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黄鼠狼浑身是宝是真的吗?那是否有人发展养殖呢?
这个问题成功的触发了本人的必答机制,因为“黄鼠狼浑身是宝”是一个谣言,如果这个谣言相信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很有可能黄鼠狼会从现在的低危物种(LC)变为濒危物种(EN)。因此,我认为很有必要辟一下谣。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鼠狼浑身是宝”的说法有人说:黄鼠狼浑身是宝,它的毛是裘皮大衣的主要材料,而且它的尾巴毛还是做毛笔的不二之选,甚至于它的肉也非常的鲜美。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黄鼠狼的皮毛和肉都有很大的作用,确实是满足“浑身是宝”的条件。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黄鼠狼浑身是宝?在黄鼠狼浑身是宝的谣言中,其最大的价值就是皮毛可以做大衣了。确实,黄鼠狼的皮毛是能做成大衣。但是,成年后体长仅有35公分长的黄鼠狼,即使剥了皮,要多少只才能做成大衣呢?其次,所谓的裘皮大衣并不是黄鼠狼皮做成的,而是泛指用一切动物皮毛做成的大衣,相比较而言,羊皮、狐狸皮、貂皮才是最常见的裘皮大衣的原材料,这是因为这两种动物都可用人工饲养,而且体型较大。简单的说,就是两头羊的羊皮毛就可以做成一件成品的大衣,而10只黄鼠狼的皮毛也够呛能做一件。
所以,黄鼠狼皮的经济价值还没有狐狸、貂这种人工饲养下的动物的皮毛大,这叫什么浑身是宝?
其次是尾巴毛做毛笔。毛笔是我国传统的书写工具,而可以作为毛笔的动物毛发有很多,比如猪鬃笔(猪鬃制成)、羊毫笔(黄羊的胡须或者尾巴的毛制成)、鼠须笔(老鼠的胡须制成)、狼毫笔(黄鼠狼的尾毛制成)等等。
从狼毫笔的原材料看,黄鼠狼的尾巴毛确实能做毛笔,但是并不是黄鼠狼的整条尾巴的毛都能做狼毫笔,狼毫笔仅取黄鼠狼尾巴尖上的毛。而且我认为书法靠的并不是笔有多好,而是用笔的人,并且现在用毛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了,写毛笔字的人少了,而毛笔的选择性又多,所以,黄鼠狼的尾巴毛自然也不是什么“宝”了。
最后是黄鼠狼的肉。黄鼠狼的肉虽然我没吃过,但是我们可以从黄鼠狼的体型判断一下。首先是体型,成年的黄鼠狼体长仅有35公分左右(不含尾长),体重平均在700克左右。也就是说一只成年黄鼠狼的体重也就只有1斤多点,当去掉皮、尾巴、内脏还有骨头之后,剩下的重量连半斤都没有。而且关于黄鼠狼肉有中药的功效,本身就是一个谣言。
综上,说黄鼠狼浑身是宝本身就是一个谣言,比皮毛它没有狐狸的大,比毛的作用(做毛笔)它太少了(只有尾尖的毛可以)、比好吃,它还没有猪肉好吃。
黄鼠狼的现状黄鼠狼学名黄鼬,它们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一共有12个不同的亚种。但是,如今,无论是哪一个亚种均为低危物种,在我国,黄鼬已经被列入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之中。那么作为一种灵活且聪明的动物,黄鼠狼为什么会沦为保护动物呢?原因有两个:
01 固有的印象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黄鼠狼充满了神话色彩,许多地方更是称它为“黄大仙”。而且黄鼠狼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害兽”,原因其实它“偷鸡”。事实上,在野生环境下,黄鼠狼的主要食物是老鼠,据统计,一只成年的黄鼠狼一年至少能够吃掉2000只老鼠,这就相当于,一天晚上黄鼠狼就能够消灭5只以上的老鼠。而这5只老鼠已经足够黄鼠狼小巧的身体饱餐一顿了。所以,黄鼠狼偷鸡是个例,而且并不常见。但是,正是这种偏见,让人对黄鼠狼的印象比较的差,甚至有些地方的人还专门捕杀黄鼠狼以杜绝偷鸡的现象。
02 误杀
在以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几乎有老鼠的地方就有黄鼠狼,这是因为老鼠是黄鼠狼的“主食”。但是,对付老鼠的并不是只有黄鼠狼,还有人类。人们将一些老鼠夹子放在老鼠的活动范围内,会误伤黄鼠狼,而且一些吃了老鼠药的老鼠一旦被黄鼠狼吃掉,那么黄鼠狼也会一命呜呼。所以,误杀是黄鼠狼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结黄鼠狼一直以来就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动物,只不过它的神秘色彩是人主观给它定义的。事实上,黄鼠狼是一种益兽,它们在夜晚吃掉了无数只讨厌的老鼠。所以,不要再带着有色眼镜去看黄鼠狼。其实,它很弱小,一个夹子就能要了它的命。
最后,从养殖业中,很少有人养黄鼠狼就能看出,它其实并不像传闻中那样“浑身是宝”,而且相对来说,饲养一种经济价值不高的食肉动物,投入产出比是严重失衡的。
有人说黄鼠狼浑身是宝是真的吗?那是否有人发展养殖呢?
黄鼠狼在农村一直是带有神秘的色彩,据说黄鼠狼具有迷惑功能,这种说法其实还是有依据的,黄鼠狼拥有释放臭气的本领,也是一种逃命的绝招,这种毒气不但臭而且浓烈持久,这种毒气还真的具有让人产出短暂的晕眩状况,所以也被农村老人认为黄鼠狼是具有一些迷惑心魄的能力,记得看过贝爷的野外求生,万般无奈之下捕捉到了一只黄鼠狼的近亲:臭鼬,那股臭味就连贝爷都是难以招架,最后这只臭鼬自然花那是被吃掉了,但据说那种味道是相当不咋地的。
黄鼠狼经济价值确实很高,主要的用途是皮毛,是制作毛皮衣服的高档原材料,为什么经济价值很高的黄鼠狼,尾巴上的毛是制作毛笔的优质原材料,肉也是一种药材和可供食用,作为经济价值很高的黄鼠狼,为什么没有人进行养殖呢?
野性难驯养:作为野生动物的黄鼠狼,本来就是基本上没人养殖的,黄鼠狼野性极其强烈,在养殖过程之中是难以进行的,黄鼠狼是也被称之为黄鼬,食性很杂,喜欢在夜晚出来活动,人类驯化黄鼠狼的技术现在尚未成熟,很难有批量的产出作为种崽使用,而野外的黄鼠狼是受到保护的,本来就已经稀少,也很难活捉得到,即便能够活捉到,也会有人请你去喝茶的。
办证很难:黄鼠狼作为一种受到保护的动物,人工养殖是需要办理特种养殖的证件的,其中的难度也是颇多,这种证件可不是像办理一个营业执照立等可取,是需要很多种的条件达标之后,才能够办下来,本身对于这种养殖技术就没有什么借鉴可言,所以也是无人敢去费时费力花钱,办个证去冒这个风险的。
繁殖很慢:黄鼠狼一年一窝,每窝产仔2--8只,即便是养殖成功,投入的花费和收入是很难有太高的收益,黄鼠狼是虽然是杂食性动物,但也是以肉食为主,即便是购买一些便宜的肉类和其他食材进行喂养,所花费的投入,和黄鼠狼生长成为商品鼠的利润其实并不是很高,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自然是不被看好的养殖项目。
虽然黄鼠狼的皮毛给炒作成为很高的价格,其实真正利用率是不大的,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价格高的离谱,加上这几年毛皮市场不景气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于黄鼠狼养殖,更是不会被看好,对于黄鼠狼,你的农村老家多吗?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有人说黄鼠狼浑身是宝是真的吗?那是否有人发展养殖呢?
黄鼠狼的皮可以制衣制包,毛可以制做毛笔、肉可以制造中药,浑身是宝,为何没人发展养殖呢?这应该与其受到保护、难养、效益不高等方面有关。
黄鼬
一、受保护的原因
“黄鼠狼给鸡拜年,沒安好心”,这句话让黄鼠狼名扬天下,家喻户晓。正因此,农村人对黄鼠狼真的是没有好感觉。因为它时不时的就会让农户家少上几只鸡的。
不过,黄鼠狼可是捕食灭鼠的能手和功臣,一只黄鼠狼一年可吃掉1500~3000只大小老鼠,这对控制鼠害可是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因为它混身是宝,就有一些人采用各种方法诱捕它卖钱,使黄鼠狼的数量大减。
国家把黄鼠狼列入了《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被浙江省定为《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在西藏被列为“中国濒危红色名录”。
这不受农民喜欢的小动物受到了国家的保护。
个人怎么养殖,没有地方出售黄鼠狼的小仔,野外捕取是违法的,即使是养殖,那不也是损公肥私,把国家的珍贵资源据为己有么?
农民要养殖多数的猪呀鸡呀什么的都要登记,经过报批同意,做到卫生达标、安全达标,有关部门才能批准同意。
要把国家保护的珍贵资源,拿来给私人养殖,哪个单位敢批,哪个部门能同意呢?
所以缺少黄鼠狼幼仔是没人发展养殖的重要原因
二、难养的原因
黄鼠狼不同于鸡猪牛鱼等动物,放在那里就行了。黄鼠狼是能跑善遁的野性动物,能攀登,能钻洞,善躲藏。能一有机会随时都会遁逃的,而且难以寻找。
黄鼠狼的野性不是短期可以驯服的。那怕是日夜喂养它的主人,它也不会产生亲近和依赖感的。
黄鼠狼必须要用许多坚固的笼子把它关起来,一只笼子圈养的数量很有限。也无法放出来一道喂食,必须分开喂食。
所以难养是没人发展养殖的重要原因
三、经济效益的原因
黄鼠狼个体很小,比猫都要小许多。一般体长只有28~40厘米,尾巴长12~25厘米,体重210~1200克,雄性比雌性要大,5趾,皮毛棕黄或橙黄色
黄鼠狼9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可以性成熟了,一般每年的3~4月份开始发情,受孕雌鼬的妊娠期一般为33~38天,通常在5月分产仔,每胎可产2~8仔,最多可产10仔,一年只产1胎。
黄鼠狼主要以小动物为食,如禽、鼠蛙、鱼、蛇、昆虫等等。在出生的半个月内完全依靠母乳生活,在乳哺期必须给母鼬需要有充足的营养食料。一个月后才可以断乳,当年可取皮或竖年投入种群繁殖。
黄鼠狼很小,一只黄鼠狼售价有限,但长期投放的食料却需要许多的成本,真正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
所以经济效益不高是没人发展养殖的重要原因
四、缺少技术的原因
黄鼠狼见的并不很多,养的就更没见过,对其的生长生活特性了解甚少,没有养殖经验和技术。
缺少养殖技术也是没人发展养殖的重要原因
总之,没有地方提供幼仔、野性难养、经济效益不高等,是没人发展养殖黄鼠狼的几大原因。但如果真的到了值得和需要人工养殖的时候,在国家层面是可以克服这些难点的。有人说黄鼠狼浑身是宝是真的吗?那是否有人发展养殖呢?
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黄鼠狼有哪些用途。以前农民对于黄鼠狼是比较讨厌的,因为它常去农户家中偷鸡偷鸭吃。但是见到黄鼠狼了,农民也只是驱赶一下,并不会去伤害它。原因是这种动物在民间也被称之为“黄大仙”,是“五大家仙”之一。民间还说这种动物会迷惑人,其实这个是吓人的。但是黄鼠狼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是会释放臭气的,这种气温是相当难闻的。有些人甚至会被这种气温熏晕过去。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有了黄鼠狼会迷惑人的说法。
说黄鼠狼全身是宝,这个确实不假。这种小动物的经济价值还是很高的。在过去文人写字所用的毛笔,有些高端一点的就是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制作的,这种毛制作的毛笔是相当受欢迎的。而黄鼠狼的皮毛也是可以制作衣服的,价格还不低。另外黄鼠狼的肉也是可以食用的,并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近年来黄鼠狼的数量很少了,在农村里也难见到了,现在已经成为了保护动物。既然野猪、野鸡这些保护动物有人专门养殖,为何却很少有人专门养殖黄鼠狼呢?
其实专门养殖黄鼠狼的也有,只是比较少而已,不如养殖野猪、野鸡的多而已。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个是黄鼠狼比较难养殖。野鸡、野猪这些一般关起来就能养殖了,可是黄鼠狼个头不大,非常的灵活,并且野性难驯。要想把它养大真的不容易,一不小心就可能跑走了。另外黄鼠狼是吃肉的,它们最爱吃的是老鼠。可是现在老鼠很稀少了,即便是购买其他动物的肉来喂养,投入也是不少的,所以养殖成本方面来说比较高。
第二个是养殖技术高,办证难。养猪野猪、野鸡这些已经有好些年的历史了,技术比较成熟了。但是目前还没多少人尝试养殖黄鼠狼,所以在技术方面不太成熟。同时还有一点,那就是前面所说的黄鼠狼现在是保护动物了,要想养殖是要办理相关证件的。可是如果技术不行,实力不够,那是很难办下证件的。
第三个是黄鼠狼竞价机制高,但是没什么市场了。养殖野猪野鸡,那是因为在市场上这些是很受欢迎的,像一些酒店、农家乐就是野猪、野鸡的主要销售渠道。但是黄鼠狼就不一样了,其个头不大,身上的皮毛不多,养殖以后也没多少人敢吃的,或者是收购黄鼠狼的皮毛的。正是因为养殖黄鼠狼没什么市场,投入还高,风险也大,属于低回报的投资项目,所以在农村里也就很少有人养殖黄鼠狼了。
有人说黄鼠狼浑身是宝是真的吗?那是否有人发展养殖呢?
黄鼠狼是农村比较难寻野生动物,黄鼠狼,学名又叫黄鼬,不过在我们农村,大家都习惯叫他黄鼠狼,有句俗语大家也听过了吧,叫做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大概意思是黄鼠狼不是真正的给鸡拜年的意思,而是利用这些手段来偷吃小鸡。
在农村黄鼠狼是非常难见的。在我们这里。现在几乎看不到黄鼠狼的身影了,可能灭绝了吧。记得在小时候,十几年前的时候,我曾经见过一个黄鼠狼。那时黄鼠狼在来到我家里屋后的柴把后面躲着。当时应该是在捕食老鼠。黄鼠狼,主要是以吃老鼠,还有野兔为主。另外还会吃一些鱼,鸟类,昆虫类等。黄鼠狼是捕食老鼠的高手。据说一年能吃掉1000多只以上的老鼠。比我们家猫还厉害呀。
黄鼠狼浑身是宝。因为黄鼠狼可以入药,具有杀虫疗疮,温肾缩尿的作用。另外黄鼠狼的毛皮也很值钱的。加工成大衣,其实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另外,黄鼠狼的尾毛也可以制作毛笔,是中国传统野生毛皮动物出口的项目商品。从此看来黄鼠狼确实是浑身是宝。对这么经济价值高的黄鼠狼,为什么也没有人养殖呢?
首先是黄鼠狼属于野生动物,它也是属于我国的保护动物。不能乱捕捉和乱养的。我们养殖野生动物也是要手续齐全,审批手续比较严格,据说需要三证齐全才能可以养殖黄鼠狼的。所以具体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导致很多人不敢轻易去尝试养殖。
另外,由于黄鼠狼生性凶猛是很难驯化的,所以养殖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其养殖成本也比较高,可能投入高成本之后可能到时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所以导致很多人都不敢轻易去养殖黄鼠狼。在农村很少有人发展养殖黄鼠狼的项目,所以大家对黄鼠狼养殖技术也不是很熟悉,这也是人们很少去养殖黄鼠狼的其中原因之一。
有人说黄鼠狼浑身是宝是真的吗?那是否有人发展养殖呢?
特种养殖并不是你想象中那么阐单,在我国你得申请三证,三证齐全才能动手的,以前我开始的时候较早,那时证件上可罗列很广的范围,现在 可不行了,得比较专业几项,在办好全部证养蛇前曾经试着养黄鼠狼,因为想试试传说中高级防蛇咬法,需要黄鼠狼中某些东西,遂在证照范围内添加了训养黄鼠狼这一项,终得几只黄鼠狼养殖。
一,问题就来了,在野外获得未经几代训养的黄鼠狼野性十足,比麻雀还玩劣,几经差不多都要自己饿死时,才用抓着添喂救活过来,这就是个很大问题,没有相当安静环境下的,和没有经过几代训养的黄鼠狼种一般是不可能不损失能扩大养殖的。
二,黄鼠狼养殖中由于环境变化,其黄鼠狼的毛色差异很大,不好的毛色价格上相差很大,至十几元与一,二百间的差价,暂时没有人能够给出好毛色的由什么环境(气温,湿度,光照)等具体较准确数据所产生,养殖靠的是碰,产生许多亏本养殖者。就没有人敢再上马去搞上个养殖了。
三,黄鼠狼一年只生育一胎,所产幼仔很少,只有5至10只,而这些的黄鼠狼每日食量可不少,每日可吃掉的为至少一百多克饲料,幼仔和母黄鼠狼由5月份饲料到冬至后才产生出好皮毛(夏,秋,早冬皮毛根本一文不值)。所下的饲料价钱比深冬卖去还不知子丑寅卯皮色价格可能高出许多。别人试过一次也就不敢再干下去了。
四,由于以上几个原因,没有多少能够赔钱去训养几代下去合格黄鼠狼种群作标准养殖用,也没有多少人敢接手再养殖。
这样黄鼠狼训养和养殖就没有办法发展起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