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食真的可以让人更长寿吗?
自从我瘦身减肥以来,一直吃的量都不大,长寿不长寿这个不知道,现阶段,感觉身体更舒服了,不但形象好,而且有助于健康,精神也很好,我准备长期坚持下去,我少食的程度,就是每天睡觉前保持微微饥饿感的状态。
我的体会是,现在没有饿出来的毛病,大多数都是吃多了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对食材的选择,就是吃什么?首先,少食,只是数量的减少,相反是质量的提高。
我经常自己采购的食材为:
优质蛋白质:牛肉、鸡肉、鱼、虾、豆腐、豆浆、鸡蛋、牛奶等,不吃猪肉、羊肉、动物内脏、各类熟食、烧烤等
优质主食:糙米饭、黑米、玉米、小米、燕麦、山药、紫薯、南瓜等。不吃馒头、面条等各类面食,油饼、油条、包子、蛋糕这些更是不吃的。
膳食纤维:芹菜、生菜、菠菜、西兰花、青椒、西红柿、小白菜、黄瓜等各种青菜还有菇类比如蘑菇、香菇、金针菇等
维生素:苹果、猕猴桃、梨、橙子、木瓜、火龙果、柠檬等
合理的搭配,就是怎么吃?其次,选好食材后,要进行合理的搭配,同时控制量。
我的原则就是晚上吃蔬菜,不吃主食,不吃肉,中午吃肉,主食是早餐和晚餐吃。晚餐尽量吃少。
我通常这样吃:
例1:
早餐:燕麦片1杯+水煮鸡蛋1个+全麦面包2片夹1片生菜+圣女果3颗
午餐:西兰花炒牛肉+糙米饭半碗
晚餐:生菜豆腐汤一小碗
例2:
早餐:玉米粥1小碗+清炒芦笋1份+紫薯1个+火龙果半个
午餐:炒番茄豆腐1份+鸡胸肉1份+杂粮馒头1个
晚餐:丝瓜鸡蛋汤1小碗
例3:
早餐:牛奶1杯+水煮蛋1个+山药半根+猕猴桃1个
午餐:清蒸虾10个+香菇菜心1份+糙米饭半碗
晚餐:冬瓜海带汤1小碗
例4:
早餐:豆浆1杯+蒸玉米1根+橙子1个
午餐:青椒炒鸡胸肉1份+糙米饭半碗
晚餐:西红柿金针菇汤1小碗
总结语我这样吃,一个月瘦了10斤,没有出现任何掉头发、皮肤衰老等现象,比之前的身体状态好多了,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都是微微饥饿感的状态。
我是小溪,喜欢美食瘦身减肥健身,同名公众号:小溪瘦身秘籍,每天晚上9点更新,分享更多小妙招,我们一起变瘦变美吧
少食真的可以让人更长寿吗?
有没有好处,会不会促进长寿,主要看在什么食量基础上“少食”,什么身体状况的人“少食”了。
线虫也好,动物也好,它们都是不会刻意控制食量的,因为本来就是朝不保夕,吃了上顿不一定有下顿的生活,还可以控制什么呢?
所以,一旦被人类养殖,它们每天食物无忧,吃进去的一定是过量的食物。这种情况下,少吃25%有利于长寿,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无数研究已经证明了。
但是,人类是有克制的,本来就不会吃到胃能够容纳的最大量。在本来有节制的前提下,再少吃25%,真的会更好么?那就不一定了。
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来说,人过40之后身体肌肉就处于逐渐减少流失的状态,到70岁以上极易出现“肌肉衰减症”,严重影响健康长寿。年轻的时候,如果某日、某餐食物数量太少,身体还能调整;但年过50之后,蛋白质合成能力日益下降,分解代谢占主导,这时候还经常搞“过午不食”、“少食”之类“养生”措施,恐怕就适得其反了。
看了近年来的人类减食研究,在长达半年的15%减热量实验中,发现受试者的确瘦了,炎症反应下降了,血压血脂降低了,但是,他们的肌肉减少了,基础代谢率下降了,体温也下降了。
试问,对于一个原本没有高血脂高血压问题,但肌肉不足的人,或者本来低血压、怕冷的女性,特别是夏天还要穿长袖的老年人来说,代谢率下降、体温下降,是不是好的变化呢?显然不是的。
各位看看各国各地长寿老人的调查,似乎没有发现很多长寿老人是靠长期“过午不食”、饥饿节食、“减食25%”之类获得长寿的。长寿老人们通常是牙口好,胃口好,多年来能吃又能干的。
吃新鲜天然的食物,每餐食量合理,适度体力活动,保持良好心情......这些比一味少吃,更有利于长期健康。
少食真的可以让人更长寿吗?
所谓的近年来,一种据说可以让人延寿五年的方法正逐渐被世界顶级研究者悄然接受,真正的说法是一个人从25岁开始,每天减少15%的进食量,或许能够增加4.5岁的寿命。
但注意:这项研究只是建立在动物研究基础上,并没有真正实行在人类身上。当时他们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找了48只拉布拉多犬,从这小犬出生8周以后,开始减少25%进食量,经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其平均延长了1.8年寿命,大家可能会觉得还不到2岁,这能有多大意义,实质上这对于平均不会超过15岁的拉布拉多犬来说,这可是延长了比较长的寿命!
确实,在临床上,瘦体型的在很多慢性病,尤其是骨关节疾病方面都比肥胖的人相对要少一些,而且有研究表示一个人如果减少热量摄入,可以降低肌肉细胞的氧化性损伤,这可能是在一程度上可以延长我们的寿命!
那么,少食肯定是可以让人长寿?其实并非如此,这里提到的少食有益于长寿,是有条件的!
第一个条件:一味地少食导致体重过低对大家健康反而无益,而是要饮食适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就做过一项老鼠研究,当给老鼠减少10%、20%,甚至50%,都对老鼠寿命延长有一定作用,但是一旦减少到60%时候,它们直接饿死更早了,所以,所谓的少食是建议在饮食适度的基础上的。
第二个条件:所谓的少食,最主要的是限制大量热量摄入,但是要保持营养均衡,更不是减少营养摄入!我们人体要保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本身就需要有足够的能量以及营养成分才能维持组织器官正常运转,如一味追求长寿而少食,无法保证足够的能量和营养,反而有害无益。因此,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仍然是最好的饮食方式。大家可以学习下以蔬菜、水果、鱼类、谷类以及豆类为主地中海饮食方式,只要减少8%左右的能量摄入即可!
当然,少食多餐对于目前物质丰富化的时代,确实对于很多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减少营养过剩,避免身体产生更多的垃圾而造成严重负担,可以说还是比较不错的健康生活方式,只不过要把握科学与平衡!
最后,关于所谓抗衰老药物或者偏方,大家千万别信,不过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是没人愿意花费几十年充当实验品来做这些药物的实验者的。因此,目前如果你听到所谓的抗衰老药物,那肯定是骗人的,至少是没有通过任何人类实验研究数据的!
少食真的可以让人更长寿吗?
我是医者良言,是一名住院医师,专为普及医学知识造福人类健康,若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有疑问可留言,必回应!少食真的能让人减寿吗?
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一项动物实验表明,食量减少三分之一或者一半的小动物寿命被延长了,其中进食减少30%的恒河猴子最长寿命达到了43岁,而恒河猴子的正常寿命是20岁左右。
1.少食真的能够使人更长寿吗?这个不一定的,因为如果控制饮食的太严格,导致营养不均衡,这种情况下人并不会长寿;想想在古代,古人大都不会活到70岁,所以才有了“七十古来稀”的来历,这是因为在古代,大家都在为吃饭问题困扰,很多人吃的营养跟不上,这样的情况不利于人的长寿;相反,如果不吃高盐高糖高能量等的食物,而且保证均衡饮食,这样人就不容易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疾病,这样的话人的寿命会被提高;此外少吃饭可以减轻胃肠负担,有助于胃肠的胃肠蠕动,从而降低了食物在体内的储存时间,从而降低了人体对致癌物质的吸收;
2.少食需要注意什么?- 减少进食量的同时,注意营养均衡;
- 尽量选择蒸或者煮的方式烹饪;
- 吃饭的时候不可太快,应保持在30分钟左右;
- 保证规律的饮食;
- 应盐低、低脂、低糖、低能量饮食;
- 不吃发霉或者腌制的食物。
少食真的可以让人更长寿吗?
俗话说吃饭要吃七分饱。千金难买老来瘦。这两句养生名言还是挺有道理。
现在肥胖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状态,可以增加几十种疾病的发病风险,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反流性食管炎、关节病变,多种癌症。。。。。。因此,有学者认为应该把过度肥胖也列为残疾的一种。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大发展,经济也繁荣,我国居民目前大多数人已经处于营养过剩的状态,肥胖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每天节制饮食,合理搭配饮食结构就非常重要。如果每顿吃的太饱,大鱼大肉,同时又缺乏锻炼(现在人的运动量相比二十年前大幅下降)那么很容易引起肥胖,继而出现其他疾病。
但是,盲目的断食或者是采用完全素食,也是不可取的。有些爱美姑娘,为了减肥刻意不吃东西,最后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造成器官衰竭,不孕,神经性厌食,甚至是死亡,得不偿失。
另外,完全素食的话,膳食结构不平衡,导致身体很容易缺乏一些维生素和蛋白质,引起病变。
因此,吃饭不要吃太饱,吃个七八分饱,同时注意荤素搭配,不要吃太咸,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才能做到健康长寿。
少食真的可以让人更长寿吗?
感谢邀请。
现在很流行“轻断食”,“过午不食”的说法,也有更多的人觉得“吃得少”“吃不饱”反而会让人更加长寿,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并非如此。 到底应不应该少食还要看个人的情况来定,而对于人体来说,吃得合适,营养和热量能保障才是最好的选择,并不是吃过量,总饿着肚子才是好事。
为什么我们被很多慢性疾病缠身,其实主要就集中在80年代物质丰富的爆发,大部分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的大幅增长都集中在这个年代,由于物质开始丰富,更多的食物开始大量添加糖分、油脂,增加热量,80~90年代肥胖率在我国飞速上升,到2002年已经有超过15%的人口买入肥胖行列。零食甜点成了城市常态,从此肥胖悄悄地占据了主力。不仅物质的丰富带来了肥胖,也带来了更多慢性疾病,为此,人们也开始警觉,所以提出了更多轻食主义的新念想。
所以,其实“少食”应该针对的是现在的社会现象,如暴饮暴食,宴席聚餐的铺张浪费,油腻高脂,高糖高盐食物的增加来说的,如果整天都是过分丰富的饮食,自然会让我们过度摄入热量,引起慢性疾病,对健康造成威胁,这时候适当地“少食”,能够平稳我们的血糖、血脂、血压,提高体质。 但对于另一部分人群,比如营养不良、体质虚弱、厌食偏食症,他们需要的是充足的营养和能量,而并不是一味去少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