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有哪些高徒,他的门徒中是否后继有人?

袁隆平作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同时他也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他不仅为中国水稻事业发展亲力亲为,80多岁还亲自下田做实验,同时他也是为中国水稻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很多人才。

而且袁隆平在挑选学生的时候也是非常严格的,那就是必须下田,他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甚至亲自为学生张罗对象。

所谓名师出高徒,对袁老先生来说也是一样,他一生当中带的学生不是很多,但这些学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里面不乏一些学生已经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这里面我们说其中的几个。

1、李必湖。

提到袁隆平的学生,相信很多人最熟悉的就是李必湖。

李碧湖是湖南沅陵人,他也是一位农业科技从业者,同时他也是袁隆平院士的助手,1966年毕业于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1976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学系。

李碧湖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在1970年的时候,在海南岛发现雄花败育的普通野生稻,这为选育水稻雄系不育系,实现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做了重要贡献。

就在1973年的时候,李必湖和袁隆平等一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并在1981年和袁隆平一起获国家发明奖特等奖,这也是我国建国以来第1个特等发明奖。

1980年以来,他主持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研究所工作,和助手们一道相继育成威优402、威优49、威优48、威优438、金优402等一系列高产优质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累计推广种植面积4亿亩,增产稻谷的340多亿公斤,新增产值200多亿元。

1980年,根据袁隆平老师“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他指导助手育成国内第一个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树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新的里程碑。

1995年,转育出籼型水稻温敏型两用核不育系“安农810S”,用它与父本“D100”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八两优100”,于1998年2月通过省级审定,填补了长江流域杂交中熟早稻组合的空白,现已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1999年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

2、尹华奇。

尹华奇1943年8月出生,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联合国粮农组织杂交水稻特约顾问,是袁隆平院士最早的两名助手之一,在1966年的时候,他跟袁隆平、李碧湖一起成立三人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选育计划。

关于尹华奇,他的个人荣誉并不是很多,但他在杂交水稻上的贡献同样很突出,而且个人能力也是非常突出的,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尹华奇因为个人能力突出,曾经被美国德州并用,最后还是袁老把他引回了国内。

3、段美娟。

这美娟跟袁隆平的关系比较特殊,她既是袁隆平的得意弟子,同时又是袁隆平三儿媳。

段美娟毕业于中南农业大学,1997年毕业之后分配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从事水稻栽培生理研究,成为了袁隆平院士的学生之一,她目前是湖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校长,是我国水稻研究专家,她主要从事植物基因工程和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关注高产、抗病、抗虫、抗逆水稻新品种的选育。

4、邓启云。

邓启云1997年,考上袁隆平的博士生,之后一直在袁隆平身边工作,他是900公斤种子“Y两优2号”的发明者,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目前是中南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当然,除了我们上面提到这几个比较知名的学生之外,实际上袁隆平还有不少学生,他曾经带出了二十几个博士学生,而且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骨干,比如他的博士学生之一吴朝晖,目前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勤管理处处长。

只不过袁隆平先生在80岁以后基本上不带学生了,虽然有很多学校想让袁隆平当名义导师,但袁隆平却认为自己不带学生,光挂着一个名义不适合,所以他就婉拒了。

袁隆平院士有哪些高徒,他的门徒中是否后继有人?

国士袁隆平曾说过“我的杂交水稻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袁老从未吝啬,为了能让杂交水稻快速造福全人类,他曾6次应邀到联合国粮食组织担任首席顾问,旨在将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到全球各个角落,他的门生何止千万!

袁老的一生不仅致力于杂交稻的研究,还着力培养第二代杂交水稻研究生力军。他曾八次去河南,从河南农大挑选博士生,亲自教导。在他的努力之下,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杂交稻领域人才。

不过,在所有门徒之中,要说资历最老,经验最丰富的“高徒”,非李必湖和尹华奇莫属。

“高徒”李必湖打破六年研究困境,成就了杂交稻

1966年李必湖从湖南省安江农校毕业,对农业研究有着很强求学欲望的他,毕业之后并没有进入机关单位,而是选择拜师袁老,既当学生又是助手。

然而,在1964年到1970年的六年时间里,杂交水稻研究进展非常缓慢,根据当时的杂交水稻技术路线,杂交水稻必须遵循“三系法”。所谓三系法,简单来说就是,水稻需要实现“一妻二夫”制,即:妻子是不育系,第一任丈夫是“恢复系”,能让不育系的植株恢复可育能力 ,用来产粮;第二任丈夫是“保持系”,给不育系植株授粉之后,长出来的水稻依然可以保持不育状态,这样才能供下一次培育杂交稻使用。

然而,袁隆平院士在培育不育系过程中发现,无论怎样杂交实验,都找不出保持系,于是决定,寻找自然野生不育保持系的水稻。

最终,李必湖在海南三亚一块试验田中找到了一株野生不育保持系——“野败”,自此,开启了杂交水稻“三系法”的大门,杂交水稻技术一路高歌猛进,才有了今天亩产千斤。

李必湖的功劳除了发现“野败”以后,立即进行了杂交稻培育,并将培育出的杂交稻种子,分别送给了13个外省份的研究员。而李必湖自身,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研究杂交水稻。

在他担任安江杂交水稻研究所所长期间,他与助手一道培育出威优48、威优49、威优402、威优438、金优402、八两优100、安农810S等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稻新组合,在全国15个省区推广,累计种植面积4亿亩,增产稻谷340多亿公斤,创利200多亿元。他指导助手邓华凤成功育成国内外第一个籼型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安农S-1”,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由三系变为两系、品种间优势变为亚种间优势的设想成为现实。

总之,从袁隆平成立“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始,李必湖就是袁隆平学生中最得力的高徒之一。

而袁隆平院士的另外一个高徒,就是“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的三成员之一——尹华奇。

“高徒”尹华奇提升稻米质量,让杂交稻成为能吃得“救命粮”

相比李必湖,尹华奇的名气并不大,但他的贡献却不容小觑,从1964年以来,四十多年间,尹华奇专攻杂交稻质量改进,曾经先后培育出香125S和香两优68等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杂交水稻,极大的改善了杂交稻的口感,让杂交稻成了适口的粮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尹华奇还因为个人能力突出,曾被美国德州聘用,袁老在损失一员大将之后,非常不甘心,他曾在公共场合说:“老师是鱼,徒弟是水,鱼儿是离不开水的,要是废水流向外人田,我这条鱼就快变成泥鳅了”。

从袁老的话语中不难听出,对于徒弟另谋高就的做法,袁老有些无奈,也有很多不甘。直至袁老访美,袁老仍不忘将徒弟带回国,帮他立项,专心研究杂交稻质量改善。

在袁老众多学生中,不乏一些博士、博士后之类的高材生,他们能力超群,甚至有很多都被国外研究机构高薪聘走,而袁老除了无奈,也并不在乎,但尹华奇是唯一一个让袁老借访美重召麾下的学生,可见尹华奇也是袁老看重的高徒之一。

写在最后

谈到后继有人这个话题,其实杂交水稻技术在我国早已是百花齐放的景象,我国的能人辈出,比如:

我国第一批籼型杂交水稻培育者——颜龙安

强型恢复系水稻培育者——谢华安

“红莲型”不育水稻发明者——朱英国

以及全国各地的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们,他们大多数能力超群者,都为我国的杂交水稻事业奋斗着。

袁老虽已离去,但袁老的研究精神以及对农业、对民生的负责精神已经传递给了杂交水稻领域的继任者们,我相信我国的农业研究员们,依然能在袁老的精神激励下,砥砺前行,中国杂交稻技术将永远屹立于世界巅峰!

袁隆平院士有哪些高徒,他的门徒中是否后继有人?

谢邀

比较出名的就是李必湖了

李必湖,1946年5月出生,湖南沅陵县人,土家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学生和助手,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怀化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为杂交水稻研究做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多次受到国家、省、厅的表彰和奖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袁隆平院士有哪些高徒,他的门徒中是否后继有人?

除了前文提到的在前文提到的李必湖,尹华奇,段美娟,邓启云等人,还有一人不能不提,他就是刘茂秋。

在袁隆平的办公室里,有一块特别的牌匾“今日饭菩萨”,这块牌匾来自湖南桃源县热市镇山河村。

2006年,湖南省桃源科普志愿者、高级农艺师刘茂秋在山河村创办了超级稻示范基地,使这里的水稻由亩产不到500公斤上升到800公斤。粮农不仅感谢他,还感谢他的恩师袁隆平,所以特意制作并赠送了这块牌匾。

刘茂秋从小立志学农,大学毕业后,刘茂秋看到广大农村粮食产量还有很大的增产增收空间,于是就扎根农村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开展试验示范与推广等科普活动。

一晃二十多年,刘茂秋每年组织30个以上培训班,走遍了全县的每个角落。2009年5月,在超级稻生长出现新情况的特殊时期,他利用多媒体演示,从5月31日晚上起,连续四晚到漆河镇晓溪等四个核心示范村讲授超级稻“三定”栽培技术课,四村农户代表600余人受益。刘茂秋还多次以科普志愿者身份参与市县组织的“送科技下乡”、“科普赶集”等活动,深入到田间地头精心指导,搞试验示范。

刘茂秋从事水稻的研究与推广,既有来自家人的支持与鼓励,更多的是得益于袁隆平的指导。上世纪80年代,袁隆平只要到全国各地水稻高产栽培基地,就会带上刘茂秋。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重大学术活动,袁隆平也不让刘茂秋落下。有一次,袁先生和刘茂秋在田间漫步时对他说,“科学技术往往来自生产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灵感,要靠你善于去捕捉、去追寻!”这成了他一生的原动力。

刘茂秋经常赤着脚,卷着裤腿,手把手在田里教农民。2010年7月11日,桃源遭特大暴雨,全县20万亩超级稻有九成受淹,刘茂秋和技术员们几天几晚没合眼,现场指导抗灾补损,由于救灾及时,当年受损的超级稻仍夺得了丰收。

刘茂秋还多次在《杂交水稻》、《中国稻米》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获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两项,各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先后被评为常德市十佳农业科普先进个人、十佳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等。

刘茂秋创办的超级稻示范片引来全国超级稻推广现场观摩会在桃源召开,很多部门和全国各地的水稻专家、种子经销商都来参观、取经,袁隆平也先后三次亲自来桃源视察,对桃源的超级稻推广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经费支持。

袁隆平院士有哪些高徒,他的门徒中是否后继有人?

2019年9月17日,我国为8名对国家和人民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士,颁发了象征极大荣誉的“共和国勋章”,而在这8名人员中,就有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袁隆平之所以能够有资格获得如此殊荣,除了他本人在水稻领域的功绩外,还与其本人为国家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有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袁隆平又会为国家培养哪些人才呢?

作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水稻专家,袁隆平一直保持着谦恭的态度。自60年代初期矮杆水稻诞生后,袁隆平就一直奋斗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线,从杂交水稻实现百姓温饱的最初目标,到后来的超级稻计划令粮食大幅度增产,都是在他的主持之下完成的。

对于袁隆平的功绩,我们实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因为他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更改变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

袁隆平不光有着科学钻研的精神,而且还着力培养第二代水稻研究生力军。在他的努力之下,近代共和国又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水稻领域人才,为我国水稻增产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很多人的眼中,人们给袁隆平贴上的标签是“专家”、“院士”、“科研工作者”,可是在李必湖的眼中,袁隆平却一直是他最尊敬的老师。李碧湖是湖南沅陵县人,是我国杰出的水稻领域人才,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学生和助手。

李必湖曾经是安阳农校中的学生,师从袁隆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李必湖一直跟着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对于李必湖十分欣赏,并时常对其进行指导,一旦发现难以解答的问题,师生二人甚至会研究至大半夜。

在1970年冬,李必湖根据袁隆平制定的技术路线,在海南地区发现了“野败”,至此也为我国研究三系杂交水稻保持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素材和必要条件。如今的李必湖已经成为湖南省怀化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并多次受到国家、省、厅的表彰。

尹华奇与李必湖一样,都是从安阳农校毕业后跟着袁隆平一起“打天下”的学生。袁隆平对这位学生关怀备至,并时刻对其进行着鼓励。尹华奇英语不好,袁隆平就抽出时间在晚上为他补习英语。

在袁隆平的悉心督导下,尹华奇的英语水平飞速进步。有一次袁隆平的妻子生病,他将妻子送到医院后,回到家已经是半夜时分了。此时尹华奇心疼老师,建议老师先不要补习英语,而是要回家休息。可袁隆平却坚持要为其补习,并跟他说:“规矩是自己定的,人要懂得自律,怎么会因为其他的事情而破坏规矩呢?”一席话将尹华奇感动得热泪盈眶。

尹华奇并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在袁隆平的带领下,他通过两系法,用爪哇稻与核不育系配组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香两优68”品种水稻,让湖南种植基地获得了大丰收。

提到水稻研究专家罗孝和,袁隆平总是对其夸赞不已,认为他谦虚谨慎,是个有大智慧的人。袁隆平是罗孝和的伯乐,通过袁隆平的口传心授,罗孝和所培育出来的“培矮64S”,在全国十多个省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并获得了很高的赞誉。袁隆平曾经根据罗孝和取得的成绩,为其推荐申报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还专门写上了一段评语。在袁隆平的力荐之下,罗孝和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奖项,他在以后还屡屡为水稻领域立下大功。除了以上高徒外,袁隆平其他的学生也都陆续成为了水稻研究领域的新星,其中以邓华凤为代表的学生们,还幸运地发现了神奇的光敏不育株。正是这一偶然发现,也让我国杂交稻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这也是袁隆平育种又育人的最好诠释。

在袁隆平的培养之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现有高、中科技人员81名,他们都是我国水稻研究领域的技术骨干,也是新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水稻的研究,袁隆平是稳步前进的开拓者,而跟在他身后的弟子们,也是袁隆平的继承者。小编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袁隆平肯定会与众多的学生们,研制培育出更多的新型水稻,为国家与人民创造出最多的奇迹。

袁隆平院士有哪些高徒,他的门徒中是否后继有人?

袁老对于收徒比较挑剔,不收不下田的徒弟,李必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袁老对于学术持开放态度,多次去联合国分享研究成果,袁老的小儿子也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可以说后继有人,袁老走时也时没有遗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