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被吃掉的鳞虾达2亿吨,为何它至今还没灭绝呢?

每年被吃掉的鳞虾达2亿吨,为何它至今还没灭绝呢?

首先,2亿吨这个数字有水分,因为全球每年商业捕捞的磷虾总量为20万吨左右,而非2亿吨。当然如果加上天敌吃掉的,或许会有2亿吨,但是这个数据是没法统计的。但是,尽管这样,每年不捕捞和被吃掉的磷虾也是一个恐怖的数字,那么,为什么消耗量如此之大的磷虾没有灭绝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磷虾

磷虾是节肢动物门软甲纲磷虾目的总称,在磷虾目下一共分为两个科-磷虾科和深海磷虾科。在深海磷虾科下仅有一属一种磷虾,它就是生活在1000米以下深海中的深海磷虾,而磷虾科的成员就相对较多了,在磷虾科下有10属85种不同的磷虾。

磷虾是世界所有大洋中常见的物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磷虾种类都有庞大的数量,其中以太平洋磷虾、南极磷虾以及北方磷虾数量最多,而这三种磷虾也是最常被捕捞的对象,而在这三种磷虾中以南极磷虾的数量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南极磷虾的保有量保守估计也有5亿吨左右。

上面我们说过,商业捕捞对磷虾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影响磷虾数量的主要原因还是天敌,磷虾的主要天敌有蓝鲸、须鲸、鲸鲨等大型的海洋生物,比如蓝鲸每天就能吃掉2000000万只重量约为6吨的磷虾,也就是说一条蓝鲸一年就能吃掉2190吨磷虾,再加上其他大型动物的吞食。

全球每年磷虾至少有1亿吨以上成为了人类和大型海洋生物的口中餐。

(南极磷虾)

从上面的数据看,南极磷虾的保有量约为5亿吨,而每年就能消耗超过1亿吨,为什么磷虾还没有灭绝呢?

单纯的按照数字来看,5亿吨磷虾只需要5年就灭绝。但是,事实是,到现在为止,磷虾的数量并没有大幅度的减少,反而呈现非常稳定的趋势,原有两点。

01 养殖

养殖是解决野生动物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野猪虽然很容易泛滥,但是在我国野猪泛滥的地区很少,因为大都被人吃掉了。但是通过大面积的人工养殖,不但可以让多数人吃上猪肉,也能一定程度的保护这个物种不灭绝。

而磷虾就是如此,磷虾的适应能力很强,只要不是深海磷虾,其他的磷虾都能在人工养殖下很好的生存,这也就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灭绝的可能性。

02 繁殖能力

一个物种之所以会数量庞大且分布很广,与它强大的繁殖能力是分不开的。磷虾就是如此,一年之中磷虾只需要在春季交配一次,雌性的磷虾就能在夏季连续产卵数次,在这数次产卵中,一只磷虾一共可以产下几千个卵。这是磷虾每年都有一半左右消失还不至于灭绝的主要原因。

一只一年就能生几千只,那磷虾的数量岂不是呈几何状的膨胀?

按理说,每年磷虾因为被捕食的数量仅占总数的不到一半,再加上它如此强大的繁殖能力,磷虾的数量确实应该呈增长趋势的。但是,实际上,磷虾的数量一直是趋于平稳的。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也有两点。

第一点就是存活率。磷虾是一种卵生动物,从卵到成虾,磷虾需要经过两次蜕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磷虾都能成功蜕皮,就像猫生的幼崽不是每只都能顺利长大是一个道理。

第二点就是寄生虫。经过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许多磷虾的身上科学家们发现了单细胞生物-纤毛虫。纤毛虫是一种体外寄生生物,它们的宿主就是磷虾。所以,纤毛虫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磷虾的数量。

再加上人和其他海洋生物的捕食,最终拥有如此强大繁殖能力的磷虾也只是维持相对稳定的数量,不会大量减少,也不会大面积的增加。

总结

磷虾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物种,它们有着强大的繁殖能力,因此,即使在如此大量消耗的前提下也不会灭绝。而受寄生生物、存活率以及捕食的影响,磷虾也不会出现泛滥的情况。

所以,大自然中的生物都在食物链中寻找到了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

每年被吃掉的鳞虾达2亿吨,为何它至今还没灭绝呢?

磷虾是一种小型无脊椎浮游动物,目前已知种类超过85种,磷虾平均长度为6-6.5厘米,通常是透明外观、红色色调和大黑眼睛,有时可以发出光,由生物发光器官产生。磷虾被认为是接近食物链底部的关键物种,因为它们以单细胞浮游植物为食,某些情形下也以其他浮游动物为食,将这些浮游植物转化成适合大型动物的形态,磷虾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磷虾为了防御捕食者迷惑捕食者而成群游动,在1平方米区域内可以达到3万只磷虾的密度,可以绵延数千米。

在南冰洋的南极磷虾数量多达30万亿个,其生物量高达5亿吨,相当于人类对动物蛋白的全部消耗,这些生物量的一半以上每年被其他物种如鲸鱼、海豹、企鹅、乌贼和鱼类吃掉,并被新的生长和繁殖所取代。蓝鲸是食肉动物,最喜欢的食物是磷虾,一只成年蓝鲸每天可以吃掉多达4000万只磷虾,近3.5吨。

磷虾至今还没灭绝,主要是由于以下一些原因

  • 磷虾每天都有大量的垂直迁移躲避捕食者,白天生活在海洋深处,晚上上升到海面。科学家还发现,磷虾在水中越深,活动就越少,以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同时保存能量。

  • 雌性磷虾一次可以产多达10000个,而且磷虾在产卵季节(1月至3月)会生育好几次。雌鱼在海面附近产卵,然后在孵化前的10天内沉入大海,如果磷虾能避免成为食物,最多能活10年左右。

因此,无论是被捕食还是人类捕捞,磷虾数量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科学家们主要的担心是气候变化的影响,磷虾依赖于稳定的海洋环境,尤其是在南极,海冰在冬季被用作庇护所,为幼年磷虾提供保护,这些独特水域的维持对于磷虾栖息地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每年被吃掉的鳞虾达2亿吨,为何它至今还没灭绝呢?

在南极,生长着一种动物,至今为止,不管是人类还是其它动物,都对它束手无策,只能一直吃一直吃,可还是吃不完,被专家一致认为是地球上存在的超级大漏洞。

它就是南极磷虾。

按理说,人们这么喜欢吃虾,这种虾的数量再怎么多,也不会多到哪儿去吧?就好比小龙虾作为外来物种,光中国人就能把它吃光,以至于要人工繁殖才能供应。

如果你这么想,你就大错特错了。

南极磷虾是海洋中总生物量最大的物种之一,据估算,目前全世界磷虾总量约为三亿七千九百万吨,这种生物要是同时出现,把人吓得魂飞魄散也不足为奇。

在深海里被天敌吃掉的数量,和被人们捕捞吃掉的数量,每年可达两亿吨之多,按专家的估算数量算,不出五年,就能把它吃灭绝,可它没灭绝,反而越来越多。

不得不说,磷虾的生存能力太强悍了,其实它并不是只生存在南极,现在的它,已经覆盖了全部海域,只是数量多或少而已。

今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磷虾的特别之处。

关于磷虾

磷虾有着大黑眼睛、全身红色透明,有时可以发出光,是一种小型无脊椎浮游动物,由生物发光器官产生。目前已知种类超过85种,磷虾平均长度为6-6.5厘米。

它盛产于南极,据测算,南极海域每立方米就有三万多只磷虾,使得海水都变了颜色,是毫无疑问的“基石物种”。

小小的磷虾身体下却蕴藏着大能量,低脂肪、高蛋白是它的特点,氨基酸价值,甚至超过了牛肉、对虾等高蛋白食物。它是世上含蛋白质最高的单体生物。

除了食用价值外,磷虾还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受到了很多国家的大量捕捞。

同时,磷虾是悲催的,它是海洋食物链底部的物种代表,常被欺负,在南极,磷虾是鲸鱼、海豚、企鹅、乌贼等动物的盘中餐。

以蓝鲸为例,作为海洋中的庞然大物,它最喜欢吃磷虾,一只成年蓝鲸一天就可以进食四千万只磷虾,约3.5吨,令人咋舌。

就算鲸鱼的这种吃法,也依旧没有影响磷虾种群的繁衍,足见它有过人之处。

磷虾没灭绝的原因:

第一、深海里的浮游生物众多,让磷虾永远都不会饿肚子

大多数磷虾都是杂食性动物,它们喜欢吃深海里的浮游植物和一些比它们更小的浮游动物,而深海里的鲸鱼、海豹、海豚等海洋生物又喜欢吃它们,这样一环套一环的吃食方式,一直维系着不错的食物链。

在海洋里,浮游生物随处可见,数不胜数,尤其是磷虾最爱吃的海藻类植物,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它会源源不断地给磷虾提供食物来源,所以磷虾根本不用担心没有东西吃。

成群结队的磷虾们,每天都能把肚子吃的鼓鼓的,也就加快了它们后代的成长。

第二、一年之内可繁殖多次,可以做到生生不息

磷虾就像开挂了一般,繁殖能力极强,即便每年都成为各种动物的美食,都没有过多的减少。

磷虾在春季交配,夏季产卵,一只雌性磷虾较常见的产卵量为一千颗左右,一年下来,个别强健的雌性磷虾产卵量能达到10000颗。

在繁殖期,磷虾肚子里除了虾卵外,几乎没有其它东西,虾卵的体重占据了磷虾自身体重的三分之一。

产卵量惊人是一方面,关键卵的存活率还比较高,磷虾产卵于海水中,边下沉边孵化,直到百米甚至千米后,才能孵化出幼体。

幼体出来后,又一边上浮,一边发育,快到达海平面时,就由幼体变成小磷虾了,此时的它们,成群结队,边觅食边生长,一只幼虾要经过5次脱壳历练才能发育成熟。

这群小可爱的生长方式,不跌破谷底不出来,不浮出水面不成虾,可以用励志来形容了。

第三、磷虾本身数量众多,幸存者将持续繁衍生息

专家估算的三亿七千九百万吨,只是按照各处海域每立方米的估算值,磷虾作为海洋中数量最多的生物,其实远不止这个数。

曾经有航海者瞧见海平面上有一条暗红的纽带,走近一看才发现,这是磷虾为了防御和迷惑捕食者组成的磷虾方阵,这条纽带足足绵延了数千米之长,按每平方米3万只计算,足足有三千万只磷虾参与了迷惑方阵。

别看一只磷虾只有几克重,但架不住数量极多,虽然一大半都逃不过被吃的命运,可依旧存活了上亿吨磷虾可以繁衍后代,扩充很及时,也就很难灭绝了。

第四、人类以往的过度捕捞,让磷虾有了喘息生长的机会

也许这个原因让很多人不解,过度捕捞不是越来越少吗?怎么会是磷虾没灭绝的原因呢?

其实不然,人们肆意捕捞海洋生物,其中这里边有很多磷虾的天敌,比如海豹、鲸鱼、乌贼等,这就让喜欢吃磷虾的海洋生物逐渐减少,造成了磷虾慢慢变得“没有天敌”。

这就很难了,过度捕捞磷虾,会造成其它依赖磷虾生存的所有动物没有食物吃,慢慢饿死;肆意捕捞其它海洋动物,又会造成磷虾泛滥,无论怎样,最终受益的都将是活下来的磷虾。

关于磷虾产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磷虾就以虾粉,冷冻虾肉等形式进入人们视野,多用于水产养殖的营养配料。

在磷虾捕捞过程中,俄罗斯、日本都曾作为霸主,发展至今,年捕捞量挪威成为了最大的国家,我国3.8万吨的年捕捞量,仅为挪威的24%。

不过,随着磷虾产业多元化,用磷虾制作成的虾仁、糕、罐头、干制品等产品相继问世。随着科技进步,磷虾也能用于药品提炼等。

吃过磷虾罐头的朋友说,磷虾的味道还不错,不过他也善意提醒,磷虾虽好,可不能多吃!

当然,除了以上四点原因外,还有相关重要的一点原因,即为:

相关规整制度的约束

1993年,多国连同制定了《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公约》,直接限制了南极磷虾的捕捞,既可以避免人类过度捕捞造成磷虾灭种,也可以保护南极其它生物能繁衍生息。

倘若磷虾越来越少,那生活在南极的企鹅、鲸鱼、海豹等动物将会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导致灭绝都有可能。

除了国际公约外,2020年12月11日,一家磷虾企业协会由全球八大磷虾捕捞公司组成,同时宣布,该协会将在南极半岛的希望湾区域,实施全年性自主禁渔措施。

以上举措无疑是对海洋生物的保护,守护南极,就是在守护它们的家园,海洋生物们也得到了繁衍的时机。

总结

以前在没有公约和协会约束时,磷虾可能会被捕捞而灭绝,现在为了生态平衡考虑,磷虾得到了保护,加上繁衍生息快,又不愁吃的,现在的磷虾是不会轻易灭绝的。

唯有海洋气候发生不可逆的变化,破坏磷虾的生存环境,才有可能造成磷虾减产,灭绝的可能性较小,毕竟,它吃的是海洋浮游生物,它的生活习性也会跟着环境改变的。

据说南极磷虾能养活几亿人,被专家称作是人类的“海上粮仓”,对于此看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又是否品尝过磷虾的美味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每年被吃掉的鳞虾达2亿吨,为何它至今还没灭绝呢?

磷虾是甲壳动物磷虾目的统称。海洋浮游甲壳动物的优势类群,总计有11属近90种,其中许多种的数量极大,且分布较广。中国邻近海区磷虾有30多种。

在南大洋,南极磷虾,估计约为379000000吨,比全球人口总重量还多。其中,每年有一半以上被鲸鱼、海豹、企鹅、鱿鱼和鱼类吃掉,并通过磷虾种群的繁殖和随后的增长而被替代。所以磷虾每年被吃掉两亿吨,属于正常范围。磷虾在水族馆里最多能活8年,但在野外它们可能会活3到4年,2到3岁时产卵。

它们在食物链中很重要,因为它们以浮游植物为食,在较小程度上以浮游动物为食,为以磷虾为主食的其他动物提供营养。因此磷虾被认为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

磷虾每天进行大量垂直迁移,为夜间靠近水面和白天在深水中的捕食者提供食物。

磷虾种群的大小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观察到的变化似乎主要是由每年有多少年轻的磷虾出生来驱动的。这可能是由海冰数量的可变性驱动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担心气候变化的影响(尽管没有实际证据表明整个南极的海冰减少)。

CCAMLR(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委员会)成立于1980年,当时人们担心不断扩大的渔业磷虾会对南大洋的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从那以后,磷虾的收获一直以非常谨慎的方式进行管理。这是对磷虾在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的认可,磷虾是一个关键物种,也是与环境变化相关的不确定性——包括气候变化。

渔业磷虾的可持续性是通过对渔业设定限制来保证的,这样渔业捕获的磷虾将留下足够的数量,以确保有健康的繁殖种群,也有足够的数量供食肉动物(如企鹅和鲸鱼)食用。

渔业磷虾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相对于种群的捕获量。基本上,CCAMLR管理渔业磷虾的方法是最小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不是试图最大化渔业的面积。

科学家使用计算机模型模拟磷虾种群(由一组出生数量、增长率和死亡率的方程控制),然后使用这些数据预测不同捕鱼水平可能会发生什么。为了确定可持续的渔获量,进行了数千次模拟。

有很多信息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磷虾的数量,其中许多信息没有精确的数值。定义了一个合理的值范围,并使用该范围内的所有值运行模拟。模拟考虑了生态系统的已知和未知。

西南大西洋的总允许渔获量目前约为每年560万吨。然而,CCAMLR决定将渔获量控制在620000吨的水平内,该水平分布在大西洋西南部的四个地区。这一水平约占该地区磷虾未开发生物量(或原始大小)估计6000万吨的1%。实际年捕获量约为磷虾未开发生物量的0.3%。CCAMLR已经同意,除非科学数据表明磷虾渔业将继续保持可持续性,否则磷虾的任何扩张都不应该发生。

CCAMLR还在南极维持一个台站网络,收集南极生态系统其他组成部分的信息,以监测变化。这个项目CCAMLR生态系统监测计划(CEMP),成立于1989年。根据这一倡议收集的信息有助于CCAMLR努力制定所谓的“磷虾反馈管理程序”,这将有助于就磷虾可接受的总体预防水平做出决策。

每年被吃掉的鳞虾达2亿吨,为何它至今还没灭绝呢?

磷虾是一类几乎生活在地球所有海洋中的物种,虽然名字中有“虾”这个字样,但从生物学分类上看,它属于节肢动物门软甲纲磷虾目,该目之下有两种科类的磷虾,即深海磷虾科和磷虾科,由于深海磷虾科下只有一个属一个种,而且生活的区域是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环境中,与另外一个科-磷虾科相比,无论是分布区域还是数量,都相差好多数量级,所以我们习惯上称为磷虾的海洋生物,指的是磷虾科的所有成员。

迄今为止,人类共在海洋中发现80多个种类的磷虾科动物,其中数量最多的三种分别为南极磷虾、北方磷虾和太平洋磷虾,特别是南极磷虾的种群数量最为巨大。根据磷虾的分布区域、种群密度、繁衍特征等情况,科学家分析仅南极磷虾,在全球海洋中的总量,就能达到5亿吨以上,个体数量达30万亿只,无论是总数量还是总重量,都要比陆地上的人类庞大得多。

磷虾由于数量众多,而且蛋白质含量特别丰富,为众多的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营养来源。各种鲸鱼、鲨鱼、海豹、海鸟、企鹅和诸多鱼类,在它们的“食谱”中,磷虾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维系海洋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一环。拿南极磷虾来说,它们的个头普遍在3-5厘米之间,主要栖息在水温1摄氏度左右的冷海海域,南极洲周边是它们最为理想、也是亿万年来长期栖居的区域。

由于南极磷虾是典型的群居性动物,无论是觅食、活动,还是交配、繁衍,都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所以在海面或者较浅深度的海域,有时会看到大规模的磷虾群,甚至能绵延好几公里长,平均每立方米海水中的数量可达好几万只,同时磷虾的身体还会每隔几秒发出微弱的荧光,所以为很多海洋肉食性动物提供了明确的捕食方向,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动物-蓝鲸,就非常钟情于捕食磷虾,进入到磷虾群内,不用怎么费力,张开大嘴,万千上万的磷虾自然就会进入口中。

从磷虾的“消耗”上看,蓝鲸无疑是最大的一只“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一只成年蓝鲸一天就能吃掉200万只磷虾,总重量达5吨左右,按照全球海洋中目前蓝鲸数量1万只估算,蓝鲸家族一年吃掉的磷虾总量,就达到了1800万吨。海洋中的巨无霸-须鲸类的鲸鱼,是磷虾的重要消费者,如果算上其他须鲸,一年对磷虾的总消费量可达4000-5000万吨左右。不过,由于鲸鱼的总数量较小,虽然单个的个体消费量巨大,但是从总量上看,还不是数量最多的。

拿海豹类这个“消费者”群体来说,它们的食物来源基本上都以磷虾为主,其中食蟹海豹“食谱”构成中,磷虾占比高达96%-98%,所有海豹每年对磷虾的需求量,达到了惊人的0.7-1.3亿吨。

除此之外,像海洋鱿鱼类、海鸟、大小鱼类每年吃掉的磷虾量,也分别能达到4000-8000万吨、1500-2000万吨、1000-1500万吨,因此,磷虾的自然界天敌们,一年消费掉的磷虾总量,少说有1.7亿吨,多则能达到3亿吨。在这么庞大的消费面前,人类每年捕捞的磷虾量还不到100万吨,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根据上面的相关数据,南海磷虾全球的总量约为5亿吨,每年消耗的数量能达3亿吨,按照正常的理解,用不了多长时间,磷虾就将被这些“吃货”吃灭绝了,为什么一直以来海洋中的磷虾数量不见明显下降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原因:

首先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磷虾的繁殖能力太“逆天”。磷虾的完整生命周期相对较长,有的可以达5年之久,每年的繁殖季比较集中,雌性磷虾每次的产卵量在8000-10000枚之间,一生中可以产卵4-6次,那么光从繁殖数量来看,雌性磷虾每年产出的卵就达到恐怖的数十万万亿枚,这为磷虾能够经久不衰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小磷虾的成活率比较高。当磷虾卵被排出以后,这些卵会持续向深海沉下,当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开启孵化进程,当完成孵化进程以后,才逐渐抬高自己的生活区域,边上浮边觅食边成长,待长大成熟后,才重新回归到它们上一代生活过的海域。磷虾卵的这种孵化特点以及小磷虾的成长过程,可以说基本上与成年磷虾群的活动区域完全隔离开来,一方面深海环境中的磷虾天敌数量较小,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磷虾群被天敌吞食过程中下一代也跟着遭殃。

第三是成年磷虾的生活习性。虽然磷虾在成年以后,栖息的海域一般为浅海环境,但是在白天它们会迁移到较深的区域,只有在夜晚时才会上浮到浅海甚至海面觅食,这与大多数的天敌活动规律正好相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它们提供了一种生存的保障机制。

正因为以上几点重要的机制作保障,磷虾才没有被众多天敌们吃到濒危,与此同时,磷虾在卵的孵化、幼体成长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会受到天敌、环境、寄生虫的影响,成长不到成熟的阶段,被自然所淘汰掉了,所以从总体上看,磷虾的数量既没有明显减少,也没有明显增加,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平衡。

每年被吃掉的鳞虾达2亿吨,为何它至今还没灭绝呢?

首句给出答案:磷虾每年被吃掉的数量巨大,但是它繁殖的数量更大。

蓝鲸之所以能长那么大,全靠吃不完的磷虾供给。如果蓝鲸遵守普通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的食物链顺序的话,受食物数量的限制,就没法长成世界上最大的巨兽了。

南极磷虾的数量大约有5亿吨,它们以浮游植物,也就是漂浮在海洋里的藻类为生。鲸鱼粪便给海水里的浮游植物提供了大量的氮、铁等营养元素,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这个生物链在寒冷的南极海洋里很有成效。当蓝鲸被大量捕杀后,南极磷虾的数量也急剧下降。

南极磷虾在1月到3月产卵,重点来了:每只雌虾每次能产6000到10000只卵。如果雌虾产的卵都能成功受精,孵化成小虾的话,那繁殖率超过了6000倍。只要海洋中浮游藻类数量足够的话,磷虾数量就能成千倍地增长。

南极磷虾的寿命有6年,磷虾卵产出后沉入海洋,边沉边孵化,5天后就能完成孵化。然后幼体开始慢慢上浮,1个月就长成了小幼虾。

蓝鲸吃不完磷虾,其它以磷虾为主要食物的海豹、海狗、鱿鱼、冰鱼和企鹅全部加起来也吃不完它们。每年海洋生物和鸟类加起来要吃掉1.5亿吨的磷虾。

除了捕食磷虾的海洋生物外,现在人类每年还会打捞5千万吨的磷虾,总共2亿吨的消耗量,都不会把磷虾吃完。

只要保持南极海洋生态链的正常循环,海洋会给我们提供无穷无尽的食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