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供销社还存在?
提到供销社现在很多年轻人基本上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对于老一辈来说,大家对供销社都不陌生。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供销社的发展背景。
供销社最开始成立于1950年,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全国粮食严重短缺,供需比较矛盾,所以为了解决全国物资供应矛盾的问题,在1950年7月份,中国正式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这个是一种农民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其最基础的单元是农民也就是社员。
到了1953年,我国开始进入第1个5年计划,随后中央决定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改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在最高峰的时候,当时供销合作社的社员占全国农户的比例达到90%以上,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全国绝大部分农村的物资买卖都是通过供销社来进行的。
当时农村要购买一些生活物资,就需要到供销社里面购买,农村里面有些东西需要卖到外地去,也是通过供销社来进行,供销社已经成为了农村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门。
当时很多地方农村买柴米油盐、鞋、衣服、袜子、玩具、化肥等等之类都要到供销社去买,农民自产的粮食、茶叶、蛋等一些农副产品,也主要是通过供销社进行销售。
相当于供销合作社是集商场、批发、零售、贸易为一体的一个大型合作组织,而供销社之所以能够存在,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物资供应比较匮乏,所以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而供销社则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之下诞生的。
不过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打破计划经济,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越来越多,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上能够提供物品以及收购物品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大家既可以通过线下的超市,批发店,零售店,小卖店买东西,还可以通过网上购买东西。
如今我国的购物环境以及生产环境跟五六十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之下,供销社的作用其实已经越来越小。
供销社跟不上市场步伐,很多地方影响力大不如前。
由于供销社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特有的管理思维已经跟不上市场的步伐,很多供销社都存在运行效率低下,特权思想蔓延,收购时压低价格,卖货时态度冷漠,结果导致大量商品库存积压。
另外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目前市场物资的买卖门槛非常低,在这种情况下供销社优势荡然无存,结果导致很多地方的供销社都已经消失。
目前很多地方供销社都只保留县一级的,乡镇一级的供销社基本上都已经不存在了,而且对于县一级的供销社来说,其实他们也是名存实亡,很多供销社都只保留几个人办公,但并没有实质性的业务。
供销社深化改革,重新焕发生机。
虽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供销社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很多地方的供销社都已经不存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供销社的作用还是有的,而且目前有不少地方供销社经营实际上表现还不错,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对供销社的深化改革。
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也一直对供销社进行深化改革,比如在1995年的时候,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这个文件要求供销社要“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在这之后,供销社也开始走市场化路线,对管理以及服务进行全面改革。
到了2010年,我国成立了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全资企业,自此我国供销合作系统开始进入现代企业化经营阶段。
截止目前,中国供销集团资产总额1300多亿元,现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1家,其中包含控股两家上市公司。中国供销集团业务已经涵盖农资,棉花,再生资源,日用消费品,电子商务,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粮食收储,金融服务等十大业务。
另外在2014年,我国又确定河北,浙江,山东,广东为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省,带动全国供销社系统进行全面改革。
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发展之后,目前供销社其实已经发展成为农村现代流通,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组织结构。
而且目前各地供销社的定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供销社都是统买统卖,而现在各地的供销社更多的是承担起服务性的作用,主要从事的是大宗商品的买卖。
目前很多地方的供销社主要是为当地提供大田托管、种苗供应、庄稼医院、科技培训、信息提供,粮食收购,农产品收购等服务。
经过多年的改革之后,我国供销社系统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2020年供销社全系统实现销售5.3万亿元,利润51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和11%。
2020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销售农产品2.2万亿元,同比增长19.5%,从贫困地区购进农产品2,726亿元,同比增长14.1%,全系统发展产业扶贫项目3152个,带动113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供销合作社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目前供销合作社对于促进农村的发展还是有着巨大的作用。
为什么供销社还存在?
为什么供销社还存在?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未改制前,地方经济主要靠“粮食局、供销社、商业局”三大主管单位,应该说“粮供商”占比三分天下;改制以后,将粮供商基层职工“一刀切”,企业破产倒闭,职工买断下岗;国家仍然保留粮食、供销社、商业局机关人员;并且纳入公务员事业编体系,没有了职工,这些局机关仍然对市场有监管作用;粮食系统也要监督粮食收购、储存、保管,只不过这些单位是“股份制有限公司”,人员编制不属于粮食局主管;供销社也是监管供销生产物资、农资生产资料,这是主营业务都有“股份制有限公司”经营,人员编制也不属于供销系统,商业局同样如此,应该说是“清水衙门”,动动嘴跑跑腿;起不了关键作用,但是国家地方遇到突发大事和自然灾害,仍然对物资供应起到调配职能;除粮食国家储备粮库有国务院直管外,省级、市县级粮食储备粮仍然有“股份制有限公司”代收代管,这些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买断工龄”后,返聘入股的“再就业”下岗工人;其人事编制不属于粮食局管理,属于“股份制”员工。
供销社有一批职工,在2004年还没有来得及改制,国家紧急叫停“买断工龄”下岗,并定性“买断工龄”行为是违法,这批人就没有参加“买断工龄”下岗,而是按“内部内退”处理;供销社利用原有的固定资产,(门面、商业大厦办公楼)进行社会出租费,来解决内退人员生活费,每月扣除养老缴费,大约领取几百元生活费;养老保险公司缴纳,个人扣8℅;到龄办理退休手续。(我地供销大厦几百号员工,就是这种情况)
这就是政府仍然保留“粮食局、供销社、商业局”机关的原因;一个局的事业在编人员不超过10人,以前我们一个县粮食系统在职职工,工业、商业和基层粮站,有几千职工(含新办集体知青待业),这几千多少,后来都下岗成了“灵活就业”人员,自谋生路。
为什么供销社还存在?
名存实亡,一点房产,漫漫吃完,有点主任,干脆胆大妄为,卖集体房子吃香喝辣,再拿卖房款去买个小“官”,败光败完资产走人,留下一地鸡毛给了末代主任。
为什么供销社还存在?
苟延残喘
为什么供销社还存在?
本世纪初乡镇供销社"卖山头、丢码头"资产全部变卖处置、职工下岗失业自谋生路,只保留县级供销合作社机关几个人,这是供销合作社改革最彻底的一次。
为什么供销社还存在?
供销社真的还存在,是不是仿佛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供销社的简史,从红极一时到合并保留,从扭亏为盈再到控股(参股)企业上市提到供销社,90后、00后的记忆恐怕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口中和历史年代剧中。
对于60、70后,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供销社的地位就相当于如今的商超,相当于“购物天堂”,下到铅笔、橡皮、糖块,上到化肥、农资、农具,供销社犹如一个“百宝箱”。
当年的供销社地位为何如此之高?实际上与特定的历史时期不无关系。
1949年11月,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成立,主管全国合作事业;第二年,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成立,统一管理全国的供销、生产、消费和手工业;1954年正式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当年的供销社集“买卖”与一体,不仅卖东西,而且还买东西,从农民手中收购来的农副产品远销海外。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那个凭票供给的年代、在那个市场私有经济尚未萌芽的阶段,供销合作社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供销社集买卖与一体,几乎承揽了全国9亿农民的统购统销。
如果找一本老版《新华字典》,你能在字典中找到类似的例句: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前途无量的北大、事业单位中专技校、供销社的营业员,这在当年都是有前途、有编制、有身份的人,无可限量。
1958年后,供销合作总社经历了两次与国营商业的合并和分开,或多或少地损伤了元气;1982年第三次与商业部合并,但省以下供销合作社独立组织系统被保留了下来。
供销社,这一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发展成为了一个有着5.9万亿元销售体量的庞大系统。
2018年,全国供销总社销售总额5.9万亿元,相当于23个阿里巴巴或者12个沃尔玛。实现利润468亿元,资产总规模1.6万亿元。
翻看2014年-2018年供销合作总社的销售数据你会发现,虽然5年里销售总额有所波动,但总体呈现上涨趋势,动力强劲。
从供销社的网点数量来看,2018年总数已达到3.2万家,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有1000家,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单是2018年新发展的基层社就有1万家之多。覆盖的行业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经营、工业品生产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宾馆、饭店和餐饮业、物流业等。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合作总社都是名副其实的的“巨无霸”。
供销社为何如此强劲?市场化改革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取代之前的计划经济,人们消费的渠道越来越多,逐渐由之前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供销社这种“爱买不买”的时代逐渐成为过去时,庞大僵化的体制也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1992年-1998年的7年间,供销社基层网点从最初的100万个以上逐渐缩减至40多万个,每年约以10万级的数量递减。很多地区供销社网点人去屋空,渐渐淡出了消费者的视线,影响力大不如前。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小卖店”以及集贸市场、便利店、商超。
但网点数量虽然断崖式下降,供销总社却依旧在2002年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市场化改革方案,即供销社和供销社下属企业分开,自负盈亏,并引入社会资本。
中国供销集团于2009年开始组建,打包重组为17家全资或控股集团公司。中国供销集团下辖的供销子公司,分别采用控股、参股的方式开展业务。
如今的供销集团顺应“互联网+”的新形势,总社系统控股或参股的企业中至少有12家上市公司。
为什么供销社还存在?首先就是供销社在县及以下行政区域依然有其独到的品牌吸引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对于50后、60后、70后这些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消费者,他们对具有国企背景的供销社有一种天然的信赖,商品质量有保障、无假货、价格透明不套路。有一数据可以印证这一点:县及县以下销售和利润在全系统的占比分别高达74.8%和65.6%。由此可见供销社在县及县级以下行政区域仍然对消费者有着巨大的虹吸作用。
再者就是供销社虽然平时不显山露水,但并不代表没有战略价值,它本质上属于战略机构,承担着备战、备荒的重任。我们不能完全用商业社会的思维去看待一个国有保障体系。通俗地讲就是供销社是终极强大的渠道商,打通了从生产源头到运输流通,再到消费端的这一完整链条,不依靠谁,更不依赖谁。特别这两年国际贸易争端增多、全球经济寒冬来临、摩擦不断的大背景下,一旦“有事”,难道物资保障要依靠民营商超?还是依靠外资商超?都靠不住!关键时候还得国有背景的供应商站出来!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