心灵感应,立刻回到曹操住所,果然发现刺客正要下手,立即击杀之。曹操去世 ,许褚哭得吐血。

五调动人才——赏罚分明

军中不赏不罚不齐。曹操带军多年,深谙此道。割发代首,因战马失蹄违反军纪,自己主动惩罚自己。现代老是有人拿这个事骂曹操收买人心,古人和今人观念不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是没有权利处置的,“髡”就是剪掉头发的一种刑罚,不像今人可以令人匪夷所思地折腾自己的身体。赏罚分明,虽仇不避,虽亲不加。极大地调动了将士们的积极性,人人争立功,个个奋勇当先。

小结:这五点,足以让那些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想法的人迅速成为曹操的死粉,自然而然地效忠曹操 ,一生无悔。

《三国演义》曹操有很多大败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将军死心追随?

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曹操形象。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外群星璀璨的星云里最耀眼夺目的一颗之一,也是争议较大的英雄形象。曹操作为三国中曹魏集团的领军人物,其最大的特点是“唯才是举,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这是曹操虽败仗不断,仍拥有众多粉丝——众多将军追随的真正原因之一。

01,曹操从行刺乱国贼子董卓开始,一下子声名鹊起,提升了他的英雄形象指数,在董卓乱国专权,汉室衰落之际,曹操挺身而起,冒着生命危险诸杀奸臣,为国除患分忧,是挽救汉室的英雄壮举,让天下人看到了他是拯救汉室的新希望,因此,曹操收获满满,为他日后成功问鼎三国,争霸天下,树下完美形象,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曹操走向三国争雄政治舞台的闪亮登场。

东汉皇室暗弱,汉献帝幼年即位,董卓专权暴虐,带刀入朝,淫乱后宫,让东汉皇室处于尴尬不堪,摇摇欲坠的境地,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人神共愤。司徒王允联系青年将军典金校尉曹操,商议如何铲除奸佞。青年曹操勇于担当,自告奋勇刺杀乱贼董卓,解救天下苍生。于是,曹操决意效发荆可刺秦王之孤胆义行,以献七星宝刀为名行刺董卓。

董卓十分信任曹操,可以任意出入府邸,当曹操走进董卓卧室,但见其面朝墙壁而卧,曹操见状,以为时机成熟,正欲抽刀行刺,董卓猛然翻身坐起:孟德今有何事?惊得曹操三魂出窍,灵机一动:

“今操有异域七星宝刀献给大人,请笑纳"。董卓见曹操跪在榻前,双手托着一柄闪烁着青光的宝刀,高高举过头顶。董卓接过刀来,但见刀柄上镶有七颗闪烁着异彩的莹莹宝石,知是奇刀,便夸曹操甚是忠心,高兴地收下这把宝刀。曹操恭敬而退,及至舍内,收拾便当,策马出城而逃。

原来董卓睡觉时向里而卧,墙壁上挂面铜镜,入室之人他看得清清楚楚,这些曹操本不知情,虽董卓对曹操信任有加,暂无生懝,却吓得曹操魂飞魄散,行刺失败,恐董卓迟早发觉其行刺动机,惊慌而逃。

及至吕布入内问道:"义父,曹操为何事而来?”“献刀"。董卓把玩欣赏这把宝刀,啧啧称奇。"曹操是献刀焉,还是行刺焉?"董卓猛醒,大吃一惊,道:不曾想到行刺。吕布说,看看他在不在便见分晓。

到了曹操住处,果然不在,左右告知,言董太师派他有公干而去。董卓闻言大怒,发布通缉令全国捉拿曹操,曹操因此一举走红,成为救国英雄。

02,曹操唯才是举,求贤若渴。他智骗徐庶,却被徐母以死抗拒,落得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善待关羽,虽过五关斩六将,仍然为其开关放行,这事儿让曹操声名远扬,曹操爱惜人材,达到了让人感动得无以言表的程度。因此,天下归心,许多将军英雄舍命追随,便不难理解了。

曹操爱材惜材,礼贤下士,并非表现在口头上,而是实实在在落实在行动上,纵观其白手起家,到曹魏集团崛起,每一次战争,虽然历经赤壁之战的惨败,但仍能东山再起,这不能不说与曹操的个人魅力,凝聚力有关,特别是其对待下属将军,能达到知人善用,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曹操在团队里尊重与体恤下属将军,在团队领导方面,用智慧与韬略赢得了将军们的爱戴,特别具有领导艺术,在失败之中总经教训,在逆境里乐观向上,不气馁不消沉,尊重将军和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即走群众路线,并能让将军们获得荣誉感和价值感,这是曹操虽打很多败仗,将军们仍不离不弃,死心塌地追随的根本原因和核心秘诀。

曹操在战争艺术上最精彩的表现是著名的“望梅止渴"。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面前,仍然给将军和士兵以信心和希望,这是曹操从无数失败走向成功的另一重要法宝。

创作:二0二0年十月十八日。

《三国演义》曹操有很多大败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将军死心追随?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将领们不追随这样的领导还追随谁呢?

一支军队的军心比一次或几次作战的胜负更重要,军心稳固即使屡战屡败也能屡败屡战,最后翻盘。军心不稳,一支看起来强大的军队转眼风声鹤唳就崩盘,如著名的“淝水之战”。

可以比较一下,为什么都是统一中国进程中的一次大败,前秦大帝苻坚淝水之战后就崩盘最后连命都丢了,而曹操赤壁大败后部下对他不离不弃,仍能三分天下。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这是同时代的对手,另一位优秀军事家诸葛亮同志对曹操军事能力的评价。

可以看到,绝境翻盘已经成为老曹的一种常态。而一次又一次最后胜利都给部下一种心理上越来越强大的暗示——“跟着老大就没错 ”“老大总有好办法”。现在叫“领袖崇拜”,其实就是对领导的绝对信心,这个靠宣传背语录甚至恐吓都是不行的,一定是跟着领导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打心眼里佩服,这也就是个人魅力。

如果部下口里山呼万岁心里MMP的话,一次失败就会雪崩,萨达姆同志体会最深。

其实早期的曹操也经历过军队崩盘(哗变),但那时候他实际上还是袁绍部下,失败了可以重新来过。而后来的每一次胜利都是给自己刷经验长等级,他从一个小军阀一路平黄巾屠徐州击袁术灭吕布直到吞并原主公袁绍,每次都是亲力亲为,经验刷了一波又一波,成为一个越来越强的BOSS。渐渐他手下的将领们都有了“跟着曹老板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这样的信心。到这个时候想打垮他就越来越难了。

张鲁甚至说过“宁为曹公阶下囚不为刘备座上宾”,除了对刘备乘人之危的鄙视也看得出对曹操的崇敬。

军队的信心就是军心,这非常重要,无论是在商场还是战场。

所以曹操虽然在赤壁大败,仍然能有条不紊地布置荆州防务,面对孙刘两家的强大攻势,曹仁乐进徐晃文聘等将领即使兵力劣势也层层抵抗,与对手在荆州展开拉锯战,为曹操争取到了休整和卷土重来的时间。

试想如果他们不是对曹老大有信心,凭什么在关羽绝北道,荆州人心浮动,荆州军一触即溃的情况下还坚守?除曹仁外,乐进徐晃都不是宗族,而文聘更是刚刚投降的,到哪里不是打工?

当然还有就是“赏罚分明”这个大前提。曹操“功必赏过必罚”这是慕容置疑的。谁也不是傻子,手下将领卖命原因一是认为曹老板不会败 。二是基于自己的付出以后必定会有相应回报的判断。否则你日后做得再大也不分红给我,凭啥我要卖命?

其实,前秦大帝苻坚也是有个人魅力的,但他的魅力更多来源于政治而不是军事能力。当国家由于鲜卑和羌人的叛乱而面临政治崩盘需要强力的军事止损时,部下却发现没有了坚强的军事核心。因为前秦前期的军事胜利主要靠强人王猛,而王猛已死,骤然面对遍地烽烟的困境时,各自为战的将领们自然就想“我们老大行不行啊”“打不赢我们逃吧”甚至“没希望了,投降算了”,整个局势就雪崩了。

否则无法想象淝水之战后,前秦主力部队其实并未被歼灭,甚至并未进入战场就溃散了。而且很多地方政府还仍然是氐族控制的情况下,几个月时间慕容氏组建的军队就可以长驱直入围困首都。

当然,比起军事,更重要是还有政治上的原因。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

曹操背着“衣带诏”的政治包袱,建安十三年后似乎人人得而诛之,不止一个李服,背叛甚至刺杀都成了家常便饭,而且军事上也出现重大挫折(夏侯败亡),但主要将领一直保持忠诚。这就还要提到老曹厚黑的一面。

自从征张绣以后曹操就立了一条规矩,所有带兵将领的亲属都必须安置在他大本营邺城作为人质。“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於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包括曹氏夏侯等宗族将领都必须执行这个规定。

所以,可以想象,即使有的曹操部下将领看风头不对想首鼠两端,但是,父母妻子都被当人质扣在老曹手里呢,如果叛变,马超全家就是前车之鉴。

老曹的厚黑就是先假定每人都会背叛,宁我负人不可人负我,先做好预防,和苻坚大帝胸襟开阔坦荡宽容成鲜明对比,但就像一句谚语“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事实就是好人未必好报。特别是搞政治的,如果不是从最阴暗的心理来分析防范对手(朋友)往往就是事到临头措手不及。

所以不管你是不是真心归附曹丞相,为了家人安危还是乖乖听话,除非准备像马超一样六亲不认,孑然一身。反观苻坚,无条件地信任慕容垂,宽待慕容宗族,却换来一次又一次背叛。不得不感叹,人性啊人性!!!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曹操军队是以曹氏(夏侯)宗族为核心组建的。还是那句话,曹操的思维方式就是首先假设每个人都是不可靠的。以能力最强的五子良将张辽为例,驻守合肥时曹操偏偏安排和张辽不和的李典乐进,不是互相监视牵制是什么。升迁为征东将军后,张辽手下兵力却仍然最多不过六千人,曹操曾经增加他几千士兵作为嘉奖,但马上就后悔裁减了。后来张辽几次作战反而是由官衔低一级的夏侯惇统一指挥,这事也只有老曹做的出来。连屡立奇功追随曹操南征北战十余年的张辽都是这样,其他将领可想而知。

宗族因为利益的捆绑忠诚度是最高,所以在曹操手下独当一面的将领必须是夏侯渊夏侯惇曹仁等宗室。

看得出,老曹的政治风格就是:有功必赏绝不吝啬,同时政治上的防范也赤裸裸不加掩饰。能力强的打工仔,待遇上我不亏待他你,但同时在制度安排上确保他背叛(跳槽)要付出巨大代价,或者即使跳槽(背叛)也不能带走我的核心资源,自己也不会因为最坏结果的发生(背叛)而崩盘,至于个人情感那不在考虑范围内。

想象一下,苻坚如果有曹操的厚黑,慕容垂说不定也是张辽一样的忠臣良将。

所以,曹操绝对是一个投资高手,任何情况下都设置止损,执行操作纪律,绝不因为感情影响操作计划。

回到题主的问题,可以看到,将领们忠诚曹操的原因除了曹操的个人魅力,更重要的是有机会背叛的(宗族将领)没有背叛的动力,有动力的没有机会,而且代价太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