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除了吟诗作乐,风流倜傥,擅长武功吗?
据我所知,他们都是文人雅士,不会武功的。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除了吟诗作乐,风流倜傥,擅长武功吗?
这个问题看似脑洞很大,其实很有趣味,值得探讨一下。
通过一些史料来看,李白的武功应该不错,可以看做是擅长。
至于杜甫、白居易,少不了学习一点武术,但恐怕不很擅长。
李白五岁就开始启蒙读书,但由于受道家的影响,喜好剑术,崇尚侠客。
在《与韩荆州书》中,李白提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既然李白如此说,就不会仅仅是喜好,弄一点花拳绣腿来忽悠人,理该是具备一定的武功。
唐文宗时,有人称”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为三绝。世人称裴旻为“剑圣”,李白就曾经跟随裴旻学习过剑术。
在二十五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可以想象,成年后的李白提着一口宝剑,游历四方,妥妥地一个侠客形象。可见,李白的剑术不差。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酷吏杜周,与唐代另一个大诗人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虽然宗族较远,但有相似的家族遗风。
杜甫青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过着富足安定的生活,远不是仅仅看着人家“朱门酒肉臭”,自己却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那么悲催。
此时的杜甫,也很顽皮,上墙爬屋也是家常便饭。有诗为证: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是名将杜预之后,虽然年代久远,但建功立业是不变的传承。
所谓的武功,不一定是指具体的武力值,广义而言,也包括军事思想和战争谋略。
杜甫比较崇拜的就是诸葛亮,也有诗为证: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年后的杜甫仕途不顺,郁郁寡欢。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曾经写过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
后因为触怒唐肃宗,依然仕途不利。在这种情况下,杜甫游历成都,写下了这首《蜀相》。与其说悲叹诸葛丞相的命运,不如说是在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情怀。
杜甫的本家杜牧,也有一首很著名的诗: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也是满满地不服气,有羡慕嫉妒恨的味道。杜牧认为周郎的赤壁业绩是因为运气好,自己却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唐朝时期,崇尚游侠和建功立业,作为读书人,武力值不一定爆棚,但军事韬略不能不复习复习,这也算是武功的一方面吧。
这好比是诸葛亮,单打独斗可能不行,但武力值不低哦。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他出生不久,家乡就发生了战争。
他的父亲白季庚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彭城县令,协助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
在这种家庭及生活环境下,白居易对于军事应该不算陌生。
童年的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子,年纪轻轻头发都白了。
古时的读书人,不仅仅是要读《四书》、《五经》,还要习六艺。
作为读书人的祖师爷孔子就六艺精湛,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等样样精通。其中的射、御就是驾车、射箭,是武术方面的技艺。
对此,白居易未必一定精通,会有多么高的武力值,但一般要学习。没有史料记载相关的情况,也不好乱说。
因此,在豹眼看来,李白、杜甫、白居易恐怕都要习六艺,未必都技艺精湛,但不会一点功力没有。从相关史料来看,李白的功夫不低,其他二人就不好说了。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除了吟诗作乐,风流倜傥,擅长武功吗?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三人是唐朝最有名的诗人,说他们的文学成就排在唐朝前三都是可以的。但是就擅长武功而言,从史书记载来看,除了李白剑法高强之外,杜甫和白居易都不曾记载会武功。我们就从三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的成长经历作简单的分析:一、君子六艺的教育标准,对古代士子习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君子六艺诞生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是对贵族教育的系统性内容,是贵族阶段士子必须掌握的基本才能,就像现代人一定要有个文凭、职称一样,这是对你能力技能的证明,也是对生存能力的认可。
君子六艺主要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礼、乐、书、数”四方面内容我们暂把它分到“文”这一方面,不再做具体的论述,而“射、御”则作为一个士子必须掌握的关于“武”这方面的技能,简要做下介绍:
(一)什么是“射”呢?根据记载,射是士子必须掌握的军事技术,主要包括:白矢、参连、剡注、襄尺和井仪。
白矢:即射出的箭穿过箭靶时,要用力适当,恰中目标,刚刚露出白色箭头。
参连:即先发一箭,后三箭连续而去,箭箭中的,看上去像是一根箭。
剡注:即把箭射出后,箭尾高箭头低,呈徐徐行进的样子。
襄尺:即臣与君比射时,不与君并立,应退让一尺,这算是一种礼节。
井仪:即连射四箭,皆正中目标,射在箭靶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个井字。
“射”在古代不但是士子必备的技能,它还是杀敌卫国的技术,在军事和狩猎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历史上非常受人们的重视。
孔子在《论语》中曾言: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二)什么是“御”呢?简单来说是就是拥有驾御技能,它不单单指斗勇,更是一种斗智,其中囊括了在驾驭学、运筹学、领导学方面的内容。“御”主要分为以下五种能力:
鸣和鸾:即行车时要和鸾之声交相呼应;
逐水车:即沿着曲岸疾驰而不坠水;
过君表:即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
舞交衢:即过通道而运转自如;
逐禽左:即在打猎时追逐禽兽从它的左面获得。
古代应用在军事上的主要工具除了兵器以外就是战车,通常以“乘”为作战单位,它比现代军事中三三制的“连”人员配属稍微少一些,现代一个连有120人左右。而古代一乘的兵力包括四匹马,一辆战车,车上配备甲士三人,其侧后有步卒七十二人,也就是说古代一乘的兵力共有75名士兵。
车上三位甲士职责分别为御手、车左和车右,御手是整个一乘作战单位中最重要的位置,御者的职责是控御车马,负责执行配合整个战阵的进攻任务,车左和车右手持矛、戈等长兵器,分别站立于两侧保护御手。
同时“御”还包含培育、领导、驾驭属下的能力。
整个大唐在中国历史上是最为开放的一个朝代,唐朝国家强盛,民族自信,政治清明,思想自由,对外包容,因此为尚武任侠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府兵制对唐朝尚武的影响。府兵制起于北周,完善在隋朝,唐朝时得到的进一步发展。唐朝士兵为了适应作战的需要,必须苦练武艺。因为在唐朝战时允许士兵临时结合成小队和中队,配合方阵作战,小队包括三人,如果作战时小队损失一人或两人,队首就要被斩首,因此在军法的约束下,每个士兵都会相互督促,苦练武艺,以确保在战争中存活下来。
二是尚武任侠之风盛行。这种尚武任侠的风气,大唐王朝从贵族到一般的平民都很崇尚,唐朝的王室成员更是身体力行,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经历大小百余战,常冲锋陷阵,李建成和李元吉也都是勇猛善战,武艺超群,据说连李世民的妹妹李秀宁都是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可见尚武任侠之风在唐朝极为兴盛。
三是政府支持武艺的发展。唐朝皇帝武则天为了保家卫国的需要,首开了武举制度,并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虽然武举赶不上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算科等在唐朝的地位,但是它激发出了国人习武的热情,为国人提供了另一种夺取功名的机会,因此在社会上也营造出良好的习武氛围。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一个人一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就习武而言,当然是越早就好,大多数武艺高强的人,一般儿时的生活条件都很差,多一项技能就多了一条在社会上生存的路。当然家境富裕的人也有很多自幼习武的,但是比例微乎其微。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三人早期的成长环境。(一)诗圣杜甫,妥妥的官二代,不需要习武谋前程。
杜甫作为官宦子弟,是一名妥妥的官二代。他和杜牧的先祖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杜甫是杜预的第十三代孙,他的祖父是杜依艺,在河南巩县当县令,他的父亲杜闲为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杜甫就出生在巩县,起码在县里是除门阀贵族外的第一少。
杜甫的母亲出身更是厉害,乃是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清河崔氏被评为唐朝“崔卢郑王”四大家族之首,在整个唐朝有23人做过宰相。唐朝官员高士廉、魏征等人修订《氏族志》时仍把崔氏列为第一,虽然李世民将关陇李氏提为第一,但仍可以看得出崔氏家族在当时的影响之大,而杜甫作为名门望族的一份子,自小就在尊贵、富裕的氛围中长大,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
杜甫受书香门第的影响,自幼好学,七岁时便能作诗,还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影响,养成他较为高超的艺术修养。从杜甫所作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来看,若说杜甫对武艺一点不懂,肯定是不科学的,但笔者并未从任何史书中看到描述杜甫会武艺的记载,因此杜甫最多也就会些强身健体的把式罢了。
(二)诗王白居易,唐朝仕途最顺遂的诗人,有文采就行了,没必要习武。
-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自述为秦朝名将白起之后,是白起的24世孙。祖上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祖上白建任北齐五兵尚书,祖父白锽,在河南巩县当县令,看看,和杜甫的爷爷当着同样的官职,真巧。父亲白季庚,任衢州、襄州别驾,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也有后代学者认为白居易可能是龟兹王族后裔,此事有争议,可不论怎么说,白居易的出身也是官二代无疑。
虽然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可白居易的童年生活很是动荡。在他刚出生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战火纷飞,烧得民不聊生,在他两岁时,祖父白锽去世,祖母随后又病故。好在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白季庚为让白居易儿时躲避徐州战乱,就把他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在这里度过了平静的童年岁月。
史料记载,白居易自小非常的聪明,而且书读的也十分刻苦,读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我觉得也可能是少白头,不一定是读书用功造成的。白居易一辈子的仕途还算顺遂,从兵部尚书任上致仕,无疾而终。但史书中只记载他刻苦学习,没有记载他像祖狄一样闻鸡起舞,在他自己的诗中也没有描写过自己会武功,因此,白居易也不是个会武功之人。(三) 诗仙李白,写诗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李白,与杜甫和白居易的出身差不多,都是官宦家庭出身,只不过杜甫和白居易祖上都是正而八经的在职官员,而李白的祖父则是因罪被流放的官员,因此坎坷的身世经历,造就了他任侠的信念和傲岸的人格,除了极高的文学修养已外,也练就了高强的剑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安全的在社会上立足。
李白的祖籍在陇西城纪,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他的祖父在隋朝末年因罪流放到西域的碎叶城(当年是安西四镇之一,现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公元701年,李白在碎叶城出生,五岁时随父亲李客迁往四川绵州彰明县。
李白从小就跟着父亲李客学习文化和练习武艺,他不但文学天赋出众,在剑法上也是禀赋异常。李白喜欢道家逍遥自由的思想,也向往侠士的侠义行为和英雄主义,他自幼非常崇拜纵横家那种打抱不平、游历天下的经历,因此在习武方面就更加的刻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到15岁时就有非常高明的剑术。他向别人推荐自己时,总说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这话说的非常明白,文章不是我的强项,剑术才是我的立身之本。
李白25岁时候,认为自己准备差不多了,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家乡之时,他认为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有管理国家的能力。据分析,李白年轻的时候凭恃着武功高强,到处行侠仗义,打报不平,应是因为亲手杀了人,才离开家乡,外出躲避风头,同时借机“纵横”天下,以实现自己成为侠客或是将军的梦想。
因此李白才会在《侠客行》中写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样著名的诗句。但是他从不后悔做了这件事,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侠士:“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从此也可以看出,李白有着很强的武功。
李白一生的行事和生活态度常常具有侠士的风度,他的梦想并不是成为一个大诗人,而是想做大侠,做大将军。据《新唐书》本传记载,李白“性倜傥,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在他的心底和金庸先生一样,都有一个武侠梦。他梦想着在少年时就能骑着金羁络头的骏马,穿着鲜艳夺目的锦袍腰悬龙泉宝剑,去燕赵之地,结交行侠仗义的侠客,过着那种任侠自由的浪漫生活。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除了吟诗作乐,风流倜傥,擅长武功吗?
这三个人在写诗作文方面都是大家,要说武功方面的只是知道李白肯定有的。杜甫,白居易应该不会,但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他俩的体质不会弱。有人说文人只会写诗,文武全才都是编的,这就有失偏颇了。比如孔子身材雄伟,六艺精湛。“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其中“射”就是射箭 ,指武术方面的。比如辛弃疾 他的诗是豪放派高手,武功也很高强,曾经带领二十几个人偷袭敌营,斩杀叛徒,何等豪气。
有人觉得李白不会武功,只是传说。这就不对了,有很多证据表明李白会武功,并且应该在高中之列。
李白好道,家境富裕,爱结交朋友,并且他还有武术师傅,当时的剑术第一的裴昱就是他的师傅。就算李白不能学到第一的境界,但也不会低到哪里去。在李白的很多诗文里就可以看到李白有武功的。侠客行》中,李白这样写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诗中“剑”字,“剑阁”“剑壁”,“吴钩”“吴鸿”“湛卢”“干将”“莫邪”“青萍”“秋莲”“霜雪”“匕首”“龙泉”这样词句占很大一部分,可见李白对剑术情有独种。
李白长年游离大山名川,在那样的时代没有一点功夫怎么能行?
一次,在幽州打猎,他竟然“一射两虎穿,转背落双鸢,可见他的武艺之高。其实,早在幼年时,李白就常去看人舞剑,心中羡慕,并开始模仿练习,“剑术自通达”。十五岁便正式拜师裴旻学剑。二十岁时常骑马挎剑出入于通都大邑。在十余年漫游生活中,剑不离身,勤学苦练。剑术自然不低。
实际上,在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前文人有一身武艺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能文能武才是仕途大夫的标配。于唐人而言,李白会武功应该不是什么新鲜事。
所以不要以为是个文人,就一定不会武功。
就算抗战时期能写诗文又会武功的就不少,陈毅,会武功吧,据说朱德是文武双状元。
今天能打仗又能写文章也很多[微笑][呲牙]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除了吟诗作乐,风流倜傥,擅长武功吗?
李白、杜甫、白居易,皆是文之大家,除了吟诗作对,风流倜傥之外,并无任何武功傍身,某些影视剧中,为了达到过于离谱的情节渲染,而塑造出一些能文善武的形象出来,实在是荒谬了些,不可旁听,不可偏信!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除了吟诗作乐,风流倜傥,擅长武功吗?
要说武功,三个人中,李白还可以,杜甫年轻时练过一点,白居易则完全谈不上。
李白、杜甫都生活在盛唐,这是一个好武成风的时代,侠客受到广泛推崇,大概跟现在的体育明星一样,被认为是男子汉气概和英雄气质的代表。受这种风气影响,当时的很多诗人都会武功,有侠士之风,如陈子昂、王翰、王之涣、孟浩然、高适、张旭、韦应物等等。
01李白的任侠思想尤其突出,并且在剑术上下过一番功夫。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自己“十五好剑术”。《新唐书·李白传》说他:“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他的铁杆粉丝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还写他曾经杀过人:“少任侠,手刃数人”,说明他有过实战经历,武功应该还不低。
02至于杜甫,他的家族其实是很有侠义传统的,他的叔叔杜并在十几岁的时候,为了给父亲杜审言报仇,一刀捅死了司马周季重。他的四代祖杜鱼石的女儿、二姑裴荣期夫人都有侠义精神。
杜甫在诗歌中也表现出对侠士的仰慕和向往,如《遣怀》中写道:“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颇有一种快意恩仇的倾向。
杜甫本人也是有一定武功的,他年轻时曾有过一段“放荡齐赵间”的经历,他写自己打猎的情景:“呼鹰皀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壮游》)在林中带着猎鹰追逐野兽,能举弓射落天上的飞禽,可见有些功底。“胡马挟雕弓,鸣弦不虚发。长鈚逐狡兔,突羽当满月。”(《七月三日,亭午已后较热退,晚加小凉,稳睡有诗,因论壮年乐事,戏呈元二十一曹长》)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射术非常自豪。
但杜甫的武功似乎只见于打猎,没见过他有实战方面的记载。安史之乱中,潼关失守后,他夹在混乱的人流中逃亡,差点死在路上,还是他的一位堂侄把他救起;后来在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的途中,又被叛军抓住,也看不出有太高的武功。可能他自从去长安求取功名之后,就把年轻时那点功底都荒废了。
03白居易出生比李白、杜甫晚了半个多世纪,已经是中唐了,这时,社会上任侠的风气已经慢慢消退。白居易对初、盛唐时期那种侠义精神和尚武传统压根儿就没什么兴趣,他除了刻苦攻读儒家圣贤之书外,感兴趣的就是佛教和禅宗,正如孙昌武在《佛教与中国文学》一书所说的那样:“乐天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可以断定,他从来没练习过武功,擅长也就无从谈起了。
可以说,比较三个人的武功,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他们在个性、兴趣上的某种差异,也可以看到社会风尚的逐渐变化。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