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

袁隆平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呢?请详细解答,谢谢!

袁老是伟人,他的杂交水稻,对于整个世界都有救命之恩的那种。

说句不客气的话,诺贝尔奖配不上袁老。

至于为啥没有拿到诺贝尔奖,原因其实很简单。

诺贝尔奖的由来,以及六大奖项领域

说起诺贝尔奖,那首先就要知道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这是一位神一般的人物,他一生致力于研究炸药,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诺贝尔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诺贝尔在去世前,将他的部分遗产设立基金。设立了5种奖金,奖励当年在五个领域内作出最大贡献的学者。

后来的人,又增加和一个奖项,总共有六个领域。

哪六个领域?

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

从诺贝尔奖项可以看出,并没有和农业相关的。距离农业最近的是生物,但是都是研究理论的。

外国人对我国一直都是敌视偏见,在评选上面自然不可能照顾中国,也不会为了袁老再增加一个农业领域。

所以袁老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也并不是多么惊讶的事情。

历史上,很多牛叉的人,都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

最有名气的一个,当属号称“外星人”的物理学家霍金。

霍金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

在统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成就。

霍金获得过很多的荣誉,但是偏偏没有诺贝尔物理学奖。

原因很简单,他的黑洞蒸发理论,还没有被观测到。按照诺贝尔物理学家的规则,凡是没有被实验证实的理论,都不能颁奖。

就是我们所孰知的爱因斯坦,也是在被提名6次以后,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的诺贝尔之路这么艰辛,就是因为他是犹太人,一直被一些右翼分子阻挠。最后在普朗克的帮助下,才最终折桂。

我国目前有多少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很多人不知道,我国最早应该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是莫言,也不是屠呦呦,而是老舍。

当年诺贝尔委员会,已经派人来中国找老舍了,只不过很可惜的是他人已经不在了。

诺贝尔奖不颁给去世之人,所以很可惜的就错过了。

另外还有人说,诺贝尔奖也曾经打算颁给鲁迅先生。但是鲁迅先生觉得,自己一个中国人,干嘛要给外国人给颁奖,就直接拒绝了。

所以到现在,华裔获奖的人很多,但是真正中国人就两个。一个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一个就是屠呦呦,青蒿素,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袁老的贡献,区区一个诺贝尔奖,根本就提现不出来

到目前为止,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

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

而且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

袁老的“杂交水稻之父”称号,不是我国自封的,是全世界公认的。

有人曾经计算过,“袁隆平”三个字,光是这个品牌,就价值3000亿以上。

如果他老人家想成为中国首付,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二马和老王,在他面前都不够看。

袁老的贡献,不只是让中国人吃饱饭,是让全世界的人都吃饱饭。

所以,对于袁老没有获得过诺奖,我们不必这么在意。他的贡献,就不是一个区区的诺贝尔奖可以衡量的。

袁隆平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

袁隆平表示: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让你们吃得太饱了。

当前这个社会上,总有那么一类人,自己书没读多少,胸无点墨,却认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了,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比如我们几个朋友在茶余饭后聊天,那几乎个个都是“懂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俗雅文化也好,国家大事也罢,几乎无所不谈。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些东西都仅限于几个朋友间的“商业互吹”,实际上没多少真东西。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不专业,对于很多东西都只是一知半解,大部分都属于道听途说,外加自身脑补。

所以,这是上不得台面的。对于这一点,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自己平时写文章回答问题,以及向大众表达观点,甚至于传播知识,一定都是谨言慎行,有错必改,对知识要保持敬畏。

但有些人不一样,他们总喜欢标新立异,并总觉得自己的观点独到,而且正确无比。无知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还无畏。他们往往只是在看了几本地摊杂志或者听了几篇成功学演讲之后,就觉得自己看透了人生,理解了万物,从而就开始目空一切了。

即便是对于袁隆平院士这样的人,他们也能角度刁钻的找到一些颠覆性话题。比如说袁隆平不算科学家,这么一个让人很无语的结论。

对于这样的言论,相信一般人看了都是会嗤之以鼻。看看这叫什么话,如果袁隆平都不算科学家,那谁才算?但别急,他们会给出相当多的所谓证据。比如杂交水稻的理论不是袁隆平院士提出来的;袁隆平院士没得诺贝尔奖;袁隆平院士没进中科院等等。

表面上看,这些“证据”都没什么问题,因为确实是这样的。

首先,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研究,确实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从实验的原理依据到科学方法,都是参考前人。

首先,杂交水稻的原理其实并不算复杂。顾名思义,就是把水稻进行杂交。因为水稻有很多品种,其性状表现也大有不同。有的水稻产量高,却不抗病;有的水稻适应能力强,但却不怎么出谷;还有的水稻,什么都好,就是难吃,还没啥营养。所以需要选取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利用其优良性状互补,最终选择综合性能最好的品种。

很明显嘛,这个原理本质上还是属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即利用遗传因子的分离以及自由组合,诞生出新的品种,而这也正是杂交水稻的诞生的科学理论基础。关于孟德尔这个人,想必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著名的遗传学之父,高中学生物的时候就讲过他,著名的豌豆试验我至今印象深刻。

而孟德尔是19世纪的人物,他总结出遗传规律之后差不多一百年,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才开始问世。

当然了,杂交水稻也不是袁隆平院士第一个弄的。由于孟德尔遗传规律这么一个理论依据的存在,所以对于利用杂交农作物来改变作物性状,进行优势互补的操作,很早就开始有的。

像什么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等,水稻作为一个主要的粮食作物,自然也在其中。早在上世纪初,美国科学家就已经提出了杂交水稻这么一个概念。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科学家则利用“三系杂交”方法,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所以,早在袁隆平院士从事这个行业之前,杂交水稻就已经出来了。袁隆平所做的工作,不是如何弄出杂交水稻,而是把杂交水稻从实验室搬到了大农场,实现了其产业化和规模化。而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培育出一种综合性能良好,适合大规模量产的杂交水稻。而在有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手段的支撑下,这一切似乎都变得比较简单了。于是乎,一些人开始抓住这一点,将其作为“袁隆平不是科学家”的关键依据。

事实上,这完全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他们其实连科学是什么都不知道,又如何能去定义科学家呢?在他们看来,或许所谓的科学研究,就得是什么发明与创造,亦或是发现与革新,总之你得搞出来一个新东西。

像袁隆平院士这种在别人的“指导”下作实验的人,似乎就不能算是科学的范畴了。正是因为如此,袁隆平才得不了诺贝尔奖,进不了中科院等等。这个逻辑看起来,简直不要太完美。

但是,他们并不知道,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其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利用实验所得的数据或者结果,去进行不断的归纳和总结,最终去得到一个客观的事实。袁隆平院士所经历的正是这么一个过程。

当年他在乡野山区,顶着炎炎烈日,不停地奔走于稻田和实验室之间,对试验田里面的稻种进行采样、分析和培育。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再重复,最终才将杂交水稻的产业化变成了可能。

并且他还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体系,引领着一大批后继者,让这个领域不断发展壮大,开花结果,这才有了当前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兴盛场面。

在关于杂交水稻这一科学研究领域,袁隆平院士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毫不为过。

虽说袁隆平院士借鉴了许多前人的研究,但理论和方法只是手段和工具,只要最终能在此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或者其他的发现,那就是收获。而且合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 ,难道不是应该的吗?连牛顿都曾说过,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袁老从1953年来到安江农校开始搞杂交水稻开始,一直到去世,近七十年的时间里,从未停歇。而他的成就更是前无古人,要知道,如果没有他的杂交水稻,或许很多人连肚子都还吃不饱,更遑论去其他的事情了。

所以很明显,袁隆平院士自始至终,从事的都是科学研究工作,深耕于这个行业。而且他所取得的成就和成果,足以当得起科学家三个字。

至于所谓的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落选中科院等等说法,那就纯属生拉硬拽了,这是一个选拔机制的问题,和袁隆平院士是不是科学家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儿。

比如说进不了科学院,那是因为袁老的研究方向偏向于工程应用,注重实践,和科学院的注重理论研究的方向不太契合。所以袁老进了更加偏向于工程技术方向的工程院。而在咱们国家,中科院与工程院都是顶尖的科研机构,或者是荣誉殿堂,二者只是侧重方向不同罢了,并不存在高下之分,所以工程院院士和中科院院士也不存在级别上的高低,都是属于我国科研领域的顶尖人才,他们只是擅长领域不同。

这也就意味着,没进中科院,对于袁隆平的科学家身份,以及在科学界的地位,没有任何影响。

再比如说诺贝尔奖,虽说算得上是当今科学界的一个最高荣誉,但他是有范围限制的。

在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就那么三个,分别是物理学奖、化学奖、还有生理学或医学奖。袁老一个研究水稻的,你让他去拿哪一个?纵观整个农业科学领域,真正是凭借学术成果拿诺贝尔奖的人,那都没有。

但是你得搞清楚,袁隆平院士虽然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但却拿到了世界粮食奖,沃尔夫农业奖。这两个奖项,都是当前国际上在农业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都是有着“农业诺贝尔奖”之称的。很明显,袁隆平这个伟大的名字,早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根本就不需要诺贝尔奖或者其他头衔身份,来为其增光添彩。诺贝尔奖没选他,那是诺贝尔奖自己的损失。

至于国内的话,那更不用多说。早在2000年,袁隆平院士就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2018年他又获得了“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这两个奖项,分别算是当前国内官方和民间两个方向科学类奖项的最高荣誉了。纵观整个中科院,数百位院士里面,能达到这个高度的人,那都是寥寥无几。

如果一个拿了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人,都不算科学家的话,那么这个科学家这个几个字,那就该重新定义了。

就问一句,放眼当前的中国的科学界,包括中科院和工程院的众多院士在内,有谁能够在荣誉上和袁老媲美?

这样一个人物,你说他不是科学家,站得住脚吗?对于那些提出或者是支持这类说法的人,我只能说,都怪袁老,让你们吃太饱了。

袁隆平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

对“诺奖”的评选范围不太了解,故不敢妄言。袁老是中国的水稻之父,这点是可以肯定的。近九十岁了,十分了得。愿他宝刀不老!祝老人家长寿。

袁隆平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

诺贝尔本是现代炸药的发明者,有感于现代炸药给战争带来的伤亡呈几何数的增长,临终捐款设立了"诺贝尔和平奖",范围主要在物理丶化学现代科学领域和医学丶文学丶国际和平领域,不是任何领域包括数学丶农业等都不设专项奖项。

就比如射击比赛,只发给射击运动员奖项,而不会发给射箭运动员和打弹弓的高手奖项一样。

这是项目决定了诺贝尔不会与农业专家袁隆平有交集。

由于诺奖是属于欧洲国家创立的,西方价值观是很少欣赏东方人的创造。诺贝尔科学奖绝大部分是授予西方国家,包括西化的日本(曾经世界经济第二大),中国至今是莫言文学奖和屠呦呦医学奖(而两人都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诺奖表面上认为是对世界科学做出巨大贡献才授予的奖赏。而袁老隆平,诺奖评委可能认为只对本国一国做贡献,中国每年还要进口大量粮食。假如袁老创造了粮食大丰收,包揽了世界绝大多数,养活了世界一大半人口,或许可以考虑和平奖。但目前看来,诺评委不会考虑这个吧!

总之,诺贝尔科学奖主要奖励在世界名校中的有重大发现和创新的物理丶化学科学家。其次才是医学奖丶文学奖和国际和平奖。

袁隆平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里面没有农业奖,离得最近的是生物学奖,但那个也更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袁老这个属于一线实践,尽管意义重大立竿见影,但并不属于诺贝尔奖涵盖范畴。

热情善良的网民这些年来一厢情愿,希望我国科学家文学家能够获诺贝尔奖,甚至杜撰出鲁迅,老舍,王淦昌,赵忠尧等名人曾经被诺贝尔奖提名,或者被人呼吁理应获奖的故事。其实这些都不是史实,属于画蛇添足,就像不断有人传播粟裕让帅的故事一样。

近几十年来中国早已经崛起,这是全世界都不得不承认的。我们早已经不需要通过获得西方奖项来证明什么了。

袁隆平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

袁老的科研成果是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不符合西方国家的要求,所以袁老拿不到诺奖。而莫言拿到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