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工资能过万的老人,是因为社保交的多?还是工作性质决定的?

作为银行的工作人员,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退休工资能过万的人,基本上没有一个是普通人。他们的退休金能过万,基本上都和社保没多大关系。

很可能他们以前就没交过社保。

因为工作岗位的特殊,他们在退休的时候,不但退休金能过万。生病住院的时候,医保还可以全部百分百报销。

我上班的银行就有代发养老金的业务,可以给大家说下,我见到过的退休金过万的老人,以前都是做什么工作的

像每个月的15-20号,都是我上班银行代放社保养老金的时间。我工作将近10年了,见过的养老金超过一万,估计也不超过10个人。

这些人退休前都是干什么的呢?

1 . 当兵退休

上班银行有个柜员姐姐,她爸爸是从部队退休,在部队干了半辈子,每个月的退休金就超过一万。

这也是我见过的第一个退休金过万的。

而且,她爸爸生病住院,花销是全部报销的。也不知道他具体的职务,我们几个同事估计,可能至少也是团级以上的干部。

像这个柜员姐姐的爸爸,几乎是把半辈子都奉献给了国家。退休的时候,福利待遇超好,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2 . 医院老教授

像很多退休金一个月就只有两三千的,都是一发工资就要取出来。而那些退休金高的,都是两三个月才取一次。

有个医院退休的老教授,每隔三个月就要过来取一次退休金,然后转存定期,或者是买国债。

这个老教授已经将近70岁了,拿两份工资。一份是退休金,一个月1万1千多块钱。另一份是返聘的工资,具体金额就不清楚了。

他是学医出身,在医院里当了一辈子的医生。家里面的孩子,也有一个学医的,可以说是医学世家了。

3 . 高中老师

以前是真没有想到,老师的退休工资居然也能拿到这么高。

有个高中退休的老师,她是教数学的,教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刚退休的时候,第一个月的退休金就高达8000多块钱。

这个阿姨现在已经将近70岁,领了快十年的退休金,每年都在涨,今年也是刚好破万了。

她过来取养老金,都是没有一个固定时间的。钱用完了就过来取,反正每个月都花不完。

而且她也不存定期,活期存折上的余额已经积攒几十万了。

4 . 公务员、体制内工作人员退休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千军万马也要去考公务员?

待遇好啊!

别看很多人经常说,公务员工作累,一个月工资就几千块钱。你问下他们,敢把年终奖金亮出来吗?敢把社保、公积金的缴费档次亮出来吗?

他们不敢。

公务员的好待遇,都在工资以外的地方。上班的时候,工资加起来可能只有四五千,但是退休以后,养老金至少都是七八千起步。

像我上班的银行,还不算啥体制内的工作,就是一个国企而已。前段时间有个柜员姐姐退休,她上班的时候工资就五千多块钱。但是退休以后,社保养老金7000块钱,企业年金2000多,加起来9000多块钱。只需要领个两年的时间,等社保养老金涨一些,就能破万了。

退休金最少的,就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交社保

可以这么说吧,凡是那些退休金过万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之前工作岗位特殊性的。要么就是体制内的工作,要么就是为社会做过贡献的。

像普通的退休人员,可能刚退休的时候,一个月的养老金就只有一两千块钱。这里面,属灵活就业人员交社保,退休金最低。

前几天给一个叔叔激活退休金存折,他是灵活就业人员身份交社保,交的是最低档,而且刚好卡在15年的时间。

大家猜一下,他养老金多少?

才900多块钱。

这还不是我见过最低的,800多块钱的我也见过。

灵活就业人员交社保,退休后养老金最低。一些国企单位普通员工,退休后的养老金也不高,很多都不超过2000块钱。

而至于刚退休就能拿到五六千块钱,甚至上万块钱的,没有一个是普通的岗位退休的。要么就是体制内、公务员,要么就是为国家社会做过贡献。

退休工资能过万的老人,是因为社保交的多?还是工作性质决定的?

退休工资能过万的老人,是因为社保交的多?还是工作性质决定的?首先纠正一个提法,“退休工资”提法并不正确,人都退休了,说明不工作了,何来“工资”。“工资”顾名思义,工作报酬。退休后应是“养老金”或“退休金”比较准确。

从理论上讲,在职工资高,退休后待遇相对就高。至于上交社保多少,长短,从上海这次上涨退休人员养老金实施细则看,社保交夠十五年就可以了,继续交下去意义并不大,不如留下来,解决現实遇到的具体问题,更有意义。

这就不难看出机关事业和企业相比,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待遇明显高于企业,再加上退休時客观存在的双轨制。因此,退休过万的老人并非是社保交的多,应该是工作性质或单位决定的。客观现实也正好证明,退休老人养老金过万的,企业是凤毛麟角,机关事业单位,虽难说多如牛毛,但也比比皆是。理论恰也证明了现实。

退休工资能过万的老人,是因为社保交的多?还是工作性质决定的?

退休“工资”提法有误。

应为“退休金”。

退休金过万的群体是少数。

退休金过万的有以下几个情形:

1、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

如老红军、抗日干部、抗战干部、抗美援朝干部等

2、机关事业单位正局级以上干部(发达地区),一般省市局级退休干部退休金达不到过万。

3、军队师级以上退休人员。

4、大型国企、金融、垄断行业高管退休人员。

这里主要是工作性质起决定作用,缴纳社保起辅助作用。

毕竟缴纳社保采用的最高档次300%的群体占比很小。

按通常缴纳社保100%档次,一般员工退休金是不会过万的。

机关事业编制单位,职业年金也有因素。

国有企业和大型知名私企及外企企业年金也有因素。

所以,单存缴纳社保核算退休金,退休金超过上万元的是很少很少的。

所以,退休金超过上万元的,缴纳社保不起决定因素。

非离休干部,主要是在职职别、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起到决定因素。

退休工资能过万的老人,是因为社保交的多?还是工作性质决定的?

这种退休的人多数不会交社保,大多都是事业单位退休的公务员,(有部分事业单位编制的人是要自己交一部分社保的)与企业退休的有很大的区别

退休工资能过万的老人,是因为社保交的多?还是工作性质决定的?

我认识一位。十二岁参加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养老金二万四千块,看病全报销。一分钱社保没缴过,你羡慕嫉妒恨啦!

退休工资能过万的老人,是因为社保交的多?还是工作性质决定的?

退休工资能过万的老人,是因为保交的多?还是工作性质决定的?

退休过万的人在省城及一线城市养老金都是比较高的。人们都很关注这些人高养老金是怎么得来的。一万元以上养老金得主一般分两类人员讲:一类是机关事业单位高行政级别和正高以上职称中才有;另一类是央企垄断国企人员中才有。至于是缴费高获得的,还是缴费并不高而他的工作性质决定的。这要不同类型退休人员作不同回答。

一、工作性质决定养老金过万元

1.三线城市能拿一万元养老金的人员得副厅以上级别的公务员和正高3级以上事业单位有职称的退休人员(中央驻地方的事业单位)。

2.一线以上城市的正处以上公务员,正高4级以上事业单位职称退休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所处城市大,社平工资高,中人视同期长,最多达35年,实缴期短,最多7年。因为职级高的视同指数高(视同200%以上的),所以缴费并不多,但养老金能超过一万。

二、养老保险费用单位缴的高决定了养老金过万元

对于企业中人,由于养老金制度改革,企业改革早于机关事业单位20年,目前退休人员实缴年限最多已有近25~29年,视同年限最多19年,由于企业视同指数统一规定定的很低,大部分为1(100%),对于与上述同为高职级的人员,以视同指数优势使养老金过万元恐怕很难。一是视同期短,二是视同指数低,但实缴年限相对较长,实缴年限多事业单位同类人员20年。那么与机关事业单位缴相同指数,哪么职级再高也难突破过万。所以在企业一般工人中,绝对不可能突破过万。但有一少部分人,如私企和国企高管,因年薪是社平工资3倍以上的,如省级以上年薪在30万元~100万元的,垄断企业、私企高管,那么他们按工资基数缴费都超过实缴平均指数300%,以最高工龄44年根据平均指数=(19*1+25*3)/44=2.1计算,他们的平均指数最高可获得210%,用这个平均指数计算38年以上工龄7000元以上社平的城市,退休都可以计算出1万元的养老金。但要养老金过万,个人只交8%单位都要交20%,一般一个人一年单位要交费50万元以上,个人交18万元左右工资中扣除,单位缴费这么高。百人企业承担5000万元,千人企业5亿元,你说谁在多缴费(即使个人缴费比普通企业多些,这也是在单位发的高工资中扣除了极少部分)。210%这个平均指数就是上限了,因今年退休的视同及实缴年限是死的,每年最高可实缴指数限制300%,也是死的,能缴300%人员工资必须超过社平工资3倍,也是死的。虽然地市级垄断企业高管及领导,工资大都达不到社平工资3倍,比如社平5000元,高管工资需达到月薪1.5万元,年薪18万以上,一般是很难达到的。即使利用职权能买300%指数,但这是顶点,平均指数也最高才210%,但社平你不能改高吧,只能5000元,那么计算出来的养老金过不了万元。因此地市级企业大都不能过万。过万的只有个别人,即机关事业单位中,市级领导和驻当地中央亊业单位正高职称高级别人员。

三、北、上、广、深特大城市养老金过万元人员分析

这些大城市养老金过万的相对较多,因为社平工资多为近万元或过万元,那么不论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退休金都很高,因为那里生活水平高。如果说三线城市社平5000元,5000元养老金的人都不是很多吗?只是企业改制退休、内退、买断工龄人员达不到这个标准。特大城市社平翻了一倍,养老金过万人员除了企业改制退休、内退、买断工龄人员外,很多人都是可以达到的,而且不用多缴费便可达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