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鱼在亚马逊少有天敌,为什么没有泛滥?

谢邀。

食人鱼是淡水中最凶猛的鱼类之一,而且在野生环境下,食人鱼还是群居的食肉动物。表面上看,长着满嘴尖牙且群居的食人鱼可以横扫一切,但是,实际上,在食人鱼的栖息地-亚马逊流域中,食人鱼在“杀手榜”上仅排第四位。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亚马逊流域排名前三的“杀手”以及食人鱼为什么没有在亚马逊流域泛滥?

亚马逊流域中的第四“杀手”-食人鱼

食人鱼学名食人鲳,它的大名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究其原因就是其凶猛的个性以及一些影视作品的放大化。从分布上看,食人鱼主要分布于亚马逊流域,作为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食人鱼的食物几乎囊括了亚马逊流域中80%以上的水生动物,除此之外,食人鱼还会攻击意外落水的动物,包括人类。

食人鱼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它的体色是由两个鲜明的颜色组成,即绿色的背部和鲜红色的腹部;第二个就是它的一张不满利齿的嘴了。虽然食人鱼的平均体长仅有20公分,但是它的咬合力却不小,有数据显示,食人鱼的利齿可以咬穿牛皮,而且可以将鱼钩咬成两半。

在捕猎时,食人鱼通常会一拥而上,对猎物进行撕咬,而且只要食人鱼咬到东西是必须要撕下来的。因此,被食人鱼围攻的动物很少有能幸免的,即使是皮糙肉厚的鳄鱼见到食人鱼也只能肚皮朝上来防御。

如此强悍的食人鱼仅能在亚马逊流域的“杀手榜”上排第四,那么,前三名是“何方神圣”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亚马逊流域“杀手榜”前三名

第一位,森蚺

亚马逊森蚺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蛇,成年的森蚺体长都在10米左右。美国曾经做过多次关于森蚺吞咽能力以及缠绕力的测试,尽管研究人员穿着特质的道具依然因为无法承受它强的吞咽能力以及缠绕力被迫叫停。可见亚马逊森蚺的恐怖。

除此之外,亚马逊森蚺也是纯正的食肉动物,它的猎物大都以水中的生物为食,包括凯门鳄。由于成年后的亚马逊森蚺没有天敌,而且杀伤力极强,被称为亚马逊流域中“最强杀手”。

第二位,电鳗

电鳗同样是亚马逊流域中常见的鱼类之一,而且电鳗也是淡水中放电最强的动物。通常一条成年的电鳗(体长在2米左右)可以瞬间释放超过500V的电压,并且电鳗可以持续放电10秒左右。在导电的水中,电鳗可以使方圆5米内的动物瞬间晕厥甚至电死。

第三位,刺鲶

在许多资料中,刺鲶是亚马逊流域“杀手榜”的第一名。但是,这个排名不科学,因为,无论是森蚺还是电鳗都能瞬间秒杀刺鲶。那么,为什么刺鲶还能挤进前三的位置呢?

这要源于刺鲶的一项“能力”,那就是它全身带刺而且在捕猎或者面对敌人时,它还能像河豚一样将身体膨胀,以杀死猎物或是吓跑捕食者。

这种能力,让它即使在面对成群的食人鱼时也会毫发无伤。这是它能排在食人鱼前面的主要原因。

小结:凶猛的食人鱼竟然在亚马逊流域中仅排第四名,相信这一点是许多小伙伴没想到的吧。其实,这正是反应了自然界中的平衡性,一个区域内的生态链中的生物总是互相制约的。食人鱼为什么没有在亚马逊流域泛滥?

按理说,群居的食人鱼很少有对手,而且亚马逊流域中鱼类繁多,给它们创造了比较好的生存条件,为什么它们还是没有泛滥呢?原因有三。

01 天敌制约

天敌少不代表没有天敌。食人鱼虽然凶猛,但是也是有天敌的,而它的天敌就是“杀手榜”排名第二的电鳗。电鳗看似人畜无害,所以作为凶猛食肉动物的食人鱼当然不会放过饱餐一顿的机会。但是,当有食人鱼靠近时,电鳗瞬间释放的“高压电”可以瞬间将离自己最近的所有食人鱼电死。

由于食人鱼是群居的鱼类,所以一旦与电鳗狭路相逢,至少会有几十条食人鱼死亡,然后剩下的食人鱼仓皇而逃,电鳗独自享用自己的“电烤大餐”。

02 环境因素

亚马逊流域的河水比较的浑浊,在这种自然的因素下,食人鱼进化出了超过其他鱼类的视觉,但是,这仍然只能让食人鱼在互相靠近时能辨认出同类,不至于发生同类相残的事情。但是,对于捕猎来说,它的视力仍然是不够的。

因此,因为间断性的捕不到猎物,也是制约食人鱼泛滥的一个因素。

03 繁殖

繁殖能力的大小是决定物种数量的根本因素。但是,相对来说,食人鱼的繁殖能力并不弱,每年一条雌性食人鱼可以产下1000枚鱼卵,这种生育能力放在自然界中也是比较强的了。

但是,从鱼卵到小食人鱼还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就是这段时间决定了食人鱼的数量。众所周知,南美的亚马逊流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三天一小雨、五天一大雨更是家常便饭,这造成了亚马逊流域经常的水位上涨和流速加快,这让原本牢牢吸附在树根上的鱼卵会被冲走。

其次,其他鱼类进食鱼卵也是常有的事情。这两点,让繁殖能力强大的食人鱼也毫无办法。

以上三点就是制约食人鱼无法在亚马逊流域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

总结

食人鱼的实力固然强悍,但它也不是无敌的存在,并且在同生存空间内还有天敌的存在,再加上环境因素的制约,让食人鱼不会像澳洲野兔那样泛滥成灾。

食人鱼在亚马逊少有天敌,为什么没有泛滥?

食人鱼十分钟就能啃完一头活牛,鳄鱼见到它要“装死”才能活命。即便如此,食人鱼想要在亚马逊泛滥,那也是痴心妄想。因为食人鱼的战斗力,在整个亚马逊河中根本进不了前三。

1976年,一辆长途巴士不慎冲入到亚马逊河中,车上的司机和38名乘客,全部成为亚马逊河食人鱼口中的食物。等救援人员赶到之后,打捞上来的只是一具具白骨。

这次发生的事,也让人们首次认识到食人鱼的可怕。

食人鱼有多厉害

食人鱼也叫食人鲳,是一种生活在亚马逊河流中的淡水型鱼类。

食人鱼的个头不大,也就在15—20公分之间。别看个头小,但是它的脾气有些不好,性情却十分的凶猛,不过食人鱼凶猛自然是有凶猛的资本。

食人鱼有着一口锋利的牙齿,它的牙齿是三角形的,相互交错的分布在上下颚。再配合上食人鱼强大的咬合力,能够轻易的咬断钢制的鱼钩。每当咬住猎物的时候,它们绝不会撒口,必须从猎物身上咬下一块肉来。

食人鱼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们是一种群居性动物。在捕食猎物的时候,会蜂拥而上,一条食人鱼咬一口猎物后,立刻转身游走,后面的食人鱼继续上前啃咬猎物,就这么你一口我一口的施展“狼群战术”。

在当地生活的居民,家里养的牛要是不慎掉进亚马逊河里,不出十分钟,这头牛就会被食人鱼啃食殆尽,只剩一副牛骨架子,食人鱼平均每年能够吃掉1000头掉进亚马逊河里的牛。

别说牛这样体型大的动物了,就连生活在亚马逊丛林里的鳄鱼,见到食人鱼后也得“认怂”

鳄鱼在遇到食人鱼后,会迅速的翻转身子,将坚硬的背部冲下,肚皮露出水面,保证柔软的肚子不会被食人鱼咬到。只有这样鳄鱼才能从食人鱼嘴里逃过一劫。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就会问,既然食人鱼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在亚马逊河泛滥呢?

其实在我看来,食人鱼想要在亚马逊河泛滥,那是不可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有一部分食人鱼根本就没有出生的机会

食人鱼在繁殖期的时候,会将卵产在水中的树根上,而每次产卵的数量并不高,也就在1000枚左右。

当汛期来临的时候,亚马逊河的水流速度非常湍急,很多食人鱼的鱼卵都被冲刷走了,这就影响到了食人鱼繁殖的成功率。

在亚马逊河,有一种鱼的存在影响食人鱼鱼卵的成活率,那就是清道夫。

亚马逊河可以说是清道夫的原产地,这种鱼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喜欢吃青苔、绿藻,保证水质的清澈。但是,对于清道夫来说,它们最喜欢吃的还是其它鱼类的鱼卵

清道夫对其它鱼类的鱼卵有着狂热的喜爱,平均一条清道夫一天能够吃掉3000-5000枚鱼卵,食人鱼的鱼卵自然也逃脱不了。

食人鱼产的卵本来就不多,好不容易繁衍点后代,要么被大水冲跑了,要么被清道夫吃了。想要安全的出生,其实也挺难的。

在亚马逊河,食人鱼惹不起的动物也不少

别看鳄鱼这么凶猛的动物不敢招惹食人鱼,但食人鱼同样有着它惹不起的存在,这些动物甚至把食人鱼当零食吃。

1、南美大水獭

南美大水獭也叫巨獭,是所有水獭类型中体型最大的,体长能够达到2米,体重能够达到20公斤。

南美大水獭有着出色的游泳技术,在亚马逊河里,凭借着高超的捕鱼技巧和游泳技术,它们在食人鱼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就能把食人鱼抓上岸。

南美大水獭每天都要吃到8斤左右的鱼类,在它们中,食人鱼虽然凶猛,但那也是鱼类,也是自己的食物,这是一种来自动物之间的天然压制。

2、电鳗

在亚马逊河,电鳗绝对是霸主级别的存在,依靠强大的放电特性,它释放出来的电压能达到300-800伏,足以使人致命。电鳗也是淡水水域中放电能力强的鱼类。

不同于其它动物的攻击方式,电鳗的攻击就是妥妥的“魔法攻击”,尤其是,面对食人鱼这种群居性动物,效果更加明显。

这是因为电鳗的放电范围非常大,以自身为圆点,周围3-6米范围的水域都会布满电鳗释放出的电流。在电鳗的群体攻击下,周围的食人鱼都得被电死。

食人鱼遇到其它天敌还好,最多被捕食三四个,但是遇到电鳗,那就是被团灭的下场。

3、巨骨舌鱼

巨骨舌鱼同样把食人鱼当做食物来吃,但是巨骨舌鱼没有锋利的牙齿,它们依靠的是自己的蛮力。

巨骨舌鱼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成年的巨骨舌鱼体长能达到2.5米,有的可以达到3米。强大的体型赋予了它们出众的力量,尤其是巨骨舌鱼的尾巴,可以轻松的拍断人的肋骨,要是拍在头上,不死也是重伤。

而且巨骨舌鱼的防护能力十分出众,它的鳞片坚硬厚实,人类必须借助凿子、锤子等工具才能把巨骨舌鱼的鳞片凿下来。

亚马逊河里的食人鱼见到巨骨舌鱼一般都绕着走,冲上去咬吧,咬不动,弄不好还会被拍死几条,根本惹不起。

食人鱼同类相残

一般情况下,食人鱼是不会同类相残的,但如果在食物短缺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

当旱季来临的时候,亚马逊河的水位下降,河里的生物会减少,食人鱼就会面临食物短缺的情况。为了能够生存下去,食人鱼就会攻击自己的同类,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到雨季来临。

说在最后

食人鱼在亚马逊河里也算是一方霸主,但是它们想要在亚马逊河泛滥,称霸亚马逊,目前还是没这个能力的。

自然界是公平的,别看食人鱼凶猛无比,但能够克制它的动物有很多,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因素,食人鱼别说在亚马逊泛滥了,不被灭绝就是好事了。

食人鱼在亚马逊少有天敌,为什么没有泛滥?

2016年11岁男孩失足掉入食人鱼池,几分钟后成为一具白骨,他的内脏完全被啃噬,面部惨不忍睹,只有被鞋子包覆的双脚完好如初 。食人鱼群可在10分钟内将一头活牛吃得只剩骨架,它们尖利的牙齿,能够轻易咬断钢造的鱼钩或是一个人的手指。

如此凶悍的食人鱼为什么没有在亚马逊河泛滥成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

首先,我们来看几起食人鱼伤人事件:

11岁男孩不慎坠入池塘,惨被食人鱼吞食

2016年秘鲁男孩蒂亚戈和家人一起来到泰国游玩,他们来到一个食人鱼池,出于好奇,蒂亚戈不断向池塘里踮脚张望,池塘里静悄悄的,并没有见到传说中残忍凶悍的食人鱼,调皮的蒂亚戈甚至捡起了几块石头,向池塘里扔去,除了一串串水花,什么也没有出现。

他又上前挪动了几步,想仔细看看,当他想跨越池塘外面的围栏时,现场的工作人员前来劝阻,但是蒂亚戈并没有听从工作人员的劝告,他执意进入了围栏内,可是他刚刚进入就因为脚底打滑一头栽进了池塘里。

原本风平浪静的池塘,顿时水花四溅,无数条食人鱼一拥而上,它们疯狂撕咬,享受着这突如其来的“美餐”,几分钟后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可怜的蒂亚戈甚至没得及发出一声呼喊,就一命呜呼。

人们将蒂亚戈打捞上来,他几乎只剩下一具骨架,内脏完全被啃噬,消失不见,面部惨不忍睹,只有被鞋子包覆的双脚完好如初 ,他的家人看着这具残骸失声痛哭,无法自控。

阿根廷70多人度假时被食人鱼咬伤

2013年12月25日正值圣诞节,阿根廷罗萨里奥市许多人正在享受他们的圣诞节假期。

当时正值夏季,气温高达摄氏38度,数以千计的人在巴拉那河的河谷浴场游泳,清凉的河水让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人们倍感舒畅。

正当人们玩得不亦乐乎时,河中突然出现了大群食人鱼,他们开始袭击在水中嬉戏的人们,清澈的河水顿时被晕染成鲜红色,水中哀嚎声一片……

这次食人鱼袭人事件造成70多人受伤,其中包括多名儿童,有个7岁女孩的一根手指不幸被啃掉一部分,不少伤者的伤口也非常深。

河浴场的救生员杰克透露:“那是一种个头很大的食人鱼,它们的牙齿异常尖利。”

当地动物学家表示气候异常炎热可能是导致这些鱼聚集河面并攻击人类的主要原因。

巴西100多名游泳者的脚被食人鱼咬伤

2017年5月巴西西部一著名度假河滩附近惊现数千条食人鱼,100多名游泳者的脚跟或脚趾被咬伤。

事发地处于达维隆度假河滩,22岁的埃尔森·德卡姆博斯是被咬伤的游客之一,据他回忆,当时他和许多游客正在游泳,当他站起来时,感觉脚部有疼痛感。他低头查看时才发现自己的脚趾被咬伤。

当地消防员劳尔·卡斯特罗·德奥利维拉表示:“一旦被食人鱼咬伤,必须立刻逃离河水,不要让血液扩散。否则可能引来更多食人鱼。”

当地环保部门介绍,这次事件可能是因为过度捕捞导致食人鱼天敌减少,食人鱼数量大增,它们缺少足够的食物,所以才开始攻击人类。

食人鱼群10分钟吃掉一头牛

在亚马逊河流域有经验的牧民放牧牛群时,都会避开有食人鱼的河流,当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通过这些河流时,牧民会把一头病弱的牛赶入水中,然后赶着其余的牛过河。

牧民的这种“调虎离山”之计,想要成功取决于速度,他必须在几分钟内让所有的牛渡过河,因为凶残的食人鱼不到10分钟就可以将那头作为牺牲品的牛撕咬得只剩下一副残骸。

食人鱼的其他奇闻异事

听当地牧民说亚马逊一带的土著居民对食人鱼十分崇拜,他们的祖先会在居住地附近的河流中放养食人鱼,以抵挡猛兽的侵袭。

“水中霸主”鳄鱼遇到了食人鱼,也不敢太过嚣张,它通常会翻转身体,面朝天,背朝下,因为和腹部相比鳄鱼的背部皮肤要坚硬得多,翻转后食人鱼便无法咬到腹部,鳄鱼可能会侥幸逃过一劫。

曾经有一位游客来亚马逊一带游玩,他钓到了不少食人鱼,也许是太过兴奋了,他亲吻了一条食人鱼,但是那条食人鱼居然咬伤了他的舌头。

这些事例足以说明“食人鱼”绝非浪得虚名,实力不容小觑,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水中猛士”:

食人鱼,也叫食人鲳、水虎鱼,主要生长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是一种性情凶猛的生物。

食人鱼体长15~24厘米左右,呈卵圆形,颈部很短,头骨坚硬,牙齿锐利,尾鳍呈“又”形,体表呈灰绿色,背部多为墨绿色,腹部为鲜红色。

它们通常以鱼类和落水动物为食,可以猎食比它自身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动物,它们可以靠嗅觉和感知水波震动来寻找猎物。

食人鱼的嗅觉极其敏锐,尤其对血腥味比较敏感,只有闻到一点血腥味,它们便会迅速锁定目标。

食人鱼大多群居,时常几百条、上千条聚集在一起,猎食时基本采用“围剿战术”。

它们猎食时,首先会攻击猎物的致命部位,使其失去逃生的能力,接着它们会成群结队地发起攻击,一个接一个地轮番冲上前去猛咬,前面的鱼撕咬后,会迅速让开,把位置留给后来的鱼,整个过程秩序井然,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

食人鱼之所以如此强悍,凭借的是锋利的牙齿和惊人的咬合力。

它们的牙齿呈三角形,一旦发现猎物,上下互相交错排列的尖利牙齿就会紧紧咬住猎物,绝不松口。

它们的下颚有刺,上下腭的咬合力也非常惊人,它甚至可以轻松咬穿牛皮甚至厚厚的木板,也能把钢制的鱼钩一口咬断。

随着身体不停摆动,猎物的皮肉会被狠狠撕下来,据悉,食人鱼一口可咬下16立方厘米的肉。

有人不禁要问:既然食人鱼如此凶猛,为什么没有泛滥成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食人鱼的繁殖能力一般

食人鱼每次产卵约1000多枚,如此“高产”,确实容易泛滥成灾。

但是食人鱼的产卵和孵化期通常是在热带雨林的雨季,受到赤道海洋气团的影响,雨季时亚马孙雨林几乎每天都会降下暴雨,亚马逊雨林每年的降水量可达1米以上,频繁的降雨容易引起河水暴涨。

糟糕的是食人鱼通常会将卵产在水中的植物上,9~10天后才会孵化,这期间暴涨的河水会冲走大量的鱼卵,迅猛河水的冲击力会对鱼卵造成极大伤害,离开了植物,它们等于失去了孵化的温床,难以蜕变成幼鱼。

因此亚马逊河泛滥的河水大大影响孵化的成功率,也限制了食人鱼的数量。

食人鱼有短板

食人鱼虽然凶猛,但它们只有成群结队时才能发挥超强的攻击力,它们单打独斗的能力很差。

食人鱼最大的短板是它“大饼”形的身材,这导致它平时在水里的游速和其它鱼类相比要慢得多,这样的速度显然不能让它有效躲避天敌攻击。

此外,食人鱼视力也非常差,它们一般只能看到一米范围内的东西,亚马逊河雨季来临后,因为河水泛滥,水质变得特别浑浊,食人鱼只能看到眼前25厘米,所以食人鱼对猎物发起攻击时,离猎物的距离不能大于25厘米,否则很难命中。

食人鱼的天敌很多

食人鱼虽然强悍,但是对手也非常多,它们在自然界的天敌通常有刺鲶、电鳗、水獭。

电鳗

电鳗可以放电,堪称是“水中移动的发电机”,并且它放的电电压很高,最高能够达到800伏,电鳗释放电流的频率也很高,一秒钟可以释放50次电流,并且可以持续释放15秒钟。而水是绝佳的导体,电鳗的有效攻击距离可达6米以上。视力极差的食人鱼非常容易进入电鳗的包围圈。当电鳗在水里放出超高电流时,瞬间就可以把几十条食人鱼变成“烧烤”。

刺鲶

有人认为亚马逊河最凶悍的鱼类非刺鲶莫属,它们的杀伤力极强,连食人鱼都不放在眼里。

刺鲶全身都长满了尖锐的刺状棘,而且它们非常狡猾,当它们与食人鱼狭路相逢时,会立刻游动到最下层食人鱼的肚子下,和食人鱼玩起“躲猫猫”的游戏,它们会随着食人鱼的节奏游动,食人鱼非常难以发现。当时机成熟时,刺鲶会迅速用脊背处的刺戳穿食人鱼。

一旦有食人鱼溜到了刺鲶下方,它会和鳄鱼一样将自己翻过来,肚皮朝上,脊背在水中,它会极尽所能地吞咽空气,把自己膨胀成一个圆球,它身上的长刺开始朝着四面八方竖起,这就相当于为自己建立了一种屏障,食人鱼几乎无从下口。只能愤愤离开。等食人鱼离开后,刺鲶排出肚子里的气体,继续畅游。

巨獭

水獭被称为“水中平头哥”,巨獭是水獭中体型最大的,它被认为是南美洲顶级食肉动物之一。

水獭以鱼为食,在它眼里食人鱼再凶猛,也只不过是菜谱上的一条鱼而已。

水獭拥有着桨一样的尾巴、带蹼的脚趾和光滑的皮毛,它在水里游动速度非常快,和食人鱼笨拙的身形,缓慢的游速相比,水獭无疑更有优势。

食人鱼在水中需要距离25厘米近才能看清对方,水獭却拥有着极为灵敏的胡须,即便是在浑浊的亚马逊河中,水獭依然比食人鱼更容易探寻到对方。

而且水獭和食人鱼一样喜欢群体活动,有的时候可能20多只一起捕食猎物,当水獭群遇到食人鱼群,一场激战下来,食人鱼一定是损伤惨重。

因为水獭的脚爪和犬齿异常锋利,它们会用爪子突袭食人鱼,然后用力旋转,将它们撕碎,之后吃掉。

此外鳄鱼、白鹭、鸬、苍鹭等也都可能捕食食人鱼。在众多天敌夹击之下,食人鱼想要泛滥也很难。

食人鱼对环境有一定要求

食人鱼喜欢弱酸性软水,22~28℃之间的水温比较适合它们生存。当温度在20摄氏度时它们的新陈代谢就开始缓慢,15摄氏度以下会反应迟钝,无法长期生存。

这样苛刻的环境要求,使得食人鱼只能在常温最少在20℃以上的地区生存,否则就有性命之忧。即便它们偶然流窜到到了一些温带地区,一旦冬季来临,它们也会因严寒难耐而死掉。

结束语

食人鱼虽然凶悍无比,但是却也并非没有天敌,它们也有自己的短板,对于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虽然它实力不容小觑,但是远达不到在亚马逊河泛滥成灾的地步。

不管是哪种生物,泛滥成灾带来的后果都难以想象,生态是一个系统,不管哪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食人鱼在亚马逊少有天敌,为什么没有泛滥?

食人鱼可怕大概也是被影视作品带偏了,亚马孙河流域的很多人都会在河中游泳洗澡,却并不会被食人鱼撕咬捕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可怕。不过它们的数量确实很多。

食人鱼又可以称为水虎鱼、食人鲳、淡水鲳等,是亚马逊热带淡水水域中存在的一种凶猛的肉食鱼类,它们的最凶猛的特征是群居和口腔的构造。食人鱼有着较为发达的上颌,满嘴长着尖牙,使得它们的咬合力虽然不是很大,但是配合着锋利的牙齿,威胁却比较大,可以较为轻易地从动物身上撕咬下一团团的肉,咬易拉罐也比较容易,但是这么一条食人鱼并不会对活着的动物造成多大威胁,因为它们的体型还是比较小的,人就是站那让它吃能把它给撑死,顶多对人造成一些外伤,但是由于它们经常成群的出现,一旦闻到血腥味就会集体出动,不断地撕咬猎物,最终导致猎物因为失血过多或者剧烈的疼痛晕厥死亡,最后被食人鱼将所有的肉都剥离吃掉。然而它们的食谱构成中却基本上没有人类,更多的是其它小型鱼类甚至昆虫等,只是有机会的话它们会撕咬块状的肉或者活着的动物,必须有什么因素将它们吸引过来。

那就是血腥味,也有人认为是对水体的扰动造成的噪音等。亚马孙河流域生活着很多人,其中不少都喜欢在河里游泳,可是因为食人鱼攻击死亡的人却并不多,主要是因为食人鱼的体型小,本身没有捕食大型动物的能力,只有大型动物在水中流了很多血,吸引来了远处的食人鱼,组成庞大的鱼群,才能迅速地致人于死地,进而饱食一顿;一些网络视频中,人们在亚马逊河钓鱼甚至不用鱼竿,就用绳子绑着一团烂肉,食人鱼就会不断地撕咬,甚至被人连同肉一块提起来。而且每年发生的食人鱼攻击人的案例中,致死的并不多,因为人是活物,肉也算厚,不会那么轻易死掉,而且疼了就会跑,不会等在那里眼看着自己被吃干净。这种凶猛的动物并不是没有天敌,同样生活在亚马孙河中的巨骨舌鱼等就可以以它们为食物,而且它们是一种较为鲜美的鱼类,也经常被人类捕捉。多种因素造成它们的数量能够得到控制,并不是无敌的存在。

自然界的动物环环相扣,能吃别的动物也会被别的动物吃掉,一片水域中能够养活的食人鱼多数量多少,取决于水中浮游植物生产的有机物,因为所有大型动物能量来源都是现成的有机物,而且由于能量的流动会形成食物链食物网,动物多多少少都是有天敌的,或者至少在幼年阶段是这样,生出来就可能面临着被吃的命运,没吃完才能继续繁衍维持种群。

食人鱼在亚马逊少有天敌,为什么没有泛滥?

食人鱼在亚马逊河“杀手”中排名第三,一只活鸡扔进水里几十秒就会变成骸骨,就连皮糙肉厚的鳄鱼都不敢跟食人鱼硬刚要绕着走!而食人鱼在亚马逊河没有泛滥的原因,很简单,除了有天敌外,还有许多自然因素!

南美洲北部广袤的热带雨林中,流淌着一条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从古至今,这里孕育了很多古文明,它便是闻名世界的亚马逊河。亚马逊河流的流量可以达到每秒219000立方米,而它的流域面积6915000平方公里。如此之大的水域,也让亚马逊河的生物多样性变得非常丰富,其中不乏一些冷血杀手的存在,食人鱼就是其中一种。

食人鱼光是听这个名字就足够毛骨悚然,据说一个活人掉进食人鱼里,拉出来就是一具骨架了,那食人鱼到底有多可怕呢?

食人鱼有多可怕?

亚马逊雨林,名副其实的凶恶之地,在这里陆地危机四伏,水里更是险象环生,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鱼类要是没有点硬实力,是很难存活下去的。而在整个亚马逊河流中,食人鱼却在杀手排行榜上稳稳的占据着第三的位置。它们生性凶猛,面对猎物时常常群起而攻之,一只活鸡扔进水里几十秒便只剩下一堆骸骨,让人感到不寒而栗。食人鱼牙尖齿利、咬合力惊人,无论是坚韧的牛皮还是邦邦硬的木板,在它们的牙齿下都走不过一回合,就连钢制的鱼钩,也常常被它们咬得嘎嘎作响。它的牙齿上下两排呈三角形,且交错排列的牙齿,就像是电锯一样,一旦咬住猎物,它们就会撕扯着猎物身上的肉,硬生生的切割下来。

而且这样凶猛的食人鱼,它们还有群起而攻之的习性,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外出觅食,只要被盯上的猎物就会蜂拥而上,将目标撕碎,并在短时间内将猎物变成白骨。在这样强大的攻势下,就连黑恶势力鳄鱼在水中遇到食人鱼群时,都不敢选择硬刚,往往会机智地浮上水面,翻转身体,把坚硬的背部朝下暂避食人鱼的锋芒。

为什么食人鱼没有泛滥成灾?

如此凶残豪横的食人鱼为什么没有在亚马逊河泛滥呢?要说想在亚马逊河流中泛滥成灾,它必须得具备几个前提条件,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天敌不能过多。

说到天敌,因为没有天敌而泛滥成灾的动物太多了,比如说澳大利亚的兔子,比如说美国的鲤鱼。都是因为没有天敌,环境适宜,导致了肆意繁衍,最终泛滥成灾。对于整个亚马逊河流来说,食人鱼并非没有天敌,只不过天敌的数量不多。对于食人鱼的繁衍来说,它能够起到的抑制作用,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食人鱼虽然凶猛,为啥不会泛滥成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食人鱼有天敌
  • 自然环境原因
  • 成为了盘中餐

这3点原因让食人鱼不可能在亚马逊河泛滥,不信往下看:

一、食人鱼有天敌

1.电鳗

电鳗是生活在亚马逊热带地区的一种鱼,电鳗的习性与食人鱼有很大的不同,它喜欢独处,依靠自身释放的强大电流,来获取食物或者赶走敌人。它在水下能够每分钟释放50次以上的电流,被称为“海底高压线”,它放出的电流,即使是一个成年人也会变得失去意识甚至失去生命。它所放出的电流一般在300伏到800伏之间,所以食人鱼这样的生物遇到电鳗也不会是电鳗的对手。

而且食人鱼铁饼状的体型,导致它们游动速度比较慢,电鳗每次释放的电量可以轻松杀死几十甚至上百条食人鱼,所以食人鱼在亚马逊河流遇到电鳗只能绕着走。

2. 刺鲶

刺鲶它很喜欢吃食人鱼,在它的身上有很多锋利而又尖锐的刺,等遇到危险时,刺鲶会迅速将自己股作一个球状,然后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刺 刺向敌人,等到危险消失刺鲶又恢复了原状。

每当遇到食人鱼群,刺鲶就会快速的潜到食人鱼群最底部的一条食人鱼下面,无论这条食人鱼怎么动,它都会与之同步,这样就避开了大部分的食人鱼,头顶这条食人鱼想对它下嘴,它就马上炸开尖刺攻击食人鱼。

3. 巨獭

巨獭被称为“水中之狼“,它不光体型庞大,擅捕猎物最为致命的是它的大脑很聪明,它非常会用自己的大脑为自己设定一些捕杀的策略,这样很多动物都命丧它口。食人鱼虽然生性凶猛,但终究是缺少谋略的动物,所以和巨獭相比,它还是略逊一筹,所以巨獭如果想捕获食人鱼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4. 巨骨舌鱼

巨骨舌鱼是攻防兼备的输出战士,巨骨舌鱼可以长到三米以上,体重超过200公斤,力大无穷且拥有很强的攻击力。

食人鱼机动灵活,数量众多,如果采取蜂群战术,巨骨舌鱼能抵挡吗?这就要说说巨骨舌鱼身上,堪称绝对防御的鱼鳞铠甲了。巨骨舌鱼的鳞片十分坚硬,任食人鱼咬断牙齿也伤不了它,

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巨骨舌鱼的鳞片外层坚硬无比,而内层又柔软游刃有余。一旦遇到外力攻击时,首先是外层坚硬无比的鳞片硬刚,然后转为内层发生形变,抵消外界的力量,这就有点类似我们常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软硬搭配造就了这种硬而不脆的绝对防御。

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就曾把食人鱼的牙装到机械上去咬巨骨舌鱼的鳞片,结果以食人鱼的牙崩断而告终。在亚马逊巨骨舌鱼常常会捕食食人鱼,而食人鱼的反击,连巨骨舌鱼的表漆都蹭不掉。

二、自然环境原因

除了水里的天敌不能让食人鱼泛滥之外,还有更厉害的自然环境的原因,分分钟食人鱼连鱼卵期都活不过。

1.亚马逊河水流过快

亚马逊河流里面食人鱼不能泛滥成灾,除了有天敌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整个亚马逊河的河流流速非常。

水流速快和一个鱼类的繁衍有什么关系吗?这关系就大了。在前面的有提到过,整个亚马逊河流的流速,能够达到每秒219000立方米。如此之快的流速,对于亚马逊河中的食人鱼来说,绝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在食人鱼的繁衍习性中,它们有一种习惯,就是将鱼卵产在那些沉在河底或者是靠在河边的那些枯木、枯叶上,当流速过快的时候鱼卵根本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就因为快速的水流而被冲走。

失去了成年鱼的保护,那些鱼卵对于一些食肉性鱼类来说就是很简单的盘中餐,这是意味着快速的水流导致了食人鱼的鱼卵被肆意冲走,沦为其他鱼类的盘中餐。而从鱼卵要孵化到幼苗阶段,还需要约十天的时间,这十天的孵化期,对于食人鱼的幼卵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在亚马逊河流中的一些食肉性鱼类不在少数,在面对没有攻击性的幼卵,同时又没有成年食人鱼守护的情况下,这些鱼卵被消灭的速度让人难以想像。纵使食人鱼一次性能产卵1000枚,但是面对如此强大的捕食量,它们的种群数量维护也难得到很好的控制。

还有更可怕的………

亚马逊每年雨季时食人鱼为了寻找食物会四处游动,而到了亚马逊雨季后,它们的噩梦就开始了,很多食人鱼被困在小水塘里,无数的食人鱼在水里挣扎,最后等待它们的就是死亡。

2.有毒植物

在亚马逊的河流中,还生长着一些有剧毒的植物,人们将它的叶子碾碎,放在切好的牛肉当中抛进河里,不一会儿就能看到很多食人鱼浮出水面。食人鱼就是被这种植物的汁液毒死的,所以如果食人鱼误食了这些有毒植物,对于食人鱼来说也是致命的。

三、成为了盘中餐

近年来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旅游开发得是越来越好了,吃食人鱼成了新的吸引点,有不少人听到食人鱼味道还不错,那还不赶紧弄几条上来试试味道如何。结果就是现在已经有了各种食人鱼的吃法,烤着吃,蒸着吃,油炸着吃,怎么好吃怎么来。

就食人鱼味道还不错这一条,幸好这食人鱼没有生活在咱们国内,要是在咱们国内,那还能等到你长到成年期?估计连幼年期都难度过,多多少少都被我们端上餐桌研究出几百种吃法,怎么也给吃的濒临灭绝吧。

写在最后

食人鱼虽然强大,但是遵循着自然相生相克的法则,有它的天敌存在,也有自然环境的原因,还有人为的因素,综合以上几点都不会让食人鱼在亚马逊泛滥。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食人鱼在亚马逊少有天敌,为什么没有泛滥?

一头牛掉进河里几分钟会被啃食殆尽,一群人在水里游泳河水很快会变红;亚马逊的河里住着一类凶猛的鱼类,它们就是臭名昭著、有“水中狼族”之称的食人鱼,由十几种15~50厘米不等的,长有锋利牙齿的食肉或杂食性淡水鱼组成的大群体。

在南美洲,食人鱼这个“鱼丁兴旺”的大家族分布非常广泛。在亚马逊河流域几乎所有的河流、小溪、湖泊中都生活着这种鱼类。对于当地人而言,食人鱼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必须勇敢去面对。

一、食人鱼。

食人鱼一般指的是食人鲳,也叫红腹锯鲑脂鲤,它们是攻击人类最多的一种食人鱼,对血液的味道非常的敏感,只要有受伤的猎物在水中行走,很快便会吸引过来,然后像发了疯似的群起而攻之,用它们强劲有力的下颚配合它们锋利的牙齿将猎物的肉从各个角度直接撕咬下来。

因此,在亚马逊河流域,人们都必须学会谨慎行事,例如牧民如果出去放牛,只要遇到有食人鱼的河流湖泊,就会先把一头病弱的牛先赶进河里,用调虎离山的方法把食人鱼引开,然后顺利过河;而我们的勇士牛,则会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被撕咬得只剩一副白骨。

发生在人身上,结局也一样的惨。2015年,一则新闻刺痛人心,秘鲁一个11岁的小男孩不小心掉进一个养殖食人鱼的池塘,结果等人们缓过神来,准备去营救小男孩,小男孩已经在短短几分钟就被食人鱼啃食殆尽,男孩被打捞上来后只剩骸骨。

二、凶猛食人鱼为何无法称霸亚马逊?

万物相生相克,更不可能十全十美。凶猛的食人鱼也会有对手和自己的弱点,正是这些原因也就导致了这种小猛兽不可能称霸亚马逊河,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下:

从食人鱼本身条件来说,虽然它们拥有锯齿般锋利的牙齿、坚硬的头骨,以及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的咬合力,使得平时在水中称王称霸的鳄鱼,一旦遇到了它们,也不得不想办法保护自己,把坚硬的背部朝下,立即浮上水面,使食人鱼无法咬到腹部,救回一命。

但食人鱼的缺陷也很明显,食人鱼只有十几厘米大,颈部短,体型笨拙呈现铁饼型状,游速较慢,所以在宽阔危险的亚马逊,食人鱼对于健康的动物很难有下手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什么称它们为“水中狼族”,因为它们和狼一样,主要是清道夫的角色,除了捕食一些鱼类、螃蟹、昆虫,偶尔还有包括鸟类、青蛙和蜥蜴,大型生物主要捕食那些老弱病残。

从食人鱼性格方面来说,首先它们并不是一只贪得无厌的鱼,如果吃饱了,它们才不想理你,躲到一边去了;其次,食人鱼虽然看起来凶残,但其实是胆小鬼,特别是单独生活的时候,平时成群结队不可一世的食人鱼就像泄了气的气球,没有一点点胆量,直接躲一边去了。

从食人鱼的对手来说,通过千百年的相互进化,在亚马逊食人鱼的对手也非常多,毕竟这不是一个祥和的地方,生活在亚马逊的动物一定都会一些特别的本领。

列如说食人鱼的对手之一电鳗,这也是它们非常害怕的对象,因为这里的电鳗放出的电不是闹着玩的,一般电鳗都能够释放300至650伏特的电压,最高纪录能够释放出800多伏特,而且1秒还可以释放50次,持续15秒,这种连续性的攻击一头牛都得死。曾经有科学家就特地拿食人鱼和电鳗放一起做过实验,他们让一条不到一公尺长的电鳗释放一次电流,结果30只食人鱼瞬间就一命呜呼了。

三、结语:

正是食人鱼优势很明显,缺点也很明显,所以它们在本身就十分危险的亚马逊河流域无法称霸一方。在公认的亚马逊河杀手排行榜上食人鱼只排在第四,第一名是刺鲶,这是一种善于利用它们锐利棘刺的淡水鱼,常常让其它生物害怕不已。

最后,我想说食人鱼虽然很危险,但是食人鱼伤人事件还是很少的,只要你不受伤出没在有食人鱼的水域,一般它们也不会攻击你。而且食人鱼也只能生活在常年温度在20度以上的热带地区,因此我们中国是不适合食人鱼生存的,不用太过担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