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给你误充5000话费,要你还现金,你怎么办?

作为银行的工作人员,要慎重提醒大家的是:遇见别人给你误充大额话费,要让你还现金时,千万不能直接就给了。

大家可以想一下,正常的人,谁会充话费一次性充5000块钱的?

普通人不会,土豪不在意那一点。所以说,如果有人给你误充高额话费,又让你还现金,基本上都是在套路你。

你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上当受骗。

误充5000话费,有哪些可能性?

1 . 确实是充值错误

不排除有土豪,花费一次性充满的那一种。

如果真的是两个人的手机号码很像,只差了一两位数,发生误充也确实有可能。

这种情况下,你不用慌。因为你这不属于不当得利,在刑事上和民事上,都不用付任何的责任。

你告诉对方,可以协助解决,但是还现金不可能的。

毕竟很多人,一个月话费就二三十。一下子充五千块钱,要用好几年。

而且很多人经济拮据,还真不一定能拿出来五千块钱。

2 . 利用各种优惠券妄想套现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些人利用各种优惠券充话费,然后妄想来套取现金的。

我以前玩过的一款游戏里面,就有赚点卷,然后可以充话费。

大概一百块钱的话费,点券可以抵40%左右,只用花60块钱就可以。

有可能是某些人,利用这个来套取你的现金。他怕给自己充惹麻烦,就利用别人的号码。

他的这种充值,在营业厅是不能把钱退回来的。

3 . 洗钱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对方在洗钱。

一个5000块钱看起来不多,但是一百个就有50万了。

他充一百次,只要有一半的人能还他现金,他就洗钱成功了。

这种情况下,你贸然的就还了现金,等于在变相的帮助对方洗钱。如果对方日后被查出来,搞不好你也会收到冤枉的牵连。

你要花很大的精力,才能证明自己是无意的行为。

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做才是最安全的?

1 . 第一步

你在电话里告诉对方,你愿意配合对方解决。但是对方,必须要来你工作的城市里。

误充大额话费,本人去营业厅做情况说明,钱是可以退回来的。

如果对方让你去他那里,直接无视就可以了。

本来错误就不在于你,是对方自己的错误,所有的成本就应该是对方来承担的。

2 . 第二步报警

假如对方气急败坏,而且在电话里出言不逊。你就可以打110报警,说明情况,做个记录。将来出了任何事情,都可以做个证据。

有警察可以给你证明,你愿意配合对方解决,是对方不配合而已。

有证据可以证明,你这不属于不当得利,没有触犯任何的法律。

3 . 解决

如果真的是误充,距离不远,对方应该会过来解决问题的。

如果距离过远,估计会和你协商解决,或者是让你退一部分现金。(有风险)

如果对方是利用优惠券套路你的现金,或者是利用你来洗钱,他是万万不敢报警的,更不敢过来找你的。

所以,遇见这种事情,不必紧张,打个报警电话,留个记录做证据。

后面的就可以不用管了,等着对方自己想办法解决就行了。

有人给你误充5000话费,要你还现金,你怎么办?

坚决不给,先报警备案,我闺蜜就被误充了2400块钱的话费,也被要求返还现金,她没同意,报警处理的。

她月消费39元,从去年的8月份开始,每月13号准时有300元充值到账。她查了不是自己和家人绑定的,那就是别人误充绑定的。

查不出是谁充值的,咨询支付宝微信客服也没查出,打电信10000号也没查出来。她害怕是个圈套,就去派出所报案备份。

接警员让她注意接听电话,只要涉及到金钱打款就是诈骗。不要私下加微信转账,或者返还现金。

她又去电信营业厅查询,营业员只能查出是支付宝充值,具体是哪个账号看不到,她只能等。

今年三月,她接到电话说话费充错了,让她给转账。那人态度很差,说话很冲,你怎么绑定我支付宝充话费,我要报警。

闺蜜说你报警吧,赶紧把这事解决了。那人加她微信,让她转账2400元,或者转他银行卡,不然就告她不正当得利。

闺蜜让他去营业厅咨询,把余额退出来。他说没法操作又开始骂骂咧咧。闺蜜不知真假,跑到派出所寻求帮助。

那人听到是派出所的,就直接挂了电话,再打就关机。工作人员让她不要私下转账,转银行卡也不行。

3月底闺蜜接到一个电话,手机号码和闺蜜的相差一位数,发的支付宝扣款截图和充值号码。闺蜜查了和充值记录时间一致,应该是真的。

她不放心又跑到派出所,经过他们的沟通交涉,确定这次是真的。

那人也要求微信转账,支付宝也行。她告诉那人返款不行,因为她月消费才39,余额有2000多块,得用好几年。一言不合两人就吵了起来。

派出所民警带闺蜜到营业厅咨询,营业员了解情况后,给上级汇报申请余额提取。大概等了五天,账户余额提取了2000块钱,营业员直接给闺蜜微信转账。

她又去麻烦派出所民警,在他们的干涉见证下,闺蜜给那人充了2400元花费,那人也表示满意。

有事还是找警察,能避开很多坑。经过这事后,闺蜜说还是警察可靠。要不是派出所民警,以她的智商得被第一个人骗了。骗子的招数防不胜防。

后来和她联系的那人,也是民警和他周旋的,专业人干专业事,有困难找警察。

有人给你误充5000话费,要你还现金,你怎么办?

这种事情我还真碰到过,曾经有人给我误充了1000元话费,我当时看到短信充值通知还以为是诈骗短信,刚准备删掉短信的时候,一个陌生号码打了过来,电话那头传来高亢的女声。

我这个人有个习惯,一般陌生号码第一遍都不会接,所有当时我习惯性的挂掉了电话。

几秒钟后这个号码又打了过来,仔细一看发现这个电话号码很熟悉,跟我的手机号码只差一位数字。我想这应该不是推销的,然后接通了电话。

对方:喂,你好。

我:你好,你是哪位?

对方:不好意思,我男朋友刚刚帮我充手机话费的时候不小心充到你号码里面去了,充了1000块,等会我加你微信,你把钱转给我吧。

听她说完,我看了下短信,又用app查了下,果然多了1000块话费。

我:确实是多了1000块话费,不过我平时一个月才68元的月租,你这1000块充的也太多了,我也用不了这么多话费。你要不自己先联系运营商试试让他们撤销这笔充值,需要我配合的地方我一定配合。

对方:你是不愿意给了是吧?

(听她这个语气,好像是我欠她的一样,整的我有点不高兴了)

我:不是不愿意,是你充的太多了,后面我这个号码可能要换,用不了。而且这件事是你自己的失误,怎么后果要我来承担。

对方:既然说不通,那我只能报警了。

我:随你便吧。

大概过了15分钟,她申请加我微信好友,我通过了。然后发来了一大串文字信息,内容很全面,几点几分交错的话费,什么时候跟我打的电话,沟通内容都写的清清楚楚。最后是一句:“若不配合,我将报警处理,后果概不负责。”

说实话碰到这样的事本来就挺无语的,关键是这件事的主人翁还是个不讲理的人。

我也没有什么好脾气的回了消息:你有这打字的时间都可以打电话咨询运营商了,你想报警就报警,需要配合的我配合,但是不可能转钱给你。

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联通客服打了我电话,开始跟我提议充值返还,我拒绝了,后面说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可以申请调账。我说不是我不同意,是充错的人不乐意,你先让对方同意,然后发个同意调账的消息给我,我一定配合。

没过一会,微信收到了一条消息:本人某某某同意调账,麻烦你也同意。连句谢谢也没有,真的是一点礼貌也没有。不过后面想想算了,弄来弄去浪费自己的时间。

对于这件事的我的看法是,不要把自己的过错强加于他人,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学会拒绝。

有人给你误充5000话费,要你还现金,你怎么办?

你给我误充了5000元话费,我一个月固定套餐28元,5000用完需要15年!

我用现金返还给你,你是没损失了,岂不是相当于我一下预存了5000元话费?我销号的话,话费能退吗?如果不能,损失岂不是转嫁给我了?再说,一下充值5000元也不是我的本意,你的错误凭啥让我买单?

一次性充值5000元,关键还充错了号,估计对方平时也是个马大哈,大概率只想充值50元或者500元,中间忘点了一个小数点。

既然错误已经形成了,对方要求返还和合乎常理,但要求用现金返还就有点太“欺负”人了。

而拒不返还也说不过去,不小心就会构成“不当得利”,甚至构成“侵占罪”:

第一,拒不返还使不得

首先,千万不要有“占小便宜”而拒不返还的想法,有些人可能觉得小数额的占有并不会构成“不当得利”,其实不然。

别说是5000元这么大的数额了,即便是50元也不能私自占有,因为“不当得利”是没有数额限制的,即便再小的数额,只要符合“一方获得利益、一方受到损失、利益方和受损方有因果关系、取得利益一方没有合法依据”这4个因素,那么同样构成“不当得利”,与金额大小没有关系。

《民法典》第987条规定:

得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取得的利益没有法律根据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其取得的利益并依法赔偿损失

从“法”的角度讲,误充值的一方要求返还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虽然受益一方本身没有诱骗等过错;从“德”的角度讲,“路不拾遗”是传统美德。

当然,具体到这个案例中,获利一方本身没有任何过错,所以即便拒不归还构成“不当得利”,误充值一方也仅能通过诉讼的方式要求其返还,本质上属于“经济纠纷”的范围,属于民事范畴,报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民警也只能充当居中调解的作用。

但是要小心的是,假设对方提起诉讼要求返还,判决书或裁定书生效后,被告一方就应当主动归还,假设拒不履行归还义务,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侵占罪”。

一旦构成“侵占罪”,此时就不是民事范畴了,而是触犯了《刑法》,《刑法》第270条规定:

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因此,无论是从“德”的角度,还是从“法”的角度而言,这个便宜我们不能占,还是要履行归还义务的。

虽然德和法都要求受益一方归还,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并未规定以何种方式归还,特别是在这个具体案例中,受益一方本身就没有任何过错,如果以现金方式一次性归还,相当于误充一方的过错完全转嫁给受益一方了,这本身是不合理的。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从我个人角度而言,如果我遇到这种事情,我会按照如下方式或原则解决:

其一,积极配合、不逃避责任,最好能通过运营商解决;

这么大额度的话费,谁都不愿意一次性充值,更不希望别人的错误转嫁到自己身上,而最好的挽救措施莫过于通过运营商来解决此事。

举个例子讲,三大运营商一般都有一个“误充申诉”,只要充值人和机主都承认话费确实是充错号了,那么话费理论上是可以转移到正确的号码之上的,难度并不大。

但实践中,话费转移往往只针对在柜台现金缴费并有单据的前提下,通过线上或者第三方缴费的方式很难实现“话费转移”,所以这种方式虽是最佳选择,但成功较低。

如果这种方式可行,那么作为受益方,我们一定会主动配合,坚决不会出现“昧良心”的情形。

第二,分期返还或者打折返还;

正如上文我们所说的,5000元的话费够普通用户用几年甚至十几年了,我们肯定不愿意一次性支付给误充值一方,如此便相当于“他的错误,我们买单”了。

但不返还又可能构成“不当得利”,甚至构成“侵占”,法律责任肯定少不了。

如何在其中寻求平衡点呢?两个办法,一是通过分期返还的方式陆续返还给对方,比如我每个月套餐费用是100元,那么我每月返还对方100元,直至偿还完毕;二是“打折返还”,比如5000元一次性返还4000元或者3500元,相当于打8折或者7折。

这两种方式都履行了返还的义务,但所需的周期或者返还金额少于实际金额,也算是误充值一方为自己的错误买单了。

第三,实在不行就让对方起诉,如何返还、返还多少按照法院裁决书执行;

以上两种方式在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就能实施,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只能请对方诉诸法律了,只要法律作出了裁决,规定了返还方式、返还金额,那么严格按照裁决书执行就可以了。

当然,即便诉诸法律,法院大概率也不支持一次性返还现金5000元,毕竟受益一方没有任何错误,而且也配合返还,只不过在返还方式上存在分歧,因此大概率会裁决分歧返还或者打折返还,错误由对方买单。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生活中如果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首先要有“主动返还”的意识、一定要主动配合,千万不要贪图“小便宜”拒绝返还,如此可能构成不当得利甚至是“侵占”,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在坚持“返还”的基础上,至于返还方式和返还金额等具体问题,可以与对方协商解决,真要解决不成,那么只能让对方交由法院裁决了,按照法院裁决结果执行就可以了。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有人给你误充5000话费,要你还现金,你怎么办?

坚决不返还现金,坚持让他报警。

这两句话是处理类似事情的最好的方法。

1.如果有人给你误充5000元的话费,你有返还的义务。

在法律上这属于不当得利,如果对方向你提出返还,你需要配合,不能占为己有。

如果你拒不配合拒不返还,对方可以向法院起诉。

类似的事情很多,比如你在马路上捡到5000元钱,你都有返还对方的义务。

不属于你的东西,谁也不能将它占为己有。

类似的情况很多,比如你的银行卡里突然莫名其妙多出了一笔巨款,然后有人说打款打错了,要求你返还到另外的账户,你怎么办?

2.有返还的义务,但不等于无条件配合。

对方要求你返还现金,这就是一种无条件的返还要求了。对于你来说,即使有返还的义务,但却没有义务必须无条件配合对方的任何无理要求。显然对方要求你返还5000元现金,这种要求就有点过分了。

比如可以要求你配合返还话费,配合移动公司做好相关工作等,都是合理的。

但如果对方充的话费是5000,有可能是搞活动送的呢,或者是用积分换的呢?也许人家只要4000元就够了呢。

3.飞来横财,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有人在上班路上捡到了一笔巨款,有人的银行卡里莫名其妙多出了几十万的钱,有人的手机号里突然多了几万块的话费,遇到这些事情有一个最好最简单的处理办法。

那就是报警。让警察叔叔来处理。

在飞来横财面前,有的人可能会见钱眼开,想据为己有,心想又不是我偷来的抢来的,用了又怎么样?有的人可能会借机想贪点小便宜,拿点好处。

真相却往往是天上不会掉馅饼,馅饼前面有陷阱。

只有不抱着贪小便宜和谋求不义之财的心,报警让警察来处理,才有可能避过前面的陷阱,免得让骗子有可乘之机。

那么,如果你的账户莫名其妙多出几万块钱,然后有人打你电话,让你返回到另外的账户,如果你照办了,陷阱又在哪里呢?

有人给你误充5000话费,要你还现金,你怎么办?

让他自己想办法去营业厅退吧,我可以帮你配合营业厅退,但是我不会给5000,你有病话费充五千,我可没病,三五百的就直接给了,五千我放话费里干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