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有何交往?
西方列强曾与太平天国商议“平分南北”,被太平天国所拒绝,西方列强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还是选择了扶持清朝来维护它们在中国的各种利益,帮助清朝平定太平天国。
第一,列强妄图与太平天国划分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的利益,然而太平天国揭竿而起后,迅速占领了南方。英国等西方国家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纷纷派人前往天京,会见韦昌辉、石达开等人,同时要求太平天国承认它们与清朝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
然而太平天国认为,天王是天下之主,西方各国应该向太平天国称臣纳贡,天国允许自由通商贸易,但是拒绝承认各种不平等条约。
第二,撕破脸后,列强助清廷剿灭西方列强在太平天国那里的要求被拒绝以后,又开始对清廷做打算,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与美国、沙俄分别逼迫清廷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其中又新开放了四个通商口岸。然而当时几个通商口岸都位于太平天国的管辖地区。西方列强一方面让清廷继续镇压太平天国,另一方面派人再次去跟太平天国谈判,甚至提出愿意帮助太平天国攻打清朝夺取江山,之后划江而治平分天下的建议。
但是太平天国始终还是拒绝,并且对驶入长江的列强军舰开火攻击。列强也不再幻想,双方撕破脸。
第三,清廷列强狼狈为奸,共剿天国辛酉政变以后,两宫太后夺取了政权,而西方列强在太平天国处的利益诉求已经彻底完蛋,同时,太平天国统治南方后,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损失,尤其向来富庶的江南等地,经济受到巨大摧残,严重妨碍了西方列强的通商利益。清廷与西方列强之间一拍即合,约定一起攻打太平天国。
西方列强的武装干涉,也成为了太平天国最终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有何交往?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西方殖民者不断欺压懦弱的中国,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割地赔款已成为家常便饭,对列强每一次的赔款,都要有中国的百姓承担。
中国的百姓深受其害,民不聊生,使中国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场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针对西方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欺压,针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中国百姓的横征暴敛,以及失去土地的农民阶级,以及巧取豪夺了的广大土地,这个生产资料的地主阶级,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起义的大革命。
那么西方殖民者,对太平天国运动持什么态度呢?
当洪秀全的农民起义运动,如火如荼的在江南各地兴起的时候,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他们觉得中国的形势。将要发生变化,满清王朝极有被推翻的可能,他们为了在中国取得更大的利益,加快对中国的殖民统治,便向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伸出了橄榄枝,希望能与太平天国合作,尽快推翻满清王朝,然后太平天国取代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
但开出的条件,却难以让太平天国的官员们接受。
在上海,一次太平天国的官员在接待英国官员时提出,明确的告诉美英代表,我们可以友好往来,友好通商,可以开出一些优惠的条件,但是绝不接受带有政治色彩的条件,和损害中国人民利益的条件,其中就包括英国鸦片商走私鸦片的问题,利用宗教对中国的渗透,以及在江南扩大他们的势力范围。
太平天国运动是怎样被绞杀的呢?
美英等西方列强的政府,看到太平天国官员的态度如此强硬,觉得洪秀全根本不是他们合作的伙伴,觉得太平天国一旦在全国取得的政权,他们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甚至要给他们今后在中国的殖民,造成极大的障碍,妨碍他们在中国取得更大的利益,于是便转过头来,与清王朝一起联合剿杀太平天国运动。
首先他们组成了英法及美国人组成一支洋枪队,随后这支洋枪队,与清王朝的军队,在江南一带大肆捕杀太平天军,很快太平天国,在西方列强,与曾国蕃为首的汉族地主武装的联合绞杀下,惨遭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在政治上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被绞杀,虽然这场革命,其最终的代表性质仍然是封建统治,但是这场农民大起义,在根基上动摇的满清王朝的统治,并使汉族人的冠军走上了高层的领导机构,满清的统治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再后来出现了辛亥革命,奠定了殷实的基础,同时也加快了满清王朝的灭亡。
也给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在中国的灭亡创造了条件。
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有何交往?
19世纪中期,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大半个中国坚持了14年的时间,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农民运动不同的是,太平天国是在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之后,社会矛盾转为民族与阶级矛盾共存的时代里发生的,并且太平天国是打着拜上帝教的名义兴起的。对于当时正在全球试图扩张基督教影响力的西方列强来说,太平天国的兴起一度让西方传教士们惊喜。不过在这场运动中,太平军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微妙,最初列强是纷纷保持中立,之后因为宗教情节,进入了一个相对“友好”的时期,而随着《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列强在“借师助剿”之后最终选择与太平军兵戎相见。
拜上帝教
太平天国刚刚兴起时,西方列强根本没有想过太平军能形成气候。不过让列强感到稀奇的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居然能有一群人打着上帝的名义发动起义。因而对于早期的太平军,西方列强是处于观望状态的。然而太平军发展的速度实在太快,在列强还没来得及采取什么措施时,太平军已经一路北上,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英、法等国垂涎已久的正是早日打开长江流域的市场,因而既不想盲目的支持太平天国,也不想采取草率的行动惹怒太平军,采取“中立”的态度。据说列强曾经与洪秀全进行过谈判,提出与太平军一起对抗清政府,然后双方平分利益,遭到了洪秀全的拒绝。不过这只是太平天国自己的说法,是否确有其事很难说。
太平天国控制区域
而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早期,由于自上而下信仰的是拜上帝教,虽然是洪秀全改动之后的基督教,毕竟也是在基督教的基础上创立的宗教。对于西方列强,太平军起初认为大家都信仰上帝,采取了不同于清政府的“友好”态度。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对清军发起了一系列的军事打击,甚至一度打的清朝皇帝逃出了北京,这一切让洪秀全误认为西方列强是支持太平天国的,所以太平军把西方列强视为“洋兄洋弟”,对西洋人以礼相待,对西方的传教士也是给予特别的礼遇。
西方人眼中的拜上帝教
太平天国对西方人的好感,以及对传教士的礼遇,也让英法等国感到震惊,随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一些乐观的传教士甚至认为要不了多久,一个基督教统治下的中国就会诞生在世界的东方。洪秀全早期的基督教老师罗孝全来到南京,很快就被封为主观外交的洋务丞相,这让传教士们一片欢呼,大为欢喜,英国的基督徒甚至发起了一场为中国人印刷100万册《新约》的募捐活动。一时间,大量的西方传教士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交战区来到太平天国来亲眼看看中国土地上的基督教国家究竟是怎样的状况,太平天国和西方列强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微妙的亲密阶段。不过,这“友好”并没有维持太久的时间。
洪秀全的洋务丞相——罗孝全
一方面是因为拜上帝教并非是纯正的基督教,而是洪秀全根据自己的需要,修改后的宗教。在那些纯正的基督徒眼中,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在很多方面都篡改了基督教教义,很多篡改不仅是在亵渎基督教,甚至是一种邪恶。前来天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纷纷选择了离开,洪秀全的洋务丞相罗孝全在天京停留了一年多之后也最终失望的离开。
借师助剿
另一方面,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清政府出卖了长江流域的特权,西方列强获得了长江内河航道的通行权。而在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控制在太平天国的手中,西方国家与太平天国的关系逐渐由“友好”转为对抗。《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达成“和解”,很快就提出了“借师助剿”的请求。
华尔的洋枪队
不知情的太平天国并不清楚西方列强早已全面调整对华的政策,李秀成和洪仁玕甚至还幻想着进军上海,借助西洋人的帮助建设现代化的水师,然后沿江而上击溃湘军的水师。殊不知上海的洋人早已和地方的官员和士绅结合在一起,准备好武力阻止太平军。上海一战,太平军与西方列强彻底撕破脸,清政府和西方列强正式勾结在一起,联合镇压太平军。几年后,内外交困的太平天国,在中外力量的联合绞杀之下,最终走向了彻底灭亡。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有何交往?
太平天国为何要放弃与英国结盟的大好机会?洪秀全真的做错了吗?
一直以来,对太平天国的失败。不少人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不懂外交”,不会联合外国势力来对付清王朝。反而让清王朝联合外国侵略势力一同来对付自己,最后被联合剿杀。
洪秀全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洪秀全真的有那么糊涂?
我们首先来看下太平天国与外国势力的之间关系。洪秀全早在金田起义前,就发表了他对外国势力的看法:“如果上帝助吾恢复祖国,我当教各国各自保管其有之产业,而不侵害别人所有;我们将要彼此有交谊,互通真理及知识,而各以礼相接。”
洪秀全这段话规定了太平天国的对外方针,那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外国人也是我们的“洋兄弟”,只要不反对我们革命,我们就以礼相待。
可以说,太平天国初期革命形势是大好的,外国势力是支持的。尤其是英国,几次三番到天京与洪秀全商讨结盟对付清王朝。令人意外的是洪秀全断然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更要命的是让英国人恼羞成怒,调转枪口来对付太平军。
太平天国
本来大好的买卖,为啥会砸了锅还伤了自己的脚呢?
我们得从英国人到天京结盟说起。关于英国人到天京结盟,在《李秀成自述》里有完整的记载:
“鬼子到过天京,与天王及(叙)过,要与天王平分土地,其愿助之。天王云不肯:我争中国,欲想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子入邦。鬼子云:而天王兵虽众,不及洋兵万人。有我洋兵三、二万众,又有火舟,一手而平。鬼子云:我万余之众打入北京,后说和。今尚少我国欠。尔不与合,尔天朝不久,待回我另行举动。”
李秀成的这段话,道出了一个惊天大阴谋。那就是“鬼子”(英国人)到天京与洪秀全商议,要洪秀全与英国合作,一起攻打清王朝;事成之后,双方平分中国。洪秀全的回答是,自己要独占天下,如果和英国结盟平分,胜利了将被天下人耻笑。如果不成功,将引狼入室,危害中国。
英国人在话中强调了其武力的强大,指明了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一万多人打入北京的事实,并告诉洪秀全,如果你不肯合作,太平天国将不得长久,回去之后将起兵攻击太平天国。
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
支持太平天国抗清是假,图谋分裂中国领土是真,被隐藏的惊天阴谋
后来经过学者考证和清朝方面的资料反映,到天京与洪秀全密谋结盟分裂中国的英国人正是英国参赞巴夏礼和海军提督何伯,二人一人代表英国政府,一人代表英国海军。可见这次会见不是单纯的一般会谈,而是英国政府和军方密谋已久的计划。
洪秀全的拒绝让巴夏礼和何伯大怒,随即返回整兵准备攻击太平天国。
巴夏礼与满清官员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其随军日记中记录了这一事件:“贼到宁波后,夷酋巴夏里进江宁城,问其来犯通商口岸之故,两俱出恶言,将来必有一战。”
清将周腾虎在写给曾国藩的报告中也说道:“夷人闻浙省沦陷,头人之金陵与贼目会话,大拂而归,巴夏里已赴香港调兵。”
巴夏礼与何伯到天京与洪秀全谈判的时间是1861年12月19日,谈判失败后12月27日,英国便照会太平天国,提出四个苛刻条件,一是不准太平军进攻上海,二是赔偿英国人去年在太平天国领域内被打劫的损失,三是以后凡是悬挂英国旗帜的船只都不准检查和拦阻,四是不准进入九江、汉口两地一百里以内,不准侵扰英国领事馆。
巴夏礼与满清大臣柏贵商讨对付太平军
对英国的无礼要求,太平天国断然拒绝,对照会一一驳斥,并提前攻打上海。
1862年1月,太平天国与英国决裂,英法等国开始与清政府联合进攻太平军。
正式开战后,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在上海击败华尔的洋枪队,在奉贤南桥镇击毙了法国海军提督卜罗德,在青浦活捉了“常胜军”副管带法尔思德,将英国陆军提督士迪佛立围困在嘉定城,外国势力组成的侵略队伍在上海被打得落花流水,遭到重创。
李秀成在《自述》中说道:“那时洋鬼子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
李鸿章在上奏给清廷的奏折中也说:“嘉城复失,逆焰大张,西兵为贼众所慑,从此不敢出击贼。”
李秀成军事指挥处
洪秀全为何要断然拒绝英国人的结盟要求?难道他不明白拒绝英国的后果吗?答案是否定的。
一是洪秀全对英国人的凶残和贪婪早已经了然于心,与英国合作将引狼入室,危急华夏。曾国藩曾问及李秀成,为什么洪秀全不和英国人合作,要白白浪费这大好的机会。李秀成回答道:“洪秀全本广东滨海人,素知洋人反复,故不肯与之合伙。”(《李秀成答词手卷》)。
二是金田起义爆发的前十年,正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金田起义的不少领导人和士兵曾参加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对英国抱有极强的复仇心理和戒备心理,即使洪秀全答应,众多将士也不会允许。
三是太平天国运动是与清政府的对抗战争,依然是沿袭朝代更替的传统农民战争模式,对于分裂国家的行为,被太平天国众将士所不齿。
李秀成宝剑
如果洪秀全与英国结盟,那么太平天国运动的结局将被改写变,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也将发生大的转移。
如果真是那样,那今天的中国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有何交往?
在1853年,也就是太平军攻占南京之前,太平天国并没有正式的对外交涉。在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和骨干分子中,除了洪秀全、洪仁玕、吴如孝、罗大纲外,就没有谁曾经与洋人接触过。
吴如孝祖籍广东嘉应州,起以前曾“为洋商司会计”,罗大纲的籍贯是广东揭阳县,起义前亦曾经在广州与洋教士白萊漠(Bremer)、伊里(Elliot)、王金(Wanking)等同拜上帝。而洪秀全和洪仁玕则与1847年亲至广州想美国教士罗孝全学习基督教义。这些都是私人的短暂接触,而且属于宗教方面的交往,当时虽然经历了鸦片战争,但总体上而言,中国的国门并没有彻底打开,人们是世界大势知之甚少。
自金田起义后,清军本打算借用洋人的兵船剿灭太平军,但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迅速占领南京,把它改名为天京定位国都,并于数日后,复以罗大纲率军攻克镇江,兵锋直至上海。以拜上帝教相号召的这一支新兴力量的节节胜利,不但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者们,也进一步引起了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切,它们急于了解这个敬拜上帝的“天国”,对于国际事务究竟持有何种态度,以便做出对策。
最早赶往南京进行试探性活动的是美国专家马歇尔,继之的是英国公使文翰。马歇尔因坐船行至镇江附近搁浅,被迫折回上海。而文翰则于4月27日偕同翻译密迪乐从上海乘船到了南京。并有船长致书太平天国当局,说明来意,要求会晤。从此,太平天国正式开始了和外国交涉来往的历史。
英国史当时世界上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它通过中英鸦片战争在中国攫取了割地、赔款、开口通商和协定关税等权利,文翰之所以急忙赶往南京,其目的就是了解天平天国的真相,动向以及对待外国的真实态度,特别是能否遵守清政府和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同时迫于太平军强大的攻势,表示对“中国乱事”不作任何形式的干涉。
可是太平军的态度出乎他们的意料,当文翰坐船擅自闯入太平军的镇江防区和天京江面时,都受到太平军的炮击,经过投书解释才停止。然而,在天京由于会晤存在礼仪待遇问题,文翰无法登岸亲自出面交涉,仅与4月27日派密迪乐入城,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共同接见了他。
密迪乐首先说明英国公使的来意,在于申明英国政府对中国内战采取中立态度,接着探寻太平天国对待英国的态度以及进军上海的政策,并且商讨文翰进程会晤的礼仪问题。韦昌辉对此不置可否,他所关心的是宗教问题。当密迪乐谈到他们也拜上帝,并遵照要求背诵十条“圣诫”时,韦昌辉和石达开大为高兴,以手拍密迪乐的肩而言道:“同我们一样!同我们一样!”然后“以充满自信心之冷静态度,”回答密迪乐表示的所谓“中立”说:
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天父帮助我们,没有谁能与他作对的啊。关于太平天国对英国人的感情、态度问题,韦昌辉的回答是:
吾等今后不特彼此相安无事,而且还可以成为亲密的朋友。谈及用身礼仪,由谁在何处接待文翰的问题时,密迪乐特意声明:“文翰大臣乃英国高级官吏。”而韦昌辉却说:
无论他的官爵是多么高,他总不能像现时坐在你面前的两位那么高。接着,又以笔书与口述,一再向对方说明:
太平王即真主。中国君主即天下之君主。他是上帝次子,全世界热念必须服从及跟随他。真主不仅是中国之主,他不仅仅是我们的主,也是你们的主。密迪乐对此虽然不作一语,但得到的结论是:韦昌辉等对于外国彼此之间地位确乎茫然无知,其所有国际关系的意识,或仅得之于中国古代分裂为数国之记载而已。
此后数日,文翰与太平天国之间开展文书往来,互相陈述各自观点。在3月30日文翰写给太平天国的书面照会中,着重申明了中英两国在鸦片战争中签订的条约和通商章程议定的开放五口通商,以及英国商民可以在通商口岸享受种种特权。实质是要太平天国承认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攫取的各种权益。
5月1日,太平天国以杨秀清、萧朝贵的名义,复书文翰,除讲述拜上帝教的教义外,主要内如如下:
谕尔远来英人知悉:尔等英人久已拜天,今来谒主,特颁谕抚慰,使务安心,清除疑惑。 .......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尔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深望尔等能随吾人勤事天王,以立功业而报答天神之深恩。大体上太平天国与列强诸国的外交往来就是这个态度,他们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拜上帝教是一切行动的重要指导思想。他们坚持天国的“独立自在”,但却不能在复杂多变的外交斗争中因势利导,从而在一开始的接触中,就给诸国留下了太平天国领袖们“无知和骄傲”的印象,是于外国订立条约的障碍,遂将诸国推向了对立面。
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有何交往?
1853年4月,上海城内一片恐慌:居民要么乘船逃离;要么收拾细软到乡下避难;城内的洋人则着手修建防御工事。无论是当地百姓还是洋人对太平军一无所知。
太平军究竟什么来历,为帝国主义解答这问题的则是传教士韩山文(Hamberg),1853年9月,洪仁轩逃难到香港。之后成为一名正式的基督徒,在韩山文的培养下,洪仁轩成为他手下一名得力的助手。
两人在一起工作时,韩山文得以获知太平军的大致情况。洪仁轩就是太平军与各列强交流的关键人物。
长江上的外国翻译
1859年4月22日,经过近一年的长途跋涉,洪仁轩终于到达天京。此时城内,他族兄洪秀全早已不理朝政多年,整天呆在后宫研读经文,除了后宫佳丽可以见到他外,几乎没人可以“一睹龙颜”。要下圣旨的时候,就把字迹潦草的诏告张贴在外墙上。自铲除东王余孽后,天王洪秀全就缺少信得过的助手,族弟洪仁轩的到来正好满足他的需求。
洪仁轩到天京不足半个月,就被洪秀全封为干王,总理天京一切朝政,权力仅次于天王洪秀全。
干王上台不久,颁布《资政新篇》。认为应与各帝国主义实行平等外交,如此“外国可通和好”。他认为要想赢得他国尊重,必须“内修国政,外示信义”。也就是说只有自己强大了,才会赢得他人尊敬。
刚开始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太平军充满期待。在苏州见过忠王李玉成的艾约瑟(Joseph Rdkins)说:“他们是不折不扣的革命分子,杀戮和劫掠都是为完成大业不得不为。”
太平军作战图
1860年8月21日,李秀成进攻上海,却招到洋人炮火的回击,这让李十分生气,他写信向英美领事馆抱怨“本藩前来上海,只为订立条约,欲借通商贸易结成一致之关系,原非与尔等交战“但无论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都不愿前来和他商谈,最后忠王只得压住怒气,愿意原谅英国人和美国人。”尔我共同崇奉耶稣,尔我关系之间,拥有共同之基础,信仰同一教义“,但对于法国人,他不愿善罢干休。
虽然信是以忠山李秀成的名义发出去的,实际上体现的则是干王洪仁轩的主意,此前干王就提议向英美等列强购买汽船来突破清军的防线。李秀成认为”洋人好打不好和。“
在对待太平军的态度上,英帝国主义起初是”中立“,但随着与太平军交往的日益加深,尤其得知干王洪仁轩居然还纳妾,教友们纷纷指责他“背弃信仰,违背良心”,以理雅各为首的主流人士,认为太平军不会成为真正的基督徒,即便有洪仁轩引导也没用。于是转而投向支持清政府,为湘军提供武器和技术支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