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有头领吗?有的话能找出来吗?
谢邀。
蝗虫俗称蚂蚱,是农村常见的一种昆虫。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每到了秋天,我就会跟弟弟一起带着自制的蚂蚱拍去田野里捉蚂蚱,其中捉的比较多的就是:土蚂蚱(学名土蝗虫)擅长跳跃,籽比较多,由于身体与土的颜色接近,所以不太好找,蹬倒山(学名棉蝗)主要栖息在一些低矮的植物上,尤其是野外小槐树上比较的多,其次还有油蚂蚱(短额负蝗)、青头郎(花胫绿纹蝗)等等。由于“设备先进”、技术过硬,一个秋天我和弟弟能够抓几千只,吃不了的时候我妈就用大锅蒸一下,然后晾干,以后想吃拿出来用水一泡一炒,那叫一个美味。
但是,近些年,由于过度的捕捉和农药,现在田野里蚂蚱已经很少了。相对于庄稼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每到秋天回到老家的田野里,看不到蚂蚱的踪迹,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蚂蚱有没有头领呢?答案是没有。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简单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蹬倒山,你们那叫什么?)
蝗灾蝗虫是一种常见的昆虫,也是农业害虫,它们主要以植物的叶子为食。最近,蝗虫成为了一个“热词”,原因就是超过4000亿只蝗虫席卷东非,而且现在已经到达了印度。正所谓“蝗虫过境,寸草不生”,几千亿只蝗虫所过之处,几乎所有的绿植就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了。这对于农业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关键是,这些蝗虫从东非已经飞到了亚洲的印度,截止到目前,印度境内的12个粮食主产区被蝗虫袭击,损失不可估计。甚至有些小伙伴说:这次的蝗灾很可能会影响到我国。
其实,这个问题不用太过担心。因为蝗虫是喜热动物,从印度到中国,蝗虫需要飞过我国西南边疆的高山高寒地区,这显然不符合蝗虫的习性。
蝗灾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古代有“旱极则蝗生”的说法,确实,这是蝗灾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干旱容易造成蝗虫中的飞蝗泛滥,因为飞蝗喜欢低湿、高温的环境,而干旱则有利于它们的繁殖和生长。
但是,飞蝗并不是这次东非蝗灾的“罪魁祸首”,这次东非蝗灾是沙漠蝗泛滥成灾,而沙漠蝗与飞蝗的习性不同,它们主要栖息在沙漠和戈壁地带,由于常见少雨,植被较少,也就限制了它们的繁殖,但是,不同于往年的降雨量却为沙漠蝗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这才是这次东非蝗灾的主要原因。
蝗虫有没有首领?根据习性不同,蝗虫可分为两种:群居型蝗虫和散居型蝗虫。在文章的开头,我们说过的那些常见的蝗虫大都是散居型的,它们很难形成蝗灾,而飞蝗和沙漠蝗则是典型的群居型蝗虫。
自然,散居型蝗虫没有社会性,它们也不会成群,当然也没有首领可言了。一般情况下,在自然界中群居的动物大都有首领,比如狮王、“鬣狗女王”、蚁后、蜂王等等,但是,蝗虫是个例外,即便是群居型的蝗虫也没有首领。
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群居有首领的动物,首领的作用要么是繁衍后代,要么是需要团结才能够生存。但是蝗虫则不需要,首先,蝗虫一次可以产50粒的卵,这些后代发育成成虫之后,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由于它们食性相同,所以植物就是它们的聚集地,之后,越来越多的蝗虫在一起寻找食物就形成了大的群体。
其次,蝗虫形成群体后,体型相差不大,而且数量众多,因此就不需要用首领的职务来控制交配权,也就不需要首领存在。
再有就是,蝗虫并没有所谓的“领地意识”,也就不需要组织对抗其他的同类,而且它们都是吃树叶的,同类也不是它们的食物。
综上,这三点原因让群居的蝗虫也与大多数的群居动物不一样,它们根本就不需要首领。
总结蝗虫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都比较的强,而且由于食性相同,所以在食物充足的地方密度就比较大,一旦环境的变化有利于蝗虫的繁殖和发育,它们的后代孵化率就会大幅度上升,最后造成蝗灾。但是,它们飞行的唯一目的就是寻找食物,同时越多的同类聚集到一起就越容易有繁殖的机会。
因此,蝗虫是不需要所谓的首领的。
蝗虫有头领吗?有的话能找出来吗?
近一段时间,东非地区发生了百年来最大规模的蝗灾事件,而且蝗虫数量越聚越多,影响范围已经蔓延到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区,给当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蝗虫所到之处,基本上寸草不生,农作物大量被啃噬,区域的粮食危机爆发已经再所难免。那么,为何蝗虫为有这么大数量的聚集,会不会像一些狼、鬣狗等这样的群居那样有头领带领飞行呢?
蝗虫隶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蝗科,全世界大约有2万多种。蝗虫成年长出膜翅以后,它们的飞行能力变得非常强大,可以连续不停地飞行1-2天,飞行距离可以达到100多公里。由于它们的口器非常发达,擅长啃噬各种野草和农作物,因此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蝗虫的繁殖能力超强,雌蝗虫每次可产卵50到100只,而卵的孵化期只有20天左右,在气候比较干旱的情况下,虫卵的孵化成活率很高,在蝗虫聚集区域,每平方米土壤中,可以检测出成千上万只虫卵,于是造成了短时间内蝗虫数量的大幅攀升。
在一般情况下,蝗虫是呈散居状态的,也就是说各飞各的、各吃各的,互不干扰。蝗虫之所以喜欢比较干旱的环境,除了适合产卵和孵化以外,在比较缺水的情况下,各种野草和农作物的含水量就会偏低,偏干性的食物也有利于它们的啃噬。如果一个地区一开始食物量比较丰富,而又遇到比较严重干旱的气候条件,那么这个区域的蝗虫数量就会增多。据科学家们研究,起初蝗虫都是各自为战,在此过程中蝗虫会释放特殊的信息素,同时蝗虫之间免不了身体接触,当触碰到后脚的某个位置时,信息素就会发生“融合”效应,使它们的生活习性由独居向群居的方向转变。
当这种转变涉及的蝗虫越来越多时,它们便会倾向于集体出动,就像滚雪球一样,群体数量越聚越多。当一个区域的食物被吃光了之后,它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向着另外的一个方向移动,这种移动不像大型哺乳动物那样需要有一个头领来带领,蝗虫群体里的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这种大规模迁徙飞行的带动者。在迁徙飞行的初期,以前群聚在一起的蝗虫可能会分为几个分支,向着不同的方向移动,之后它们会根据飞行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食物量的多少继续调整行进路线,而这些分支在移动时也会发生重组、分离或者合并等现象,这也是蝗虫可以大范围、长时间侵袭的重要原因。
蝗虫有头领吗?有的话能找出来吗?
万事万物皆有首领。是我们人类太渺小,看不出来而已。它们首领的一个动作或一个声音就指明了前进方向,并非是盲目的乱飞乱撞!
蝗虫有头领吗?有的话能找出来吗?
2020真的是开年不利,全球人类正在紧锣密鼓的对抗新冠病毒的同时,一场蝗灾已经悄然的开始。这次始于东非的蝗群现在已经跨过红海进入欧亚,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出现了蝗灾,距离我国只有一步之遥。当然也并不用担心,蝗虫很难跨过高寒地区来到我国,并且蝗虫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会落地繁殖,飞行能力会进一步减弱。
这次蝗灾对东非地区的破坏力是25年之最,而对于肯尼亚是70年之最,蝗灾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一平方公里的蝗群在一天之内就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多国家会面临着粮食危机。
蝗虫群并无首领,一般一个蝗群的成员数量可以达到数千亿只,想象一下靠着单一首领的领导力是不可能达到如此规模的,就是换成人类也不可能实现,况且这还是低级的昆虫哪有脑子做这么多的事情。可以说整个蝗群每个成员都是首领,一个蝗群的形成与单位面积内蝗虫的数量有绝对关系。
你可能想不到实际上蝗虫是非常独居的生物,一般的时候都会主动地躲避其它蝗虫个体,但是当单位面积内蝗虫的数量过多躲无可躲的时候,它们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团队群体。
一个科学团队曾对蝗虫聚集成灾的原因做过研究实验,研究论文已经被发表在Science上。他们发现单位面积内蝗虫数量过多的时候,蝗虫之间的接触就变多了,由于某种未知的机制,它们开始整齐划一的飞行。当每平方米范围内存在25-62只蝗虫,这个群体就会开始朝着一个方向运动,并且神奇的是它们可以瞬间的改变运动方向;当每平方米蝗虫数量超过74只,这些蝗虫就很难随意改变方向,它们会朝着一个方向一直飞行大约八个小时。
可想而知在蝗虫的成群移动过程中,必然是有着外激素的控制,并且它们之间是相互控制的关系,并非是某一只作为首领。这是蝗虫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本质能力,不让当单位面积内个体数量过多,而所有的成员还在胡乱随机飞行的话,那么最终就是大家都会饿死。
干旱温暖的季节是最容易爆发蝗灾的,因为蝗虫都是在土壤中产卵,前一年的干旱炎热如果在遇上暖冬,那么第二年会有大量的蝗虫卵孵化。最夸张的时候每平方米土地面积上会有4000~5000个卵块,而每个卵块就是50~80粒卵,这意味着每平方米土地差不多可以“生出”20万~40万粒卵。但如果气候寒冷多雨,这些卵就不会孵化。
而2019年是被认为最近四百年间第二热的一年,高温加上干旱也导致了现在蝗灾的爆发,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可能会间接带来很多的灾难。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蝗虫有头领吗?有的话能找出来吗?
没有
蝗虫没有君王,却分队而出;箴30:27
蝗虫有头领吗?有的话能找出来吗?
没有,它的迁徙靠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