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大电信运营商不自己开发“微信“?

我怎么都想不明白,中国移动等自己有那么好的优势资源,自己开发出一款“微信“,口罩事件完全可以把人都转移过来,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做呢?

不是三大运营商自己不开发类似微信的软件,而是他们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和环境。

事实上运营商曾经开发过自己的“微信”。

微信最早出现在2010年,2011年正式推向市场,它由腾讯的张小龙带领开发。

但在微信出现的时候,其实市场并不是只有微信一个软件还有其他软件,包括小米的米聊,移动的飞信等等。

其中飞信最早发行时间是2007年5月,这个时间要比微信早3年多时间,而且飞信最初的模型跟微信其实差不多,都是融合语音,GPRS,短信等多功能一体的通讯工具。

当时飞信不仅可以免费发送短信,还不受任何限制,随时能够跟好友开始语音聊天,在刚推出来的时候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而且用户量非常多,最高峰时期飞信的用户量曾经达到5亿户。

在飞信之后,小米的雷军也曾经做过移动社交软件,那就是米聊,米聊最早上线时间是2010年12月10日,比微信还要早两个月左右。

从这个诞生的时间来看,微信其实有涉嫌抄袭飞信和米聊的嫌疑。

但尽管微信和米聊发布比微信更早,但最终都败在了微信的脚下,不论是飞信还是米聊表现都一般般。

而且后来还有一个新的入局者,就是电信跟网易他们在2019年推出了一款社交软件,那就是易信,但易信表现也一般般。

那为什么这些运营商拥有用户优势,拥有网络优势,却没法打造出一个像微信那样的社交软件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这里面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收费。

飞信其实是第1个真正有影响力的移动社交软件,它比微信更早推出,但遗憾的是移动的运营思维直接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

飞信刚推出来的时候确实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两年时间不到用户量累计就达到1亿以上,而且使用体验各方面都挺不错的。

但是因为当时市场上没有人开发类似的软件,所以移动就觉得自己可以胡来,然后从2009年8月1日开始,他们开始向飞信会员收取5元的月功能费,后来又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收费项目。

这些收费项目在飞信一家独大的时候还可以行得通,有些用户还愿意为它买单,但是后来随着微信的推出,微信完全免费使用,没有任何收费的项目,大家只需要承担自己的流量费就可以。

在微信免费模式影响之下,飞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后来尽管用户在增长,但用户使用飞信的频率已经越来越低,直到最近几年,坚持使用飞信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所以到了2022年7月份,移动只能宣布整合飞信业务,从2022年9月30日开始停止提供服务。

移动的飞信刚推出来的时候有很大的优势,本来可以超越微信成为新的社交霸主,然而他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掉到钱眼里面去了,最终无法自拔,所以才被微信超过。

第二、缺乏创新。

飞信来来回回其实也就那些功能,很多功能都是围绕语音、短信这些来进行,万变不离他们的老本行。

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打电话、发短信已经不是市场的主要需求,社交,娱乐,游戏,消费才是网民的需求主流。

然而移动的飞信并没有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创新,然后推出一些顺应网民需求的功能,所以慢慢被淘汰掉,没有什么大惊小怪。

但这也不能怪移动,其实不论是移动、电信还是联通,他们都是国企,本身有很深的国企烙印,那就是效率慢反应慢,很多人都是在混日子,缺乏紧迫感,所以即便开发一个功能,他们也比不过民营企业,很多人都是按部就班,创新不足,效率也跟不上,那就没得玩了。

第三、腾讯的社交基因太强大。

微信刚出来的时候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个是直接通过手机运营,适应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第二个是当时可以发语音,这个突破了传统qq给大家的认识,所以一下让大家觉得非常新鲜,于是用户越来越多。

更关键的是,腾讯在微信出现之前已经有了QQ这个庞然大物,直接可以向微信导流用户,所以微信在获取用户方面要比其他企业拥有天然的优势。

而且腾讯从一开始就是专注于做社交,在社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源,只要他们愿意做,哪怕晚几年也能够做得很大。

对社交软件来说,用户资源很重要,比如市场上有很多社交软件,为什么一直干不过腾讯?因为这些软件的用户量太少,覆盖的人群太少,所以最终只能变成小众的社交,而不能变成大众的社交。

而在微信出现之前,腾讯的QQ活跃用户已经达到4亿以上,最高峰时期同时在线人数甚至达到1亿以上,而且这些人大多都以年轻人,在年轻人中间大家的亲朋好友大多都使用QQ,这才是真正的社交生态。

所以在这种社交资源的支持之下,微信从诞生开始就拥有天然的优势,其他社交软件根本干不过,不论是移动的飞信还是小米的米聊,或者其他社交软件注定都不可能跟微信抗衡。

因为社交软件的同质化太严重,可替代性太弱,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大家一旦使用一个平台习惯之后,很多人都不会轻易换平台的,这就决定了其他企业想要从腾讯的大本营当中分到一杯羹很难。

为什么三大电信运营商不自己开发“微信“?

当年移动也搞了个飞信,先期做的也很不错!搞飞信的那帮人当时已经做出后来微信先期的那些功能了比微信最少要早半年的时间,后来他们把项目报上去了!听说当头的说,你知道移动的短信费一年是多少钱吗?那是几百个亿,如果上这个项目,全走流量了,那要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啊,这个责任他担不起!所以项目就搁浅了,没半年微信就上线了,微信刚出去来不就是能发短信,照片啥的!其实早就可以了!

为什么三大电信运营商不自己开发“微信“?

其实都是他们自大,不创新。

就拿移动来说,如果当年的飞信继续发展,就没有微信什么事了。可是中国移动的眼里只有钱,飞信依然是收费的,只不过稍微便宜那么一点。如果移动放下身段,继续开发飞信,让它基于数据,那么飞信就是今天的微信。

电信也开通过易信,可是都是后续力量不足。说白了还是老大身份放不下 。就像很多人提问,微信收费会怎么样 说白了就是,什么时候开始收费,那天就是微信的忌日。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把短信业务开发出一款APP,然后改成基于数据的。不挺好吗?可是市场先被腾讯占了,即使支付宝开通了聊天功能也难以打破垄断。所以,市场瞬息万变 ,他们再怎么折腾也难以把微信拉下来了。

现在他们只能是在现有业务上尽量拉新客户,保证市场占有量。说白了还是缺乏创新,不肯让利给广大消费者。

为什么三大电信运营商不自己开发“微信“?

如今的短信,沦落为接收验证码的工具,何其可悲。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手机信息是可以写文字,发送表情,图片和文件的。也有支付宝接入口。三大运营商完全可以联合起来,把短信直接搞成微信的模式。事实是,就不。运营商总惦记着收费,完全没有危机感。当年短信火爆的日子,总惦记着再来重复一遍。哎!可悲。放眼国外,短信依旧是人与人沟通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因为短信也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全国人民玩微信,用微信,各种工作,业务都是微信。把这么多的事情用一个软件解决,其中的风险也不言而喻。

为什么三大电信运营商不自己开发“微信“?

谢邀:

微信的师傅可以说是飞信,中国移动的飞信比微信早多了。

但今年飞信下线了,以悲惨的结局落幕。

当年飞信刚出的时候火了一阵子,传文件,传语音,传图片,手机号码就飞信号。随时随地可以登陆,而且可以给手机号码发短信。实现了手机终端和电脑终端的无缝衔接。一时间用着移动号码的客户感觉到了科技的进步。

可惜移动公司没有对其他运营商放开注册权限。弄来弄去移动就那么点客户。新鲜感一过,很多客户成为了沉默客户。

微信横空出世,结果就是修高速的没挣钱,路上跑的车却挣得盆满钵满。

移动公司后来放开注册权限,搞了一个和飞信出来。可是又没有抓住机会,疫情期间,钉钉出来了。

所以2022年几月份我忘了,宣布了下线。

联通和电信也有类似的聊天软件具体叫什么没记住。现在应该也下线了吧。

为什么三大电信运营商不自己开发“微信“?

为什么三大电信运营商不自己开发“微信“?

实际上,三大运营商当初也搞过类似的系统,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黄”了。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某公司搞“飞信”。

飞信刚做出来的时候,实际上比微信早了近一年的时间,其主要的功能基本是相似的,如果某移动公司抓住时机发展起来,后边就不会再有微信了。

飞信之所以“黄”了,主要原因是某移动公司当时出于垄断地位,过一个春节,仅仅拜年短信就赚十多个亿,可以说躺赚,搞一个飞信,本身不收费,又挤占了短信的利润空间,另外还牵扯各部门利益、权利协调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开发人员没有什么自主决策权,有权决定的,又不懂技术和市场。所以这样一个系统,就在各种打压之下,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中国移动当然也就因为当时一点短信收入,错失了一个几千亿的大市场。

飞信

实际上某公司当初要是眼光放长远一些,抓住机遇发展飞信,机会肯定比后来的微信强很多,但是这么好的机会就在扯皮当中错失了,十分可惜。

后来的微信之所以发展起来,实际上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吸取了飞信的经验教训。

至于现在,有不少人肯定是肠子也悔青了,但是机遇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来,现在不管是谁,再想发展类似的东西,已经没有机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