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达到7000及以上的,占比有百分之三十吗?

退休金达到7000块钱以上占比有30%?这开什么玩笑,比例能不能达到15%我觉得还存在疑问。

首先我们不否认有一些退休老人的退休金确实很高。

每个月养老金达到7000块钱以上在很多人看来可能不觉得有什么,尤其是对那些优质单位退休人员来说,一个月养老金达到7000块钱以上,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比如在东部一些发达省份,类似公务员老师,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个月养老金达到7000块钱以上很正常,有些人一个月养老金达到上万块钱以上也不要觉得大惊小怪,尤其是对那些处级以上干部而言,养老金达到8000块钱以上甚至上万块钱都有可能。

即便不是领导岗位,只是普通的员工,如果工龄足够长,一个月养老金也有可能达到7000块钱以上。

比如目前深圳公务员事业单位所交的养老金基数比较高,很多部门缴费基数都达到2以上,相当于每个月个人所交的养老金都达到1500元以上,个别单位甚至达到2000元以上。

按照这个缴费基数以及个人账户余额来计算,等到他们退休了养老金将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据。

我们假设有一个人在深圳公务员队伍工作了35年时间,过去35年时间,他平均每个月个人缴费600块钱,平均缴费指数是2,35年时间他个人账户余额累计达到25.2万。

如果他是在2022年退休,个人账户每个月的养老金=25.2万/139=1813元;

每个月基础养老金=12964元×(1+2)/2×35×1%=6806元。

将以上两部分加起来,这个人每个月的养老金就达到8600元以上。

除此之外,深圳除了个人账户养老金以及基础养老金之外,还会有一些地方调节金,将这些费用加起来,这个人一个月养老金甚至可以达到9000块钱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对那些工作年限比较长的公务员,他们在职的时候因为缴费基数比较高,如果所在的地方上年度在岗职工工资比较高,普普通通一个月养老金达到7000块钱以上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个月养老金真正达到7000块钱以上的人其实很少。

虽然目前有很多人养老金很高,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绝大多数人的养老金其实都低于5000块钱,大部分人每个月养老金都是在2000块钱到5000块钱之间,这点可以从各省平均养老金看出来。

下图是2021年各省人均养老金情况。

从上面这个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没有哪一个省份的人均养老金可以达到7000块钱,其中人均养老金最高的西藏也只不过是5084元。

另外人均养老金能够达到4000块钱以上的只有4个省份,分别是西藏,上海,北京和青海,其他省份人均养老金都低于4000块钱,绝大多数省份人均养老金都低于3500块钱,其中有10个省份的人均养老金甚至低于3000块钱。

按照各省人均养老金来推算,目前每月养老金真正达到7000块钱以上的人数可能很多,但比例绝对不会很高。

截至2021年末,我国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大约是1.3亿人,这里面我觉得每个月养老金真正达到7000块钱以上的人数不会超过2,000万人,这意味着每个月养老金达到7000块钱以上的人数比例不会超过15%。

退休金达到7000及以上的,占比有百分之三十吗?

2021年,我国平均退休金才刚刚达到3000元。而且这里面,还包括了各种补贴和安葬费。

真实的计算工资的话,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老人,退休金在3000元以下。

我国31个省市地区,从2019年―2021年,平均养老金发放水平如下:

这里面最高的是西藏,是5084元。其次是上海,是4668元。第三名是北京,4561元。

排名最后的吉林,只有2764元。

所以退休金能拿到7000元以上的,放在我国任何一个省市地区里,都属于高等的水平。放眼全中国,能达到7000及以上水准的,绝对没有10%。

我在银行上班快10年了,也没见过十个退休金超过7000块钱的

我上班的银行有代发养老金的业务,而且还是二线省会城市。

每个月15号-20号,都是发退休金的日子。那几天几乎全市的银行,都是人山人海。平日里只有几十个号,那几天能叫几百个号。

我见过的退休工资,大部分都是在2000-3500之间。

低于2000的,一般都是刚退休没多久的老人。能达到3000元的,至少是领退休金一二十年了。

高于3500元的,很少很少,每次都见不到多少。至于达到7000元的,我上班十年,总共也没见过十个。

退休金能达到7000块钱以上的,都不是普通的老人

像灵活就业人员,自己交社保的,退休金基本上不可能达到7000。

像一些企业工厂基层员工,单位公司交的社保,都是按照最低档次交的。这些人退休以后,退休金也不可能达到7000块钱。

只有一些特殊岗位或者是公务员,老师,医生,军人,退休后工资才有可能达到7000这个水准。

像我单位有个姐姐,她爸爸就是军人退休,在部队里干了半辈子。现在一个月的退休金过万,而且享受免费的医疗保障。

退休金能达到7000以上的,很可能就根本就没交过社保。都是一些为社会、国家,做出过大贡献的人。

怎样才能让退休工资领的更高?

同样是退休金,有的人一个月拿一千多,可是有的人差不多时间退休,却能拿到两三千。

这当中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退休后一个月想拿七千以上,基本上不用考虑了,不可能养成的事情。

但是适当的提高退休金,确实能轻而易举的做到。

退休金就遵循一个原则:多交多拿。交的多,领的多。交的长,领的多。

想要退休金拿的更高一些,就要尽量的交高一点的档次,尽量的交的时间长一些。

而且现在社保局的政策,已经开始慢慢得倾斜。更加的偏向那些交的多的人,有差异,才能调动交费的积极性。

社保对于我们普通人很重要,年轻的时候省一点,到了老年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什么孝顺的儿子、闺女,最后都没有养老金好使。

退休金达到7000及以上的,占比有百分之三十吗?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退休金达到7000元以上的,占比有30%吗?应该讲是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比例。当然我们都知道养老金达到7000块钱以上的个人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说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还是从公务员单位退休,甚至是从一些大型垄断的国有企业单位退休的人群,都可以达到7000元以上的养老金,可以说在每个人的身边也许都会有这样的几个人存在。

但是真正要说能够有30%的比例,很显然这是不具备的。因为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就是今年在经过养老金正常调整以后,全国平均养老金待遇,仅仅不过只有3200多元左右。3200元和7000元二者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说真正能够超过3200元的人是少部分群体,也就是说超过3200元的人都是不足50%的,更何况达到7000块钱能否超过30%,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全国的这个退休人员,领取职工养老金的人口总数超过了1.2亿人之多。如果说真正能够达到30%以上,那么也就是说接近4,000万左右的人口退休金在7000元,很显然这是不现实的,所以说超过7000元的个人是存在的,但是占比远远达不到30%,我认为可能连10%都达不到。随着我们国家每一年养老金待遇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相信今后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水平只会是越来越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真正超过7000人的个人实际上还是属于极少数群体。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退休金达到7000及以上的,占比有百分之三十吗?

退休金达到7000及以上的,占比有百分之三十吗?这个比例肯定是达不到的。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2.64亿退休人员,在这众多退休人员中,退休金在3000元到5000元之间占大多数,至于7000元及以上的人员,占全部退休的百分之十五左右的人员能拿到7000元及以上退休金,是可能的。总之,7000元及以上的退休金就属于比较高的了。

退休金达到7000及以上的,占比有百分之三十吗?

没有,至多10%左右。

据了解,到2021年底,全国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为3100元,其中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2700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3500元。每个月的养老金能达到7000元的话,比全国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3100元整整要高出3900元,这可真的是高水平啊。

退休金达到7000及以上的,占比有百分之三十吗?

想什么呢?退休金达到7000元以上,占比人数能有30%?就全国退休人员的人均养老金水平而言,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退休金一般也称为养老金,我们就不再纠结概念问题了。

实际上,老人们的养老金水平比较低,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水平也就在3000元上下。

2021年6月份,人社部部长张纪南曾经撰文表示,我国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年年上涨。养老金水平从2012年的1686元,上涨至2020年人均养老金的2900元左右。如果综合考虑2021年养老金再次上涨4.5%,今年人均养老金水平在3000元左右是正常。

10月份陕西省人社厅副厅长陈晓东,在记者发布会上表示该省2021年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以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是3118元。

实际上,人均养老金水平是一个平均值。按照正常规律,平均数是高于中位数的。比如说2020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但实际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只有27540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6%。

由于养老金水平越高获得难度越大,养老金超过7000元,至少会超过95%的退休人员。

大家需要明确的是退休人员,只是所有领取养老金老人中的一小部分。根据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末,我国共有领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12762万人,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高达1606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均养老金待遇只有174元。

所以,在全国每月能领取7000元以上养老金的老人一般都得是发达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或者一些效益好的国企、央企才能够做到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