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写诗形式与内容怎么看?
诗的形式与内容应当统一,才趋于完美。二者不统一,就如‘美人穿破衣’或‘丑人穿花衣’一样不协调。
你对写诗形式与内容怎么看?
诗的形式与内容,就好比是一盒礼品。礼品的盒子再漂亮,它只是为里面的东西服务的,其价值不大。礼品盒中的东西是优是劣,是好是坏,才能决定这盒礼品的价值。诗的形式与内容也是一样的。一首诗的意境要美,内容要好,思想性要强,才有读者,才有市场,才能流传久远。古代许多诗歌词之所以万人传颂,经久不衰,并非取决于这些诗词形式,而是取决于这些诗词的思想性及其艺术成就。当然,如果一首诗能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那当然是好事!不过,对于一些只是爱好写诗而并非作家诗人而言,要求过高恐怕是不现实的吧?个人见解,不足为据。谢谢🙏
你对写诗形式与内容怎么看?
诗作为文化的载体有不同的体裁。自《诗经》以来至现在,诗的载体可以划分为:民歌(《诗经》中的"风")––古风––赋––近体诗––诗余(指词的前身)––元曲(诗的演化)––现代诗––打油诗(唐代就有。鼻祖是张打油)。诗的不同体裁就如同不同的酒器,诗的内容就是器皿盛的酒。金樽美酒,好马好鞍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如何选择诗的不同体裁,要根据自身的擅长,如果你不懂诗词格律,词牌,就写格律诗,或填词,就如同关公面前耍大刀,肯定是落韵出律,达不到好的效果。如果你喜欢古诗,但不会格律诗,没关系。你可以大胆的写,可以遣词造句,用典,押韵。你写的不是律诗而是:古风。唐代许多大家,如杜甫,李白,孟浩然等都有古风诗问世。。特别是李白古风多于律诗。为什么?因为,律诗太多的要求,很束缚人的自由创作。唐朝推出律诗是为了科举取仕。考进士科的。格律就是考试规则,评分标准。诗圣杜甫就没考上。所以穷愁潦倒。白居易,元稹就是同科进士,当了官。他俩看不起李白,因为,李白诗多是古风。唐朝进士为什么这么难考?因为,仅仅《平水韵》106个韵部,共有9500多个字。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随便拿出个字,让你判断它是哪个韵部,不准借助韵书,有几个人能记住?更不用说现场作诗,不准出韵。所以能考上进士的不容易。不是现在有手机,查《诗词韵律在线检测》那么方便。
因此,爱好古诗又不会格律的网友可以写古风。如果你不喜欢古诗,你可以写现代诗,如叙述诗,朦胧诗,散文诗,讽刺诗等等。
如果你喜欢打油诗也可以,白居易,杜甫,苏轼,鲁迅等都有打油诗问世。
以上,说了诗的不同体裁,体裁的不同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也不能厚此薄彼。不同的体裁都要注入具体的内容。注入的是佳酿还是糟糠,才是诗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诗的核心,意境文思。如同人的素质,人品,修养,灵魂。没有灵魂的人是行尸走肉,同样,没有诗意,诗心的诗是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我们写诗要调动一切文学手段,锤字锻句。要学习杜甫"为人性僻耽沉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贾岛"推敲"的执着,采用意向,比兴,起承转合等各种艺术手法来为诗的主题服务。在纯美,灵动,音韵优美的吟咏中,感受到诗的意境和蕴含的诗意。
我们即便在创作格律诗的过程中也一定不要削足适履,因律害意。要知道许多诗词大家,如崔颢,李白,王维,杜甫等的诗也会为了不损害诗意而落韵失粘。因此,不要过于拘泥于形式,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总之,无论选择何种体裁的诗,都要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这也是诗内外兼修的最高境界,也是诗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你对写诗形式与内容怎么看?
信口开河,有感而发,抒怀感时,语言精炼,内涵丰富。形式按大众化排列词句,让大众喜闻乐见,走白居易之路,妇孺皆懂爱吟。
你对写诗形式与内容怎么看?
写诗也要与时俱进。不要学古董商人趆老趆好,趆老趆值钱!
你对写诗形式与内容怎么看?
看了描述,如果这段话是由一个初学者说出,倒也正常。但出自一个诗刊杂志主编之口,就有点难明了。
诗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形式。如果你说只讲内容不讲形式,你们办个诗刊干吗?干脆就叫文学杂志好了。既然办的是诗刊,就意味着,你们已认可了诗这种文学形式,也认同了诗和文是有所区别的。
一、声律
诗和文最大的区别在于,诗歌是用来朗诵的,讲究声情。而声律的运用,也是表达内容、表达情感的手法之一。一首诗在声律上的节奏、声调的升或降都会对诗人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声律是为主题服务的。不论写新诗,还是写近体诗,声律运用都是一种创作手法。
二、意境
很多时候,都看见这样的话:“写诗我只看重意境,不讲形式。”假若你追问多一句:“什么是意境?”则估计很多人会答不上,并不是因为才浅,而是意境这词本身就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
王昌龄在《诗格》中首先提出了“情境”、“物境”、“意境”的理论,之后有不少诗人涉及意境的话题,至中唐释皎然提出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基本上确定了这种中国传统诗歌独有的审美情趣。刘禹锡则对意境之说贡献了一个广为人道的解释:“静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由意象引发出来的象外世界。这也确立了中国的传统诗歌的基本表现形式:借助形象的语言,抒发抽象的情感。意象运用也成了诗的一种创作技法。如若不讲意象运用,不讲创作形式,请问意境从何而来?
三、总述
诗的形式和內容并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诗的内容和意境,也不可能独立于诗的形式之外。而声律运用、意象运用以至修辞手法这些形式,都必然是为达成主题、达成意境服务的。反之,离开了这些诗歌的基本表现形式,意境也绝不可能凭空而出。就正如没有意象运用,又何来象外之意?
至于说到诗词格律,自然也并不是达成意境的唯一手段,其只不过是古代诗人们为我们总结出的,学习和了解声律的一条捷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